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朝芬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两个主要内容,也是两个重要的教学途径。通过阅读教学促进学生写作能力发展,是一种常用且非常有效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在教学结构上被称为读写结合,在教学路径上则被称为以读促写。
通过阅读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教学实践,已经相当普及,教师多有较好的理论和经验基础。但是,农村有较特殊的环境和学情,这些在城市学校中普遍适用的教学经验、理论在农村学校并不一定完全适用或有效。农村教师如果不能准确、理性把握自身教学环境、学情的实际,生硬照搬他人的经验、策略及理论,就可能使以读促写教学陷入低效或无效的窘境。
下面,结合农村小学教学实际,就农村小学通过阅读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教学进行探讨。
一、农村小学生写作能力现状和需求
1. 厌读惧写心理突出
相较于城市学生,农村小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方面普遍存在消极的情感态度。不喜欢阅读、畏惧写作练习的心理非常突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几个:第一,农村的文化氛围相对较弱,家长对孩子学习的期待值不如城市高,家庭及社区的学习氛围不浓。在这种学习发展压力小、学习文化感染力弱的环境中,不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弱。特别是阅读这种自主性较强且不便于量化管理的学习行为,教师是无法进行精准监督和管理的。第二,农村小学生在行为上表现为性格外向,顽皮好动、敢于爬高上梯,而在交际和表达方面则又表现为性格偏于内向,不喜欢表达也不善于表达,交流的勇气和信心较弱。而写作是一种书面形式的表达交流,农村学生在写作时也与口语交际一样通常表现为不太敢于充分表达。此外,写作素材少、语言表达水平低等因素,也使得学生表达信心不足、写作材料不充分,造成其厌读、惧写等消极心理。在这种心态下,自然不可能达到有质量的以读促写。
2.文字素养较低
另外,农村文化环境、氛围因素也造成学生文字运用、文学表达等方面的素养水平较低。家长及身边亲友的文化水平普遍不太高,日常交际语言及行为等通常比较俚俗,常用一些不通顺、不符合文理或不健康、不文明的词汇,学生的日常生活交流中,没有良好的语境,种种因素造成学生语感较差、词汇积累不足,缺少文学表达的经验和感觉。这在其习作中常表现为用词不雅、文不达意、缺少灵气、修辞无力等现象。
3.思想观念影响立意
写作素养发展不仅包括语言表达技能,还包括主题立意能力,即习作中心思想或精神内涵的确立和表现能力——没有主题的作文是没有灵魂的。但出于同样的环境因素,农村小学生的习作在立意方面也存在着较明显问题。农村小学生在思想观念方面是存在一些偏差的。农村较弱的文化环境,以及其特有的经济、风俗等,使学生的文章立意常出现一些与正确价值观相左的或“亚健康”的思想。如学生的个人主义思想突出、乡土情怀不强以及对自身成长环境的自卑感等。如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我希望通过努力学习将来走出农村到城市去过更好的生活”“我偷偷地努力学习,但不让同学看到,这样下次考试我就能超过他们”——这样的文章立意,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自卑及狭隘的利己主义思想。这些格调或格局不高的立意,在农村小学生的习作中经常出现。
4.创新意识及能力差
另外,农村小学生的写作内容、观点以及技巧运用等方面存在着创新性较弱的问题。其习作不能个性地、创意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也不能创新地运用表达技巧。出现这个问题,还有另几个原因:第一,农村学生的知识视野、经验水平较低,影响其思维的宽度和想象的空间;第二,学生的创新意识没有得到建立、创新表达的胆量没有得到激发,缺少在习作中进行创新、个性表达的氛围和条件;第三,由于缺少创新思维方面的有意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较弱。
5.知识以及经验欠缺
相对于城市,农村受经济、交通、文化条件等因素影响,是一个较封闭的环境,没有公园、动物园,没有图书馆、博物馆等大型文化、娱乐、购物场所,其生活范围无非就是农田、家庭、学校。农村虽然也有写不完的内容,一花一草都可成文,但小学生还无法挖掘到这些细节。这样,农村小学生经常遇到无事、无物可写的问题。反反复复写同样、相似的内容,严重影响作文水平的进阶发展。
二、农村小学以读促写实践策略
1. 激发兴趣驱动读写
培养和调动学生积极性、自信地参与阅读与写作,是保證以读促写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条件保障。教师应将主要精力放在学生身上,关注其心理和需求达到建立积极读写情感的目标。
第一,在阅读和写作内容方面,教师采用较开放的策略,除了教材中的课文及课标推荐的课外读物外,大多情况下不对学生的阅读对象进行强制规定,鼓励学生按自己的兴趣选择读本。比如学生喜欢动漫、科幻、穿越、自然类读本等。在习作上,鼓励学生以写日记、日常记事的形式练习,不规定主题和内容,不检查、不评价、不定量,建立学生写作的主体意识。
第二,利用小学生竞争、展示心理较强的特点,结合阅读、写作多组织一些比赛、交流、展示、表演活动。比如“故事会”“科普知识竞赛”“成语、词汇接龙比赛”“作文展览”“阅读情景剧表演”等,这些活动可以有效调动学生阅读、写作的热情。
第三,减轻学生写作压力,除了鼓励学生自选写作的内容、主题外,还放宽字数限制。比如按水平层次,一般要求高年级小学生撰写300到400字篇幅的习作,这造成一些学生出现畏难情绪,写作中刻意凑字。而教师不规定字数,学生按能力、心情、内容能写多少写多少,字数多的表扬,字数少的鼓励,从而使学生摆脱创作压力、建立写作自信,体验到写作的愉悦感。
2. 多品诗词熟读经典
词汇积累不足、缺少良好语感,是农村小学生习作语言俚俗,缺少灵气、雅韵,以及修辞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为此,教师可多组织学生阅读、品析、体悟古典诗词和经典散文——此类文本具有极强的语言艺术性、审美性,意境突出、语言优美、格式规整、韵律感强,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艺术品位和语感。
3. 既重文学又重思想
前面探讨的多品读诗词、经典散文,是从写作的文学素养水平上着眼的——其实,所有的教师在以读促写方面都会特别关注这个方向,着力于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文学艺术表达的素养、能力。在教学中,会特别关注引导学生从阅读对象中去学、品其结构、修辞、语言等方面的技巧。比如组织学生在阅读后用其中的精彩词语、成语等进行造句练习,模仿文章的结构、修辞、描写方法等进行写作练习。通过这种模仿表达技巧的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学表达素养。
但有一部分教师确实也忽略了另一点:写作的目标是表达,表达的内容是材料,真正要表达的,除了说明文外,其实是思想、观点、态度。所以,一篇合格的文章,不仅要看是否辞能达意或有多高的语言技巧,更要看主题立意是否有价值。特别是前面分析过,农村小学生在思想观念方面是存在一些问题的,其习作的主题立意常会出现一些错误、偏颇的观点。因而,在组织学生阅读、写作时,教师不仅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语言文字的表达技术、技巧,而且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思想意识、价值观以及正确立意方面的有意培养和引导。
这方面可关注三种方法:第一,给学生多推荐一些思想主题突出的文本,比如红色经典、革命传统、家国情怀、核心价值观方面的主题文本;第二,在学生阅读此类文本时,不仅要让其读,而且组织他们自主解析主题、提炼以及分组的探讨、交流,通过自主提炼深化思想观念、价值观的认知和认同;第三,安排学生以思想为主题进行创写、仿写,而不仅是模仿表达技法。通过有意指向思想观念的阅读和写作,强化学生思想品质建设,提升其正确立意的素养。
4. 开放自主鼓励创新
城市学生通常表现为相对积极的表达意愿和胆量,而农村学生在这方面则比较消极。有表达意愿,还需要有表达的胆量和信心,才能正常地练习写作、进行真实的个性表达。前面在探讨“驱动读写”时,提到了通过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对象的方法使学生更主动地阅读。而在写作方面,教师除应注重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还应关注对其创新意识、个性表达胆量的培养。
在策略上,可采用开放写作和积极评价的举措。开放写作,就是不给学生习作进行任何方向、主题、技法的规定,只给任务,不做限定。允许学生在阅读之后选择写作的内容、主题以及技巧。这样学生更能体验到写作的愉悦感。积极评价,就是教师对学生的习作评价标准不宜太高,基于农村学生的作文水平,可以适当降低标准和要求,给其成长的时间,多发现习作中的亮点,给予积极表扬,从而使学生敢于创新。此外,多组织学生进行阅读后的续写、改编活动,可以有效培养其创新思维的发展。
5. 重视积累关联生活
经典的文本虽然文学性、艺术性、思想性比较好,具有标准的、高水平示范作用,但很多经典阅读对象不太“接地气”,与学生当下的生活实际有一定时间或情景上的距离。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多读一些生活味比较浓、时代感强的文本。比如新闻时事、风俗故事、旅行见闻、景点介绍等。此类文章,作文水平不一定很高,但可以打开学生的视野,积累大量可用于写作的真实材料,使其有话可说、有事可叙。比如教师将家乡的一些风俗、传说、趣闻等整理出来、编辑成册,让学生阅读。这样,学生在写一些描写家乡风物的习作时,就会有意无意融入一些故事情节,使文章灵动而有张力。
综上所述,以读促写是小学语文教學中常规且有效的模式。一般来说,农村小学生在读写方面普遍存在心理偏消极、素养水平低、思想观念弱、创新品质差、积累较欠缺等问题,影响以读促写教学效果。针对这些问题,建议教师关注几个策略:注意对学生读写积极情感的驱动、组织学生多品读诵读诗词及经典美篇、重视读写过程中的思想建设、鼓励学生创新和个性化表达、通过阅读帮助学生增长和积累写作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