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美学区别于西方的极为明显之处,就是以心为美。北宋哲学家邵雍在论及赏花时就说过:花貌在颜色,花妙在精神,认为这种精神才是花的最为美妙之处。而这种精神,恰恰就是一种人化了的精神。中国古代美学处处论及的神韵,就是对这种以心为美的最好阐释。这种以心为美就是将外物之美转化为一种人化之美,中国古代文人在进行审美的时候,大多都是基于这样一种审美路径,都将这种外物之美和人的心即人的审美感受和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
透过这段经典的中国美学论述,不难看出,我们中国的美更需要用心去品味。文学史上一些经典的诗句,都是这种审美思想的成果。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陶渊明的“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也是。这种审美情趣与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一系列的学习训练。因为这种美,不是停留在表面上的,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美,更需要审美者的素质,更需要审美者有审美品味。如若不然,就容易犯“东施效颦”的错误。
《庄子·天运》记载:“故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絜妻子而去之走。”成语“东施效颦”就源自这个故事。对于这个成语我们大家并不陌生,它讽刺的是:盲目地模仿别人,不但模仿不好,反而容易出丑。我们静下心来分析,东施为什么会弄巧成拙呢?关键在于,她看到的只是西施美的外表,不了解这个美的本质,违反了我们中国人“以心为美”的审美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