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莹薪
【杏坛讲学】
右图绘孔子于杏坛讲学,四弟子端坐受教。背置屏风,后有杏树,老树新枝,千花万蕊。孔子神态端庄祥和,弟子全神贯注。“杏坛讲学”的典故最早见于《庄子·渔父篇》:“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后来人们就根据庄子的这则典故,把“杏坛”称作孔子讲学的地方,也泛指聚众讲学的场所。
问:美育能提升我们认识美、理解美、欣赏美、创作美的能力。请你从艺术的角度,评价这幅明代《孔子杏坛讲学图轴》。
答:所绘人物形态各异,面部刻画生动传神。屏风既突显了孔子的主体地位,又起到了恰到好处的留白作用,与背后刻画繁复的杏树形成鲜明对比,延伸了画面的深度。(言之有理即可)
【周游列国】
公元前497年,孔子55岁。这一年,他带领他的学生们到各诸侯国游学,希望得到重用,以便推行儒家的政治主张。但因孔子的观念在当时的乱世难以践行,在各国都受到冷遇,甚至险些丧命。孔子周游列国是从鲁国出发,大致走了卫国、曹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地,然后原路返回。孔子回到鲁国时已经68岁了,他在外漂泊了14年,不可思议地完成了这趟充满波折与无奈的旅行。
问:你认为孔子周游列国时,会对各国国君宣传什么政治主张?这段经历对他的人生有何不同寻常的意义?
答:政治主张:以德治国,爱惜民力,体察民意等。
意义:增加了许多经验和知识,接触了一些和自己见解迥然不同的人物,这使他的眼界更加广阔,观察事物的能力更加深刻。
【先贤智慧】
[“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摘编自《论语》]
问:从孔子的主张中,你能汲取到那些智慧?
答:做人要有爱心和同情心;重视道德规范和个人修养;以德治国;统治者应体恤民意,社会才能和谐;稳定社会秩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