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沁刚
望子成龙几乎被认为是中国家长的本能,甚至是美德,但在教育心理学教授黄涛看来,望子成龙有很大弊端。因为有杰出就有“平庸”,大多数不出色的孩子会令家长失望,甚至引发亲子冲突。本期,我们邀请他与家长朋友们一起聊聊这个话题。
孩子不是没有闪光点,而是家长没有一双发现闪光点的眼睛
尚女士(15岁男孩的妈妈):我儿子学习成绩不好,其他方面也很“平庸”,我很失望。但我是望子成龙的家长,做梦都梦到他突然开窍,在某个方面出人头地,让我扬眉吐气。
主持人:想扬眉吐气,其实不必指望孩子,自己努力做出成绩来不是更开心吗?
尚女士:我小时候不懂事,没有用功讀书,也就没有扬眉吐气的本事。
主持人:在家庭教育中,不少家长为孩子付出很多,失望也很多。尤其是在内卷的教育环境中,家长发现,自己平日里悉心教导的孩子,一扔到人群中竟是那么不起眼。请黄教授谈谈看法。
黄涛:认为自家孩子“平庸”,是家长攀比的结果。几年前,我表姐参加同学聚会,大受刺激:某某的女儿考上了重点中学;某某的儿子是体育特长生;某某的女儿考过了钢琴10级;某某的儿子跳街舞获奖无数……反观自己的女儿,学习成绩中等,什么才艺都不会,简直太“平庸”了。实际上,她的女儿从小喜欢阅读,作文写得很好。
还有一些学霸父母,因为自己很优秀,攀比的标准更高,很容易把优秀的孩子看成“平庸”的孩子。
主持人:我做过一个小调查,请家长们说出对“平庸”的定义,结果十分恐怖。家长们居然普遍认为除了“第1名”以外,都是“平庸”。仔细想想,这可能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成者王侯败者贼。比如,在东京奥运会上,中国队的许昕和刘诗雯获得乒乓球混双亚军,就被认为是“惨败”。
黄涛:其实,孩子不是没有闪光点,而是家长没有一双发现闪光点的眼睛。心理学认为,每个人身上至少存在七项智能,即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你的孩子或许不够聪明,但他身体健康、能跑能跳;或许学习成绩不佳,但乐观开朗、人缘极好;或许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地方,但心地善良、心态积极……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成长特点,不要着急,要有静待花开的耐心和优雅。
不能接受孩子“平庸”,本质上是不能接受自己“平庸”
林女士(12岁女孩的妈妈):为了孩子成为佼佼者,家长不惜花费重金买学区房、请家教,有的还牺牲自己的事业回家陪读,同时承受着沉重的内卷压力,当然不能接受孩子的“平庸”。当回报与投入不成正比,没有人能心理平衡。
主持人:家长的投入,孩子未必领情。
林女士: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孩子长大了,就懂家长的苦心了。
黄涛:鼓励孩子上进当然没有错,但是过于在意结果,就显得功利心过重,弊大于利。需要提醒的是,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许多家长不能接受孩子的“平庸”,本质上是不能接受自己的“平庸”。家长自己不甘于“平庸”却又被环境限制,感觉无能为力,于是希望自己的孩子特别优秀,以此来证明自己有价值,至少可以证明自己在教育子女方面有过人之处。
谷女士(13岁男孩的妈妈):这有什么不好吗?自古就有“母以子贵”之说。孩子争气,家长沾光;孩子没出息,家长没脸见人。
主持人:但是,家长要清楚,无论出色还是“平庸”,孩子首先是他自己。尽管家长的付出很重要,但从本质上说,孩子取得了成绩,要归功于自己的努力。
黄涛:心理调查发现,如果家长潜意识里抗拒成长,就会把成长的任务转嫁到孩子身上。如果家长不能接受自己,对自己不满意,就格外需要一个令所有人都满意的孩子。所以,问题的症结不在于孩子是出色还是“平庸”,而是家长能否在心理上与孩子划清界限,直面自己的心理问题。
谷女士:家长要直面什么心理问题?
黄涛:我在咨询工作中发现,望子成龙是中国家长世代相传的教育观念,而那些对孩子要求严格、期望很高的家长,大多在童年也被家长这样对待过。尽管没人喜欢严苛的管教和沉重的压力,但在潜移默化中,孩子接受并内化了家长的观念。自己做了家长后,又会把这种观念投射到孩子身上,要求孩子必须优秀,必须处处比别人强。
董先生(7岁女孩的爸爸):孩子长大后,为什么会成为小时候讨厌的那种家长?
黄涛: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他们接受的并不是家长的观念,而是内在的关系模式,一种在童年时期建立、足以影响一生的关系模式,即给孩子爱是有条件的:你足够优秀,才配得到家长的爱;你不够好,家长就不喜欢你。尽管已经长大成人,做了家长,但内在小孩还活在过去,还活在“用优秀换取爱”的模式里,所以才会复制上一辈家长的做法,逼着孩子出人头地。
如果家长延续上一辈家长的做法,把自己的理想、荣辱寄托在孩子身上,最终的结果是,不论优秀与否,孩子都无法真正地接受和喜欢自己。当一个孩子为家长而活,失去了自己,会造成心理畸形,比如厌学、逆反、自暴自弃。显然,这不是家长希望看到的。
接受孩子的“平庸”,并不意味着让孩子躺平,消极面对人生
柯先生(17岁男孩的爸爸):说到底,我们都是普通人,我们的孩子也终将“平庸”,这是一个我们不愿接受但必须接受的事实。
主持人:人生有三个阶段:懂得自己的家长是普通人,承认自己是普通人,接受孩子是普通人。
李女士(12岁女孩的妈妈):您的意思是说,家长不该对孩子抱有期望?
黄涛:接受孩子的“平庸”,并不意味着让孩子躺平,消极面对人生,而是让孩子明白,无论他优秀与否,他都是被爱的,都是有价值的,进而让孩子坚信,“平庸”的人仍能够享受幸福,而且事在人为,只要努力,幸福程度就会更高一点。孩子这样被教育,就是被爱滋养,即使“平庸”,也会自信、笃定、无惧未来,闪烁着属于他的光芒,让人无法视而不见。
李女士:家长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黄涛:接受孩子的“平庸”,家长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平衡自己的心态。家长要经常告诉自己:“我很好,我值得被爱。我不必证明自己优秀。”家长只有真正接受自己,才能做到爱自己、关怀自己,成为成熟独立的人。
第二,不霸占孩子。家长要明白,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不是家长生命的延续,更不是家长的附属品,不能把自己的人生缺憾留给孩子去弥补。
第三,给孩子无限的爱。家长应该给孩子无限的爱,真正欣赏孩子的长处,接受孩子的不足,让孩子做自己,而不是父母想要他成为的样子。
【编辑:陈 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