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中文教育研究的新特点与新趋势

2023-04-29 23:09赵雅文励智
关键词:社科学科研究

赵雅文 励智

摘要:2022年“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学位类别独立设置,开启了国际中文教育新篇章,也对该专业的科学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助力面向未来的国际中文教育研究高质量发展,笔者以2013-2022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立项年度、类型、学科、题目、成果、单位等数据统计的量化分析,提炼出目前国际中文教育研究内容兼顾学科与事业发展、研究领域体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方法突出现代科技运用、研究群体多立足本校优势学科等四个新特点,并详细解析了国际中文教育内部外部研究并行发展、精准契合国家发展战略、实现深度交叉融合、广泛应用数字科技手段、参与研究群体覆盖面不断扩大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2013-2022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国际中文教育研究新特点;国际中文教育研究新趋势

DOI: 10.13734/j.cnki.1000-5315.2023.02.016

收稿日期:2022-12-21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中外语言合作交流中心2021年度国际中文教育研究课题青年项目(21YH30D)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赵雅文,男,辽宁锦州人,天津师范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 bdzyw@163.com;

励智,女,天津人,天津师范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

一引言

2022年9月13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面向社会正式发布《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原“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类别更名为“国际中文教育”,并增设博士专业学位,开启了国际中文教育新篇章。国际中文教育内涵的拓展与人才培养的深化,为学科建设与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对该专业的科学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精准把握国际中文教育研究前沿与方向,创新国际中文教育研究方法与路径,成为当下国际中文教育学界高度关注和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于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是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重要理论来源和学术体系构建渠道。国家社科基金立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各学科的研究前沿与热点,体现国家对各学科研究的引领方向。因此,对国家社科基金立项中有关国际中文教育的研究情况进行量化分析,不仅有助于了解当前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与特征,更重要的是可以从中探析国际中文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为未来学科建设和事业发展提供强大支持。

吴应辉教授和郭晶博士分别对2015-2017年以及2017-2019年中的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立项课题以及CNKI收录的CSSCI期刊论文进行了分析,关注到研究国家社科基金立项对国际中文教育的重要性,并从中分析出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研究热点。受两位学者研究视角和方法的启发,笔者将研究时段延展到2013-2022年,以近十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量化分析梳理其基本情况,解析其研究特点,并从中探索国际中文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以期为学科建设与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二立项数据统计与分析

(一)立项数据来源

1.数据范围

本研究以2013-2022年7类常规国家社科基金立项作为数据范围,包括重大项目、重点和一般项目、青年项目、西部项目、后期资助项目、中华学术外译以及教育学单列学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冷门绝学研究专项、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历史问题研究专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艺术学单列学科、军事学单列学科以及非年度专项立项等,因项目性质单一和立项内容明确,不存在与国际中文教育相关的研究立项,因此不在统计范围内。数据来源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官方网站,各类立项总计为59817个。

2.数据筛选原则与过程

为确保研究结果的科学性与准确性,本研究参考该领域专家对国际中文教育研究范围的界定,确立了两点筛选原则:一是立项题目及成果要与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发展相关,如二语习得研究、“三教”问题研究等;二是立项题目及成果要与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发展相关,如孔子学院及其他中文教学机构(项目)研究、中文教育与国际形势研究、中文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等。除此之外,为了保证筛选的精准度,还请部分该领域专家进行严格把关与研判,最大限度地保证数据的有效性。

3.数据筛选结果

在严格遵循筛选原则、反复斟酌思考、多次组织专家审阅的基础上,最终筛选出399个国际中文教育相关立项,作为本文分析的数据基础。

(二)立项基本情况

1.立项年度数量与占比分析

2013-2022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中国际中文教育研究项目数量共计399项,从表1可以看出年度立项数量与占比整体变化趋势较为一致。近十年国际中文教育项目在国家社科基金立项中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一是增长期,2013-2016年立项数量与占比逐年增长,2015-2016年增长尤为明显;二是稳定期,2016-2020年立项数量趋于稳定,2016年立项数量占比最高,2020年立项数量达到顶峰;三是波动期,2021年立项数量与占比均有所下降,而2022年又均有所回升。

从年度立项数量与占比來看,2013-2020年中的立项数量以及占比都在波动中有所增长,立项数量从25项增长到49项,立项数量占比从0.51%增长到0.70%,国际中文教育研究呈现总体向上发展的态势。2021年立项数量与占比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回落,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导致国际教育生态发生变化、教学方式被迫转变、被试样本大量缺失等问题产生。

2.立项类别数量与占比分析

国际中文教育研究立项在国家社科基金7个不同类别项目中的数量都不均衡(见表2):重点和一般项目数量最多,达219项;其次分别是青年项目、重大项目、西部项目、中华学术外译、后期资助项目,而教育学单列学科立项最少,仅有16项;占比最高的是中华学术外译立项,达1.8%,占比最低的是后期资助项目,仅0.61%。

通过以上数据发现,重点和一般项目与青年项目虽然立项数量多,但占比不高,而中华学术外译立项数量不多,但占比最高。其主要原因在于,重点和一般项目与青年项目涉及学科种类较多,立项范围大,立项数量多,因此国际中文教育在这两种类别中数量多但占比低;而中华学术外译更偏重中国历史与文化翻译的相关项目,其项目性质与国际中文教育领域关系紧密,并且每年该项目获批数量相对较少,因此国际中文教育在中华学术外译这一类别中数量少但占比高。

3.立项学科数量及分析

从表3可见,国际中文教育研究立项中的学科分类共有14种,占国家社科基金立项学科分类的53.85%(国家社科基金立项学科分类共26种)。其中,语言学类别中立项208项,明显多于其他学科,其他学科类别中立项按数量多少依次为新闻学与传播学、马列·科社、中国文学、中国历史、教育学、国际问题研究、民族问题研究、外国文学、政治学、社会学、考古学、哲学以及应用经济。

国际中文教育研究立项主要集中在语言学,原因是二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关系,可以说国际中文教育学科脱胎于语言学,是在语言学基础上结合教育学理论与实践而发展起来的。最初“对外汉语教学”阶段,国家选派的教师多具备语言学背景,如中文学科和外语学科教师;后随着学科与事业的不断壮大发展,教师和研究队伍也愈发多元化与专业化,文学学科、历史学科、教育学科等背景的教师开始陆续加入到国际中文教育隊伍中,于是国际中文教育研究随之也逐渐形成了以语言学学科为主、其他多种学科积极参与的发展态势。

4.立项题目关键词及分析

本研究对399个立项题目进行分词处理,共得到2847个词汇,剔除一些无意义词汇后,得出立项题目关键词词汇高频表(见表4)。关键词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为“中国”,其次分别为“传播”、“汉语”、“文化”、“国际”、“一带一路”、“语言”、“国家”、“教育”、“形象”。除关键词外,还出现了一些频率较高的词汇组合,如“人类共同体”、“人类命运”、“文化实力”、“语言政策”和“‘一带一路国家”等。

高频词汇不仅体现了国际中文教育的研究重点内容,如“中国”、“汉语”、“语言”、“文化”、“形象”等,还表明了研究范围,如“国际”、“一带一路”、“国家”等。此外,“传播”和“教育”也揭示了国际中文教育的功能属性,“传播”是载体和手段,“教育”是归属和落点,同时立项题目中包含“一带一路”的立项49项、包含“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立项13项、包含“文化软实力”的立项12项、包含“语言政策”的立项10项。这些高频词汇组合高度契合了国家发展战略,彰显了国家社科基金立项的服务功能。

5.立项重要成果及分析

在国际中文教育相关立项中,研究成果类型多样,既有专著和学术论文,也有研究报告和应用软件,生产出了一批在学界中具有典型代表性和广泛影响力的重要成果。如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汉语国际传播动态数据库建设及发展监测研究”,共产出高质量学术论文89篇,其中CSSCI与北大核心论文35篇,单篇知网最高下载次数为5451次,并在教育部中外语言合作交流中心的资助下出版第一部全球中文教学资源发展报告,在第七届汉语国际传播研究分会年会上发布“全球汉语传播动态数据库”,项目取得的成果丰硕显著,形成“成果群”效应,开创了国际中文教育研究新范式。

6.立项单位及负责人分析

从立项单位看,在399个立项单位中,全国各高等院校占380项,出版社、党校、研究所以及宣传中心占19项。其中,立项数量排在前10位的高校分别是北京语言大学、暨南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中山大学(见表5)。有4所高校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数量领先于其他高校,分别是北京语言大学6项、暨南大学4项、北京外国语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各3项。立项数量排名前10位的高校,均集中在北京、广州、浙江、南京、上海等东部沿海地区等经济较发达和国际化水平较高的城市,说明国际中文教育研究水平与所在城市和学校实力呈现正向相关。

从立项负责人看,在399个立项中,有14位负责人获得2次立项,其余负责人获得1次立项。这14位负责人(按姓氏拼音排列)分别为曹贤文(南京大学)、关世杰(北京大学)、胡键(上海社会科学院)、李宝贵(辽宁师范大学)、刘华(暨南大学)、漆谦(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王辉(浙江师范大学)、王克非(北京外国语大学)、吴献举(广东财经大学)、吴应辉(原中央民族大学,现北京语言大学)、张晓鹏(北方民族大学)、周文华(南京师范大学)以及周小兵(原中山大学,现北京语言大学)。从获得2次立项的负责人来看,高等院校以及其他单位均有涉及,所在单位也未有重复,说明学科重量级负责人的覆盖面较广,同时负责人的学科背景及研究领域也体现出多学科性,其中具有语言学和新闻传播学背景者较多。

三国际中文教育研究的新特点

根据以上国家社科基金立项的数据与分析,可以从研究内容、研究领域、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群体几个方面归纳出近十年国际中文教育研究的主要特点。

(一)国际中文教育研究内容兼顾学科与事业发展

国际中文教育应国家需要而产生,始终服务于国家事业的发展,同时也孕育出一门新的学科,然后随着时代发展需求,历经不断转型升级,最终形成今日学科与事业并行发展的态势。可以说,国际中文教育的学科发展与事业发展缺一不可,相互补充又相互促进。吴应辉教授将国际中文教育的研究内容分为内部问题和外部问题研究两大类,认为内部研究与教学紧密相关,主要服务学科发展,外部研究紧扣时代脉搏,侧重于服务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发展。国家社科基金立项中的399项国际中文教育研究项目,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较为均衡,体现出兼顾学科与事业发展的研究特点。

内部研究内容侧重大规模数据库建设。随着全球智能化时代的到来,数字核心技术推动着各领域的创新发展,语言学研究逐渐转向信息技术创新驱动,不断推进大数据视角下的语言研究与数据库建设,促进语言学研究的数智化发展。国际中文教育的内部研究顺应语言学学科研究的这一发展趋势,侧重推进语言的各类大规模数据库建设与完善,如“汉语国际教育背景下的汉语意合特征研究与大型知识库和语料库建设”和“多维参照的国别化汉语中介语动态语料库库群构建与研究”项目,将语言学研究前沿与国际中文教育研究内容融合贯通,充分发挥了大数据在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基础资源作用和创新引擎作用。

外部研究内容注重对标国家发展战略。新时代的国际中文教育研究内容既要“顶天”,做好语言学基础研究与理论建构,也要“立地”,为国家对外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实质性贡献。国际中文教育的外部研究主要聚焦于全球各国的语言政策研究、“一带一路”区域发展中文教育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文教育的研究等,服务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如“‘一带一路沿线中东主要国家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和“基于大数据的‘一带一路沿线十国汉语言文化推广研究”等项目,为中文纳入海外国民教育体系、扩大中文影响力、提升中华文化感召力奠定了坚实的研究基础。

(二)国际中文教育研究体现跨学科交叉融合

国际中文教育研究在国家社科基金立项中主要以语言学、新闻学与传播学、马列·科社、中国文学、中国历史以及教育学学科为主,体现出多学科与国际中文教育的交叉融合,其中与语言学、新闻学与传播学的融合立项数量最多。

国际中文教育与语言学的交叉融合。随着国际中文教育的不断发展,作为核心基础学科的语言学本体研究与国际中文教育逐渐呈现出一种相互渗透与交叉关系,二者融合发展的态势日益显现。国际中文教育在语言学学科的立项涵盖了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两大方面,既包括中文二语习得研究和“三教”研究,也包括对相关项目/机构的研究、中文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研究范疇和视野彼此拓展,研究视角和内容相互贯通。

国际中文教育与传播学的交叉融合。国际中文教育研究在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科的立项,大多借鉴和运用传播学相关理论(形象构建、议程设置、5W理论、意见领袖、把关人等),旨在探索中国文化和中国形象在海外的传播方法、途径与效果,致力于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研究视角多样,研究问题深刻,开拓了国际中文教育科学研究的新思路与新范式,如“人工智能时代中国故事海外传播的‘情感动员研究”和“网络舆论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研修人员的意见领袖功能研究”等项目,推动了国际中文教育和传播学从交叉借鉴到深度融合。

(三)国际中文教育研究方法突出现代科技的运用

从国际中文教育立项课题的研究来看,在大量运用传统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之外,还充分借鉴了自然科学的多种研究方式,将大数据分析、脑神经科学、认知心理学以及知识图谱技术、眼动追踪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现代相关科技成果嵌入到国际中文教育研究之中。这类研究深化了研究问题,创新了研究视角,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这些研究方法多运用在二语习得以及语言学习机制的相关研究中,它们需要通过实验验证和实证分析这种高技术工具的介入,来探究语言学习者的生理机制和心理反应,如“二语情绪性词汇习得认知神经加工机制及智能路径研究”和“基于语言智能的国际中文测试话题-词汇图谱研究”等项目,都体现出了现代科技在国际中文教育研究中的有效应用,也为研究中文作为外语学习的心理和生理机制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与手段。

(四)国际中文教育研究群体多立足本校优势学科

从前面的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国际中文教育的研究群体多集中在高校,它们立足本校优势学科,如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人工智能等,努力结合自身特色,推动国际中文教育研究的高质量发展。立项数量排名第1位的北京语言大学,具有深厚的语言教学与研究基础,其人工智能辅助语言实验设备先进,因此一直占据国际中文教育的领先地位。其他高校如北京外国语大学,充分发挥获得A+评估等级的外国语言文学优势学科,取得许多国际中文教育的高水平研究成果,获批国家社科基金“产出导向型国际汉语教材与教法新模式创建研究”项目。再如北京师范大学,利用获得A+评估等级的教育学和中国语言文学的学科优势,将研究重点放在微观和中观研究上,如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来华留学生就读经验研究”和“面向第二语言习得的汉语句法复杂度测评指标研究”。

四国际中文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

上述主要研究特征表明了国际中文教育的新发展和新气象,同时为推进该学科领域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新时代国际局势背景下,国际中文教育面临来自方方面面的挑战,同时也拥有各种各样的发展机遇,其研究也应与时俱进,把握国际发展大势,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不断调整思路和方向,以高度负责的专业责任感和使命感将国际中文教育不断推向深入。

(一)内外部研究并行发展,不断优化研究路径

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是国际中文教育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研究聚焦微观求证,旨在更好地指导教学理念的创新、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学资源的开发,外部研究注重宏观论道,更多地对接国家发展需求、着眼文化传播、实现总体发展目标。国际中文教育在“对外汉语”发展阶段,以内部研究特别是语言本体研究为主,随着“对外汉语”转型为“汉语国际教育”,其研究开始由内部扩展到外部,如今“汉语国际教育”升级为“国际中文教育”,其研究内涵和视野开始向更为宏观转向,外部研究增加明显。目前,国际中文教育在国家社科基金立项中形成了内外部研究并行的发展态势,这种态势将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研究中可能会出现此消彼长或此长彼消的波动性变化。

(二)精准契合国家发展战略,充分彰显学科研究之为

国际中文教育是中国对外交流的一扇重要窗口,不仅可以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更能助力各国人民“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形成。目前,国际中文教育研究高度重视并契合国家发展战略,国家社科基金立项中的大部分内部研究没有完全拘泥于语言结构和语言习得理论,而是更注重研究的应用价值和传播的实际效果,以此更好地服务于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未来国际中文教育的研究一定要找准能与该领域紧密对接的国家战略,充分发挥国际中文教育研究之为,致力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以“政-产-学-研-用”一体推进对接国家发展目标,将国家政策作为研究的指挥棒,突出中文教育产业化的经济价值,培养具有高水平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提升国际中文教育研究水平,并将研究成果有效落地,加强实际应用,推进成果的实用价值转化。

(三)打破学科壁垒和障碍,将交叉融合由联动引向贯通

当前国际中文教育的跨学科属性已得到许多专家学者的一致性认可。上述数据研究表明,国际中文教育研究已经突破了语言本体研究限制,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群体等方面实现了跨学科的横向联动交叉融合。但学科交叉融合不能停留在横向联动的层面上,各学科之间交互有限,学科交叉处于局部偶发状态,学科之间的互涉分散,无法纵深发展,打破学科壁垒是实现深度交叉融合的关键。国际中文教育研究不仅要注重学科之间的横向联动,更要加强学科理论与思想的纵向贯通。2022年“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学位的独立设置,将为国际中文教育插上腾飞的翅膀,国际中文教育研究也会进入一片新的天地,教育学将成为国际中文教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的重要依托,传播学将有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四)广泛应用数字科技手段,持续驱动学科研究升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数字技术正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全面融入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和全过程,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数字时代的到来,对国际中文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与变革,同时为国际中文教育研究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提供了技术支持。如今,语言智慧教室、国际中文智慧教学平台、国际中文智慧教育云平台的广泛应用,为全球中文学习者提供了跨地域、跨时差的智能化语言教育平台、产品和服务。随着当代数字技术的不断飞速发展,区块链、云计算、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数字技术都将应用到国际中文教育研究中,新技术驱动研究能力的提升将会大大推进国际中文教育研究的高质量发展。

(五)参与研究群体不断扩大,为学科研究注入活力

国际中文教育的研究群体经历了一个逐渐扩大的过程,先是语言学本体研究者,后来是文化研究者的加入,再后来是教育、心理、传播、技术等其他学科研究者增援助力,其研究覆盖面逐渐拓展扩大,参与研究的群体除高校外还包括研究所、研究中心、党校、宣传中心等单位。随着国际中文教育的民间化、产业化、本土化的转型与发展,在政府鼓励市场化运作、数智化赋能产业发展以及民间资本激活市场潜力的产业发展现实基础之上,未来将会有更多群体参与到国际中文教育研究中来,国际中文教学机构、国际中文相关产业公司以及海外院校等都将促使中文在海外语言学习市场中的主动权最大化和竞争力最强化,并保障中国国内的输出资源和国外的投资资源充分合理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共同促进“政-产-学-研-用”的一体推进,为国际中文教育的研究注入更多活力,协同推进国际中文教育研究高质量发展。

我国作为中文的母语国,必须在国际中文教育的国际舞台上发挥自身的优势,将更多、更新、更好的研究成果推介出去,掌握国际中文教育研究的国际话语权,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提升国际中文教育学术研究的国际影响力。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国际中文教育的科学研究,努力提升国际中文教育研究质量。期待本研究能为学科研究者提供些许启示,能为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尽一些微薄力量。

New Features and Trends of Research on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Research

Zhao Yawen, Li Zhi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nd Exchange,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7, China

Abstract: In 2022, the professional degree category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was set up independently, which opened a new chapter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and also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relevant research. In order to help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research, the author takes the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und Project in 2013-2022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through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year, type, subject, title, achievement, unit of the project, this paper finds four new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rrent research on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namely the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both discipline and career as the research content,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in the research field, highlighted application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research method, advantageous disciplines of the university as the interests of the research group. This paper concludes the development trend as parallel development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research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precise alignment with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deep cross-integration, extensive applica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y, and the expanding coverage of research groups.

Key words: 2013-2022;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und Project; new features of research on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new trends in research on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責任编辑:唐普]

猜你喜欢
社科学科研究
社科成果展示
【学科新书导览】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社科成果展示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社科成果展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