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煦
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山水相连、唇齿相依,有着上千年的友好交往历史,曾共同谱写了古代丝绸之路的壮美诗篇。
正式建交30年来,中哈两国在文化、教育、体育、医疗、科技、传媒等人文领域开展了高水平的交流与合作,日益相识、相知、相亲。特别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哈人文交流合作推动双方深耕睦邻友好之交,延续千年丝路情谊。
文化艺术往来密切
近年来,中哈两国高度重视人文领域合作,双方文化艺术往来密切。2019年5月上映的中哈首部合拍电影《音乐家》,得到两国元首的高度赞扬。同年11月,该片在美国洛杉矶获得“金色银幕奖”的年度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最佳男主角和最佳音乐4项大奖,再次引发人们关注和热议。
电影讲述了中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与哈萨克斯坦音乐家巴赫德让·拜卡达莫夫在战争年代结下患难之谊的故事。1942年,冼星海回国受阻,辗转来到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举目无亲、贫病交加之时,拜卡达莫夫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为他提供了一个温暖的家。基于共同的音乐追求和对各自国家与人民的热爱,两人合作进行了大量音乐创作,为哈萨克斯坦音乐史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被当地百姓传为佳话。
为纪念冼星海和拜卡达莫夫的真挚友情,阿拉木图政府将拜卡达莫夫故居附近的一条街道命名为“冼星海大道”,并为他树立了纪念碑;在冼星海的家乡广州番禺,中哈共同建设了“冼星海和拜卡达莫夫友谊之路”;电影《音乐家》上映后,《中国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在哈萨克斯坦的日子》一书也以中、俄、英三种语言出版……拜卡达莫夫的女儿巴德尔甘·拜卡达莫娃表示,感谢哈中两国将这段历史以电影、书籍和建设项目等形式记录下来,她也会尽己所能将这段友谊佳话传给下一代。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近年来,电视剧《温州一家人》《都挺好》、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1》等中国优秀影视作品译制片登上哈萨克斯坦的荧屏,受到当地观众欢迎。这背后就有哈萨克斯坦翻译家、电视台制作人叶尔泰·努西普扎诺夫的坚持和努力。
“一个想让更多哈萨克斯坦观众读懂中国故事的哈萨克斯坦人”,叶尔泰这样给自己定位。叶尔泰新闻专业毕业后曾做过记者、制片人。他曾在东北大学学习3年,2012年回国工作。几年在华经历让他深刻感受到,一些哈萨克斯坦民众对中国了解不足,有些认知甚至是错位的。
为了拉近双方的距离,叶尔泰和他的团队先后完成多部中国影视作品的哈语译制工作,并成功引进至哈萨克斯坦电视台。其中,在中国热播的《都挺好》于2020年在阿斯塔纳电视台播出,创下中国电视剧在哈的最高收视纪录。
中国综艺节目的蓬勃发展也引发了叶尔泰的关注,由此他还将哈青年歌手迪玛希成功领上中国舞台,使更多中国人感受到了中亚国家哈萨克斯坦及其民族文化。看到两国观众不断加深着对彼此文化的理解和认知,心越走越近,叶尔泰说,这是对自己所从事事业的最大肯定。
医疗合作造福百姓
在黑龙江大庆眼科医院,有一位新时代“白求恩”——来自哈萨克斯坦的波波娃·莉莉娅。上世纪90年代,哈萨克斯坦著名眼科专家莉莉娅受刚成立的大庆眼科医院邀请,来该院进行临床指导。当时大庆眼科医院几乎是白手起家,一无技术,二无专家。莉莉娅克服各种困难,在简陋的医疗条件下开展工作。医者仁心,莉莉娅最终决定留下来帮助当地患者,这一留就是二十余年。
远奔千里慨而慷,悬壶济世美名扬。莉莉娅心怀大爱,以毕生所学治疗中国眼疾患者,还无私地将医疗技术传授给身边的医护人员,努力推动大庆眼科医疗水平快速提升。作为该院首席外籍专家,她多次跟随大庆眼科医院医疗队开展义诊活动,足迹遍及中国多个城市,先后为20多万名患者解除了病痛,使他们走出黑暗,重见光明。15年前曾经接受过莉莉娅手术的患者李建平说:“这么多年过去了,我的视力依然很好,真的感谢这位异乡‘白求恩!”
2005年,莉莉娅获中国政府授予在华外国专家的最高奖项“友谊奖”;2016年,获得外国人永久居留证;2019年,被聘为第一届“一带一路”眼科联盟名誉主任委员。如今已经年逾八旬的莉莉娅仍然充满工作热情。“我想要活得再久一点,我想活到100岁,这样就能救助更多的患者。”她说。
医疗领域的多项务实合作,使中哈两国结下了深厚的情谊。面对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哈双方相互理解、相互支持,谱写了兄弟同心、同舟共济的感人篇章。在中国抗疫最艰难的时候,哈萨克斯坦是第一批向中国提供援助的国家之一。在哈萨克斯坦最需要帮助的时刻,中国政府多批次提供大量抗疫物资,还派出医疗专家组赴哈援助抗疫,在哈抗疫进程中发揮了重要作用,得到哈方的高度评价。
在社交媒体上,哈网友们纷纷写下暖心的话语:“感谢中国医生冒着危险帮助我们”,“要为每位中国医生送上伏特加和哈萨克斯坦国菜‘别什巴尔马克”。
2021年10月,首届中哈国际医疗合作高峰论坛以云端连线形式召开,来自中国和哈萨克斯坦的多家医院,在远程医疗、学科建设、疫情防控、肺癌创新整合技术等领域分享最新成果;今年1月,“中国-哈萨克斯坦传统医学中心”在阿斯塔纳挂牌成立,中哈双方计划在中医技术推广、人才交流培养、诊疗设备及远程会诊等方面进行互动……未来,中哈医疗合作将继续推动两国医疗水平和人民健康水平的共同提升。
教育合作空间广阔
教育合作是中哈人文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和“亚洲大学联盟”等框架内,两国众多一流高校建立起合作伙伴关系,围绕语言互通、学分互认、教师交流、学生互派等开展了一系列互联互通合作,助力两国青年增进文化交流与沟通。北京外国语大学、西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中国高校还与哈研究机构合作,相继成立了哈萨克斯坦研究中心,对哈开展社会、文化、政治和经济研究,为中哈各领域交流提供支持。
越来越多的哈萨克斯坦年轻人看好中国发展,看好中哈关系未来。许多从中国大学毕业的哈萨克斯坦青年科学家、外交官和企业家如今都成为丝路友谊的新使者,为中哈两国的伙伴关系继续贡献才智。“中国有句古话叫‘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哈中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 哈萨克斯坦留华毕业生协会主席叶列乌西佐娃介绍说。
现在,“汉语热”在哈持续升温。据了解,目前哈萨克斯坦共有5所孔子学院,每年完成汉语培训3000人左右。“30年间,哈国内学习中文的学生人数增长了近百倍。”哈萨克斯坦自然科学院院士、著名汉学家哈菲佐娃说,中文在中亚各国已经成为最受欢迎的专业之一,劳动力市场对汉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中哈职业教育合作也有着广阔空间。2022年9月,习近平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坦期间,两国元首就在哈开设鲁班工坊达成共识。目前,天津职业大学承建的哈鲁班工坊项目已经启动。中国正在加强同包括哈萨克斯坦在内的世界各国的沟通合作,探索搭建促进双方职业教育合作的新路径和新平台,共同培养更多专业技术人才,助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务实领域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