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20日,电视剧《人生之路》开播,这部电视剧改编自路遥的经典中篇小说《人生》。一群年轻人的奋斗历程、青年时期的人生迷茫与困惑,尽管是1980年代的故事,在今天看来,依然能令观众产生很大的共鸣。
困苦生活的影子
1949年12月3日,原名“王卫国”的路遥出生在陕西榆林市清涧县一个农民家庭。贫困,家里经常揭不开锅。在《平凡的世界》和《在困难的日子里》等作品中,都有路遥自己困苦生活的影子。不过,贫困的生活却更加激发了他发奋苦读的决心,他说:“一个平凡而普通的人,时时都会感到被生活的波涛巨浪所淹没。你会被淹没吗?除非你甘心就此而沉沦!”
1966年夏,路遥考上了西安石油化工学校。他以为自己终于可以脱离贫困的苦海,然而,命运无情地捉弄了这个饱受饥饿折磨却又志向高远的农家小子——大中专院校的招生无限期停止。
1968年,路遥以群众代表身份被结合进延川县革命委员会, 并且担任了副主任职务。1969年他回乡务农。这段时间里,他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并在农村一小学中教过一年书。在路遥回乡务农期间,路遥和当时在延川县梁家河大队插队的习近平同住一个窑洞,两人成为朋友,曾彻夜长谈过。那时候,他还没有发表一篇作品,是个纯粹的文学青年。
1972年秋天,路遥被调到延川县文艺宣传队当创作员。同年,在诗人曹谷溪努力下,延川县成立了“文艺创作组”,创办了铅印的文学刊物《山花》,由几个在不同单位的文学青年共同编辑,路遥是其中之一。这期间,路遥还写了很多诗。
1973年,路遥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其间,路遥在能够找到的欧洲文学史、俄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学史的指导下,系统阅读了大量中外文学名著。同年7 月,《延河》发表了他的短篇小说《优胜红旗》。这是他公开发表的第一篇小说。10月,路遥到西安,参加了《延河》编辑部召集的创作座谈会。从这个时候开始,路遥有了接触柳青、杜鹏程、王汶石等作家的机会, 有幸得到他们的直接教诲。接着, 路遥相继发表了《姐姐》《雪中红梅》《月夜》等一批短篇小说。
1976年8月,路遥从延安大学毕业后, 被分配到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办的文学刊物《延河》做编辑工作。1980年,他发表《惊心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开始受到中国文学界的关注。
《人生》:直面现实
1982年5月第3期的《收获》上,刊发了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这部小说描写一个农村知识青年的人生追求和曲折經历,引起很大反响,获全国第二届优秀中篇小说奖,并于2018年9月27日入选“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最有影响力小说”。
在《面对着新的生活》一文中,路遥说:“文学作品怎样反映当代社会生活的面貌?就我自己来说,感到越来越困难,浅薄和无能常常使自己在稿纸面前一筹莫展。”他觉得自己是农民的儿子,农村是他熟悉的,而最熟悉的是农村和城市的“交叉地带”。他自己感到,由于城乡交往逐渐频繁,相互渗透日趋广泛,加之农村有文化的人越来越多,这中间所发生的生活现象和矛盾冲突,越来越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城市和农村本身的变化发展,城市生活对农村生活的冲击,农村生活城市化的追求意识,现代生活方式和古朴生活方式的冲突,文明与落后等,构成了现代生活的重要内容。在这座生活的“立体交叉桥”上,充满了无数戏剧性的矛盾。可歌的、可泣的、可爱的、可憎的、可喜的、可悲的人和事物都有。我们不应该回避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因为只有反映出了生活中真实的(不是虚假的)矛盾冲突,艺术作品的生命才会有不死的根!
出于这样的想法,他创作了《人生》:主人公高加林高中毕业后,为了理想奔波于城市与乡村之间,并与农村姑娘刘巧珍和城市姑娘黄亚萍产生了感情纠葛。当高加林从黄土高原上那个闭塞的村子里考进县城高中以后,新的现实、新的生活、新的知识诱惑着他,使他不满父辈们的那种为生活而生活的简单生活方式。最终,高加林通过关系得到城内工作这件事终于被人告发了,他重新回到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农村。此时的他褪去了骄傲,认清了现实,接受了德顺爷爷的一番话,而后懊悔地扑倒在了地上……
人生,就是一次次面对岔路时的抉择。城市与农村的现实差距,让一个个农村人拼命拥向城市。那是高加林的人生梦,何尝不是当时乃至现在许多中国人的人生梦呢?40多年过去了,路遥在《人生》中提出的问题依然振聋发聩,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用生命写出的《平凡的世界》
在40岁之前,写一部百万字的巨著,这个梦想让路遥热血澎湃。创作《平凡的世界》前,他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他查阅了小说所反映的十年间的各种报纸,工作量非常巨大。手指被纸张磨出了血,只好改用手掌翻阅。前后准备了三年,创作历经六年。写到第二部完稿时,路遥累得口吐鲜血。医院查出吐血的病因是十分可怕的,路遥必须停止工作,才能延续生命。但路遥不惜生命也要完成《平凡的世界》第三部。他经常是一边流泪,一边写作,眼睛三天两头出毛病。过度的劳累和营养的匮乏,使他几乎无力坐起,只能半躺在桌面上,斜着身子勉强用笔写。这时,他几乎不是用体力,而是完全凭借精神的力量在支撑着最后的工作。他抱定吃苦牺牲精神,甚至是以生命为赌注创作。
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创作完成《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后,这部作品却并没有被当时的文坛所看好。在北京举办了一场研讨会上,“除了极少数人对这部作品给予肯定外,更多的人是给了路遥当头一棒,甚至有的青年评论家,对他使用了非常刻薄的语言”。
许多人认为《平凡的世界》写法太陈旧、没意思。但路遥坚持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既然自己写的是最朴素的人,就应该用最朴素的手法来写,决不在形式上搞过多的花样。将路遥从困境里解救出来的是,《平凡的世界》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播出。当年,在李野墨的演播下,《平凡的世界》一经播出便创造了很多纪录,并带动了纸质图书的销量。路遥也是当年的听众之一,他说,他是靠听着长篇小说连播,才坚持完成第三部的创作。
1991年,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但获奖的喜悦还没有多久,他的身体就出了问题。路遥于文学创作是不惜血本的拼命劳作,通宵熬夜,体力严重超支,引发潜伏的病患。他的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为此作了注脚。他没有早晨,经常是一根黄瓜一个馍就顶一顿午饭,嗜烟如命。有人说,路遥是自虐,是苦行主义的信奉者。路遥的身体底子其实很差,多年的积劳更使他身体衰竭,看似健壮如牛的他突然就被肝病轻易地击倒了。
1992年8月6日,他因肝硬化住进延安地区人民医院。其实,他在几年前就患了乙肝。他在病痛中坚持完成了《平凡的世界》的创作,还完成了他的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肝硬化,那不是一下就硬化了的,他一直顽强地与疾病斗争,并坚持在病痛中创作,在病痛中去完成《路遥文集》的编辑与出版。
1992年8月1日,路遥离开西安返回延安;9月5日,路遥又回到西安,亲友为他送行。同年11月17日上午,路遥因肝硬化腹水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年仅42岁。
路遥的一生,正如他在《平凡的世界》里所写:“每个人的生活同样也是一个世界。即使最平凡的人,也得要为他那个世界的存在而战斗。”
(摘自《新民周刊》何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