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信民
【摘 要】高质量的阅读作业可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可视化,帮助学生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发展阅读能力。在设计阅读作业时,要聚焦语文要素,追求一课一得,细化阅读能力。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环节,设计指向不同维度的练习,并通过不同的方式使用阅读作业,以此促进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阅读;作业;语文要素
阅读能力是现代社会必备的能力。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中,阅读能力是一项重点监测的内容。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作业设计是作业评价的关键。教师要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精心设计作业。”高质量的阅读作业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可视化,不仅能巩固学生的课堂学习成果,还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发展阅读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一、阅读作业的设计理念
(一)聚焦语文要素
统编教材中的语文要素是阅读作业设计的重要依据。设计阅读作业时,不仅要关注语文要素的纵向关联,把握好年级与册次之间、单元与课文之间、课文与课文之间各要素的编排序列,还要关注语文要素的横向关联,把握好不同板块中要素的落脚点,系统构建单元语文要素体系。如此精准聚焦语文要素,可为阅读作业确立准确的目标,保证其有效性。
(二)追求一课一得
“一课一得”是课堂阅读作业设计秉承的重要理念。在进行作业设计之前,要根据文本特点,把单元语文要素转化为互相关联的若干小点,形成单元整体要素脉络。一篇课文的阅读作业指向一个分解的语文要素,一个单元完成本单元所有语文要素的学习。一课一小得,一单元一大得,形成进阶式的阅读作业。
(三)细化五项能力
对于阅读能力的界定,目前国内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参考国际主流评价体系——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PIRLS)和美国国家教育进展评价(NAEP),结合课程标准,根据书面阅读作业的考查形式,可将阅读能力分解为提取信息、整体感知、形成解释、作出评价、解决问题五项,从易到难逐步考查。
二、阅读作业的设计方法
明确了阅读作业的设计理念后,如何予以落实呢?下面以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进行探索和实践。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学生在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已经学习了“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掌握了基本方法。由于五年级学生正处于阅读感悟力逐渐形成的阶段,结合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给学生搭建合适的支架,可以快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本单元的阅读作业设计要从“具体事物”入手,因此,教师要在设计阅读作业时,根据每篇文章的特质和前后顺序,对语文要素进行分解(如表1)。
(一)分解语文要素,有梯度地设计作业
学习单篇课文时主要聚焦分解后的语文要素。教师应把它作为作业目标,根据课文内容有梯度地设计阅读作业,有层次地推动学生阅读、思考。
◆《白鹭》:聚焦白鹭的外形和活动。
1.读下面的关键句,体会白鹭外形的精巧。【提取信息】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这句话主要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方面介绍白鹭的外形。从表示颜色的词语中可以感受到白鹭的____________ 很适宜。从画波浪线的句子中可以感受到白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很适宜。
2.读第6~8自然段,体会白鹭活动时的韵味。【形成解释】
这三个自然段描绘了白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三种活动场景,给我们展现了三幅美好的图画。请你照样子给每幅画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写在方框内。
第6自然段 第7自然段 第8自然段
《白鹭》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堂阅读作业以填空的形式呈现,主要通过题干的描述,引导学生找到相关信息,思考并准确抓住白鹭的外形特点和活动特点,感受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之情。教师可以把这两道题设置为课堂思考题。第1题可以转化为教学问题,以口头问答的形式融入课堂教学,也可以作为课堂小结环节的书面作业;第2题可以作为四人小组的讨论题目,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完成。
◆《落花生》:聚焦花生与其他事物的对比。
1.读一读,节选部分主要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花生有哪些好处。【整体感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写了花生的好处,为什么还要写桃子、石榴、苹果?它们有什么不同?【形成解释】
[植物 果实特点1 果实特点2 桃子、石榴、苹果 花生 ]
我发现父亲从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以及____________ 三个方面,对花生、桃子、石榴、苹果的果实进行比较,告诉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父親是怎样把花生的特点和人的品质联系起来的呢?请填一填。【形成解释】
《落花生》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文章的年代离学生比较久远,要让学生明白文章蕴藏的道理,必须有条理地抽丝剥茧。本节课的阅读作业主要抓住对比的写法,第一步找到花生的好处,第二步把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的果实进行对比,发现它们在生长位置、形状等方面的不同,第三步把花生与人的品质相对应,明白父亲为什么要“我们”做“像花生一样的人”。这三项作业对应课堂教学的三个环节,涉及的能力逐步递增。因此,在设计作业时,教师通过表格和图式的提示降低作业的难度,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形成“整体感知”和“形成解释”的能力。
(二)指向问题解决,搭建语言实践的支架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在设计指向“解决问题”的阅读作业时,教师要给学生创设具体的语言情境或者提供一定的阅读素材,营造阅读的氛围,帮助学生进入具体的情境,灵活运用习得的阅读方法。这既能赋予作业实际的意义,也能让学生投入到作业中,获得真实的运用体验。
◆《白鹭》:选择下面的一句诗,想象画面,尝试从外形和活动两个方面写一写白鹭的韵味。【解决问题】
A.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B.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C.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桂花雨》:阅读课文“阅读链接”中的选段,完成练习。【解决问题】
面对着姹紫嫣红的春日,或月凉似水的秋夜,我想念的是故乡矮墙外碧绿的稻田,与庭院中淡雅的木樨花香。我相信,心灵如此敏感的,该不止我一个人吧!
——选自琦君的《留予他年说梦痕》
“阅读链接”中,作者借助哪些事物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多选题)
A.姹紫嫣红的春日 B.月凉似水的秋夜
C.矮墙外碧绿的稻田 D.庭院中淡雅的木樨花香
指向解决问题的阅读作业,引导学生运用习得的阅读方法解决具体情境中的问题,它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这一类作业有多种形式,如《白鹭》一课是想象诗句情境写话,《桂花雨》一课是阅读片段、体会情感。此外,还有文本补白、文段仿写、剧本编写、创造性复述等形式。针对本单元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增加学生熟悉的诗句、补充人物资料、增加“阅读链接”板块等形式,给学生搭建语言实践的支架,营造语言环境,在增进学生对题目的理解的同时,让学生活学活用,有话可写。此类题目一般是阅读作业的最后一题。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它既可以在课堂内完成,也可以作为课后的练习。
(三)立足单元反馈,促进教学评一体化
“教学评一体化”是语文要素测评的指导思想,即教什么学什么,学什么考什么,让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教学评价保持一致。基于此,教完整个单元,教师还要设计指向单元整体的作业,考查学生单元学习目标的达成度,真实评价教学的效果,以便调整后续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实效。课堂阅读作业的目标源自单元语文要素,因此,教师要改进传统单元练习卷的形式,摒弃与语文要素关联不大的字词积累内容,重点设计阅读板块。
粽子里的乡愁(琦君)
1.吃粽子是我国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文中“我”的母亲会亲手包各种各样的粽子。先供祖先、后给子孙吃的粽子叫____________;布施给乞丐吃的粽子叫____________;我最爱吃的是____________,因为这种粽子( )。【提取信息】
A.营养丰富 B.口味鲜美
C.帮助消化 D.特别清香
2.作者以“粽子”为线索回忆关于粽子的往事,请按顺序将这些往事写下来。【整体感知】
3.下面最能体现母亲教育理念的一句话是( )。【形成解释】
A.大家有福,大家有福。
B.他们做乞丐的,并不是一个个都是好吃懒做的。
C.福是要靠自己修的。时时刻刻要存好心、要惜福最要紧。
D.谁能保证一生一世享福?谁又能保证下一世有福还是没福?
4.文中画线句“母亲的话,在我心头重重地敲了一下”中的“敲”是否可以换成“打”?【作出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文章的题目、开头和结尾,理解文章的主题。
题目:粽子里的乡愁
开头:异乡客地,愈是没有年节的气氛,愈是怀念旧时代的年节情景。
结尾:如今,每年的端午节来临时,我很少吃粽子,更无从吃到清香的灰汤粽。母亲细致的手艺和琐琐屑屑的事,都只能在不尽的怀念中追寻了。
(1)联系开头和结尾,我知道题目中的“乡愁”就是一种“____________ ”。作者借写____________ ,表达了自己浓浓的情感。【解决问题】
(2)下面对“乡愁”的理解正确的是( )。(多選题)【作出评价】
A. 对故乡的人和事的怀念
B.身处异乡,无从体味家乡情味的失落
C. 对童年贫困但快乐的生活的怀念
D.对谁也不能保证一生一世享福的害怕
评估单元语文要素达成情况,一般选用两篇文章,每篇文章设计五道题目,共20分,两篇共计40分。阅读材料要求文质兼美。如本单元的阅读材料中,一篇为主题作品《粽子里的乡愁》(琦君),匹配课文《桂花雨》;一篇是《荔枝蜜(节选)》(杨朔),选自校本阅读丛书《快乐阅读吧》。题目的设计要指向单元语文要素,例如上述案例中的几道题目,旨在让学生通过对文章情节的梳理来感受母亲的善良,理解文章开头和结尾蕴含的乡愁。五项阅读能力从低到高,层级递进。在阅读作业的使用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检测教学效果,查漏补缺,真正做到“教学评一体化”。
三、阅读作业的使用要点
课堂阅读作业是阅读教学闭环式反馈系统中的重要一环。如果说“一课一得”的语文要素是闭环式反馈系统的中心点,那么课堂阅读作业就是闭环式反馈系统的校准器,能够帮助教师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评价学习目标的达成度,以便及时调整教学。因此,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环节,通过不同的方式使用课堂阅读作业。
(一)前置式:找准学习起点
生本教育理念提倡“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前置课堂阅读作业,精准把握学情,找准学生的阅读起点,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
◆《桂花雨》:比较阅读。【形成解释】
A.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B.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两句话都有一个共同的词语____________ 。你认为实际上家乡和杭州哪里的桂花更香?为什么?
教学《桂花雨》时,教师先让学生比较“家乡的桂花”和“杭州的桂花”,讨论实际上哪里的桂花更香。17名学生认为“家乡的桂花香”,28名学生认为“杭州的桂花香”,且各自都能找到充分的理由。这是因为每个学生思考的角度不一样。接下去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重新思考这个问题,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二)融合式:推动学习进程
作业与学习是共生共存的。有效的课堂作业可以及时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支架,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珍珠鸟》:聚焦珍珠鸟的变化。
1.读课文,填写小珍珠鸟的活动范围。【整體感知】
我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小珍珠鸟向“我”靠近的过程中,“我”有哪些反应?找出文中的句子,画上横线,再把关键词填写在下图中。【提取信息】
从作者一系列的举动中,你看出了什么?【形成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说:“无论是人与人之间,还是人与动物之间,信赖都是相互的。”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你从课文中找出理由证明自己的观点。【作出评价】
如《珍珠鸟》一课的作业可以与教学环节相融合,让学生先根据思维图找出小珍珠鸟的活动范围,发现它离“我”越来越近;再在图式中填写“我”的一系列反应,发现小珍珠鸟对“我”的信任源于“我”对它的爱护;最后体会“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一中心句。融合式地使用课堂阅读作业,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和阅读思维,校准学习要点,落实阅读要素,推动学生阅读学习的进程。
(三)反馈式:检测目标达成
将指向单元整体的作业安排在学习环节完成之后,可以评估学生阅读目标的达成情况。教师应及时分析学生的作业,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个别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辅导,巩固阅读学习成果。比如,教师通过对第一单元语文要素达成情况的评估,发现学生对借助事物抒发感情这一方法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形成解释和作出评价的能力比较欠缺。以《粽子里的乡愁》为例,学生对母亲的话以及乡愁的理解都还存在偏差。因此,在后续的教学中,教师要运用联系上下文、补充写作背景等方法,促进学生相关阅读能力的发展。课堂阅读作业与课堂阅读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共同推进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浙江省杭州市安吉路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