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雁琴 杨洋 达振华 (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作为高等教育的前沿阵地,研究生教育不但承担着高水平人才培养的任务,还肩负着生产和创新知识的重要使命,是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关键动力,其内容分为学术类与专业类研究生教育。根据图1 和图2 可知,全国研究生招生人数逐渐上升,2019 年的招生人数91.65 万人,报名人数高达290 万,是招生人数的3.2 倍,2019 年专业学位研究生报考人数超过报名人数的一半,占比55.32。从招生人数、报考人数及报考种类的数据来看,我国目前已形成了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地位同等的发展模式,同时专业学位的规模已超过了学术学位的规模,成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领域。
图1 2015-2019 年全国研究生报考人数和招生人数
图2 2019 年研究生报考类型
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S·布鲁贝克曾在《高等教育哲学》中说道,经验知识来自实践,专业与职业密不可分,任何一门专业都是从与专业相关的职业中产生,并且,专业人才只有在实际工作中才能提升专业技能。因此,在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如何将实践贯穿于其中,以技能教育为指导提高专业硕士的实践能力,是当前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国务院就此问题出台一系列政策,如在2014 年发布《关于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加强校企合作,促进产教深度融合,为社会提供更多的高质量劳动力和技术应用型人才;在2017 年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对高等教育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充分发挥企业在其中的主体作用,推进人才培养要素的深度融合,为企业提供大量的高质量技术创新人才,以适应经济提质增效和产业创新升级的需要,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在2020 年,发布《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明确提出培养具有高水平技术应用能力人才的重要途径是专业研究生教育,并强调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选择,同时提出申请专业硕士学位点的基本条件是产教融合。可见,基于产教融合的指导方针,探索与实践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变得十分重要。
首先,构建符合新时代特色的专业硕士培养体系。基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全面改革的目标,从授课内容、导师队伍建设、专业实践内容、毕业论文选题、招生制度、质量保障等方面,建立了一系列创新措施与制度,确保培养过程的顺利进行,并对招生、专业培训、学位授予等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管控,从而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其次,增强专业硕士的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在专业硕士培养课程体系设计中,将与职业资格证书紧密相关的核心课程纳入其中,以实现研究生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衔接。根据企业或社会需求,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重大科研项目和国家重点工程的支持下,强化研究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
最后,合作建立多个高水平的专业培训基地。通过设立专业硕士工作站、创新中心、联合实践培养基地,推动行业或企业更好地融入培养高水平人才的进程之中。同时,研究生积极参与导师和企业合作的横向课题,并与导师共同完成项目申报和企业规划等工作,增强其在专业上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根据项目制培养模式的优势,构建以新时代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为导向、以项目管理为手段和以产教融合为路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项目制培养模式。
合理的项目管理组织结构是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顺利运作和提升质量的有力保证,其基本模式为:项目总负责人——项目方向负责人——项目小组长——项目小组成员(任课教师、指导教师)。每期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可视为一个项目,成立一个项目组,确定一个项目总负责人,下设2-4 个项目方向负责人和若干个项目小组,具体见图3。
图3 项目管理组织结构
1.项目总负责人
项目总负责人根据社会和企业的需求确定项目选题,以确保项目的可行性。在此之后,预先设定一个项目成果的评价指标,以综合评价在该培养模式下的专业硕士课程的表现与专业实际操作能力。项目总负责人从全局上掌握项目的进度,并在整个实施过程中,对项目的整体建设进行有效的规划,同时对项目的具体内容、实施方法进行全面评估和方向指导。
2.项目方向负责人
项目组总负责人根据研究项目及社会需求,进行项目方向分组并确定项目方向负责人。项目方向负责人要结合本项目的研究方向,根据项目方向的总体目标,与项目组组长进行磋商,设计并确定项目方案,在此基础上进行学生和项目组成员的筛选与分工。以项目各环节及人员的工作与职责进行明确分工,项目方向负责人并对各组的情况进行预评价,确保项目合作的顺利进行。
3.项目小组长
对本小组的研究生专业实践、学位论文选题、开题、论文撰写、预答辩、论文审核、答辩、审查等环节,进行全过程质量管理和监控。严格按照学术规范要求,对研究生学位论文各环节进行指导。项目小组长对本组内研究生是否通过各个环节的考核明确提出意见。项目小组长对本组内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各环节负一定的指导责任。
4.项目小组成员
密切配合项目小组对研究生进行培养,指导研究生按照培养方案进行毕业设计,根据实践选择研究方向并撰写开题报告、制定论文计划,中期参加论文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撰写并提交毕业论文。根据项目小组的安排,召开本人指导的研究生相应学习组会,完成本项目小组组长安排的小组指导任务。项目小组内导师对本人指导的研究生学位论文负主要责任。
1.项目启动阶段——招生录取
主要体现在招生环节上,即以分析社会和企业需求为出发点,制定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计划,并组织考核以确定最终录取学生。从招收生源来看,具有学术型背景的本科毕业生为主;从考核内容上看,缺少对专业实践能力的测试。因此,在招生时,一方面,拓宽招生渠道,实现生源结构的动态调整,适当增加具有相应专业背景的在职人员的入学率,并将职业教育试点院校毕业的本科生纳入其中;另一方面,对招生对象实行差异化考核,提升招生程序的适切性,如对具有职业背景的在职或本科毕业生的考核,侧重于专业技能方面而非理论知识。
2.项目计划阶段——制定目标,完善方案
重点是确定培养目标,改进和优化培养计划。该项目计划更加突出企业的特点,企业应明确培养对象的需求、培养计划的内容等,在教育实施过程中,学校应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优势,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教育时间等内容。
3.项目执行与监测阶段——教学、实践与毕业
这一阶段分为课程教学阶段和专业实习和论文撰写阶段两个方面。在课程教学阶段,要求对校内外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同时以校内外资源为基础,制定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最后根据“研究生-企业”的反馈机制和内外部环境变化,动态调整课程内容与培养方式,坚持与时俱进,实行动态教学。在专业实习和论文撰写阶段,严格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根据企业的现实需求进行论文选题,利用企业与高校的合作建立研究生校外实践基地和产教研联合培养基地,加强师生间的沟通,及时调整研究内容和方法,以保证毕业论文的创新性研究成果为企业的生产管理实践提供有效服务。
4.项目完成阶段——总结深化
每一个项目都有其自身的特点,需要通过对每个项目进行归纳并完善,将这些成功的方法运用到下一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推动专业人才不断地成长。因此,在专业硕士毕业论文答辩结束后,就进入了项目完工阶段,通过企业对项目的评估和反馈,对该项目进行归纳总结,找出其存在的差距和缺陷,并提出相应的对策进行改进;同时,加深企业合作,推动项目的内容的不断完善,提升项目完成的质量。
图4 产教融合培育专业学位研究生
1.动态式培养方案优化
以产教融合为路径,探索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是推动专业教育全方面发展的重要方式。然而,产教融合的范围与深度由于学科和专业的成熟度而有所不同,主要分类有双高型(高学科和高专业成熟度)、高低型(高学科和低专业成熟度)、低高型(低学科和高专业成熟度)和双低型(低学科和低专业成熟度)。因此,要结合学科和专业的成熟度发展的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产教融合路径,确保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机制的高效运行。
2.协同式校企导师合作指导
在专业学位研究生项目制培养过程中,既要对学校在培养环节中的各机构和人员的职责与作用进行全面协调,又要将高校、企业、研究生导师、研究生四者统筹配合,因此,只有构建内外一体化的管理体制机制,才能实现项目制培养的目标。
3.实践问题导向式课题研究
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相比,专业教育更注重学术论文设计的实践导向性。一方面,在硕士专业毕业论文的形式上,积极探讨以作品表征毕业论文,如计算机专业的开发软件、新闻传播专业的视频与音频、法律专业的案例分析、生物专业的实验报告等;另一方面,在毕业论文的评分标准上,将毕业设计与企业实践相关联,如其选题依据是否与当前企业的发展相关,其提出的结论是否能有效解决当前企业的困境等方面。
4.立体式能力培养
专业研究生教育相较于学术研究生教育,在知识应用性与技术实践性方面水平较高,表明专业学位教学内容设计和授课模式制定应基于应用性和实践性的基本原则。因此,其教学内容设计以实践环境为基础,以技术知识为主,同时需要企业教学过程中发挥协同效应,促使各主体在技术标准制定、课程教材编撰、实践课程设计等方面加强合作,以实现课程体系与专业技术能力的有效衔接。
5.全过程质量控制与评价
专业硕士培养质量管理是人才培养与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要求。只有严格落实培养质量制度,才能真正达成人才培养计划的目标。因此,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都应将质量控制体系纳入其中,而且建立科学合理的培养质量机制和有针对性的评估体系,实现培养质量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本文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探讨遵循市场需求导向、市场发展规律、合作培育人才、协同推进的基本原则,构建以项目管理为手段、以产教融合为途径、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制定出一套项目制培养的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注重过程管理和评价反馈,为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提供行之有效、具有推广价值的实践模式,以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方式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