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斌 李海 秦宗静
摘要:为探讨异性拒绝对大学生网络色情偏差行为的影响机制,采用异性拒绝经历、羞耻体验量表及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量表对690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表明:(1)大学生的异性拒绝、羞耻感,网络色情偏差行为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2)异性拒绝、羞耻感和网络色情偏差行为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3)异性拒绝通过羞耻感中介作用对网络色情偏差行为产生影响;(4)性别对异性拒绝和网络色情偏差行为关系存在调节作用。因此,异性拒绝能够通过羞耻感影响网络色情偏差行为,且这一关系受到性别的调节。
关键词:异性拒绝;网络色情偏差行为;羞耻感;性别
DOI: 10.13734/j.cnki.1000-5315.2023.02.014
收稿日期:2022-03-21
基金項目:本文系四川性社会学与性教育研究中心重点课题“大学生网络色情偏差行为研究”(SXJYA1901)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梁斌,男,重庆人,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E-mail: 51554422@qq.com;
李海,男,四川绵阳人,四川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秦宗静,女,四川成都人,四川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已经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但网络在给人们生活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其消极影响也日益凸显并为研究者所关注,如不良信息泛滥、网络成瘾和网络偏差行为等。网络色情偏差行为(deviant behaviors of Internet pornography)指的是在互联网上浏览色情图片、进行色情聊天、观看色情录像以及进行网络虚拟性爱等与性有关的活动,属于网络偏差行为的一种。相关研究发现,大学生群体与其他群体相比有着更高的网络偏差行为发生率且情况更为复杂。大学生处于性发育和成熟的高峰时期,性冲动水平高,网络色情偏差行为发生的概率也较高。已有研究发现,网络色情偏差行为会对个体的身心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如消极情绪的积郁、人际关系的破损,并且严重损害性心理健康,甚至导致性变态、性犯罪。因此,有必要对大学生网络色情偏差行为的影响因素和形成机制进行研究探讨。
异性拒绝(Heterosexual rejection)作为社交拒绝的特殊形式,是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遭受到来自异性的拒绝和排斥,主要包括恋人、配偶或潜在对象的拒绝和排斥。社会补偿假说表明人是具有社会性的个体,一旦人们的人际交往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会从其他地方如虚拟的网络中寻求社会支持,个体补偿性使用社交网站容易出现非适应性的行为。异性拒绝作为社会排斥的一种形式,会阻碍个体亲密关系和性欲望的满足。以往的研究发现社会排斥致使个体的社会联结受损,并显著增强了个体的网络偏差行为。网络色情因其具有包容性、开放性、易得性和隐秘性等特点,容易成为个体逃避现实和满足性需求的途径。因此本研究假设:异性拒绝对大学生网络色情偏差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H1)。为了更深层次地了解异性拒绝是如何对大学生网络色情偏差行为起作用的,探索潜在的中介变量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关研究认为除了社会环境因素外,一些个人因素如羞耻感水平也与网络色情偏差行为紧密相连。“羞耻感是一种对自我的负性的省察和评价,伴随着负性的情感体验……由于对自己的强烈否定,及对外界评价的依赖,易羞耻者在体验到羞耻时,有更深的渺小感,表现出更多对行为的掩饰和对现实的逃避”。Ferguson认为羞耻者常产生沮丧、消极、退缩、渺小、无价值和无力感,并倾向于把负性事件的原因归结为自身的、持久的、整体的。当个体在交往的过程中被拒绝时,会将其归因为自己不受欢迎、不够好,并产生羞耻感。羞耻感常常会导致个体产生言语、身体攻击等偏差行为。有研究认为羞耻感能正向预测个体的网络色情偏差行为,高羞耻感的人往往对自己的网络色情偏差行为感到无力改变,所以会继续用这种行为来暂时摆脱这种负面情绪,从而进一步增加了个体的网络色情偏差行为。基于此,本研究假设:羞耻感在异性拒绝和网络色情偏差行为之间起着中介作用(H2)。
研究发现,羞耻感和网络色情偏差行为间的关系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涉及羞耻体验与色情成瘾的信念关系的相关研究发现,对于高水平的羞耻感,男性会花费更多时间浏览网址上的色情信息。有研究表明,为逃避或回避负性情绪而采取的性感觉寻求,其对网络色情的使用受到第三人称效应的调节,但这种调节主要适用于男性,所以相比女生,男生的网络色情偏差行为更多。因此本研究假设:羞耻感与网络色情偏差行为的关系在男生上更加显著,性别可以调节异性拒绝与网络色情偏差行为间羞耻感的中介作用的后半路径(H3)。与此同时,恋爱经历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情绪行为,因而,本研究将学生有无恋爱经历作为控制变量。
一研究方法
(一)被试
采用整群抽样对四川某几所高校的学生进行集体施测。发放问卷775份,回收有效问卷690份,有效率为89.03%,纸质问卷剔除的依据是:(1)人口学等信息填写不完整;(2)选项答案能明显看出某种规律;(3)题项出现多选的情况;(4)有大量的题项漏选。男生293人(占总人数的42.5%),女生397人(占总人数的57.5%);有恋爱经历449人,无恋爱经历241人。年龄范围17-23岁,平均19.65岁(SD=1.42)。施测前主试解释本次问卷调查的意义,说明问卷填写指导语,并再次强调问卷匿名性,答案没有对错好坏之分,被试根据自己第一感觉独立填写即可。
(二)工具
1.异性拒绝经历
该问卷由阮鲁君编制。量表采用从1(从未)到5(总是)的评分方式,共有10个条目,如:“当我邀请异性出去玩或看电影,他/她欣然接受。”被试回答经历异性拒绝的频率,异性拒绝经历问卷得分越高代表个体过往经历的异性拒绝次数越多。该量表在本研究中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68。
2.羞耻体验量表
该量表由钱铭怡等修订。量表采用从1(完全没有)到4(经常如此)的评分方式,该量表共有个性(1-7题)、行为(8-14题)、身体(15-25题),3个维度共有25个条目,如:“当你在某种竞争性情境中失败时,你是否因此而担心别人对你的看法?”得分越高,表示羞耻感越强。该量表在本研究中3个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92,0.91,0.82。
3.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量表
该量表由李冬梅编制。量表采用从1(从未如此)到5(一直如此)的评分方式,该量表共有3个维度:网络欺骗行为、网络过激行为、网络色情行为。本研究采用其中的网络色情维度进行测量,该分量表共有9个条目,如:“当在网上不能看到想看的色情内容时,我的心情会变得不好。”得分越高,表示网络色情偏差行为的频率越高。该量表在本研究中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3。
二结果
(一)共同方法偏差控制和检验
因为数据均是采用问卷调查而得,在程序上,问卷采用匿名方式回答、强调保密性、部分条目采用反向记分等方式。在事后统计上,本研究采用Harman单因素检验法对共同方法偏差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有9个,第一个因子解释的方差变异量为19.89%,小于40%的临界标准。结果显示,本研究中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二)描述性统计及相关分析
对异性拒绝、羞耻感、网络色情偏差行为基于性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在性别方面,男生在异性拒绝〔(M男=2.40,SD男=0.58,M女=2.19,SD女=0.53),t=24.18,p <0.001〕、羞耻感〔(M男=2.02,SD男=0.58,M女=1.91,SD女=0.56),t=5.58,p <0.05〕、网络色情偏差行为〔(M男=1.90,SD男=0.76,M女=1.39,SD女=0.55),t=108.71,p <0.001〕上得分均显著高于女生。采用SPSS22对异性拒绝、羞耻感、网络色情偏差行为做描述性统计及相关分析,结果发现:异性拒绝、羞耻感、网络色情偏差行为两两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具体结果见表1。
(三)中介效应检验
本研究在控制样本恋爱经历的基础上,使用Hayes编制的Process宏中的模型4对羞耻感在异性拒绝和大学生网络色情偏差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进行检验。进行中介效应检验之前需将预测变量的数据进行中心化,因此本研究对预测变量进行了相应的处理。将异性拒绝、羞耻感、网络色情偏差行为分别放入自变量、中介变量、因变量中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如表2所示):异性拒绝能显著正向预测羞耻感(β=0.04,t=8.43,p<0.001)和网络色情偏差行为(β=0.05,t=8.45,p <0.001),羞耻感显著正向预测网络色情偏差行为(β=0.04,t=8.22,p<0.001)。将羞耻感放入中介模型后,异性拒绝仍旧能够显著正向预测网络色情偏差行为(β=0.05,t=5.90,p<0.001)。
另外,羞耻感的间接效应的Bootstrap95%置信区间为[0.08,0.15],p<0.001不包括0,表明羞耻感在异性拒绝与网络色情偏差行为的关系上起着中介作用。因此羞耻感这一變量在异性拒绝对个体网络色情偏差行为的影响上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并且直接效应(0.27)和中介效应(0.11)分别占总效应(0.38)的71.05%、28.94%,表明异性拒绝可以直接影响个体的网络色情偏差行为,同时异性拒绝也可以通过羞耻感来影响个体的网络色情偏差行为。
(四)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
本研究采用Hayes编制的Process宏模型59来探寻性别的调节作用。依据温忠麟等推荐的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检验方法,先将所有变量均做标准化处理,同时性别则采用虚拟变量编码(男生为0,女生为1),将恋爱经历纳入控制变量并对性别的调节效应进行检验。结果(见表3) 表明:异性拒绝可以直接正向预测羞耻感(β=0.12,t=3.07,p<0.01)和网络色情偏差行为(β=0.14,t=2.0,p<0.05),羞耻感也能直接正向预测网络色情偏差行为(β=0.14,t=5.08,p<0.001)。将性别放入模型后,只有羞耻感与性别的乘积项对网络色情偏差行为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羞耻感与性别的乘积项:β=0.05,t=-2.66,p<0.01),说明异性拒绝通过羞耻感对网络色情偏差行为的中介效应的后半段路径受到性别的调节。然而异性拒绝与性别的乘积项均无法预测羞耻感和网络色情偏差行为(β=0.08,t=-0.55,p>0.05;β=0.09,t=-0.67,p>0.05)。这也就说明性别并不能调节异性拒绝与网络色情偏差行为这一直接路径,也不能调节异性拒绝与羞耻感这一中介路径。
为了理清性别对羞耻感的中介效应的调节作用的实质,本研究还进行简单斜率检验,分别取性别为1和0(1=男,0=女)并绘制简单效应分析图(图1)。结果显示,在男生群体中,羞耻感对网络色情偏差行为的预测作用显著(β=0.06,t=3.50,95%的置信区间为[0.10,0.35]);在女生群体中,羞耻感对网络色情偏差行为的预测作用显著(β=0.05,t=2.78,95%的置信区间为[0.05,0.28])。说明性别在羞耻感和网络色情偏差行为这条路径上存在着调节作用,相较于女生群体而言,羞耻感对于男生群体网络色情偏差行为的作用更大。
三讨论
研究发现,男生遭受的异性拒绝经历显著高于女生,这与过往的研究一致。以往研究表明,男生在冒险性上偏好大于女生,而对风险的认知评价低于女生,且对冒险带来的一系列后果或危害有更大的承受能力,这种男女的差异在择偶风险方面较为突出。从进化心理学方面也可以作出解释,男性的冒险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益处,冒险行为高的男性更易受到女性的关注,往往得到更多与女性建立关系的机会。所以,在两性交往活动中男生往往是主动的一方,当然男生也因此会面临更多被异性拒绝的可能。而女生羞耻感显著低于男生这一研究结果与西方相关研究结果相反,但支持了国内学者亓圣华等人的研究结果,这说明文化差异对羞耻感有较大的影响。在中国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女性在行为举止和情感表达等方面的约束日渐减少,敢作敢为、敢于主动表达自己的情感被更多的人所理解和接受。较为宽松的外部环境使得女生在遭遇挫折后所面临的外部压力也相对较小,受挫后的自我归因也更积极,因此被异性拒绝后的羞耻感在女生的自我评价中降低。同以往研究一致,研究还发现男生的网络色情偏差行为显著高于女生。一方面,这可能与男生性欲冲动水平更高,寻求性欲望满足的愿望更强烈,而网络色情偏差行为又刚好能够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性刺激和性满足有关。另一方面,这可能是因为男性更接受随意的性行为、对短期性关系态度更宽容以及对网络色情偏差行为的态度更积极,而这些都是网络色情偏差行为的重要预测因素。同时,“高估自己、低估他人”的第三人称效应,使得男生对于网络色情偏差行为对自己的不良影响认识不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这种行为的发生。
本研究考察了异性拒绝与网络色情偏差行为的关系。首先,相关分析发现异性拒绝、羞耻感和网络色情偏差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表明异性拒绝与大学生的网络色情偏差行为之间的关系紧密,再次验证了异性拒绝是网络色情偏差行为的诱发因素之一。被拒绝的大学生更易于通过使用社交网站来满足自己的关系需要,从而增加了网络成瘾的可能性。其次,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异性拒绝不仅对大学生的网络色情偏差行为有直接的正向预测,还可以通过羞耻感间接影响网络色情偏差行为。羞耻感的中介效应表明羞耻感是异性拒绝影响网络色情偏差行为的重要因素,这验证了假设(H2)。研究表明,在人际交往的环境中,个体经历了异性的拒绝后会进行消极的归因并对自己形成负性的评价,认为自己不够有魅力、别人不喜欢自己。有观点认为,这种指向自我的消极的情绪体验正是羞耻感,羞耻常令人感到无能和自卑,并且高羞耻感水平的个体尤其想要逃离社交圈,将自己与所有人隔离开来。同时,高羞耻感者为了逃离当下生活中的窘迫会选择借助网络来减缓自我的情绪困扰。根据素质—应激模型,个体在社会生活中面对的各类负性的生活事件会成为网络色情沉迷的现实基础,通常成为应激事件。而逃避或许是个体对异性拒绝事件的一种回避策略,代表了他们为免受持久的失败感、羞耻感所做的自我保护。并且,互联网极具包容性、开放性、易得性和隐秘性的特点,这使得大学生会把对亲密关系的满足和性欲望的发泄投向网络中去。相关研究表明,面对网络色情信息,自控力较低的大学生很难抵御其诱惑,致使大学生深陷网络色情信息的泥潭,强化并形成网络色情偏差行为。
研究进一步发现,性别调节了异性拒绝和网络色情偏差行为之间的关系,具体作用于羞耻感和网络色情偏差行为的中介路径上,即异性拒绝通过羞耻感对网络色情偏差行为的影响在男性群体中更明显。受当代社会对男性性别角色要求的影响,男性自我要求或期望通常高于女性,因而对结果往往更加重视。在此社会文化氛围下,男生常常比女生更加看重自己的成败,被异性拒绝后引起的心理冲突更强烈,羞耻感体验会更高。面对异性拒绝后的羞耻感,男大学生更容易采取退避、幻想的消极应对方式,匿名的网络、刺激的色情信息刚好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方便且迅捷的途径来缓解这种羞耻感,然而这种情绪调节、匿名幻想的网络使用动机则是网络色情偏差行为的预测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羞耻感的不良应对方式会更加促使男大学生发生网络色情偏差行为,这提示我们需要注意加强对男性羞耻感的积极应对方式的培养。
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羞耻感在异性拒绝和网络色情偏差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网络色情偏差行为的产生不仅仅是被异性拒绝者为满足亲密需求的结果,同时也是高羞耻感的个体逃避现实压力的结果。这一结果提醒教育工作者要关注生活中经常被异性拒绝的大学生,着重提升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从源头上减少个体被拒绝的经历;重视提高学生的抗挫能力,引导他们进行合理的归因、采用积极的情绪调节方法;引导大学生合理、适度使用网络资源。由于本研究是问卷为主的横断研究,很难得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考虑使用追踪研究来更进一步地探索异性拒绝与网络色情偏差行为的关系。
四结论
(1)网络色情偏差行为与异性拒绝和羞耻感均呈显著正相关。
(2)异性拒绝不仅可以直接预测网络色情偏差行为,而且可以通过羞耻感间接影响网络色情偏差行为。
(3)在羞耻感对网络色情偏差行为的间接效应中,性别起调节作用。
Heterosexual Rejection to Internet Pornographic Deviant Behavior of College Students: A Moderated Mediation Model
Liang Bin1, Li Hai2, Qin Zongjing2
1. Faculty of Education and Sciences,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610066, China
2. College of Psychology,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610066, China
Abstract: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heterosexual rejection on college students Internet pornographic deviant behavior, 690 college students were measured with the Mate Rejection Experience Scale, Shame Experience Scale and Adolescent Internet Deviant Behavior Scale to explore the mediating role of sham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terosexual rejection and internet pornographic deviant behavior, and the moderating role of gender in the mediating effect. Results show that firstly, heterosexual rejecti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 their sense of shame and deviant behavior of Internet pornography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gender. Secondly,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among heterosexual rejection, shame and Internet pornographic deviant behavior. Thirdly, shame played a mediating rol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terosexual rejection and Internet pornographic deviant behavior. Fourthly, gender moder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terosexual rejection and Internet pornographic deviant behavior. This paper finds that the heterosexual rejection can influence the deviant behavior of online pornography through the sense of shame, which is regulated by gender.
Key words: heterosexual rejection; Internet pornographic deviant behavior; a sense of shame; gender
[責任编辑:罗银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