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丽君
“马”是我们熟悉的动物,它在十二生肖中排行第七,位于“蛇”之后。
如果让你说说马的特点,或许你脑海中首先浮现的便是它疾驰的矫健身姿。马确实很擅长奔跑,尤其是骏马奔跑时扬起的鬃毛更为之增添了无限的活力。古人眼中的马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通过古文字“马”来一探究竟吧!
“马”的甲骨文字形 就像是一幅画,惟妙惟肖地勾画出了马的总体特征:长长的马脸、脖子后面的鬃毛、散开的马尾以及扬起的马蹄。金文 依然很象形,只不过更加突出了它的头部和马鬃,马的身躯简化成线条,但还保留着马尾。到了小篆,字形 就变得抽象了,原先图画性的形体慢慢都演变成了线条,不过整体还能看出马的轮廓。这个字形就是繁体字“馬”的来源,繁体字中四点其实代表了马的蹄子和尾巴。后来为了书写简便,就写成了“马”。
在现代生活中,“马”并不是一种随处可见的动物,我们或许到了牧场或者赛马场、动物园等地方才能与它相遇。但在古代,马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是当时非常重要的交通工具。人们出行或者坐马车、或者骑马,都离不开马。唐代有位很有名的诗人孟郊,他在科举考试高中之后,骑着高头大马,迎着春风在长安城内策马奔驰,好像一天就可以看尽这城内的繁华,这就是他所写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两句诗的意思,以此表达出他的极度喜悦之情。
现代汉语中有个成语“走马观花”,就是指骑着奔跑的马看花,因为马奔跑起来速度很快,所以这花肯定看得不够仔细,后来比喻观察事物不仔细。注意古时候的“走”,可不是我们现在慢悠悠地走,它的甲骨文
就像一个双臂摆动的人。要知道,慢慢走路是不需要大幅度摆动双臂的,因此“走”在古代表示奔跑的意思。金文 又增加了“止”,表示与脚的动作相关,后来渐渐就写成了“走”。所以,现代汉字“走”的上半部分“土”其实是“人”的变形,而下半部分则是脚的变形。
除此以外,马在古代战争中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早期的战争以车战为主,这一点从“军”字就能看出。“军”的金文字形 ,中间是“车”,外面的轮廓表示包围。到了小篆 ,这个包围义体现得更为明显了。古代军队驻扎时,用战车围起来形成一个个营垒,以防止敌人偷袭。所以,这里的包围是指战车合围成一圈。有车便有马,因为车得靠马拉着跑动。
古代的马车种类很多,两匹马拉的称之为“骈”,三匹马拉的叫“骖”,四匹马拉的叫“驷”。马越多,当然车就跑得越快了。我们现在经常说一句话:“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它最早出自《论语》,意思是君子说的话,一旦说出了口,就无法收回了,即使套上四匹马拉的车都没法追上,比喻说话算话。那么,古时一辆车最多有几匹马拉呢?据一些古书记载,过去身份最高的皇帝可以用六匹马拉车。
马与战争的密切关系,还保留在我们的词语中。“马”经常与“军”“兵”等表示打仗、士兵的意义连用,比如“千军万马”“招兵买马”“兵强马壮”“兵荒马乱”。在古代诗歌中,我们也经常看到“马”在战争中的勇猛英姿,比如宋代词人辛弃疾笔下的“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诗中的“的”,读dì,表示白色。“的卢”是传说中头上有白斑的骏马。打仗的时候,战马都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则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
唐代诗人李贺尤其钟爱马,为马写了二十三首诗,题名为《马诗》。其中有一首写道:“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大漠中的沙尘像雪一样,燕然山上的明月如同弯弯的钩子。什么时候骏马能够戴上黄金笼头,在秋日里自由地奔驰呢?马佩戴上黄金装饰的马笼头,意味着要得到重用。诗人借助马的“重用”寄托自己渴望发挥才能的心情。
马在陆地奔腾,就如龙在天空飞翔,带给人们的都是希望、积极。因此,在中国文化中,龙马组合便成为了一种精神——龙马精神,比喻人们奋勇前进、努力向上的樣子。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
中国文字整理与规范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