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王晓忠:主任医师,教授,博硕士生导师,现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肝病科主任、中医内科学教研室副主任。
担任新疆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肝胆病分会常委,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新疆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亚太肝病诊疗技术联盟新疆联盟理事长等。
同时担任《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副主编,《临床肝胆病杂志》《实用肝脏病杂志》《新疆医科大学学报》等期刊审稿专家。
慢性病毒性肝炎主要是乙、丙型肝炎病毒。病原不同,但临床表现基本相似,这些临床表现常与中医学的“黄疸”“胁痛”“肝着”有相同之处。慢性病毒性肝炎是进展为肝硬化和肝癌等疾病的重要环节,且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并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中医药自古以来在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中就具有明显的优势, 在我国病毒性肝炎的防治中占有重要地位。西医辨病,把握疾病发生、发展趋势的前提下,运用中医学理论分析认识现代疾病的中医证候特征和转化规律,可实现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治疗的有机结合、优势互补。故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是当前的主流方案。
现代中医借鉴“黄疸”“胁痛”与“肝着”的治法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发现中药不仅能减轻和消除患者的临床症状,而且能改善肝脏的功能,延缓疾病的进展。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和理论核心,辨证的本质是对病、证、症的病机的辨析过程。《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谨候气宜,无失病机……审察病机,无失气宜……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症状病机诠释症状发生、发展、变化和转归的基本规律。
对于慢性病毒性肝炎,中医在治疗上并不区分病毒的类型,而是关注肝脏功能是否改善以及证候是否减轻。本病病位在肝,常涉及脾、肾、胆、胃、三焦等脏腑。针对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病因病机,中医认为:慢性病毒性肝炎多由湿热、邪毒内侵,久之致气血失调、正气虚弱。当人体正气不足之时,也可因外感、饮食、劳倦等诱发此病。病机特点为湿热邪毒伏于血分,引发“肝胆湿热证”;因肝为木脏,喜条达,若内外合邪,则肝失疏泄,如若情志不畅即可引发“肝郁气滞证”;肝失疏泄,影响脾的气机,或湿疫伤脾,即可引发“肝郁脾虚证”;因肝肾同源,肝失疏泄,后天之本生源无力,肾精得不到培育和补充,损耗先天,故伤肾,而致“肝肾阴虚证”;肾为先天之本,为阴阳之根,久病阴损及阳可导致“脾肾阳虚证”;由于气血失调,久病致瘀引发“瘀血阻络证”。慢性病毒性肝炎病因病机错综复杂,故应辨明“湿、热、毒、瘀与肝、脾、肾正虚”之间的关系。
辨证论治是中医区别于其他医学的重要特点。根据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病因病机、症状及参照2012年修订的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可分为:
1.肝胆湿热证
症状:身黄、目黄、小便黄,口干口苦,腹胀纳差,恶心呕吐,大便秘结或黏腻不爽,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退黄 方药:茵陈蒿汤合甘露消毒丹加减。
2.肝郁气滞证
症状:胸胁胀痛,善太息,每遇情志刺激加重;乳房胀痛或结块,嗳气,舌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3.肝郁脾虚证
症状:胸胁胀痛,情志抑郁,脘腹胀满,食后尤甚;倦怠乏力,便溏不爽,嗳气,乳房胀痛或结块,舌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缓。治法:疏肝解郁、补气健脾 方药:逍遥散加减
4.肝肾阴虚证
症状: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胸胁隐痛,口干咽燥,时有低热,舌红少苔,脉细或细数。 治法:滋补肝肾。 方药:一贯煎加减。
5.脾肾阳虚证
症状:食少便溏,面色 白,腰膝酸軟,畏寒肢冷,下肢浮肿,小便清长或夜尿频数,舌胖质淡,苔润,脉沉细或迟。 治法:温补脾肾 方药:附子理中汤合金匮肾气丸加减。
6.瘀血阻络证
症状:胸胁刺痛,痛处不移,蜘蛛痣或毛细血管扩张,面色晦暗,唇黑,齿衄,鼻衄,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或舌下脉络增粗,迂回。脉弦涩。 治法:活血通络 方药:膈下逐瘀汤加减。
对于转氨酶长期升高的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可使用能够可逆性地抑制肝细胞内的转氨酶活性,修复肝组织,增强肝细胞解毒功能的中草药。如:三七、徐长卿、龙胆草、苦参、三七、丹皮、鱼腥草、马齿苋、白芍、生山楂、五味子、木瓜等。
慢性病毒性肝炎在临床中具有极高发病率、复发率和死亡率,若不及时治疗,会严重影响患者健康。中医药在与慢性病毒性肝炎进行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辨证论治是中医在进行整体观念治疗中的精髓:中医治疗病毒性肝炎并不是简单对抗病因,而是通过协助机体达到驱邪外出、自我痊愈的目的。目前中医药与西药联合治疗在临床广泛应用,且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