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心理韧性的影响因素及干预研究现状

2023-04-29 13:11:38徐慧敏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2023年5期
关键词:保护性危险性残疾

徐慧敏,徐 娜

《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将残疾人释义为在肢体、语言、听力、精神、智力或多重方面存在长期缺损的个体。残疾人群体是一个在生理功能和社会环境上受到挑战的特殊群体,应对功能缺损和社会环境所带来的压力、促进积极适应是残疾人研究领域的重要主题[1]。心理韧性(Resilience),也称心理弹性、抗逆力、复原力、压弹,是指个体在面对压力或逆境时的动态适应过程[2]。有研究表明,心理韧性可以帮助残疾个体抵御风险,促进心理健康和积极适应[3]。本文对目前国内外残疾人心理韧性的影响因素及干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以期为关注残疾领域的研究者、特殊教育工作者以及相关的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推动残疾人心理健康事业和社会融合事业的建设与发展。

1 残疾人心理韧性的影响因素

残疾人心理韧性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危险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两个方面。心理韧性的发生就是两者相互抗衡的过程。危险性因素是指使个体更容易受到伤害而导致不良发展结果的因素;保护性因素是指能够促进个体良好适应的各种因素或资源[4]。

1.1 残疾人心理韧性的危险性因素

在传统的医学—社会模式(ICIDH)的残疾观中,“残疾”是残疾群体的第一身份特征,是残疾群体所面临的最大危险性因素,也是残疾群体被视为高危人群和弱势群体的主要原因[5]。受这种观点的影响,早期的学术研究普遍认为“残疾本身就是一种危险性因素”。例如,Kramer[6]等在研究中指出残疾是影响残疾个体正常工作表现的直接原因。但是,Masten[7]等却强调某些危险性因素具有游滑性质: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既可能为个体发展带来威胁,又可能成为个体发展的优势资源。基于此,Young[8]等从社会文化视角出发,指出残疾文化背景下的残疾个体更容易被群体接受,也更容易形成较高的自我认同感。这一发现印证了在某种意义上“残疾”也可以作为一种保护性资源而存在。

随着现代生物—心理—社会综合模式(ICF)残疾观的提出,“残疾”被认为是一种可以改变的状态,而不再被认为是一种身份[5]。在这一“残疾”视角的影响下,更多的学者尝试重新看待残疾人群体,并且影响残疾人心理韧性的危险性因素也被重新审视。人们将关注点更多放在残疾个体之外的环境因素上,而不再是“残疾”本身。研究者们认为,“残疾”本身并不是影响残疾个体心理韧性的危险性因素,而是“残疾”触发了环境中的危险性因素,进而增加了个体与环境的互动难度[8]。基于这样的观点,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们指出,与“残疾”本身所具有的危险性相比,社会边缘化、弱势群体标签化、缺乏社会支持、不良的生存处境等危险性环境因素同“残疾”所发生的相互作用,才是影响残疾人心理韧性最主要的危险来源,这些因素也极大程度上加剧了残疾个体所面临的风险和挑战[9-10]。

1.2 残疾人心理韧性的保护性因素

残疾人心理韧性的保护性因素可以分为内部保护性因素和外部保护性因素。内部保护性因素指残疾个体内部所具有的韧性能力和特质;外部保护性因素指与残疾个体相对的外部环境所提供的支持性力量[2]。Rogers 等[11]对听力残疾者心理韧性的保护性因素进行了总结,指出听力残疾者的内部保护性因素包括幽默感、照顾他人、责任感、追求目标、强烈的社交意识、对情绪的感知、优势意识、享受孤独、自我安抚、目标导向、持续解决问题、自我形象管理等;外部保护性因素包括高效指导者、积极的同伴关系和学习团队关系、家庭支持等。黄淑慧[12]等对体表缺陷青少年的心理韧性保护性因素进行总结,归纳出心理韧性包括外部和内部支持两大因素:外部因素可以分为家庭支持、同伴支持和社会支持三个方面;内部因素分为自尊、自我效能、社交技能、应对策略、情绪调节、看待逆境、乐观坚韧、身体健康、个人天赋等9 个方面。

对于残疾人心理韧性的保护性是否具有特殊性这个问题,Young 等[8]指出残疾人群体具有生理、文化、社会层面的特殊性,适用于一般人群的保护性因素未必适用于残疾人群体。Steinberg[13]也提出在心理韧性研究中应该将残疾群体作为一个特殊的模型看待和探索。

2 残疾人心理韧性的干预研究

国内关于心理韧性的干预研究主要关注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和支持性环境的构建。例如,姚进忠[14]等基于Kumpfer 心理韧性框架[15],从心理韧性的起点、过程、结果着手,主要聚焦于改变外部互动环境,提出构建心理韧性的社会支持网络、培养残疾人领域的优秀工作者、接纳残疾人群体多样性等若干具体措施。赵丽[16]提出的干预计划同样依托于Kumpfer 的心理韧性框架[15],与姚进忠[14]等的方案不同之处在于,赵丽的干预方案主要关注于个体内部特质的改善。樊月莹[17]依托于社会支持理论和优势视角理论,提出了心理韧性提升的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旨在帮助残疾个体明确已具备的资源、挖掘自身优势、开发自身潜能并恢复和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张宇洁[18]则基于生态系统理论和Richardson 的心理韧性模型[19],从微观、中观、宏观多系统开展了残疾人心理韧性的个案干预项目,并最终提升了残疾个体的内在效能,完善了其外部支持网络。

国外关于心理韧性的干预研究则更多致力于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功能恢复和职业技能训练。例如,Heathcate[20]等通过Meta 评估了多维心理韧性项目对于残疾个体重返工作岗位、自我效能感提升以及压力缓解的重要作用。Williamson[21]所设计的心理韧性的干预项目旨在通过榜样示范、课后学习辅导、社交技能培训及情绪问题咨询等方式,促进残疾个体心理韧性的发展。Lytle[22]等的残疾人心理韧性课程内容涵盖帮助残疾个体适应残疾群体、推荐职业技能培训等。

回顾国内外已有的残疾人心理韧性的干预研究,可见总体研究数量较少,实践远远滞后于理论研究,且已有的干预实践存在小样本、便利抽样、缺乏统一的理论框架、评价指标不一致等诸多不足,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今后,应增加干预研究的样本量,完善研究设计,尽量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并尽可能地将生理、心理、行为指标同时纳入干预效果评价之中。

猜你喜欢
保护性危险性残疾
O-3-氯-2-丙烯基羟胺热危险性及其淬灭研究
危险性感
输气站场危险性分析
有色设备(2021年4期)2021-03-16 05:42:32
基于AHP对电站锅炉进行危险性分析
宁夏保护性耕作的必要性及技术模式探讨
保护性开发利用高铝煤炭资源的必要性及相关建议
玉米保护性耕作的技术要领
新农业(2016年15期)2016-08-16 03:40:48
保护性耕作机具选型中注意事项
现代农业(2015年5期)2015-02-28 18:40:57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中国卫生(2014年6期)2014-11-10 02:30:50
多方联手为残疾青年办实事
中国火炬(2013年5期)2013-07-25 09: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