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岛敦《山月记》中的地理空间分析

2023-04-27 20:10李欣岢
文学教育 2023年4期
关键词:中岛陇西岭南

李欣岢

内容摘要:文坛生涯短暂的中岛敦虽一生坎坷,却留下了不少著名的文学作品。其中《山月记》一经发表便受到了中日两国学者的关注。这部短篇小说以陇西李氏李徵和陈郡袁氏袁傪为主人公,描写了唐朝大才子李徵一夜之间在汝水河畔变成老虎,并在商於之地的山野中与好友袁傪相遇的故事。值得注意的是,小说中还涉及到李徵变虎前的为官之地江南与袁傪监察之地岭南。小说中出现的不同的地理位置可使人联想到唐朝天宝末年的自然、人文地理环境,本文剖析中岛敦生活的地理空间,并通过对比李徵与袁傪经历的不同地理空间,以探析地理空间要素对文学的重要影响,进一步探索《山月记》一文所具有的跨越时空的魅力。

关键词:中岛敦 《山月记》 文学地理学 地理空间

中岛敦作为日本文学界一名著名作家,主要活跃于昭和時期。他的生命较为短暂,终年仅三十三岁,却有脍炙人口的作品流传至今,仍然受到中日两国学者的广泛研究。1909年出生于日本汉儒学家庭的他,自幼便寄养在祖父母家中,从小受到汉学的熏陶。因此,中岛敦的作品题材也多涉及中国形象。《山月记》于1942年2月发表于日本杂志《文学界》,该文章取材于中国唐代李景亮所作的传奇小说《人虎传》,作者借用了旧有的故事框架的同时,对文章的主题进行了改写,属于日本近代文学中典型的翻案小说之一。

日本对《山月记》的研究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研究方向集中在:人物形象、作品比较、文学教育及教材化等方面。进入90年代后,对于《山月记》的研究范围明显拓宽。例如:吉村,久夫『中島敦「山月記」論:「欠ける所」についての考察』(2002)[1]一文对李徵所作诗歌中欠缺之处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柳沢·浩哉『「山月記」の五つの謎:撞着語法と対照法の罠』(2003)[2]一文从修辞学的角度对李徵的自白进行了研究。篠崎·美生子『「帝国」の語りとしての「山月記」』(2021)[3]从帝国体制叙事角度出发,与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相结合分析,对当时日本政治制度进行了抨击。

虽然早在20世纪40年代《山月记》便译介到了中国,但国内对它的研究相对起步较晚,直到80年代后才开始受到中国学者更多的关注。1986年12月,郭来舜才在兰州大学学报上发表论文《三“记”的比较研究——卡夫卡〈变形记〉·中岛敦〈山月记〉·井上靖〈狼灾记〉之比较》[4],该时期的研究重点聚焦于比较文学研究层面上。进入21世纪后,关于《山月记》的研究文献数量明显上升,例如:郭勇于2004年发表的《自我解体的悲歌——中岛敦〈山月记〉论》[5]从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层面,对李征异化成为老虎的根源进行了分析。冯裕智·连永平于2008年发表的《试论中岛敦的〈山月记〉——以李徵和中岛敦的对比研究为中心》[6]一文从作者论的角度出发,对比了中岛敦与李徵的人物关系等。进入21世纪10年代,关于《山月记》的研究论文数量激增,可见国内学者对中岛敦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2010年至2022年间包括硕士论文在内知网收录的文献数量高达69篇,其中研究方向主要聚焦在:叙事魅力、比较文学、人物形象、翻案小说等方向,研究方向在不断拓展。

由此,可以看出对于《山月记》的研究是在不断发展中的,但是其中对《山月记》中的地理空间位置的研究还十分欠缺,除了2004年,李俄宪在《李陵和李徵的变形—关于中岛敦文学的特质问题》[7]一文中有关于陇西李氏的相关分析以外,很少有文章对文中出现的地理空间进行详细的探究。同时,《山月记》作为中岛敦的一篇短篇小说,为什么能在70余年不断受到中日两国学者的关注和研究?这一跨越时空的作品,具有经久不衰生命力的原因是什么?《山月记》中出现的地理空间位置具有什么样的价值?也值得研究者们去思考。

因此,本文将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从文学地理学视角出发,以作者中岛敦生活的地理空间与《山月记》的创作关系着眼。通过陇西李氏李征与陈郡袁氏袁傪的身份认同、李徵变虎之地汝水与两人相遇之地商於的地理空间考察、以及李徵为官之地江南与袁傪监察之地岭南的地理空间分析,以文本内部研究的方式,对《山月记》中出现的地理空间位置进行分析,以探究《山月记》跨越时空生命力存在的原因,并展现地理因素对文学作品的重要性,地理空间位置对文章的价值与意义。

一.中岛敦生活的地理空间与《山月记》

文学地理学学科看重文学家的籍贯、祖籍、郡望和客籍。它所讲的文学家籍贯,是指其出生成长之地,即指本籍。同时,文学家也可能受到祖籍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直接的,也可能是间接的;当祖籍和本籍重合时,这种影响是直接的,而不重合时,影响便是间接的,即影响不是来自文学家本人的亲身体验,不是一种直接的地理体验,而是来自祖父辈或者父亲辈的影响,来自家族的传统作用。[8]87

中岛敦的远祖是古代尾张地区中岛郡的统领,之后搬到了京都,最后又搬到了江户地区(即今天的东京地区)。中岛敦的祖父中岛庆太郎是中岛家族第12代家主,14岁时求学于儒学家龟田绫濑门下,后又从师于龟田莺谷,最后于埼玉县开办汉学私塾。中岛敦出生于1909年5月5日,父母亲都是有才干的知识分子,父亲中岛田人受到家庭汉儒学教育和兄长的影响,成为了旧制中学的一名汉学家教师,母亲也毕业于东京女子师范学校,曾担任过小学老师。中岛敦出生后九个月,父母便分居了,到了两岁时甚至被寄养到父亲的老家埼玉县,由祖父母养大。祖父家有着许多流传下来的汉文学古籍,受到祖籍文化的影响,中岛敦也精通于汉儒学。随着父亲的再婚和工作调动,中岛敦幼时便随父亲奔走于日本各地。中岛敦幼时的流域迁徙经历,使他不像普通人一样有着“故乡”情怀。少年时期,在朝鲜半岛度过了5年半的时间;而后,因肋膜炎休学在中国大连停留了一年。大学毕业后,又在横滨担任教员维持生计。他的一生短暂而又坎坷,漂泊各地,居无定所。工作终于稳定之时,长女又因为早产而死。1940年,他正式开始执笔写作包括《山月记》在内的《古潭》四篇。期间,又因为哮喘加重,赴任帕劳养病。病情非但没有缓解、反而愈发严重。此时,1942年2月,《山月记》和《文字祸》两文终于受朋友推荐,发表在了杂志《文学界》上,中岛敦得以一举成名。遗憾的是,中岛敦也在同年12月因病离世。

《山月记》作为中岛敦的成名作,一经发表便受到了日本广大读者的喜爱。而这一短篇小说,是中岛敦以中国唐代传奇小说《人虎传》为题材改写而来,视为近代日本热门题材翻案小说。其中出现的中国元素不难看出,作者中岛敦受祖籍文化的影响十分深远。而中岛敦少年时不断漂泊的经历以及成长过程中受到的严厉管教,使得他变得孤高、对人的存在的意义产生怀疑,这也对《山月记》的创作产生了影响:李徵、袁傪为工作所迫不得不经常性的迁徙,李徵作为一介高傲的文人、最终因苦闷变虎。

二.陇西李氏李徵与陈郡袁氏袁傪

文学家的籍贯、祖籍、郡望与客籍历来是文学地理学的研究重点,而文学地理学的研究作为以文学为基础的学科研究,更应着眼于文本的内部研究。因此,以下将对《山月記》中对主要人物:李徵和袁傪的出身背景进行着重分析。

《山月记》的开头部分便写到:“陇西李徵,博学才颖,天宝末年,便以少年,名列虎榜,不久后补缺升任江南尉。其性娟介,自恃甚高,不满足于此卑小职位。没过多久便辞官返回故里虢略了。”①而后,变虎后的李徵在山野的草丛中偶遇好友袁傪后,回答的第一句话也是“没错,正是在下,陇西的李徵。”[9]按理来说,李徵的本籍、即出生成长之地是在虢略,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嵩县西北地区,而陇西却远在甘肃省东南部的陇西县中心一带。为什么作者在这里不用李徵的本籍“虢略”,而两次用“陇西”强调李徵的祖籍?

首先,追溯李姓来源于何处。李姓在唐代时国姓,唐以后繁衍兴旺,蔚为望族。探究其源流,有着几种说法,分别是:源出嬴姓说;以官为氏说;指李为姓说;李树图腾说;源于老姓说;源虎图腾说。而第七种说法,与《山月记》关系密切,甚至可以解释成李徵变虎原因之一。此种观点认为,李氏的图腾并非李树,而是老虎。老子李耳的出生地陈楚之地的图腾便是老虎,同时李耳这一名称即楚语的“老虎”。老子李耳又是出生于庚年,属虎。当时苦县一带的方言称“老虎”为“狸儿”,因此亲朋好友便戏称老子为狸儿,后来逐渐演变成为“李耳”。[10]这一“源于虎图腾说”的观点,也印证了《山月记》中李氏一族的李徵最终因苦闷变成老虎的结果。其次,探寻本籍在虢略一带的李徵,为何祖籍却在陇西。“我李百万叶,柯条遍中州”。李姓一族分布地域遍布中国各地,有史籍记载李氏的郡望有13个之多。所谓“郡望”,曾大兴教授认为“‘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与祖籍、本籍有重合者,但更多的是不重合。原因是有些家族成员已经迁徙到别处了。但是从这个家族迁徙出来的人,仍然以郡望相标榜。”[8]88古人的这一喜好,便深刻影响到了《山月记》一文的创作。李氏一族中,当属陇西和赵郡两支名声最大,人口最多,而李徵为何归属于陇西一脉?“陇西”是李氏宗族的发源地,位于陇山之西,也就是今天甘肃省境内。陇西郡于秦朝设置,出于某种忌讳于唐朝废除。《山月记》所属时代唐朝天宝末年,“陇西”的概念,应指今陇西县为中心的甘肃省东南部一带。陇西李氏,自秦代陇西郡最早的郡守李崇为始祖,逐渐发展成为陇西郡的名门望族。到了汉朝,陇西李氏发展经历辉煌与曲折。其中由汉朝大将军李超、西将军李仲翔、飞将军李广及其从弟李蔡闻名;然而,到了李广之孙李陵却因战败被俘、降于匈奴,对陇西李氏一族的郡望带来了负面影响。东晋十六国时期,西凉王李暠作为陇西一族第一个皇帝使得陇西李氏一族名声再次兴盛起来。到了李唐王朝,李姓成为国姓,陇西则成为了十三望之首,陇西李氏的影响力便迅速扩大,此时甚至出现大量“攀龙附凤”之辈自动加入国姓并且改姓,陇西李氏由一个血缘系统的宗族演变成为了一个多元一体的庞大氏族。因此,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之下,《山月记》中反复强调李徵的祖籍“陇西”便不难理解了。

《山月记》一文不仅对李徵的祖籍“陇西”进行了强调,同时对李徵的好友袁傪的祖籍也有提及,文中第二段开头便写到“次年,监察御史陈郡袁傪,奉旨巡视岭南,途中夜宿商於地区。”[9]袁傪是《山月记》的主人公之一,在中岛敦笔下具有鲜活的人物形象。他与李徵同年高中进士、互为挚友,不同的是李徵高傲自大、恃才傲物,袁傪则性情温和、知书达理,也正是性格上的差异造成了两人截然不同的命运。而性格差异的背后,是否是受到两人祖籍文化的影响?

陈郡,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淮阳市。而陈郡袁氏在汉代时被称为汝南袁氏,其祖籍地是在汝南郡的扶乐县,即今天的河南省太康县西北,三国时期扶乐县划入太康县,太康县当时隶属陈郡,故也改称陈郡袁氏。袁氏的先祖要追溯到西汉汉平帝时期的太子舍人、成武令袁良;其子袁安也在东汉时期官至司空、司徒;袁安之子袁京,之孙袁汤都在当朝担任显官。以至于当时的袁氏一族有“四世五公”之称,成为了后汉时期最负盛名的氏族之一。东汉末年,野心家袁绍、袁术也属于陈郡袁氏一族,二人在混战中失败,袁氏的郡望备受打击,进入了一段衰弱期。直至东晋时期菜得以重振家风,南朝刘宋时期地位进一步上升,奠定了成为四大望族之一的基础。陈郡虽然家世显赫,但其代表人物都十分崇尚清虚,克己奉公,不敛私财,与其他大家氏族也没有产生过多冲突,因此使得能在袁滂开始,连续13代活跃在各大朝代中,一直延续到唐代,活跃政坛近600年,袁傪能官至监察御史当然也受到了祖籍文化的传承。

陇西李徵,陈郡袁氏,以及作者中岛敦,都出生于名门贵族,而三人的命运却并不相同。李徵因内心的苦闷最终变成老虎;袁傪却官至监察御史,持天子敕令巡视岭南;中岛敦受时代抛弃,郁郁而终。其中原因在文中已有答案:“袁傪的性情温和,不与高傲偏激的李徵相冲撞”。[9]袁傪的性格受到祖籍陈郡袁氏一族的文化影响,温和而又谦让;而李徵也受到自身陇西一族的血统影响,恃才傲物,高傲自大,其性格上的缺陷是造成人物悲剧的根本原因。与此同时,受幼时生活经历以及祖籍汉儒学文化的影响,受时代抛弃的作者中岛敦也如李徵一般产生了性情孤高、孤僻的性格,对人的存在产生怀疑,最终变成“老虎”。

三.变虎之地汝水与相遇之地商於

曾大兴教授指出:“文学作品中的地理空间,是存在于作品中的由情感、思想、景观(或称地景)、实物、人物、事件等诸多要素构成的具体可感的审美空间。这种空间不同于客观存在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空间,它包含了作者的想象、联想和虚构,但是这些想象、联想和虚构并非凭空产生,而是与客观存在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空间有着或显或隐的联系。”[8]143而《山月记》一文中李徵的变虎之地“汝水”和与袁傪相遇之地“商於”便是作者巧妙设置的地理空间意象。将李徵变虎之地与相遇之地设定在“汝水河畔”和“商於地区”有什么样的深意?“汝水河畔”“商於地区”这两个独特的地理空间对文章的情感表达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

首先,从显性要素出发,包括景观、实物、人物、事件的分析。“汝水”、“商於”至今仍作为真实的地理空间存在,“汝水”的起源,根据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所编著的《水经注》中写道:“今汝水西出鲁阳县之大盂山黄坡谷。”后人发现在《水经注疏》中也有解释:“水出嵩县西南分水岭,”遵循的也是郦道元的说法,即发源于河南省嵩县西南。汝水本来只有一条,在元代至正年间(1341年后)因人为截断,“汝水南北截分之始”——汝水被分为北汝河和南汝河。而当时唐朝的“汝水”便是未截断前的样貌,发源于嵩县,流经汝阳、汝州等地区,接纳许多河流后注入淮河,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大河。

“商於”的历史则更为悠久。原本是古代秦楚边境的地域名称;春秋时期被指代为楚国的商密、於中地区(今河南淅川、西峡一带);战国时期,又变成了於商之地(今陕西商洛)。南北朝时代,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称:“丹水径流两县(南乡、丹水),历于中北,所谓商於者也。故张仪说楚绝齐,许以商於之地六百里,谓以此矣。”由此可见,南北朝学者所指的商於之地还是一地之名,位于丹水与淅水之地,并没有分开。到了唐朝,商於之地开始一分为二,成为了“商”和“於”两个地方,“於”向西偏移到了淅川,而“商”则向北移到了商洛。[11]值得注意的是,广义上的商於地区逐渐演变出了“商於古道”的内涵。自春秋战国时期开辟,自长安,经过蓝田、商州,以至河南内乡、邓州之间的道路的统称,全长约六百里,是当时长安通往东南地区及其中原地区的主要交通要道,在盛唐时期居于全国驿路交通第二位。《山月记》中持长安天子令巡视岭南的袁傪,大概率上也是从长安出发通过“商於古道”南下的。

其次,从隐性要素层面出发,包括情感、思想的研究。“汝水”和“商於”地区不仅在《山月记》中具有独特的含义,在历史中不断发展也孕育出了独特的文化内涵。“汝水”是李徵变虎之地,发源于河南省嵩县,而李徵故乡虢略即今天的河南省嵩县西北一带,两处地理位置距离上十分相近,不难想象出:李徵因公出差,夜宿汝水河畔时,对故乡虢略妻女的思恋与担任地方小官的郁郁不得志两相冲突,使其更加郁愤,加速了他变虎的过程。而昔日的好友袁傪则是持天子敕令因公南下,夜宿“商於”一带,两人夜宿该地区的心境完全相反:一喜一悲。可以看出作者中岛敦在地理空间层面上的巧妙设计。

回归到真实的“汝水”,虽然在元代被截断一分为二,但它作为河南一带的母亲河,留下的文化却是源远流长、绵延不断的,至今仍在流传。古代文献典籍对汝水的记载十分丰富,如《诗经》、《山海经》、《水经注》等对汝水都有记录。相关方志、艺文等更多浩如烟海。汝水流域在留下丰富的文字资料的同时,还出现了许多重要的考古发现,如1978年出土于河南省临汝县(今汝州市)阎村的鹳鱼石斧图彩陶缸。汝水养育了众多中华儿女,他们对汝水充满感情,至今仍然。“商於古道”虽然今天早已不再流通,但在当时的交通运输和文化交流中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例举隋唐时期,南北双方通过此道不断地进行沟通交流,古道上总有成群结对、络绎不绝的人们往返于长安、东川、岭南地区,一批批诗人在此吟诵歌咏,为后人留下了千余首古典诗歌。

四.为官之地江南与监察之地岭南

《山月记》中除了“汝水河畔”以及“商於之地”以外,还有两个重要的地理空间要素,即李徵首次为官之地“江南”和袁傪南下监察之地“岭南”。作者中岛敦这样设计有什么样的意义?“江南”、“岭南”地区在当时的唐朝真实情况究竟如何?

唐朝,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依照山川地理形势划分全国为十道,其中便包括江南道、岭南道:江南道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四省,江苏、安徽道长江以南、湖北、四川江南的一部分地区;而岭南则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广东、广西二省和越南东北部地区。由于江南道地域太过广袤,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将十道细分为十五道,其中江南被划分成了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江南东道大致为今天的浙江、福建二省一级江苏长江以南地区;江南西道为今天的江西、湖南二省一级安徽南部、湖北东部长江以南地区;黔中道则指今天贵州全部以及四川、湖南、广西接壤处,湖北西南端。唐中后期,江南西道又一分为二,西部为湖南道,东部仍称江南西道。

《山月记》描述的时代,是唐朝天宝末年,属于唐朝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该时期安史之乱爆发,北人纷纷南迁,加之初盛唐时期的大一统基础,江南的经济、文化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甚至南方的经济、文化水平一度超过北方,长安逐渐以江南为根本。富庶的江南地区成为了中晚唐时期长安的生存粮仓;美丽的江南成为了中晚唐时期长安的避风港;文化的江南成为了中晚唐时期长安的人才摇篮。李徵以弱冠高中进士,补缺担任江南尉,“江南尉”一职即江南某地的县尉,属于唐代县级政府中的重要官员之一,具体负责掌管行政、司法、财政等各方面,是具体负责庶务的官员。李徵年纪轻轻便可担任此等官职,在当时来看,绝非小官,更是少年李徵在地方磨砺锻炼实践能力的机会。同时,安史之乱爆发后,长安众多文化精英纷纷南迁,江南地区成为了长安文化的后花園,南北文化更是越发交流互动融合。而李徵即使变虎后,也一心只想创作的诗歌能够名满京城长安,更加衬托出李徵性格上的缺陷与其偏激的性格。

其次,岭南道在当时也比之前任何朝代都要进步和发达,但相较中原地区还是稍显落后。从军政建制上看,岭南地区地处偏远,民族关系复杂,地方割据势力许多,致使中央与地方关系错综复杂。唐朝初年,分天下为十道,其中岭南道下分为五个都督府。开元二十一年(734年),又分天下为十五道,岭南道则细分为岭南东道和岭南西道。同年,设置岭南经略使。至德元年(756年),五府经略使升为岭南节度使,专制军事。同时,八世纪前半叶,唐还不时设有按察使、采访使等监察、民政之使职,分管权力。八世纪中叶,主持“南选”的岭军南选补使,则负责整个岭南地区的官员选任。岭南地区的政治地理,在军事、人事、监察、民政等诸多方面,一度表现出十分明显的“归一化”特征。[12]而《山月记》中的袁傪,奉天子令巡视岭南,则可视为监察御史的职责之一。唐朝御史台分为三院,监察御史则隶属于察院,品阶虽不算高,但其权限广:负责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称之上是高官,而巡视郡县一职则包括了当时的岭南。

从经济上看,岭南地区如中原地区一般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以及屯田制度,同时铁犁牛耕技术也在岭南普及,水利工程、农田栽培技术的进步,大大促进了岭南地区农业的进步。手工业也迎来了质的飞跃,主要表现在陶瓷业、矿冶铸币、丝棉纺织业、海燕制造等方面的进步。商业上,海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港口城市的兴盛,交州是唐代东京湾地区的统治中心所在地,而龙编是交州的出海口,通过交州进行的海外贸易十分发达。[13]

从交通文化上看,唐开元四年冬(716年),为促进南北交流和贸易发展,张九龄建言开凿了新的翻越大庾岭的梅关古道,同时灵渠也在唐代经李渤和鱼孟威疏通,大大拓展了岭南的交通范围。在天宝末年发生的“安史之乱”后,大量的北方人为避难战乱,纷纷迁居岭南地区,同时因罪流放岭南者也不少。岭南文化亦受到大环境影响,得以发展。

《山月记》中袁傪持天子令检察岭南地区,大多数人认为当时的岭南还处于未开化地区,根据以上对历史的考察可见,实则不然,袁傪检察岭南地区是由于当时岭南各方面都得到了发展,唐政府加强地方统治的举措。

文学作品中对地理空间建构,也往往是作者审美倾向和审美个性的表现,以及他的创作理想与创作目标的表达。中岛敦受汉儒学祖籍文化的影响,创作了中国元素鲜明的短篇小说《山月记》,小说中的地理空间位置在现实中都真实的存在,突出了小说的真实性。受本籍文化和家庭影响的作者中岛敦在创作《山月记》一文中,便代入了自我对人生的认知;文中的主人公由于郡望氏族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性格,因而有了不同的命运;李徵在汝水河畔郁愤变虎,袁傪在商於路上偶遇好友;李徵因不甘为官江南郁郁寡欢,袁傪则一路高歌下岭南。本文以《山月记》中的地理空间意象为新的切入点,找到了文学作品、时代背景、作者之间存在的关联性,为进一步分析《山月记》中的地理空间意象提供借鉴。至今距离中岛敦创作《山月记》已经过去了80年,期待中日两国的研究者能够不断挖掘新的角度,探寻中岛敦这一短篇小说中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吉村,久夫.中島敦「山月記」論:「欠ける所」についての考察.兵庫教育大学近代文学雑志.2002-02-13:35-46

[2]柳沢,浩哉.『山月記』の五つの謎:撞着語法と対照法の罠.国文学攷.広島大学国語国文学会.2003-09-30(179):1-16

[3]篠崎,美生子.「帝国」の語りとしての「山月記」.国文学研究.早稲田大学国文学会.2021-06-15(194):75-87

[4]郭来舜.三“记”的比较研究——卡夫卡《变形记》·中岛敦《山月记》·井上靖《狼灾记》之比较[J].兰州大学学报,1986(04):67-70.

[5]郭勇.自我解体的悲歌——中岛敦《山月记》论[J].外国文学研究,2004(05):102-108+174.

[6]冯裕智,连永平.试论中岛敦的《山月记》——以李徵和中岛敦的对比研究为中心[J].作家,2008(16):72-73.

[7]李俄宪.李陵和李徵的变形:关于中岛敦文学的特质问题[J].国外文学,2004(3):108-113.

[8]中岛敦.李陵·山月记[M].东京:新潮社,1969

[9]曾大兴.文学地理学概论[M].商务印书馆,2017.

[10]孟永林,许有平.李姓渊源及"陇西"李氏考略[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6, 26(6):4.

[11]王景.楚怀王时期的楚秦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12]罗凯.从三分到归一:唐朝前中期岭南政治地理格局的变迁[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8,33(01):43-53.

[13]赵炳林.唐朝对岭南民族地区的经略和开发[J].民族学刊,2021,12(08):93-103+130.

注 释

①文中引自中島敦《李陵·山月记》的译文均为笔者所译

(作者单位:大连外国语大学日本语学院)

猜你喜欢
中岛陇西岭南
忆岭南
甘肃陇西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及对策
甘肃陇西液氢生产及碳减排示范基地项目开工
雨岭南
故意输球的李云迪
不辞长作岭南人
我家楼上的中岛一郎
浅谈陇西秧歌的变化
易说岭南
清代闽西的族产种类——以宁化安远的《陇西李氏八修族谱》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