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价值与实现路径

2023-04-29 10:43:48李晓琴马颖
秦智 2023年7期
关键词:伟大建党精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政课教学

李晓琴 马颖

[摘要]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既有利于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新观点,也有利于推进“原理”课与时俱进,更有利于培育肩负时代重任的新青年。因此,思政课教师要深入探究二者的融合维度,并通过“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综合利用理论授课环节、实践教学环节、网络教学环节,真正达到思政课铸魂育人的目标。

[关键词]伟大建党精神;“原理”课程;思政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D4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3.07.024

在党的二十大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对于新时代的高校教育而言,伟大建党精神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应有之义。因此,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以下简称“原理”课)为例,探索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和实现路径,从而为更好地培育时代新人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

一、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原理”课程的价值意蕴

(一)有利于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新观点

伟大建党精神是对党的建设实践的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高校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提供了思想基础。高校思政课承担着研究和传播党的新理论、新思想的重要使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一门重要的思政课,且相较于其他几门思政课,其理论更深刻、更根本,不仅能让学生知其然,更能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因此,我们应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的授课要求,“用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1],利用好“原理”课的教育阵地,抓住“原理”课课堂,从多个方面加深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解和学习,让学生从根本上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提高大学生思想素养,从而增强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前瞻性。

(二)有利于推进“原理”课程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把解放全人类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追求,是科学性、实践性、人民性相统一的理论。进入新时代,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要求,要不断推进时代化,做好理论创新工作。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一种新的讲话精神,既是对过去建党实践的经验总结,又由它衍生的一系列的精神谱系,也是推进民族复兴伟业的精神动力。因此,“原理”课作为一门宣传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课程,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其中,既有助于深刻理解伟大建党精神,更利于推动“原理”课程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从而更好地实现育人的教育目标。

(三)有利于培育肩负时代重任的新青年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2],从这个意义上讲,青年价值观的正确养成尤其重要。从教育角度来说,尤其要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原理”课作为一门思政课,且该课程饱含着大量有深度的理论,这些理论对于学生纠正自身的错误观念,深度认同并持之以恒地践行正确观念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将它与伟大建党精神融合起来,运用理论、道理等的力量去引导学生,以科学的理论知识、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价值取向武装学生头脑,激励学生成长成才,从而真正实现铸魂育人,培育出能承担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二、伟大建党精神与“原理”课程具体内容的融合维度

(一)“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与“原理”课程的融合点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指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坚守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体现了共产党人的信仰精神。这与“原理”课第三章和第七章内容有较高的契合度。

“坚持真理”与“原理”课第三章“真理观”有较高的融合度。马克思主义是被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真理,对于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结合党的历史,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指导下,我们党才带领人民一步步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并迎来了强起来。“坚守理想”与“原理”课第七章“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有较高的融合度。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指导下,在科学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确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所谓共产主义社会,即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能够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当然也要看到共产主义既是未来的,也是现实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关系,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的关系。

(二)“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与“原理”课程的融合点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体现了共产党人的担当精神。“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与“原理”课第三章唯物史观内容有高度的契合。

“践行初心”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高度契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特征。马克思主义指出我们党从来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首位,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直至人类完全解放。“担当使命”既是“践行初心”的体现,同时也是在面临严峻社会危机背景下,党确立的伟大目标。党一经诞生就把实现民族复兴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带领人民进行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推翻了旧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建立了适合社会发展的新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植人民,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不断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党的初心使命。

(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与“原理”课程的融合点

中国共产党以“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英雄气概跨越一个又一个关口,体现出党面对困难的大无畏气概和斗争精神。这与“原理”课第一章部分内容有较高的契合度。

“不怕牺牲”可融入第一章“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指出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迈向伟大复兴的历史是一部坚强的战斗史,面对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面对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中国共产党人没有屈服,而是心怀理想,冲破阻碍,英勇斗争,视死如归,引领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英勇斗争”与马克思主义矛盾观有较高的契合度。马克思主义指出矛盾即对立统一的关系,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变化发展。在党的奋斗征程中,英勇斗争在推动事物量变、质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进入新时代,国际国内局势发生深刻变革,党面对的挑战、风险、矛盾之多,更需要进行伟大斗争。

(四)“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与“原理”课程的融合点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从价值取向的维度回答了“中国共产党是什么样的党”的根本问题,与“原理”课第二章“价值观”有较好的契合度。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以是否满足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为是非、善恶、美丑的评价标准,归根结底以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彻底解放为标准”[3]“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正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鲜明体现,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情怀,它不仅要求共产党人在价值取向上忠于党和人民,更要求党要把这种价值观落实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始终做到“两个维护”,忠诚于党的信仰,忠诚于党组织,忠诚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真正关心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摆在首位,团结带领人民朝着美好生活的目标奋进。

三、构建“三位一体”的“融入”教学模式

(一)理论授课环节:知识理解与价值引导相结合

1.要坚持系统思维理解伟大建党精神。伟大建党精神中蕴含着信仰精神、担当精神、斗争精神和忠诚精神,但它并不是这些构成要素的简单相加,它展现出了党的科学认知、行动目标、钢铁意志和政治情怀,是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体,与“原理”课中的价值观、本体论、实践论、方法论有相通之处,回答了党是什么、为什么、干什么、怎么干这一根本问题。因此,教师要坚持系统思维,反对将伟大建党精神割裂为彼此毫无关系的独立要素。

2.做好价值引导,发挥好思政课讲道理的本质作用。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原理”课中,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成熟、理智的爱国情感和行为。这要求思政课教师要讲清楚党带领人民为何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选择了改革开放,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与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联系。透过历史指导现实,教师还要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同青年学生价值实现之间的联系,讲清楚中国的发展与青年成长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关系,从而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二)实践教学环节: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相统一

1.主题研讨式课堂实践。主题研讨是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一般可采取分组汇报方式。第一步,分组并拟定主题。教师应围绕“原理”知识并结合伟大建党精神给学生布置好诸如“伟大建党精神与人民至上”“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从我做起”等相关主题。第二步,进行文献查询与讨论。让学生围绕选定主题查找资料,相互交流并形成本小组研讨结果。第三步,听取小组汇报并开展小组互评。第四步,教师点评并给出具体的修正意见。第五步,提交报告并存档。经教师认真点评,小组修改后,形成规范化的报告并存档。

2.多种形式开展课外实践。一方面,可以根据不同专业设计相关的课外实践活动。诸如文学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朗诵活动加深对于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解;音乐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唱响红色经典的方式感悟伟大建党精神的力量;建筑专业的学生可以绘制长征路,体会党在革命实践中的坚强意志等。另一方面,多利用学校提供的教育资源。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大学生讲思政课比赛、观摩当地爱国教育基地等活动,从而使课外实践教学成为一种系统化、经常化的机制,使学生在经常性地探索学习中深化理解伟大建党精神与“原理”课内容的契合性。

(三)网络教学环节:知识拓展和课后复盘相并行

1.拓展延伸伟大建党精神的相关知识。为了优化课堂内容,思政课教师要认真选取相关书籍、文章、课件、视频等资料,利用泛雅、雨课堂等平台拓展关于伟大建党精神的相关内容,从而建构线上线下相配合的内容体系,进行混合式教学。

2.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网络教学平台功能灵活、统计精确,有助于思政课教师对学习效果进行有效测评。首先,在网络教学平台设置好检测项目和分值比例,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关测试。其次,教师完成主客观题目评阅。通过查看学生答题情况,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出相对全面的结论,从而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升学习效果。

四、结语

总之,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原理”课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提升融合意识是前提,要深刻认识伟大建党精神在“原理”课程中的价值意蕴;甄选融合内容是核心,伟大建党精神要切合“原理”课程的内在逻辑以及时代发展新要求;创新方法途径是重点,伟大建党精神既蕴含在史书典籍中,也蕴含在各种红色资源之中,因此,“原理”课程要不断创新,综合运用“三位一体”教学模式,不断增强“原理”课程这一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与实效性,从而真正培育出能担起时代重任的新青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3-19(01).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5(03).

[3]刘建军,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116.

基金项目:

安徽省教育厅重点项目,项目名称:江淮分水岭地区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党史教育研究(项目编号:SK2021A0684)

滁州学院思政项目,项目名称: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研究(项目编号:2022SZ08)

作者简介:

李晓琴(1991.7-),女,汉族,山西晋中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颖(1980.2-),男,汉族,江苏丹阳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伟大建党精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政课教学
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意涵与特质
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深刻认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宣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宣言
人民论坛(2021年19期)2021-07-22 02:31:53
高校思政课教学案例库共享社区化模式探索
青年时代(2016年32期)2017-01-20 11:47:52
职业教育背景下应用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创新路径思考
浅议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生活化教学策略
孟子学说中的教育思想探析
考试周刊(2016年63期)2016-08-15 22:59:06
思政课教学中加强抗战教育的思考
考试周刊(2016年36期)2016-05-28 01:36:2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浅析
现代交际(2016年4期)2016-04-08 15: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