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霞 方卫平
如果到了平常的阅读时间,孩子却表示不想读书,是应该坚持让他读完一定量的时间,还是由着他?
这时候,先要弄清孩子为什么不想读。是因为累了吗?还是这本书对他来说不够有吸引力?不论哪种原因,在孩子不愿意的情况下坚持要他参与阅读,很可能会令孩子对阅读产生抗拒心理。
对待这一情况,有两个基本原则:一是从心所欲,二是适可而止。从心所欲的意思是,不想读就不读,尤其是孩子感到疲倦的时候。对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任何时候,适时的休息都比阅读更重要。适可而止的意思是,如果孩子今天流露出不太想读书的意思,即便你们已经开始读了,也不必要求定时定量,不妨少读一点,甚至只读几页。乘兴而读,兴尽而止,都没有关系。在亲子阅读活动中,应该时刻牢记,努力让阅读成为一件跟愉快的感觉和情绪相关联的事情。
如果孩子精力依然充沛,只是不愿静下来阅读,不妨挑选一些语言游戏类的阅读素材。3岁左右,幼儿有了一定词汇量与表达的累积,开始自发地创造自己的语言游戏。如果留心,我们会从孩子身上发现不少语言游戏的创意。典型的如反义表达游戏。你说“穿大衣”,他咯咯笑着说“穿小衣”;你说“关大灯”,他偏说“关小灯”;你说“喝开水”,他告诉你“喝不开水”;你说“取快递”,他乐不可支地说“取慢递”;等等。孩子用这样的方式,既获得游戏的快意,也在完成重要的语言练习。
这时候,试着读一首颠倒歌给孩子听,看能不能激起他的兴致:
奇唱歌,怪唱歌,
鱼吹笛子蛋唱歌。
冬瓜敲大鼓,
黄瓜打大锣。
土墙嗡嗡地叫,
屋梁蹦蹦地跳。
绕口令也可以:
六十六岁的陆老头,
盖了六十六间楼,
买了六十六篓油,
养了六十六头牛,
栽了六十六棵垂杨柳,
……
如果孩子对此感兴趣,挑一本带有语言游戏感的图画书,如《六十六头牛》(王祖民 图)、《一园青菜成了精》(周翔 文/图),一起读一读。
不只是读给孩子听,也可以和孩子一起玩一玩语言游戏。一起来发明日常语言的颠倒游戏:“现在,让书来读我们吧!”“晚饭吃过我们了吗?”“我的鞋子要穿一双脚。”还可以拿起一本孩子熟悉的书,从尾到头颠倒着念。当然也可以和孩子一起编好玩的韵文游戏。总之,别把阅读当任务。要让孩子感到,读书不是一成不变的常规,而是可以充满好玩的创意。让孩子参与到这类游戏的发明与创造中来,一点不亚于读一本书的意义。
阅读对于儿童语言发展的作用,已有许多真实的案例。但早期语言学习与早期阅读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不见得读书多的孩子讲话早,也不见得读书多的孩子讲话多。3岁左右的幼儿,即使从不读书,日常表达也可能非常流利。这是因为早期语言学习的第一途径并非读书,而是生活。同时,孩子开口说话的时机、风格等,也与个人语言智能发育的速度直接相关。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读书多的孩子只要开口讲话,往往讲得不错,词汇丰富,表达准确,有条理,有逻辑。
生活中,有的孩子也许开口讲话比较迟,甚至到了3岁后,尚未开始整句的表达。但只要他对阅读感兴趣,能够在阅读中保持较好的专注,一旦开始讲话,语言水平往往都不错。
语言的背后是思维。阅读一本书的活动,首先是一个具有延续性的时间过程。在這个过程中,孩子不但需要保持连续的注意力和记忆力,还要在前后信息之间快速建立逻辑关联。每一本优质的图书,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情节的完整、前后的呼应、细节的设计、语言的安排,均围绕着同一个表达的意图展开。孩子在阅读过程中,除了接受书中的语言、情节、情感等信息,不知不觉间,也在学习这样一种连贯、统一、细密、有机的理性思维。美国传媒学者、《童年的消逝》一书的作者尼尔·波兹曼这样褒扬以书籍为代表的印刷文明所培育的能力:“富有逻辑的复杂思维,高度的理性和秩序,对于自相矛盾的憎恶,超常的冷静和客观以及等待受众反应的耐心。” 这种逻辑、理性、秩序、统一、耐性的养成,在童书的阅读中就已经开始。
在这样的阅读中得到锻炼的逻辑感觉和思维能力,会直接影响孩子处理日常生活事务的方式。如果阅读让孩子感到,我们生活在一个讲求逻辑和秩序的世界里,他就会倾向于认可,一切生活中的事务也须依照逻辑和秩序来处理。无理取闹显然是违背这一原则的。如果在聆听一个故事从头讲到尾的过程中,孩子感觉到,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来等待故事慢慢展开和结束,他也会逐渐懂得把这份耐心迁移到其他事情上。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常常会看到,许多爱读书的孩子较早就开始表现出稳重、耐心、讲道理的品质。
3岁龄是培养上述逻辑感觉和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也是这种感觉和能力开始初步显现的时期。留心观察你身边的这个孩子,他在阅读中是否变得更稳重、更有耐心了?这样的稳重和耐心,一定也会投射到他的日常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