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熠萍
或许又是一年毕业季,开始思考离别的意义。
离别有很多种,它可以是生离死别的痛彻心扉,也可以是一句简单的“再见”那般的轻松愉快。但不论怎样,都是我们在与所经历的一段时间的告别,在与那段时光里的人和事物的以及其上承载的情感的离别。但简单来说,总是没有人喜欢别离。或许是对未来的迷茫,对不确定的恐惧,对那些可能要独自面对的一切而感到的无助。尽管想要将情绪一缕一缕拨丝抽茧,离别时的感觉却始终是一种复杂的难以言喻的晦涩滋味,细细密密将头脑裹挟起来,夹杂着呼啸而来的悲伤,将人缚进网里。
离别像是一个匆匆结束的故事,虽然可能仓促,总有它的开始、经过与结尾。时间是不会记得故事的精彩的,它总是偷摸着让遗忘悄悄发生,或是偷換着你记忆中的人和事的记忆,让他们走向极端。
对于一段离别的记忆可能模糊直至遗忘这一极端。我们总希望走回故事的原点再次重新来过,却可能发现再也记不起故事的起点,甚至忘记了故事的参与者,仅凭那残存的记忆,渺小的痕迹,我们又能怎么复刻故事的精彩,寻回当时的情感?遗忘已然发生,记忆中的身影也早已不复存在,甚至故事的结尾,离别的发生也早已随之烟消云散,那么离别似乎也不是那么难以接受,因为离别本身也可以被遗忘的,可以无影无踪地消失在我们的生命中的。
除此之外,或许还有铭心刻骨这一极端。当我们试图从记忆的每一寸角落寻找出与记忆中的身影有关的故事,有关的情感,寻找那一次次极盛时的美丽,并反复回忆,反复以离别时的情感和不舍鞭笞自己时,我们在试图加强记忆,让遗忘不敢发声。将一幕幕在自己眼前不断重现,为每一个眼神每一句话每一个行为寻找一个安放之处,直至每一个细节都被描绘的清清楚楚,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尾不断重新演绎,将蔫败的记忆不断注入新鲜的氧气,拂照以最温柔的目光,我们细心呵护着那段情感,那段故事,那段离别。
而不断铭记回想的结果就是可能在无形之中走向另一个极端——以自己的幻想不断填充完善,为每一件相处中的事情构建一个虚假的美好框架,试图将原本贫瘠的记忆土壤拔出一片花园来。从已经停滞的回忆中麻木的寻找一丝繁华的痕迹,或者干脆构造一片,用离别后的情绪不断弥补脑海中的那个人或事,最后形成一个虚构的完美形象。
有征兆的,没有征兆的,离别总是在发生,就像没有人会注意夏天的蝉鸣究竟是什么时候消失,最后一缕光线是如何一寸一寸从山头挪走,离别总是在默默发生,甚至时时刻刻,无时无刻不在发生。
从儿时忆起,小时候的我们总怀有许多稀奇古怪的想法,对未来的生活也是充斥着各种美好的幻想。或许每个人都有过想要成为村口小卖铺的老板的想法,可以享受一整个零食铺,美美地做上一个糖果香气的梦,或者是幻想家旁边的竹林里面有没有憨厚可爱的大熊猫,思考童话世界里的小人国到底在哪里。我们可以花上一整个下午盯着墙壁上的花纹看,在脑海中构造各种天马行空的故事。但是随着我们长大,种种幻想被冲淡了,遗忘了,被实实在在的现实给击碎了。我们学会的是接受实实在在的现实,思考的是抽象冰冷的公式,阅读的是晦涩乏味的文字,听的是含蓄隐晦的话语,做的是麻木枯燥的工作。久而久之,天真被埋进了梦想的坟墓里,覆上厚厚的为生活四处奔波而扬起的尘土里,离别早就在不经意间发生了,我们永远与儿时的快乐分别了。
而当我们背上行囊远离家乡,与家乡的所有人和事物告别,与熟悉的故土分别,与熟悉的一切分别,与安全感背离。我们在离别的不舍中默默适应新的环境,认识新的人,拥有新的事物。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等到我们再次熟悉周围的一切的时候,离别或许又要发生了。
虽然不想面对,但是人们总是在经历着离别。虽说熟能生巧,但是对于离别,总是令人感到仓皇而陌生。文人墨客总爱用秋雨来衬托伤感,折柳以表送别,离别无非就是对某一人某一事物的情感突然断了原本固有的寄托形式,而时间和距离阻挡着快乐与思念的传播。人们总是害怕改变,害怕安全感的缺失,害怕未定的事物,因而我们拒绝离别,讨厌分别。然而离别,就像是人们相处交流时永远无法真正做到感同身受般的悲哀,分别永远是人们生活交往之间的无能为力和无可奈何。
离别有很多种形式。它可以只是一个简单的告别,因为我们知道再次的相遇轻而易举,可能只是花上半个小时的车程问题,是可以快速拉近的时间空间距离,甚至只要愿意,我们时时刻刻可以允诺下一次的相约。我们抱着欣喜而满足的情绪与对方告别,抿着嘴眯着眼回忆刚刚发生的事情,这时的我们是满身轻松的。这种离别不构成我们情感之间的障碍,不阻碍快乐的传播,自然也不构成我们的烦恼,可是更多的离别是一种被迫的行为。有的普通的就如孩子总要离开家,总要离开父母的呵护,前去一个陌生的环境求学、工作、生活这样,日日在发生,是大家都习以为常的。还有的是一段感情的破裂,就像一株静静生长的花被突然被折断了花蕾,幽幽的花香仿佛还在空气中,花蕾也还是鲜活的模样,但有些事却永远终止于此时了,失去了营养的它终究走向衰败,腐败于厚厚的泥土之中。
然而其中最为令人难过的无非是生离死别,仓促得令人来不及设计。鲜艳的色彩突然从一个人身上被抽离,在极快的时间被烈火灼烧一般,是无法承受的锥心刺骨的疼痛,是无法言说的悲戚,是直直烙于灵魂的刻痕。最为关键的是,我们对于此事,永远无法做好准备,唯一剩下的,或是凝固般的沉寂,或是撕扯般的痛苦。
而离别总要发生,总是在发生。
因此我愿意将之比作一张网,若说懵懂的孩子是自由的,那随着一次次的离别,孩子越长越大,经历的分别越来多多,埋藏的情绪也越来越深,承载记忆的丝线附着离别的情绪从时间长河中攀上来,交织成网,细密的孔将人紧紧兜住,牢牢将人缚住,就像风筝的线,不断地拉扯着人,纵使身在自由的天空,可始终无法无拘无束的飞翔。
而正因为离别无法避免,那它本身是不是可以看做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就像鸟儿离开树枝,就是与大树的离别;秒针转动一格,就是与上一秒的告别;一呼一吸之间,是我们与自己的分别,只是这些事情看起来太轻而易举,太过于稀松平常,是早已习惯才造就的熟视无睹。可是对于有的离别,刻骨铭心就在于,我们被迫在没有完美答案的选择题中做出选择,其上承载的情感的重量与再次重逢的难能可贵便成为勒住我们的丝线。
所以我们被离别捕获了吗?我想答案应该是不。
时间不会静止,人也不会因此止步,所以换个角度看,我更愿意以另一个方式进行描述。鸟儿离开树枝,是它与天空的重逢;秒针转动一格,是现在与未来的相遇;一呼一吸之间,是我们自己的新生。离别不是只有负面的情绪,它本身可能就是一个欲扬先抑的过程。
一次次的离别是难过的,但是那种难过是隔了一层东西的,可能是一张纸,可能是一堵墙,也可能是一座山。多数时候这种难过是一种钝钝的疼痛,它不会尖锐地直戳胸口,每当你觉得接受不了的时候,其实已经经历了成千上万次的离别。而正是这一次次的离别才造就了我们的成长,我们学着如何离开我们的依靠,学着如何自己生活,独自照顾自己,学着如何一次次从新开始构建一段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难免树立起警惕之心,树立起一座保护自己的城墙,但是这是积极的,我们不可能永远在家人、朋友的呵护下懵懂的度过生活。我们需要走出上一段已经固定了的关系中,过自己的生活,体会或者无奈,或者麻木,但也可能充实,满足的新的生活。
离别让我们自己真正睁开眼睛,看清这个世界最为本真的模样,而不是经过他人转述,经过文字图片的描绘,经过种种影视作品的虚构。人终究是社会中的一部分,我们的存在使得社会得以诞生,但是我们自己或迟或早也需要投身于社会之中。多数时候,世界的规则是不会说话的,它是沉默而冷酷的,只有我们自己走进它,感受它,才能真正将它的真面目揭示与自己眼前,才能真正深入其中,认真描绘构建自己的一个小世界。
因此人并不会因此留在原地,因为我们不能忘了离别本身的意义,固然它代表着分开。但是这个分开可能是了谋求一个更好的明天,它可能是为了远去求学,可能是为了一份更好的工作,可能是为了一份机遇与成就。尽管我们不舍,但是这个不得不做出的选择可能就是当下最好的选择,是我们成长之路上必经的一部分。
在这个一切都有可能造假的世界中,离别可能还是那为数不多真实的存在。就像分开本身是真实发生的,离别时的人也总愿意放下伪装,将一切深埋已久或好或坏的情绪显露出来,换成这个角度想,离别或许也不失为人生最轻松的一刻之一。为着那不知道会不会再次发生的相遇,人愿意坦然表示自己情感,自己的愤怒、自己的悲喜,将它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当离别之时到来时,我们会对过去相处的一段经历以一个笼统的情感进行表达,是痛哭,是不舍,又或是欢送,是喜悦,对离别的人或事物下一个模糊的定义,是朋友,是爱人,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或是点头之交的陌生人,是明争暗斗的敌人。
在那一刻,我们会明明白白知道在这样一段彼此熟悉到离开的过程中,你是怀抱以怎样的感情在面对对方。在结局到来时,你是狼狈到失魂落魄,还是欣喜到难以自禁。离别将可能存在的虚假撕扯开给你看,将一切直白的真实揭示开给离别的双方看。
但是与熟知的事物和人难舍难分的时候,总是不舍,总是悲伤。尽管人们在再谈回忆时总是给予过去的事物以释然,但是分别是真正发生的,这种失去的感觉在逼着你向前迈步,逼着你为下一次的分别做好准备。
但是再见也意味着可能的再次相见,离别代表着新的相遇。分别是让我们更加珍惜彼此,珍惜下一次的相遇,珍惜与每一个人相处的时光。分开的时光是让我们充实自己,然后重新收拾一切以更好的状态奔向对方。一次次离别就像是舞台上的一次次谢幕,帷幕再次拉开时,便是又一次全新的演出,总有谢幕也总有新的展出,只要遗忘不曾发生,离别就不曾真正存在。它承载的是记忆与情感,或者说,它本身就是一种记忆与情感,记忆与情感从来不是挖空一个人,而是将人的沟壑与崎岖填平。
同时,离别是一个相互的过程,你在告别他人的同时,也成为了被告别的一方,但是我们不会以枷锁的身份赋予自己的感情,而是更多在离别时给予对方以平安以健康以顺利等的祝福。那么同样,或许对方也是抱着这样美好的希冀,愿能伴你前行,愿你万事顺遂。这样的感情怎么能称之为枷锁,称之为负担,称之为缚住的网呢?
所以这张网,不是一味将人困在原地或是把人往回忆深处拉扯,它可以隔绝掉外界的风雨。当想起,有人在牵挂着你,有人在等待着你的归来,离别的情绪可以成为武器,成为盔甲,成为一切敢作敢为的力量源头。一个人若是没有牵挂的事物是很可怕的。世俗礼教虽然是自己内心的一杆秤,但是是要靠他人的目光来约束的,一个人若失去了牵挂,便失去了自我内心的依靠,失去了能从外界得到的约束,失去了期待的源头,就像浮萍一样漂泊而无所依,随时可以覆灭在水波之中。但若是有了让人依赖牵挂的源头,就像树木有了根便能汲取营养而参天,能抵抗狂风骤雨的侵袭。是让你感到不舍情绪的人和事物将风筝的线牢牢牵在手里,让你不至于迷茫而失去了根。因此离别的这张网,在你仔细守护离别的这份情绪时,它也在守护着你,我们不必前去人群的中心,因为我们就身处于牵挂我们的人的心中。
若是原有的情感寄托形式被時间和距离阻断,那就将情感赋予一种新的形式,即思念之情。只是思念无声,它藏在颤抖的指尖,藏在含糊的书信里,藏在未启的唇齿间,藏在含着光的眼眸中,往往被我们忽视了。他们借着一轮满月,借着瑟瑟的秋风来表达想念之情,借着“天气冷了,多穿点衣服”,借着“怎么瘦了,多吃一点”,借着脱口而出的名字诸如此类的话将思念诉诸以口。虽然思念的情绪被很好的折叠起来,藏起来,掩盖起来,但是在看到阳光温暖的照耀,看到冬天的融雪,看到一碗热腾腾的面等一系列美好的事物的时候,总是忍不住想念对方,于是将细细碎碎的想念收拾起来,慢慢拨出一个电话,编辑一条信息,哪怕只是说上几句废话,却仿佛像是整颗膨胀的心都得到了释放,无处安放的情绪终于有了好好保护它的匣子。因为那是朝思暮想的人。
人体百分之六十都是水,或许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人体内的水也受到月亮潮汐引力的影响,在夜深月升之际,离别的思念之情会像潮水一样冲击着人的心,彼此思念的人可以借着皎洁的月光寄托相思。而当太阳升起时,情绪被掩埋于心底,人们又可以再次收敛情绪,负重前行。
离别虽然总要发生,也总是在发生,但是这一张网从来就不是将人缚在原地,它看似严厉而冷酷地将人们的感情定格在那一瞬间,逼着人们做出选择,推着生活一步一步向前迈进,但它其实是温柔地覆在身上,轻柔而温和的,另一头被牢牢牵在你所牵挂的人和事物上,给予人们回首的勇气和前行的动力。
选自《散文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