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程书权:桂林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肝病科主任医师,传染病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桂林医学会传染病与肝病学专业委员会名誉主委,桂林市医学科研指导小组组长,全国人工肝专家委员会委员、自治区传染病学会常委,桂林医学院传染病教研室副主任,《世界华人消化杂志》《临床肝胆病杂志》《国际病毒学杂志》编委。
获桂林市“五一劳动奖章”、桂林市青年科技奖、自治区卫生厅“十一五”广西医药卫生科技标兵、桂林市“十佳医师”、桂林市“医学拔尖人才”、桂林市政府“拔尖人才”。
中醫学是我国的国粹和文化瑰宝,对于肝脏疾病而言,中医和西医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医疗体系。虽然中医也认为肝脏位居膈下的右胁之腹腔内,与西医的解剖位置完全一致,但是中医的“肝”不仅指解剖器官,还包括体表和身体内的很多附属组织,是一个综合体。
如中医学认为肝在五行属木,主升主动,为筋之宗、魂之局,肝的藏血功能正常则魂有所舍,肝血不足则魂不守舍,可惊骇多梦、夜寐不安、梦游梦呓,甚至出现幻觉等。肝在窍为目、在体合筋(肌腱、软组织)、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液为泪,与春气相通应,与胆通过经络构成表里关系等等。上述这些部位都认为与肝属于同一系统,出现的病变在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中都可以从肝论治,归属于广义的“肝病”范畴,并且以此结合舌象、脉象进行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等方面的情况辨证施治,与中医的理法方药一一对应,每每效如桴鼓,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
但是,此中的许多认知不能按照西医的诊断去生搬硬套,更不能运用中医诊断,西医用药或者反过来,以西医的诊断套用中医方剂,否则就南辕北辙甚至是指鹿为马了。
通常,中医所说的肝是强调归属于“肝”这个物质基础上的一系列功能组合,包括其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如中医认为肝藏血,“人动则血归于四肢,人静则血归于肝脏”“故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捏”。肝能够配合血液的调控,有序疏导人体全身气机变化、帮助脾胃消化,使目有所养、爪甲荣润、关节屈伸灵活。肝还对月经周期和男性精液排泄起作用,这些大都没法按照西医去进行一一对照。
同样,在病理情况下,中医的肝病既包括肝脏本身的病症,亦包括肝胆功能失调及其在相应组织器官、经络循行部位所引起的多种情况。如眼科的结膜炎,在中医可能认为是“肝火上炎”引起,而头晕、高血压、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亦可能属于中医的肝病“肝阳上亢”,失眠、抑郁等神经精神疾病可能属于“肝气郁结”等。中医的肝病至少涵盖了西医实质器官的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运动系统、五官科、妇科、男性科等等方面的诸多病变,还包括精神情志的调控,是心、脑、神经、脾胃诸脏器的整体观念。
归属于中医的这些肝脏病变虽然也“看得见”——通过患者描述得症状而望、闻、问被捕捉到,且“摸得着”——通过脉象“切”到,但多数为患者或医师的主观感觉,如同一个病例,不同的中医师采集到的病史(侧重点)和“切”到的脉象可能大相径庭,开出的方剂也“十医九不同”,即有同病异治也有异病同治。中医的许多理念和诊断目前还没有任何一种仪器或者设备能够加以准确描述和记载。
而西医源于西方解剖学的不断证实与验证,临床除了通过望、闻、问采集症状,更主要的是依据采集患者的血液、体液或组织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查,配合不同疾病相应的影像学结果进行分析描述,具有可重复性,一旦得出诊断,治疗方案及药物在各个医院和医师那里基本上都是一致或者大同小异的,而且许多典型的或重要的疾病国内外都有相应的诊疗指南以及专家共识作为依据和规范。西医的“肝”其实只指实质性的解剖器官及其病变,并不包括其他系统或器官的功能。
现在社会对医学的要求日趋精准,认为临床治疗最佳的方法,莫过于靶向治疗,一如抗生素针对其相应敏感的细菌,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的特殊抗病毒药物,癌症的靶向药物等。而中医对于HBV感染目前还没有任何一种公认的能够很好抑制或者清除病毒的方法,讲究的是整体观念,辨证施治,从扶正祛邪、调补气血、增强免疫力等方面入手,与施肥、浇水、除草有类似之处,至于“杀虫”可能远远逊色于西药,但是配合抗病毒药物进行个体化用药,能够收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临床常见患者把中西医的两种“肝”混淆不清,错把“冯京”当“马凉”而导致病情判读和治疗偏差的不在少数。因此,有必要提请闻者警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