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语言运用”核心素养解析

2023-04-25 20:58:15钱荃陈沛龙亦成
语文建设 2023年4期
关键词:教—学—评新课标素养

钱荃 陈沛 龙亦成

【关键词】“教—学—评”一体化;语言运用核心素养;学习目标;评价趋势;教学策略

“教—学—评”一体化,指在特定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对学习的评价应该具有目标的一致性。[1]具体而言,教师应该以课程目标为导向,梳理出学生的学习目标,再以过程性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为工具,组织、监控并调试教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义教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应树立‘教—学—评一体化的意识”[2]。“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是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课程实施的关键,有利于提醒教师在实施教学时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引导教师基于目标导向开展教学设计,帮助教师利用评价结果促进目标实现。

“语言运用”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指的是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初步具有良好语感;了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语言经验;具有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能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有效交流沟通;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有深厚感情。[3]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四个核心素养中,“语言运用”是基础。“语言运用”离不开“文化自信”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语言运用”素养的提升必然会促进“文化自信”“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素养的提升。然而义教新课标颁布后,对于如何理解与落实“语言运用”这一核心素养,仍然是大量一线教师面临的难题。

鉴于“语言运用”核心素养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地位,本文立足“教—学—评”一体化教育理念,分析课程文件与统编教材中对“语言运用”核心素养的目标要求,梳理近年来全国中考语文“语言积累与运用”的命题特征,以此总结出“语言运用”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向,为一线教学提供些许建议。

一、学习目标:理解语言文字,发展语用能力

“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以课程目标为依据和指向,而课程目标是学生学习目标的基础来源。因此,有必要在梳理课程文件和统编教材相关内容的基础上,确定初中生语文“语言运用”素养的学习目标。

1. 明确课程文件中“语言运用”的学习要求

义教新课标中提出了“语言运用”核心素养的学习要求。运用词频统计发现,“语言积累”出现了5 次,“语言运用”出现了12次。表1梳理总结了义教新课标中“语言运用”学什么、怎么学、学习成果怎么呈现等主要内容(见表1)。

通过表1 可知,“语言运用”的学习内容包含语言知识、语言材料、语言经验和文化。[4]对“语言运用”的过程,义教新课标用诸如“梳理”“记录”“分类整理”“交流”“运用”“探究”等一系列可观察、可操作、可测量的行为动词加以描述,强调激发学习兴趣,强调“语言积累和梳理”学习习惯的培养。[5]学习成果的重点在于学生语言運用的实际表现、语言思维和语言表达的发展水平。语言运用的实际表现,包括语感、语言运用经验和对语言文字的热爱等。语言思维和语言表达重点评价语言的认知加工过程和语言运用的有效性。

2. 厘清统编教材中“语言运用”的学习要求

为更好地理解“语言运用”素养的目标方向,有必要对语文教材的语言知识编排进行分析(见表2),以更好地帮助教师从微观操作层面理解学生在“语言运用”核心素养层面的学习目标。

从学生需要掌握的相关内容看,统编教材语言知识的内容编排与义教新课标附录3“关于语法修辞知识的说明”的内容高度契合。教材编排的语言知识大致可分为词汇、语法、修辞和文化四类。其中,前三类的内容所占比重较大。从编排方式来看,“随文补白”是最主要的。从编排顺序来看,基本是从词、短语到句子。按照语言单位从小到大,语义结构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编排,说明学生的学习应该遵循其学习认知规律。

进一步具体分析四类语言知识在教材中的呈现方式,可以提炼出统编教材所建议的学生学习的具体内容和策略。第一,词汇知识层面,教材通过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和涉及语言运用的练习题,为学生提供了根据语境辨别词义、根据感情色彩辨别词义等学习策略。第二,语法知识层面,教材通过“给范例”“用策略”的方式,指明学生应该学会在具体语境中运用词语、短语、单句、复句、标点等相关知识,解决语言运用问题。第三,修辞知识层面,教材以范例、概念解读的组合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八种修辞格,辨析修辞手法和鉴赏艺术效果。第四,文化知识层面,教材通过给出文学体裁的界定,或补充文学文化知识等,直接点明学生需要识记掌握的内容。

总体而言,通过梳理义教新课标和统编教材中关于“语言运用”核心素养的学习要求可知,“正确理解和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此核心素养的目标方向。其中,“综合丰富的语言学习内容”是该学习目标的载体,“以积累和梳理为主的语言文字实践活动”是实现该学习目标的主要路径。

二、评价趋势:设置语言实践活动,关注语言积累与运用的真实过程

从“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看,命题专家的命题应该与学习目标、课程目标保持一致。[6]本研究以近五年全国中考语文36 套样本卷[7]为研究对象,在以“正确理解和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发展关键能力”为培养目标的理念下,总结近年来中考“语言积累与运用”的命题特点及主要趋势。

1. 以评促学,关注语言文化积累方法

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近年来的中考“语言积累与运用”命题,呈现出以评促学、关注语言文化积累方法等特征。

从语言层面来看,以识字方法为例,2022年河北卷第4(1)题还原了查字典的学科认知情境,针对真实的学习问题“班里有同学不认识上联中的‘稔字”,需要学生借助《现代汉语词典》,选择“部首检字法检索”的学习策略,考查具体汉字的部首和笔画。字典是普及汉字文化和传播知识的重要工具。学生通过回顾查字典的学习经历,形成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意识,掌握查字典识字的方法,养成查字典的学习习惯。

从文化层面来看,“欣赏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是新课标第四学段“识字与写字”的课程目标之一。2022 年中考语文试题对书写相关的考查主要围绕写字和欣賞书法的书体特点两方面展开。例如,甘肃武威卷第1(4)题列出跟二十四节气相关的四幅书法作品,考查学生对书法作品的欣赏和对书体特征的把握。二十四节气不仅是一部指导中国先民开展农事活动的历法,还具有鲜明的文化象征意味。书法作为中华民族独创的一种艺术,与中国绘画同源,是中国哲学、东方文化与华夏民族精神气质的象征。二十四节气与书法的结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节气名称“文约义丰”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书法作品感知书体特征,在欣赏书法之美的同时增强文化认同。命题引导学生辨识汉字构形特征,理解汉字文化内涵。

2. 设置语言实践活动,强调多样语言积累材料

将语言积累内化在个体言语经验的过程中,离不开丰富多样的语言材料与具体的语言实践活动。近年来,全国中考语文试卷中的“语言积累与运用”的测评内容主要涉及字音、字形、字/词义、书写、语法运用、情境写话和信息提取等,引导学生在自主、有效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了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培养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测试材料大多源自统编语文教材、古今中外优秀作品或名言警句等。从类型上看,既有文字材料,也有图片材料、多文本材料等。丰富多样的测试材料,意在增加学生语言积累的数量,引导学生通过规范语言的学习,丰富语言积累的主要内容,更重要的是为其个体言语经验的发展提供借鉴。

例如,2022 年温州卷以“身边的文化遗产”为言语实践的综合性学习大主题,设置了筹备“一米一世界”主题展览系列活动。其中,关于“语言运用”素养的测评如下:

设计海报

宣传组为展览会设计了如下活动海报,请你参与讨论。

同学:宣传组制作的海报将“种”“秋”“稠”“稚”“称”“秽”六个禾字旁的字设计成背景,与“米”呼应,真有创意!

我:还真是这样。这几个字中,“(1) ”______本义是指幼禾。“秋”为庄稼成熟。这两个字放在一起,就是米的“成长记”啊!但像“(2)______”这个字有点不雅,作为背景不太合适吧?

同学:有道理。那换成什么字好呢?

我:可不可以换成“(3)______”?它和“稠”正好是一对反义词。或者换成“季”“(4)______”这些上下结果的字也可以。

(2022 年浙江温州卷,第1 题)

以“设计海报”为语言实践活动的学习任务,设置了部首为“禾”的一组汉字的理解、辨析、替换词语等具体问题。从测评内容看,主要考查汉字的本义、字义的感情色彩、反义字和字形结构的辨识、理解、运用。从测评材料看,既有文字材料,也有凸显展览主题的徽标。多样化的文本情境,易促进学生对词语形成“更加稳定和丰富的语义表征”[8]。学生需要在阅读海报的过程中发现字形规律,建立“禾”偏旁与其所表示意思的联系,进而探究这类字与整个主题展览中“米”字的联系。通过设置典型的“语言积累与运用”任务,提供文字与图片等多种材料,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核心素养。

3. 强调语言现象的梳理,重视语言运用的基本规律

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需要通过纷繁复杂的语言现象,观察、归纳、总结出语言规律,在此基础上进行运用。通过分析发现,近五年的中考语文命题跟以往传统命题不同,在具体情境中考查语言运用成为越来越多命题者的首选。命题人通过设置具体情境,引导学生梳理语言现象,发现语言运用的规律。以2022 年湖南长沙卷第1 题为例:

下面是某同学做的字音字形梳理记录,其中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注意纠正因为方言发音而造成的误读,如:“南(lán)方”应读成“南(nán)方”,“洞庭湖(fú)”应读成“洞庭湖(hú)”。

B. 注意纠正人名、地名的误读,如:“晏(àn)殊”应读成“晏(yàn)殊”,“汴(xià)京”应读成“汴(biàn)京”。

C. 注意音近或形似造成的误写,如:“怂恿”不能写成“怂勇”,“崇拜”不能写成“祟拜”。

D. 注意成语字形的误写,如:“心无旁骛”应写成“心无旁鹜”,“相得益彰”应写成“相得益章”。

上题通过设置现实生活中学生做笔记的学习情境,不仅考查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还引导学生掌握“语言积累与运用”的方法,帮助学生聚焦误读误写现象,提炼四类问题的表现,促进汉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三、教学启示:立足语言学习的关键之处,促进语言能力发展

在“教—学—评”一体化理念指引下,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目标”与“学业评价”的特征改善教学,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9]在系统了解课程文件与统编教材中对“语言运用”的目标要求,梳理近年来中考语文“积累与运用”命题趋势的基础上,为促进学生理解语言文字,发展语言运用能力,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采用“活动—情境—任务”的组元方式。具体建议如下:

1. 组织语言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进行语言积累

只有不断积累、整合和运用语言知识,才能实现语文素养的发展与提升。积累是运用的基础,因此教师应该通过组织语言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内容,把握语言的特点与规律。以下介绍两种帮助学生进行语言积累的活动组织方式。

一是从兴趣出发,组织兴趣型语言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积累、梳理、整合语言的意识。语言积累的内容,不仅源自课内,还应源自真实的生活。语言实践活动的丰富性和趣味性,有助于激发学生主动积累的学习动机。除去纸笔测试常采用的主题活动等形式,教师在教学中可借助信息技术和游戏学习,吸引学生参与语言积累学习活动,形成语言积累意识。例如,朗读音频录制上传云端后的群体评价,讲述汉字背后的文化故事、课外阅读平台的打卡、机器学习支持的口语交际等。

二是从方法出发,组织策略型语言实践活动,提升学生语言积累的量与质。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主动积累,探索行之有效的积累方法,帮助学生树立独立自主积累语言的信心。例如,针对学生习惯性地误认汉字,可以按组开展识字教学,把偏旁为“木”的一组字放在一起,让学生发现“木”字的词义特征,发现在“木”不同位置的字形变化,认识结构规律。此外,还可以用字源识字法,剖析甲骨文或篆文的结构特征,引导学生辨析形近字和同音字等。

2. 设置真实多样情境,帮助学生获得积极语用经验

义教新课标将语言运用的情境划分为日常生活、文学体验、跨学科学习三类。这体现了核心素养导向下语言运用情境设置与学生生活经验的内在统一。新课标强调情境要“真实”,以“解决现实生活的真实问题”为目的。有研究者将真实情境划分为事实类、模拟类、互动类三种类型。[10]事实类真实情境,指借助真实情境实现语言积累勾连知识建构,形成言语实践经验的作用。例如,理解“一枝红杏出墙来”中的“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春天杏花的颜色,再补充古诗词中的“杏花白”,结合生物学知识让学生了解杏花有变色的特点,含苞欲放的花骨朵是红色的,开花后颜色会逐渐变淡,到花落时就变成白色。再回到这句诗,就能理解一个“红”字写出了春天杏花含苞待放,一枝红色的花骨朵露出墙来,让人一见就联想到了满园春色的景象。模拟类真实情境,指在逼真的虚拟世界中,为解决真实问题而设置的情境。例如,在班级图书屋借阅的真实情境中,模拟某位同学久不还书的实际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劝告。这一现实情境的设计,高度还原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根据目的、对象撰写“温馨提示”的学习过程,弥补了事实类真实情境偏重静态图式的不足。互动类真实情境,如在开放性学习中设置互动学习讨论情境,组织学生在多重因素交织、多向度思维的协商中,探索学习结果的多种可能性。须要注意的是,“语言运用”的教学应强化互动类真实情境的创设。在真实情境中融入的互动行为与作用关系,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个体探索真实情境的方向与方法,并对真实情境中存在的陈述性知识、互动目的及对象变化产生积极作用,使其更加贴合学生原有生活情境。

3. 设计典型学习任务,促使学生有效提升语用能力

“语言积累与运用”教学,应设计典型的学习任务或问题,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常用字、多音形近字、易错字、成语、语法、修辞、文化等语言知识,通过学习小组间的讨论协商,经历典型的语言学习体验,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學习任务的典型性具体表现在学习内容、思维过程、学习方法、思想情感、学习成果等方面。下面以2022 年北京卷“基础·运用”第1~6 题为例说明学习任务的典型性,以供教师日常教学参考。北京卷设置了“国家植物园研学”情境,共有“国家植物园概述”“有特点的植物”“植物多样性”“结语”四个板块,分别布置了研学活动。学习任务的典型性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学习内容上,选文涉及“国家植物园概述”和“有特点的植物”,既有展板的官方说明文字,又有游览者个性化的研学日志记录。不同语体材料的表达方式特征不同,便于考查学生稳定的阅读品质。(2)思维过程上,书写九个字的研学日志标题,从字的音、形、义角度关注国家植物园概述,从成语运用角度反思监控自己研学日志的撰写,既符合真实的研学活动程序,又符合从识记到辨析、运用的思维发展过程,有利于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养成。(3)学习方法上,在研学活动中,既有学生自主的输入性学习活动,又有面向游客的输出性学习活动。(4)思想情感上,国家植物园是一个国家经济、科技、文化、生态、社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坚持将植物知识与园林文化融合展示,讲好中国植物故事,彰显中华文化和生物多样性魅力,激发考生的情感共鸣。(5)学习成果上,不仅指考生的作答结果,也包含完成研学活动的学习经验。教师应关注真实的学习样态,鼓励学生展现个性化学习成果,以评价的多元开放和评价标准的分层赋分,促使学习成果不断结构化和典型化。

在完成典型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大体经历如下学习过程:“呈现观点或学习结果—争辩、协商、妥协—趋同、认可、执行再评价”。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始终清晰地知道学习目标,始终协商并执行评价标准,始终依据公认的标准进行语言学习,以此达到提升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

猜你喜欢
教—学—评新课标素养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趣味(语文)(2021年10期)2021-12-28 09:34:35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师道·教研(2021年2期)2021-03-28 02:20:53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小学音乐课堂中“教—学—评”一致性实践分析
课堂观察助力高中地理课“教—学—评”的一致性
“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怎样设计课时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