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胜兄的精神家园

2023-04-29 21:54刘富宏
小品文选刊·印象大同 2023年4期
关键词:书法

刘富宏

富胜者,兄也。是我的本族,他大我十好几岁,按照十年一茬人的说法,虽说同村、同族、同辈,可也算是长辈了。我打小就十分敬佩他,不是因为他年龄大,而是他有才华。

小时候,我们村满村满街的墙壁上都刷有红色的标语。上学时穿街走巷,那白墙红字的标语,整洁大方。特别是大街上有一块镶木框的大黑板,上面的字与画相间布排艺术,色调美化鲜明,不由的令人驻足观看。从墙壁标语到黑板书画,仿宋字是那么的规范平整,大楷榜书是那么的刚劲厚实,行书是那么的活泼可爱,题头尾花是那么的生动美观,可说是一道道亮丽的风景。这些都出自富胜兄之手,让一村人欣赏和羡慕。及至如今,他已经是声名远扬的书画家了。

富胜兄的字画真是了得,在我们本乡本土无出右者。我参加工作后,又与他同在一城,最仰慕他的书法和绘画,可以说无限崇拜。我深深知道,他一辈子写书法,半辈子学画画,正所谓,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到如今功成名就,应该说,我是他一生孜孜以求地追求书画艺术的了解者和见证者。与其说他具有这方面的天分,倒不如说是苦功使然。他的书房中挂着一幅字:“欲入书法婆娑境,甘当一世苦行僧”。这是对他追求书画艺术的最好诠释。我和他探讨成功之道,他略加回顾,却很平淡地说,没有什么秘诀和真谛。只有三点:父亲的爱,老师的教和自己的学。这是多么简朴简单的道理啊!当然其中的苦学苦练、幸福快乐只有他自己才能够体会。

先说父亲的爱。富胜兄出生在一个世世代代的农人家庭,父亲是一个老实巴交的种地人。膝下只有他这么一个儿子,自然疼爱有加。然疼爱归疼爱,训导归训导,父亲虽对语文算术看不懂,弄不通,但对写字却能看出个方方正正,匀匀称称。富胜兄九岁入学,书法是从描“红描”开始,后照老师的“仿影子”写,再后就是自己背写。每每写出字来让父亲看,父亲看后,满意了就呵呵一笑,不满意就对他粗声大气地训斥一顿。为了他学写字,父亲背了半毛口袋绿豆,从三十里外的南徐村淘换了一本半新不旧的《柳公权玄秘塔碑》字帖。那帖黑底白字,笔笔刚拔遒劲,字字精美绝伦。他一见就爱不释手,如获至宝。朝看其形,暮思其神,临啊写啊,日夜不辍。他说,感觉自己的字越写越好了,越好越想写,越想写就越爱写。时过两年,他临柳字无一不在法度之内。老师的赞扬和发小们的传播,村里人知道了,老少爷们就夸他:“这孩子要改门换户了”。可以说,这本帖成了他学书法的第一个航标。

每逢寒暑假,他父亲再忙也要抽出时间领他去看一些有好字的残碑断碣,即使是坟场也不在乎,更不要说名门大院的木刻楹联,还有旧戏台的匾额。邻近的大王村是清末大学士李殿林的故居,李殿林告老还乡后在村里建有“养年别墅”,他和父亲都仰慕这位历史名人,是去的最勤的地方。院内照壁上有一幅李殿林亲笔的、用青砖浮雕的“园同韩相黄花圃,室似裴公绿野堂”的对联,富胜兄看得十分专注,他揣摩默记着这些笔画的优美之处。有一回,不知不觉日头偏西了,他累了、饿了,更走不动了,他父亲便把他背起又去看了大王村东的石碑楼和人称李殿林为“李大人”的功名坊,直到天黑才回了家。一回家他便拨亮油灯,拿出纸和笔,把记忆中的每一个字反复临写。他说,尽管练写的笔力有些稚嫩和笨拙,但那碑刻的洗练和精湛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脑海。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人们过春节,真当一回事,认真讲究。就拿春联来说,人们喜欢凝重大方的正楷字。尤其能写一手颜体的老先生们,东家请,西家叫,备受尊崇。每年的除夕午后,父亲领着他看家家门上贴出的新对联。一是让他学习好联好句,再就是护着他以防狗咬受惊。父子俩边走边看边议论,从村东头一直看到村西头,一户不落,一些好句子还让他记下来,以备回家后练习。对于父亲的良苦用心,他一直念念不忘,2004年父親离世三周年时,他写了一篇题为《白云悠思》的散文,深情地记述了父亲生前引导他学书法的一些事。文名誉满全县的县志办老学究王公亚先生看后评价道:“写出了一个父亲对孩子的真爱”。

书法是一门艺术,没有老师的耐心指导和严格要求是不行的。说来也许是一种机缘,就在他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在乡间享有书法盛誉的程子峰老师执教。这位老师写的一手好楷书,对富胜兄要求甚严,别的孩子一日一张仿和三行小字,而对他另加一张大楷字,稍不满意,轻则大声呵斥,重则面壁罚站。时过一年书法技法大进。这一年春节他给自家写春联了。这一写名声传开了。几位老先生看过后,评语是“掌控有度,笔姿得体”。

进入高小后,又幸得民间享誉行书一绝的王维周老师的指点,由楷入行,开启了书法的第二个旅程。王老师告诉他:“学文学必知唐诗宋词之意,学书法要走二王子昂之路”。那时候在农村根本买不到这些书籍,找来找去只找到上海书局出版的《千家诗》,二王和赵孟頫的字帖更是见都见不到。王老师便口传手授,每天给他写几个不一样的字或是一首五言诗让他练习。日子久了,从笔法的运用到字形的结构慢慢熟练了,行书的那种流便、俏丽逐渐显现出来。快要毕业时王老师告诉他:“写好字需要功夫。所谓功夫,就是积累的多,理解的深,运用的妙。文武之道,皆然。”多少年后他一直秉持着这个理念。

父亲的爱是启蒙,老师的教是基础,剩下的就是自己刻苦的学了。富胜兄学的功夫可谓是“十年磨一剑”。他深有体会地说:“学书法没有一股磨劲,想一步到位,即使最有才气的人也难做到。‘磨’,不单是练腕力,练手劲,还要会组合,会借鉴,会比较,会总结。只有这样才能修成‘正果’”。他在磨的方面很善于研习,从中国草书大字典中,他发现了一个共性的、不容忽视的特点,那就是线条的质感。草书名家们在写同一个字上,尽管在勾连缠绕,松紧张弛上各有特色。但在写的过程中,线条运用的都很自然,很流利,很圆劲。这个共同点使他明白了:线条是草书的灵魂。但这毕竟是个认识,重要的还得在实践中去提升修炼。这方面他下足了功夫,他走着站着悬空写,坐着蹲着地上写,右手在左手心上写,晚上睡觉在肚皮上写。一张纸到了他手上除了特别要求外,往往是写完小字写大字,字字相挤,层层叠压,弄得是面目全非。为了节约纸,以石块和树枝代笔,在村边的打谷场、村外的土砂路上练习。以线条为基调,抒情放胆、尽情发挥。既练单字的结构,又练章法的布局。从偶然中发现美点,从美点中把握“巧”与“妙”的连贯,以此见神,以神带韵。经过长时间的磨练,线条变化了,呈现出一种柔韧而又劲拔的状态。他回想起来对我说,为了学“拉”线条,一个竖画,没有三年两载是不行的,其中所付出的艰辛,不啻于过雄关,走漫道。可谓是:磨剑十年尚有时,学书一生竟未期。

天不负有心人,有志者,事竟成。在他数十年的行草书法研习中,一直把王羲之的流便和俏丽与颜真卿的厚重和沉稳作为他的艺术取向。这在他十八米的长卷中能看出其这方面扎实的笔墨功夫。那跌宕起伏,随势生姿,姿中多变的笔法,那飘逸而不失厚重的意趣捕捉,那灵动而又不失安稳的精巧结构,加之独具匠心的章法安排,通篇风姿绰约,有如一股清爽之气扑面而来。难怪有人说,看他那种不急不躁沉稳练达的写字神态,是一种精神的享受。是的,我也曾亲历过这样的场景。2017年3月,富胜兄被邀请参加大同代王府的一次笔会。会上,名家们铺纸濡墨,一展风采,真草隶篆,各有千秋,赢得观众一片的掌声和叫好声。不曾想,主办方负责人突然提名让他以长卷的形式写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雪》。谁都知道,要在横展十米开外的宣纸上用草书写一百一十四个字,实非易事。可以说,这极具挑战性。对于这个突如其来的要求,他没有慌神。他来到长案前,倒墨兑水,抻纸压边。就是这个举动,人们立刻静了下来,然后他拿出自用的长锋笔,凝神贯气,蘸墨挥毫。行笔上缓急有序、张驰有度;结构中点画得体、洒脱自然。当一笔带下“江山如此多娇”六个字时,掌声四起。一位老者说,“这才是好书法!”一幅字完成后,有的祝贺,有的拍照,还有的行家给予评点:对他那种中锋用笔、侧锋取妍、疏不单薄、密不臃肿的技法非常赏识。

泼墨抒情寻真乐,黑白天地任遨游。富胜兄从不为人们的点赞而骄矜,面对赞誉他总是微微地付之一笑。他最上心的还是学而不止,他始终把临写古人的名帖作为日课。他说,这些字帖充满了古风古韵,是中华文脉的根。他把这些名帖比喻为不可逾越的高峰,自己永远是一个攀登者。他临池不辍,顿悟渐开,为他的创作“磨”出了坚实的基础。然而他“遵古不泥古”,他的作品中饱含了自己的审美情趣,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一種风格。

富胜兄说,创作,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凡作品是让人看的,评头论足是难免的,褒贬不一也是正常的,这就告诉创作者,创作是要费一番心思的。一幅能拿出手、能上台面的、成功的作品,在创作中,必须心中先有作品。这其中包含什么内容,字数多少,章法布局等先要印在自已的脑海里,这就是说要打好“腹稿”。然后,最重要的是调动自己的书写技法,一气呵成。里边包含了开与合的掌控,粗与细的呼应,平与险的和谐,疏与密的调整,大与小的排列,上与下的连贯,左与右的穿插,快与慢的节奏。这几条都要见功夫,其中一条出了问题,作品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告废。

多年的实践告诉他,书法创作的最大忌讳是心里不要有压力,一有压力必然紧张,一紧张必然笔不由手,把本来想的到的与实际表现出来的形成很大反差。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承认自己创作上的失败。就要搁下笔来,或户外散步,或找友聊天。放松心情,调整心态。

集一生书法追求的体会,他说,当激情、灵感、自信奔涌而至的时候去创作,才能释怀舒胆,写出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在不经意间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这个效果固然能使作者激动不已,但还不可忘记在激动之后去寻找美点的所在。是笔画的精彩?还是结构的精巧?把这些记多了,记清了,才能提高自己的领悟能力,才能使自己的积淀越来越厚。

从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出,字外功夫的修养很不一般。他善于从绘画、音乐、京剧、舞蹈和杂技等书法的姊妹艺术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创作需要。就是借鉴大写意国画中用笔的胆量和气度,注入到大榜书的笔画之中;引入绘画的用墨用色的对比技巧,运用到写字的浓淡枯湿上;融进音乐的节奏和旋律的长短快慢,渗入到运笔的轻重缓急中;吸收京剧婉转的唱腔和悠长的韵味,揉合到草书的勾连转挑内;撷取舞蹈杂技那刚柔相济的造型,表现书法的用笔险绝和欹正。闲暇时,他喜欢散步和登高,远眺山峦气象,近视小泉流水。仰观风云变幻,细赏袅袅炊烟。让大自然的美,默化在自己的书法中,以减少做作,求取意境的流露。他对我说:“在一定意义上说,写字就是写修养、写文化。这样去认识,比较理性。”

富胜兄字写的漂亮声名在外,但对其绘画的水平知道的人不多。我更不懂得画,但看了他的画作很“养眼”。他从五十六岁起才开始学画画,书法、绘画交替练习,一来练习笔法的融通,二来调节兴趣的单一。目的是达到书为画添彩,画为书增色。他说,本来书画相连,学绘画更让他身心愉悦。书法与绘画相融,是他不断追求的境界。

他作画走的是花鸟一路,但对画马情有独钟。他爱马的吃苦耐劳的品格,爱马的一往无前的勇气;更爱马对人类的奉献精神。

他无师自学,专程去北京王府井买了两大包书。回程的车上,他高兴无比。听着火车的吭咣声,看着车窗外一掠而过的田野和村庄,心里涌起“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的遐思。那种自信,那种企冀,就好像自己作的一幅幅画真的展现在眼前。回来的第三天,由于在北京时的天热和奔波劳累,他病倒了。老婆嗔怪他是“一根筋”没事寻事,半夜想起朝南坐。他风趣地说:“一根筋好啊,筋多了,精力不就分散啦。半夜想起朝南坐这是好事,说明我这个人有想法有追求”。老婆见他这样执着,虽然嘴里唠叨,心里却也佩服这股劲。后来家里的营生,外边跑腿的事情都自己扛着,腾出时间让他学习绘画。他深有感触地对我说:“当时没有你嫂子的支持和付出,绘画这个事,有可能有开头,没有结尾了。”

他学画从白描开始。用了十多年的时间直画到写意。奇迹岀现了,尤其是笔下的骏马,气韵生动,造型准确。他画的马,显然是从徐悲鸿和吴祖略两位大师的笔意中沿化而来。为了更准确生动,他又亲自去内蒙草原上看真实的马。特别是看到那些烈马,英挺雄健,奔腾跳跃,令人叫绝。他用手机拍下来,对照最真实的资料细心临摹,力求精准地把握马的关键形象和比例尺寸,运用主笔和辅笔去勾勒,去写意,去纵墨,把马的美姿和彪悍跃然纸上。

2018年,县城的湖东宾馆来了一位北京的老书画家。看到墙上出自他手的一幅画,指名要见见他。还要让他带上一些作品。他有点为难,不去吧,有失人家的面子;去吧,又怕自己学画不精丢人现眼。犹豫之际,有朋友鼓励他,不要顾虑,听听书画大家的评点也不是什么坏事。相见后,从对方的言谈举止中,一看就是一位资深的学者型人物。当他把已经裱好的十五米长卷打开后,这位老先生连说几个不容易。先生看得很仔细,不但看物像的功力和技巧,还看题款的位置和内容。当看到“千里沙尘一瞬间”和“嘶鸣传幽谷  关山夜月寒”的两幅题识时,对他的文学修养大加赞赏,最后下的定语是:“大有文人画的风格!”抓住这个机会,他恳求老先生提一些不足的意见。老先生不好推辞,中肯地提出了在黑色浓与淡的过渡中,存在一些不自然的现象。但马上又说“瑕不掩瑜,瑕不掩瑜。”老先生的自圆其说,对他来说,却是第一次听到老师的指点。这让他领悟学会了以浓压淡的晕染技法,实践运用,效果很好。当一幅骏马再度跃然纸上的时候,他高兴地真想在案前跑几个“圆场”。冷静下来后,回顾创作过程,他提笔写下了这样一首诗:搁笔搔头细思忖,画马全在见精神。借得悲鸿一枝笔,了却平生痴马情。

花鸟画是人们很喜爱的一个画种,其特点明亮大气,充满生机。他的体会是,用墨用色必须十分讲究,技法要求必须严谨严格。他画的牡丹、荷花、秋菊、冬梅,动态很强。他说,画花卉,必须在处理花头俯仰正侧上,在梳与密的位置经营中,自然合理。尤其对穿枝铺叶,要十分注意风动之势,整体画面要以夸张的笔触突出勃勃生机;然后再以草法勾筋,充分表现出花卉在自然状态下的翻卷和舒展。

他说,画鸟是对画面的生动点缀,如果画不好就要推翻整个作品。他在这方面十分谨慎,没有一定把握,决不轻易下笔。他的经验是反客为主,先画鸟,后画花卉为衬景,成功率相对大一些。

他画鸟得益于白描。头、眼、喙、腿、腹、背、翅、尾。尽管鸟类有不同的特色,但他作画的结构是一致的。就拿画鸡来说,只要掌握了雄雌的形象、部位、神态等的各各不同,画出来就生动好看。

他作画有一个特点,就是讲究生动,不生动不算数。宁愿撕掉,决不留存。他的百鸡图长达几十米,形态各异。使人看后,大饱眼福。有人说他画画悟性很高,他却说:“我的悟性是四个字:勤能补拙。”是的,任何一个能取得一定成绩的人。背后留下的都是艰辛的脚印。

我常常想,富胜兄是靠什么走上书画道路的呢?其实很简单,就是一个字:爱。由父爱转化为自己追求的爱。这个爱,让他一生痴迷,一生执着,一生为之付出。人,最难做到的是坚持自己。认定一个目标,成功就是一条道走到底。他现在是年近八旬的人了,眼也花了,手也颤了,但他心中那团创作的火焰还在燃烧着,因为书画是他的精神家园。

猜你喜欢
书法
书法篇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书法欣赏
我爱书法
书法鉴赏
书法
书法十佳
书法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