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彦杰,徐诗枧
新发展阶段,国务院先后印发了《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促进全民健身又好又快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健身和健康需求[1]。“十三五”以来,全民健身战略深入实施进程中成效与问题并存,尽管在场地设施、公共服务水平及群众参与运动等方面成效显著,但全民主动健康观的培育工作依然不足、全民健身区域发展不平衡、公共服务供给不充分等问题依然存在。本文对主动健康、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发展加以探索,对全民健身助力全民健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并提出建议,以期充分发挥全民健身在健康促进与社会发展上的综合功能[2],为深入推进健康中国行动建设提供参考。
健康泛指人的全面健康,具体涵盖人的身体、心理、道德健康和社交能力四个方面综合健康状态。当今时代,健康概念在健康素养的基础上,其核心已演化为大健康观,而大健康观则又引申出主动健康、全民健康、全民健身等内容。因此,健康概念是主动健康观的外延,而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则是主动健康观的内涵。其中,主动健康是一种人体可控身体活动达到的科学健康的医学模式;全民健康是指全体人民的健康,包含老幼、男女等各类人群[3];全民健身是指全国人民通过体能协调控制身体活动能力,做到强身健体,同时也是一项民生工程,通过公共服务引导大众科学参与运动,最终改善和提高健康水平[4]。
全民健康是一种理念、一种追求,而全民健身是一种手段,一种方法。践行主动健康的理念离不开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两者的深度融合传递出了新的逻辑关系,即主动健康是发展基石、全民健身是实现手段、全民健康是追求目标。因此,应当以主动健康为主线,以全民健身促进全民健康,从而使主动健康最终服务于全民健康,以确保每个人的身体健康,最终转向生命全周期的全面健康。
健身场地及设施是主动健康的外在物质标准。场地设施建设是衡量全民体质健康状况间接的表现形式,也是社会群体广泛认同、乐于参与体育锻炼的最有效供给方式,故全民健身场地总量“有没有”的问题,成为拉动全民健身以促进全民健康供给侧改革的一驾马车。我国在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方面,还未达到发达国家的城市社区建设要求及标准,与邻近的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等亚洲国家相比也存在一定差距,现有设施的供给总量远不能满足当前全民参与的多样化体育需求[5]。另一大困难是场地设施拥挤问题,例如篮球场及足球场等活动面积较大场地经常出现“多群共占”等现象。公共体育广场建设数量不足,导致不同群众项目征占固定场地,尤其是广场舞与其他群众项目之间场地协调问题,常引发口头争吵、肢体冲突、聚众群殴等不文明行为。群众性全民健身活动与治安管理问题诱发民事纠纷案件数量与日俱增。因此,全民健身设施的规划建设、开放利用需要合理化精准布局,尤其是在体育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更需要加大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的配置力度。
服务质量与水平是主动健康的内在精神条件,服务质量水平是衡量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准则。全民健身服务水平关系到服务质量的好坏,全民健身服务质量则反映了服务水平的层次。如果把全民健康比作天平,那全民健身服务质量及水平成为天平两侧的砝码。当前,全民健身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公共服务供给不充分等问题仍然存在。全民健身服务质量的欠缺,在于社会主动健康意识淡薄,健身服务态度等影响现有服务质量。现有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不完善、产业结构与区域发展不合理的现象依然存在。全民健身服务发展区域不平衡。国内经济发达城市仍是全民健身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地区,一线城市与其他城市地区发展差异性较大,激发了全民健身发展区域结构严重不平衡的矛盾,尤其是各地区全民健身在城市与农村的发展有显著性差异。
社会群体数量是主动健康的核心脉络。社会参与数量是衡量全民健身是否真正实现了“全民”健身的重要指标,也是全民健康是否真正达到了“全民”健康的主要依据。全民健身人群数量反映了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实践的充分程度。但就目前来看,全民健身的社会参与并不充分,难以充分发挥全民健身的疾病预防效应。
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离不开体育设施的供给,全民健身设施是其活动开展的重要物质条件,因此,应加强场地设施建设。主要措施如下:①根据地域特点和现实需要选配健身器材,配备不同地域居民喜闻乐见并广泛参与的运动器材,积极运作城乡健身设施的安装;普及高档次、高水平室内综合性健身中心建设,尽可能解决露天放置问题和延长健身设施的使用寿命。②在社区配套修建健身设施,从而有效解决全民健身工作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为体育健身场地如便利超市一样遍布街头巷尾、社区商圈创造环境,以最大程度地吸引社会群众积极参与健身。③补齐健康中国的农村短板,完善农村体育及医疗设施体系,加大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和选派力度,指导群众进行科学健身。同时,加强对农村健身器材的管理与宣传,发挥器材物尽其用的功能,明确标明每件器材的基本信息和使用说明。④建立器材维护及安全隐患排查机制,通过物业、社区、单位、个人等联合多样化管理形式增设“健身协管员”,充分发挥场地设施管理员的价值作用,最大程度呵护各社区、乡村群众参与全民健身活动的安全性与积极性。
加强全民健身组织体系的建设与管理,可以从三方面入手:①统筹规划建设,科学发展体育组织。加快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中体育政府部门的职能由内部管理、外部服务型向综合化、科技化、多元化转变,以激活底层群众参与健身活动时效性,加强基层群众体育组织的规范管理,推进基层体育组织自我发展。②构建网络化的全民健身组织,打造内部直线型与外部交互式社会网络体系。通过优化全民健身体育资源,构建全民健身组织内部和外部的网络体系,以保证组织层次架构清晰、沟通渠道畅通无阻。通过改良体育社会团体,由以往政府管理型全民健身体育组织逐渐向混合型转变。③积极发挥体育社会团体的作用,持续推动体育组织的改革和发展。积极推进各类健身组织与卫生、健康、康养等社会组织协作,推动健身与健康服务一体化协同发展,形成“区域联动、部门联合、组织联手”的融合发展新格局。同时,创新体育社团,开展全民健身工作思路,改良社会各级各类体育团体使其相对独立并实现相对自治,做大做强公益性社会体育组织。
加强活动指导建设,做好主动健康的“指路人”。应通过健康促进等手段,加强对全民健身活动的指导。具体活动指导如下:①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日(或月)”活动。每年8 月8 日是我国全民健身日,建议依托社区开展诸如象棋比赛、足球邀请赛、广场舞大赛等集趣味性、健身性、休闲性和社交性为一体的社区群众活动,在乡村则可以因地制宜地开展收割大比拼、小推车搬运、挖坑刨土施肥等富有乡土人情的农村趣味活动。同时,充分利用晨晚练活动点建立相对固定的健身小团队,定期开展健身活动。②开展节假日体育旅游。结合中华传统节日在不同地区开展龙舟赛、登山、舞龙舞狮、扭秧歌等节日活动;另外,深受年轻人喜爱的徒步旅行、定向越野等体育旅游活动也可在地区推广起来。③大力开展有特色的传统民间体育活动。传统民间体育活动如骑马、踩高跷、荡秋千、拔河、武术、投壶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血脉中,有着丰富的内涵与内容,应做好保护和传承;同时,融合现代体育特点的民间游戏,如跳房子、丢沙包、踢毽子、打太极、健身球等,也可发展成常态化的健身活动。此外,还可以视情况举办各种形式的趣味运动会,以竞技带动全民健身的热情。
依托国民体质监测系统平台通过大数据加强监测和保障工作,从而推动建立一套集健康、卫生、医疗、养老一体化的,以及从前端监测疾病预防到后端保障疾病治疗环环相扣的健康管理模式。可在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实施好科学指导工程。加大对全民健身的科研投入,围绕人类生命全周期和健康全过程,运用生物、纳米、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科技,建立起满足不同人群个性化健康需求和慢性病预防的运动处方库,完善指导各类人群的科学健身指导方案体系,不断更新发展及丰富完善。②实施好人才培养工程。注重对政府管理、体院师资、科研院所专家、草根名医、行业领军者等拔尖人才和高层次人才的扶助,构建服务于全民健康的骨干人才梯队。同时注重发挥专家学者的作用,将最优秀的智力资源调动起来,突破健康干预理论方法,破解全民健康未解难题,提供中国式解决方案,紧密服务于健康事业与产业。③实施好科技创新工程。鼓励全民健身与移动互联网技术创新结合,创建大健康数据库。建立国民体质与健康大数据平台,并利用大数据为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提供有效、精准服务。此外,应鼓励企业参与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对健身软硬件工具加大研发力度,形成科学有效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高科技产品,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服务于更多社会群众,以期提升全民健康素养,促使民众积极践行主动健康的理念,真正形成全民健身的氛围,从而助力健康中国行动、实现全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