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期语篇的复杂性及分析方法

2023-04-25 13:49陈振宇姜毅宁
长江学术 2023年2期
关键词:听话者情态预期

陈振宇 姜毅宁

(复旦大学 中文系,上海 200433)

一、预期范畴研究的历史及本文讨论的问题

二、预期是复杂的语篇问题

语用规则的本质是恰当性,而恰当性的核心是认识主体的“预期”(expectation)。预期是认识主体对事物真假、属性、价值等方面的预先认识或估计。它既可以针对某一对象,也可以针对某一言语活动。预期的产生是因为认识主体具有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从而对事物的发展具有“可预见性”(predictability)。

实际上,既然已经区分了质与量的预期,也就不必再用“违预期”的概念,直接称为“质的正预期——量的正预期”和“质的反预期——量的反预期”更加简明。本文沿用陈振宇、王梦颖“正/反预期信息”和“正/反信息标记”的名称。下面是我们从预期的角度对信息的类型进行的划分:

陈振宇、王梦颖提出了预期的认知模型,该模型来自交际中的相对信息模型,如图1。

1.条件部分:认识主体(信息接受者)在事前已获得的知识,称为“知识状态”,记为O,它是预期产生的前提或条件。条件的指称不同,产生的预期类型不同。

2.预期部分:由O 可以推测的或预先估计出的特定事件M 的概率(或频率),记为P(M|O),预期部分主要用情态词来表达。

3.当前信息:从信道传给该认识主体的知识,记为P(M),这是认识主体当前感受到的信息。如果语句出现了正/反预期标记,需要加在当前信息句上。

4.预期性:通过“| P(M|O)-P(M)|”的数值来决定预期语篇的性质:是正预期信息还是反预期信息。

前三个是语篇中的句子或小句,最后一个预期性则是语篇的整体性质,如:

(1)[(张家)房顶漏了],(所以)不希望下雨,但竟然/偏偏下起了瓢泼大雨。差异体现在主观视角的不同(如图2)。

图中人脸代表说话者所在的位置,“—→”代表说话者的视角。

1.下行视角。说话者关注的是预期语篇的条件和预期部分;说话者站在O 的位置上说出表达条件的语句,其目的是为了表达语用涵义P(M|O)。例如:

条件O:你如果去的话,奶奶会高兴的

预期P(M|O):(说话者)希望你去/你应该去——意愿/道义情态(语篇中隐含)

当前信息P(M):?

预期性:?

“你如果去的话奶奶会高兴的”,在此条件下可以推出“希望你去/你应该去”的概率P(M|O)很高,说话者的这个预期是从条件通过推理获得的,是语用涵义。这种情况下,“你”是否真的会去,说话者是不考虑的,所以没有当前信息,也便没有了预期性。再如:

(3)甲:老张在吗?

乙:他今天要上班。(所以应该在单位)

条件O:老张今天要上班

预期P(M|O):应该在单位——认识情态(语篇中隐含)

2.上行视角。说话者关注的是预期语篇中的当前信息,条件和预期部分仅仅是作为判断预期性的依据而存在。此时,说话者站在当前信息P(M)的位置上,对此前的条件或预期的情况进行回溯。如“你如果去的话奶奶会很高兴的,但你为什么偏偏不去!”说话者关注的是“你怎么没去”,“没去”这一结果与说话者的预期相反,所以语句中出现了标记反预期信息的“偏偏”。

在上行视角中,因为焦点落在当前信息上,所以当前信息P(M)一般都需要在语形上得以显现;条件O 与之不同,它可以在语形上显现,也可以在语境中隐含,无论哪一种情况,都不影响预期性的解读;但预期P(M|O)因为既可以从条件推知,也可以从当前信息推知,所以一般不会在语形上显现。根据显性表达的可能性等级,可以将以上规律概括为一个等级序列:P(M)>O>P(M|O),越往右,显性表达的可能性越小。

(4)我想他应该来,结果他没来。(显性预期)

[这衣服很好看],不过[实在是太好看了一点。](隐性预期)

很好看→想买(预期1),太好看了→过于招摇,不敢买(预期2)

但是,此前的学者没有准确区分条件与预期,所以在使用“预期命题”这一术语时,即可能是指我们所说的预期部分,也可能是指我们说的条件部分。而一些所谓的显性预期的例子其实是显性的条件,预期依然是隐含的,例如:

(5)[她刚打算去上班],竟突然下起了大雨。

条件O:她打算上班

预期P(M|O):(所以)她希望天气好——意愿情态(语篇中隐含)

当前信息P(M):突然下起了大雨

预期性:反预期信息

以往的研究将整个语句看作显性预期句。实际上,“打算去上班”是条件,条件引发了“希望天气好”的预期,“突然下起了大雨”便与这一隐含的意愿预期相反。

调查表明,在实际语篇中,显性预期很少,隐性预期占绝大多数。甚至有的隐性预期很难确认,需要进行多番的语用推导。正因为如此,我们认为“预期一般是语用涵义,而很少是字面意义”。

三、触发语的预期性倾向

(6)反预期信息:

[说好的不去],(嘿,你怎么自个儿偷偷地去了?!)

[这是一个多好的学习机会],他本来应该来的,(但临时有事来不了。)

按理说,他应该已经工作了!(怎么现在还没有毕业!)

(7)正预期信息:

[毕竟是亲兄弟],他当然得帮忙,(果不其然,下晚他就拿了1000 块钱给弟弟送去。)

[教授就是教授],(这不,问题一下就解决了。)

一般说来,做了亏心事,不可能那么心安理得,(这些官员整天担心有人举报者有之,如同惊弓之鸟者有之,铤而走险者有之。)(2000年《人民日报》)

以上例句,如果隐去圆括号里的当前信息,句子完全合法,相同语境下,语义的表达也不受大的影响。因此,如果语篇中出现了预期性触发语,当前信息便可以隐去。此时,显性表达的条件或者预期成为焦点信息,预期性通过预期性触发语推理而知。

然而,在语篇中,预期性触发语并不直接表明当前信息和预期的关系,而是暗示可能存在某种倾向。关于这种倾向性,有两点需要特别注意:

1.这种倾向性可能很强,有的甚至等于或接近百分之百,如上面反预期的例句,去掉圆括号内的当前信息部分,也会有强烈的倾向:“说好的不去”倾向于认为是“去了”,“本来应该的”倾向于没有如此,“按理说”倾向于出现了相反的结果;再如出现了正预期触发语“毕竟、就是、一般说来”,即使没有出现当前信息,也倾向于认为“会帮忙”“解决了问题”“贪污者会有很多坐立不安的举动”。

2.但是,预期性触发语没有加在当前信息句上,所以大部分情况下,这种倾向性并不是百分百的,会有相反的情况,甚至相反的情况还不少。这说明,预期性触发语对预期性的启示是一种语用涵义,具有间接性、可取消性,有可能出现反例。如下面的反预期触发语被用于正预期语篇之中的例子:(8)[说好的大餐],终于吃上了!他本来就应该来的!这不,他已经在那儿了。——照理讲,应该是不可能会发布出来的。——怪不得一直没有发布!

再如正预期触发语“当然”“自然”用在反预期语篇之中的情况:

(9)[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鲁迅《藤野先生》)(在语境中有当前信息“但鲁迅考得很好”)

[刚才史同志说过省里的办法],自然应当遵照,但省里有大军镇压,办事容易,敝县情形,似乎不同。(矛盾《蚀》)

以上现象表明,预期性触发语存在规约化程度的不同。那些规约化程度很高,反例极少甚至没有的,如“虽然”,可以看作是专门的触发语,但这种触发语非常少,而且受到语篇表达的限制,当前信息反而需要显性表达;绝大多数预期性触发语的规约化程度只能达到默认状态下倾向于正预期信息或反预期信息这种程度。这些触发语具有自身独特的语义结构内容,虽然能够用于正/反预期语篇,但原有的语义内容还在,因此会出现既可以表达正预期信息也可以表达反预期信息的现象。我们以“说好的X”为例来看非完全规约化的触发语是如何实现不同语义的表达的。

“说好的X”字面意义是:X是已经约定好的事情。既然是约定好的,便会倾向于按照约定办。所以在下行视角下,说话者站在条件O 的位置上,按照大概率或者常理的方向对M 的情况进行推断,这是从已知到未知的探索过程,依靠的是预期所产生的涵义,例如:

(11)我得按我妈妈的嘱咐行事,[出来前说好的。](王朔《我是你爸爸》)

条件O:出来前说好的按妈妈嘱咐行事

预期P(M|O):我得按妈妈嘱咐行事——认识情态

当前信息P(M):可以间接推出我是在或将会按妈妈嘱咐行事

预期性:正预期信息

而在上行视角下,说话者是站在当前信息P(M)的位置上,对此前的条件或预期的情况进行回溯。在已知“说好的X”的情况下,说话者进行回溯不是为了寻找当前信息发生的原因,而是对当前信息进行主观评价,而如果是反预期的语篇,那么回溯的信息价值就很高,如:

(12)[不是早说好的吗,98 分以下的作业马上告诉我?]

条件O:说好98 分以下的作业马上告诉我;考了98 分以下

预期P(M|O):应该马上告诉我——道义情态

当前信息P(M):没有告诉我

预期性:反预期信息

从预期性的角度讲,推断与回溯正好相反。因此,在语篇中,有如下关联模式:

推断 回溯

关联度大 无标记 有标记 正预期语境

关联度小 有标记 无标记 反预期语境

当代汉语中“说好的X”,大量用于上行视角进行主观评价,所以出现大量的反预期解读的例句,产生了较大的倾向性。但它并没有完全规约化,下行视角例句依然存在,数量也不算稀少。

四、多重预期语篇

在局部语篇中,可能只有一个认识主体的一个预期结构存在,这样的语篇是“单一预期语篇”;或者有多个预期结构,但相互独立,那么可以看成几个单一预期语篇的简单加合。但也有可能存在多个相互影响的预期结构,这时预期结构需要放在一起才能解释,这样的语篇为“多重预期语篇”。一般而言,多重预期语篇主要是指有两个预期结构的语篇,可称之为双重预期语篇,预期结构超过两个的语篇类型比较少见。双重预期语篇的类型很多,我们这里分析其中十分常见的两种。

(13)甲:[这大冷天的],您老怎么来了?!

乙:[说好的大家伙一块儿来],我当然得来!预期结构一(甲):

条件O:大冷天的

五、非典型预期语篇分析——以祈使的“(你)瞧”为例

我们的观点是,祈使的“(你)瞧XP”是规约化程度较低的预期性标记,很多时候与当前信息无关,而与当前信息相关时,正预期和反预期都有可能。它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它规约化的方向既不是正预期信息,也不是反预期信息,仅仅是预期性本身。至于“(你)瞧XP”表达的是正预期信息还是反预期信息,需要根据具体语境来确定。

首先,我们根据XP 的性质将“瞧XP”分为三类:XP 表示预期的条件,XP 表示说话者的预期、XP 表示当前信息。第三种语料最多,这说明“(你)瞧XP”已经开始规约化了。

1.XP 表示预期的条件,如:

(18)我告诉您,您瞧那么些萝卜糟蹋了,你就不心疼吗?(电影《编辑部的故事》)

条件O:(您瞧)那么些萝卜糟蹋了

预期P(M|O):(说话者认为)你应该心疼——道义情态

“瞧”用在条件部分,仅仅是作为说话者预期的理据,预期是否符合当前信息,说话者并不关注。所以本例中,说话者可能觉得对方心疼,也可能觉得对方不心疼,具体要看语境信息。

2.XP 表示说话者的预期,主要是表示说话者对未来的预测,如:

(19)瞧吧,过会儿他就会来告诉你,你的通行证没办下来。(王朔《橡皮人》)

条件O:……

预期P(M|O):(说话者认为)过会儿他就会来告诉你,你的通行证没办下来——认识情态

当前信息P(M):那人走过来说通行证没办下来

预期性:正预期信息

(20)他神神秘秘地说:“瞧吧,过一会准涨!”结果那天跌停板了。(当代网络语料)

条件O:……

预期P(M|O):(说话者认为)过一会准涨——认识情态

当前信息P(M):那天跌停板

预期性:反预期信息

3.XP 表示当前信息。如果我们特别地去注意一个为真的事物,这一事物不是和我们的利益等现实因素有关,就是和我们的认知等知识因素有关。如果信息价值足够大,则该信息应该是与某一方已有知识以及由此知识推出的预期存在差异,邱闯仙所谓的“反预期标记”的例子便是这一类。但这未必是真的,我们还需要仔细考察具体的例句。

就信息价值高的语句而言,又分为两种:对说话者来说,是说话者自己的感叹;对听话者来说,是说话者告知听话者新信息。

一是说话者的感叹。该信息XP对说话者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引发他的情感情绪,因此都是自反预期的信息。但在程度上,又包括两种:

一是完全与说话者的预期不符合,由此引起说话者的感叹,主要以贬义感叹为主,如例(21),只有少量例子是褒义感叹,如例(22):

(21)我在她身边站定,对她说:“瞧这帮人那醉生梦死的样子。”(王朔《玩儿的就是心跳》)

条件O:……

预期P(M|O):(说话者认为)应该振作而不是麻痹自己得过且过——道义情态

当前信息P(M):(瞧)这帮人那醉生梦死的样子

预期性:自反预期信息

(22)“瞧,多懂事儿的秀儿哟!”杨妈怜爱地拉起她的手。(陈建功、赵大年《皇城根》)

条件O:……

预期P(M|O):(说话者认为)很少会有年轻人如此懂事——认识情态

当前信息P(M):(瞧)秀儿懂事

预期性:自反预期信息

(23)同学走到我们这一格,正待伸手拉我,忽然大叫:“棋呆子,你怎么在这儿?你妹妹刚才把你找苦了,我说没见啊。没想到你在我们学校这节车厢里,气儿都不吭一声。你瞧你瞧,又下上了。”(阿城《棋王》)

条件O:(同学知道)王一生酷爱下棋;妹妹来送别

预期P(M|O)1:(所以)很可能在下棋——认识情态

预期P(M|O)2:(所以)应该和妹妹道别;(不相信)在下棋——认识情态

当前信息P(M):(你瞧你瞧)又下上了

预期性1:正预期信息

预期性2:反预期信息

小预期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同学知道王一生酷爱下棋,所以预计他有可能在下棋,这是正预期信息;但今天是出发日,妹妹来送行,不相信他还在下棋,这又是反预期信息。

二是说话者告知听话者新信息。“瞧”祈使句可以用来告知对方有新情况XP,提醒对方注意。这种行为本身不一定与预期相关:可以是一般性的告知,如“瞧,我是个有自知之明的人”;或者告知时有一定的情感表达,但这一表达与对方无关,所以不是促使对方做出反应,如“瞧我这倒霉劲儿……”邱闯仙所谓的“话语标记”用法,也主要指这一类与预期无关的用法。

但当说话者提供的XP信息价值足够大,试图以此引起对方的情感反应时,就需要该信息与听话者已有的知识以及由此知识推出的预期存在较大的差异,由此产生反对他人预期的功能,这也可以认为是说话者在试图激起对方的意外情绪:

(24)“瞧我抽的免税美国烟,瞧我喝的日本免税酒。”我四处跟人吹她。(王朔《空中小姐》)

条件O:进口货很罕见

预期P(M|O):(听话者会认为)不会见到——认识情态

当前信息P(M):(瞧)我抽的美国烟,喝的日本酒(进口的高等货物)

预期性:他反预期信息(对听话者而言)

有些例句很难判断是外在事物引起说话者的意外还是说话者试图用这一事物去引起听话者的意外。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交叉的类型:既表达自己的意外,也同时希望听话者感到意外,如:

(25)瞧那卖糖果的小姐手指多灵巧,一抓就是一斤一粒不多一粒不少。(王朔《你不是一个俗人》)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类型也可能引出对立的双预期结构。如下例:

(26)有话别不敢直说,憋在心里再憋坏了。瞧人潘佑军,多男子汉,敢做敢当。(王朔《过把瘾就死》)

条件O:……

预期P(M|O):(说话者会认为)有话要直说——道义情态

当前信息P(M)1:(瞧)潘佑军敢做敢当(有话直说)

当前信息P(M)2:(瞧)你有话不敢直说,憋在心里

预期性1:正预期信息(潘的表现符合说话者的预期)

预期性2:反预期信息(“你”的表现不符合说话者的预期)

例(26)中,说话者将“他”的表现与听话者的表现进行对比,“他”做得好,符合说话者的预期,由此反衬出听话者做得不好,与说话者预期相反。

上例虽有两个预期结构,但是属同一个预期,只是当前信息一分为二,分属两个对立的情景;下例也有两个预期结构,但与上例相反,是同一个当前信息,预期一分为二,分属两个对立的认识主体:

(27)瞧,一碗面条吃出毛病来了吧。(王朔《玩儿的就是心跳》)

条件O:……

预期P(M|O)1:(说话者怀疑)这面有蹊跷,会造成问题——认识情态

预期P(M|O)2:(听话者声称)这面没有蹊跷,很正常——认识情态

当前信息P(M):的确吃出毛病来了

预期性1:自正预期信息(结果符合说话者的预期)

预期性2:他反预期信息(与听话者的预期不符)

这句话的语境是:故事主人公请警察吃面,警察猜测有蹊跷,但主人公声称不是在腐蚀警察。分手时,主人公却说下回公安局有事就找警察帮忙,于是警察说了上面那句话。警察表示的是:现在的情况符合自己一开始的猜测,而和对方声称的不符。

综上,可以将祈使的“(你)瞧XP”在诸多语篇中的功能概括如下:

结语

预期的认知模型的四个部分:条件、预期、当前信息、预期性,在实际语篇中存在一个隐现等级序列:当前信息>条件>预期,越往右越容易隐含。预期最容易隐含,因为预期既可以从条件推知,也可以从当前信息反向推知。这与预期表达的两种视角相关,下行视角,语句表达的是条件,此时预期是语用涵义;上行视角,是当前信息表达,凸显它与预期和条件的关系,预期可以通过预期性反推。

正/反预期标记是预期性的明示语,加在当前信息部分,整个语句要么是正预期信息,要么是反预期信息,不存在不确定的情况。有时一些语言成分加在条件或者预期的部分,整个语句便会在预期性上产生不同倾向,这些语言成分是预期性触发语。它使语篇产生正/反预期的倾向,但这种倾向未必是百分百的,会存在相反的解读。

语言中既存在单一的预期语篇,也存在多重预期语篇,主要是双重预期语篇,包括解反预期语篇和言域转折语篇等。解反预期语篇有两个相反的预期结构,先反预期,后正预期,整个语篇凸显的是正预期信息;言域转折语篇由两个对立的预期形成,凸显的是后面的预期二,整个言域转折语篇既可能用在一个更大的正预期语篇中,也可能用在一个更大的反预期语篇中。

汉语中更多的是非典型的预期语篇,它们在预期性方面规约化程度还不高,需要实事求是地分析,才能澄清其复杂的功能分布。如表祈使的“(你)瞧”,既可以表达与预期无关的内容,也可以分别用在条件部分、预期部分和当前信息部分。用在当前信息部分时,可以表达正预期信息,也可以表达反预期信息;预期语篇结构既可能是单一的,也可能是多重的。

猜你喜欢
听话者情态预期
情态副词“说不定”的情态化研究
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
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
对日语终助词「ね」、「よ」功能的比较和简析
有些话
分析师一致预期
分析师一致预期
分析师一致预期
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谁之误
析师一致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