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志凯
【教学目标】
1.在复合情境中,产生阅读小说《童年》的兴趣,初步了解《童年》相关背景及主要内容。
2.借助“人物站牌”,综合运用单元所学方法阅读小说片段,初步感受外祖母的人物形象,探究高尔基真实的童年生活,深化对大概念“小说大多是虚构的,却又有生活的影子”的理解。
3.借助日程安排表,自主规划阅读。
【教学过程】
一、创设复合情境
(一)延续单元情境
1.出示故事会招募令
师:同学们,我们在前面的“凡人不凡”故事会上,讲述了本单元中平凡人的不平凡故事。来到“快乐读书吧”,我们又将讲述新的人物故事。请看本期招募令。
2.明晰故事会要求
师:招募令有什么要求?
生:要借助站牌,讲述《童年》中的人物故事。
师:用图来讲故事,你读得很仔细。
(二)创设专属小情境
1.交流旅游经验
师:带上任务,一起踏上《童年》之旅。大家在旅行前,通常会做些什么?
生:准备物品,提前做攻略。
生:了解旅行线路。
师:大家都会为旅行做足准备。今天我们就来做一份《童年》的旅行攻略。我们将通过背景须知、名家好评、线路概览、站点推荐、游览建议五个方面,全面了解《童年》。
2.掌握旅行攻略
(1)背景须知
师:有谁了解《童年》的作者呢?
生:《童年》的作者高尔基出生于伏尔加河畔的一个木匠家庭,4岁父亲病逝,随母亲寄居外祖父家。后来外祖父破产了,母亲也去世了,11岁的高尔基开始独立谋生。虽然只上过两年小学,但一直坚持自学,读了很多书,加上他本人曾广泛地接触过社会,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最终成为世界著名作家。
师:正是坎坷的经历,造就了伟大作家高尔基。谁还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
生:这一时期,正是19世纪末大革命爆发的前夕,俄国在沙皇残暴的统治下,民不聊生。
师:高尔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下《童年》的。
(2)名家好评
师:《童年》之旅怎么样?游览过的名人是这样评价的。(出示名人评价)
俄国文学批评家丘科特斯基:《童年》不仅是一部艺术珍品,而且是高尔基的传记,是他全部创作的注解,于我们来说是极为珍贵的。
法国思想家、文学家罗曼·罗兰:在俄国文学中,我从来没有读过比《童年》更美的作品。
师:听了这些名家评价,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 :《童年》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它展现了高尔基的成长。
生:这么多名家都给了好评,我好想了解书中究竟讲了什么。
(3)全线游览
师:让我们一起来游览全线吧!请打开导读部分,说说你们知道了什么?
生:《童年》就是以高尔基的经历为素材创作的一部自传体小说,讲述了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4歲到11岁的童年生活。
师:看看目录,说说你的发现。
生:我发现阿廖沙去了很多地方,去过“尼日尼”“外祖父家”还到了“人间”。
师:你关注到阿廖沙成长的足迹。
生:故事里有很多人物,比如“茨冈尼克”“好事情”等。
师:书中人物众多,我们应该如何阅读呢?“快乐读书吧”给出了提示。谁来读一读?
生:很多小说中人物众多,厘清人物关系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读懂故事。比如,《童年》中出现了数十个人物,不容易分清楚,但他们都是围绕着主人公阿廖沙塑造的,弄明白他们和阿廖沙之间的关系,就不难分清了。
师:我们为人物制作“站牌”,标注他与阿廖沙的关系,这样就很好区分了。
(4)线路推荐
师:要了解这么多人物,读这么多故事,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快乐读书吧”给了我们一个好方法。谁来读一读?
生:小说生动的情节会给我们留下较深的印象,这些情节让我们记住了一个个性格各异的人。
师:现在,你们知道该怎么阅读了吗?
生:可以把人物和情节关联起来,感受人物的品质。
师:书中人物众多,大家可以重点关注外祖母、小茨冈、好事情、母亲等主要人物的故事线,感受阿廖沙的成长。
师:今天,我们将游览外祖母相关的三个故事站点,建议大家先打卡站点,再介绍站点,来一场深度游。我们可以用关键词概括故事,为站点命名。思考高尔基为什么会记录下这个故事,在打卡栏内写下自己的感受。
二、架构有机任务
(一)任务一:游览故事站点
1.打卡故事站点
师:请快速阅读三个故事站点的相关内容,参照范例,填写站牌名称,在组内交流。
(1)你会为站点取一个什么名字,来概括发生的事情?
(2)高尔基为什么要记录这段故事?
(生阅读,并讨论)
2.分享打卡感受
(1)交流站点一
生:我们命名为“与我聊天”。这部分主要讲外祖母与我聊天的过程。
师:有补充的吗?
生:我命名为“黑暗中的聊天”。我从“同你爸爸告个别吧,你再也见不到他了,他死了,亲爱的,他死得太早了,还没到时候啊……”知道这次聊天在阿廖沙父亲离世的时候。
师:原来,这里的黑暗具有双重含义,一是父亲的离世,二是阿廖沙的病痛。请你完整说说这件事。
生:祖母在“我”父亲离世时,在“我”病重时,在我笼罩在黑暗时与“我”聊天。
师:你把主要内容说清楚了。为什么高尔基会记录下这件事呢?
生:因为外祖母为他带来了温暖,从“她讲话的时候温柔,快活,又能说会道。从见到她的第一天,我就跟她一见如故”可以感受到听外祖母讲话让高尔基感到舒适。
师:你关注到外祖母说话给作者的感受。那么,外祖母是怎么和他讲话的呢?我请两名同学来读一读。
生:你从哪儿过来呀?
生:从上面来,从下城来,不是过来,是坐船来!人怎么能自己从水上过来呢,真是个小迷糊!
生:我怎么就迷糊呢?
生:因为你吵得人迷糊啊。
师:从这段对话里,你感受到什么?
生:我结合注释知道“从上面来,从下城来”是指外祖母来自伏尔加河上游的下诺夫哥罗德,因而说“从上面来”;而“从下城来”中的“下城”是对“下诺夫哥罗德”的简称。她故意把话说得有趣,是想用这种幽默打消作者内心的悲伤。
师:你关注到注释,理解了难懂的内容。正是外祖母的亲切和幽默,温暖了高尔基的童年。
(2)交流站點二
师:我们继续来到第二个站点交流。
生:我们命名为“作坊救火”。故事主要讲了夜半作坊着火,外祖母冲入火海,抢出了矾油的事。
师:你抓住了地点和事件。
生:我们站点命名为“勇闯火海”。因为从这个故事里,我们感受到外祖母的勇气。
师:你们关注了外祖母的勇敢。大家的命名各有侧重,但都关注到了外祖母救火。高尔基为什么要记录下这件事呢?
生:可能是外祖母救火的勇敢让高尔基受到了震撼。“火势越来越猛”“耀眼的火舌腾跃翻滚”都体现了危险在逼近,可外祖母却勇敢不退缩。
师(播放影片):你关注到火场环境。来,我们通过一段影片,走进当时的情境。看了这段影片,大家有什么新的感受呢?
生:我留意到故事中不同人物的表现。面对火灾,格里高利和舅舅在大喊,外祖父在哀号,外祖母却动作麻利“往头上披了一个空袋子,用马披把自己缠了一圈,径直跑向大火”拿出会爆炸的矾油,是她救了所有人。
师:你关注到了人物表现的对比。设想一下,如果没有外祖母在场,结局可能是怎样的?
生:没有谁会想起作坊里的矾油,可能会让家中伤亡惨重,可能不会有作家高尔基了。
师:现在,你知道高尔基为什么要记录下这件事了吧。
生:外祖母这样的壮举给了高尔基勇气。
师:外祖母的勇敢深深影响了高尔基,让他学会直面苦难生活。
(3)交流站点三
师:来聊一聊第三个站点。
生:我们命名为“奇幻故事”。故事中米龙老人不分昼夜,一直祷告,充满了奇幻色彩。
生:我们命名为“哲理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该听从恶人的命令,不应躲在别人的良心后面”的道理。
生:我们命名为“动人故事”。外祖母的“话语节奏鲜明,绵绵不绝”,可见不仅故事内容有趣,外祖母也很善于讲故事。
师:的确,外祖母讲的故事奇幻动人、富含哲理。为什么高尔基会记录下这件事呢?
生:一是本身外祖母讲的故事有趣,二是故事有哲理,教会了高尔基做人正直的道理。
师:你们从故事的内容、哲理和影响展开了思考。请其他小组补充。
生:作者介绍中说“坎坷的经历给了他丰富的写作素材”,外祖母的故事,一定给了他很多写作灵感。
师:你联系作者介绍,站在了作家成长的角度展开了思考。
生:外祖母的女儿、女婿相继病故,她的生活并不好过。可她乐观地讲故事,这种乐观一定影响着高尔基。
师:外祖母用故事带给了高尔基写作灵感和乐观面对生活的勇气。《童年》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民间传说,大家有兴趣可以仔细读一读。
(二)任务二:分享打卡心得
师:刚才我们打卡的站点只是“我”与外祖母的故事的一小部分。书中还有很多故事等着我们。现在,让我们回顾站点讲故事,请看合作要求。
1.图说故事:选择一个外祖母有关的故事,在组内分享,并借助故事点赞卡相互评价讲述的故事。
2.集中分享:推荐一名同学代表小组在全班展示。
(学生互动分享)
师:接下来,请各组的金牌故事家上台自由展示。
生:父亲走了,阿廖沙还生着重病。黑暗中,外祖母朝着阿廖沙走去,和他聊天。她逗他说:“我从上面来,从下城来,不是过来,是坐船来!”原来,她住在上游,那座城却叫作下城,真是有趣又让人摸不着头脑。看着阿廖沙迷糊的样子,她亲切地叫他小迷糊。正是她的幽默风趣,让阿廖沙在黑暗中感受到了一丝温暖,记住了这段温暖的往事。
生:虽然我没有亲眼见过这位外祖母,但我却在故事里看到了我的外祖母的影子。我的外祖母住在乡下,每次跟着她去菜地里转悠,踩坏了菜苗,弄坏了庄稼,她从不责备我,只是摸摸我的鼻子叫我“小傻瓜”,这让我感到无比温暖。
师:大家喜欢这个故事吗?
生:喜欢。他不仅把阿廖沙与外祖母的故事讲清楚了,还从中看到了自己外祖母的影子,我觉得很温暖。
师:你的故事有生活的影子、有动人的细节,谢谢你温暖的故事。请大家继续分享故事。
生:外祖母这天绘声绘色地给阿廖沙讲了个故事:战士伊万奉戈尔江之命去杀米龙老人,虽然他内心并不想这么做,可这是主人的命令,他不敢违抗。他让米龙临死前做好祷告,他再动手。怎料,米龙老人这场祷告没完没了,从日出到日落,从花开到花落。他们僵持不下,一起穿越了春夏秋冬。最后,伊万的武器和盔甲都腐朽了,身体也不能动弹。这便是一个人违背良心做事的惩罚。我想,正是乐观的外祖母用奇幻而富有哲理的故事给了高尔基启发,让高尔基受益终生,成了伟大作家。这就是故事的力量。所以,“好读书,读好书”会使我们受益终生。
师:好一句“好读书,读好书”,大家喜欢这个故事吗?
生:喜欢,他读高尔基的故事时,还带入了自己的生活感悟,我觉得很有道理。
师:的确,好故事成就好人生。
(三)任务三:驱动阅读之旅
1.计划日程安排
师: 《童年》有13章,260页之多。你们准备怎样完成这场旅行呢?
生:可以先通读,再把忘记的情节仔细读一读。
生:可以每天读一章,分十三天读完。
师:建议大家可以制作一張日程安排表,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阅读进度。
(生制作日程安排表)
2.明晰旅行流程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了解了《童年》的作者、背景、小说内容,试读了三个小片段。我们读着阿廖沙的故事,看到了高尔基真实的童年,想起了身边人、身边事。正如单元导语所说“小说虽然大多是虚构的,却又有生活的影子”。接下来的日子里,就请大家打开书,踏上《童年》之旅,尽情感受高尔基童年中的笑与泪、经历与成长吧!
【教学反思】
笔者执教的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快乐读书吧”推荐书目《童年》的导读课。依托任务群,本次导读课从“激发”“激活”“激励”三个维度,驱动学生的整本书阅读。
一、双重语境激发阅读兴趣
首先,本次教学延续了单元创设的“凡人不凡”故事会情境,使学生的阅读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意义,在第一时间激发了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其次,本次教学还借助“童年之旅”的情境,将传统的学习活动整合为富有生活逻辑的旅行步骤——学习攻略、实地打卡、分享感受,让学生在阅读旅行者的角色体验中,进一步提升阅读兴趣。
二、层级任务激活学科观念
面对整本书阅读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探究性问题,教师应聚焦学生核心素养,树立可迁移的学科观念。本次教学围绕大概念“小说大多是虚构的,却又有生活的影子”设计了多层任务,力求在环环相扣的任务推进中激活学生对小说体裁的理解。任务一 “游览故事站点”促进学生整体感知小说内容,初步感受高尔基坎坷的成长经历,为整本书阅读做好准备;任务二“分享打卡心得”促进学生综合运用单元所学阅读片段,探讨话题,初步感受外祖母的亲切幽默、勇敢乐观以及对高尔基的积极影响,并发散思维,从小说延伸到生活,丰富阅读小说的感受。任务三“驱动阅读之旅”引导学生整合任务二中的阅读感悟,将叙述故事和联系生活抒发感受相结合,打通小说与现实的壁垒,促进学生进一步感受《童年》中映射出的高尔基真实的童年生活,深化对大概念“小说大多是虚构的,却又有生活的影子”的理解。
三、前置量规激励自我监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要“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笔者将第三阶段“凡人不凡”故事会上的评价量规前置到了导读课上。量规从叙述故事和表达感受两个维度,给出了“金牌故事家”“银牌故事家”“铜牌故事家”三个等级的评价标准,引导学生借助量规尝试对试讲故事相互评价,发现自己与优秀案例间的差距,促进其在接下来的整本书阅读过程中,按照标准,及时进行自我监控,调整阅读策略,梳理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品质,联系生活,积极探究不同人物对高尔基童年产生的影响,在自我调节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障整本书阅读的质量和效果。
(作者单位:重庆市渝北区中央公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