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玄兆辉 孙云杰 韩佳伟(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全球创新指数》是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具有较高国际影响力的创新评价报告,于2007年开始公开发布,已经成为各国政策制定者和研究人员了解全球创新格局、探索创新驱动增长路径的重要参考。《全球创新指数2023》是该系列报告的第16版,于2023年9月27日在瑞士日内瓦发布。该报告基于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2个视角,从制度、人力资本与研究、基础设施、市场成熟度、商业成熟度、知识和技术产出、创意产出7个维度,构建了由80项基础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对全球132个经济体进行创新能力排名。报告结果显示,中国创新能力综合排名第12位,较2022年报告下降1位;综合得分55.3分,与2022年持平,稳居全球创新领先集团行列。
2023年法国全球创新指数综合得分只比我国高出0.7分,由于部分指标表现良好,排名略有胜出。一是法国信贷指标排名由上年的第24位提升至第19位,我国则从第25位下降到第28位。二是法国知识影响指标由第21位提升至第12位,其中计算机软件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由0.5%提升至0.7%,排名由第14位提升至第7位。三是法国创意产品和服务指标由第36位提升至第22位,其中每百万人口国产电影数由5.4部提升至6.1部,排名由第21位提升至第17位。在这些指标上,我国的提升速度与法国相比尚显不足。
我国在部分指标上存在明显短板或出现下滑。一是部分指标排名处于靠后位置、提升速度缓慢,成为中国创新发展的短板。比如,在吸纳海外资源方面,我国研发投入中海外资金占比排名第76位,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占GDP比重排名第82位。二是部分指标数据和排名同时出现明显下降。比如,在知识吸收方面,ICT服务进口占贸易总额比重由上年的1.4%降至1.2%,排名下降8位至第76位。三是部分指标虽然数值增长或不变,但其他国家提高更快,导致我国排名下滑。比如,在投资方面,单位GDP的风险投资数量和获得风险投资的交易量变化不明显,但排名分别下降5位和7位至第36位和第27位;在商业环境方面,营商政策指标得分提高2.5分,但排名下降5位至第21位。
由于数据收集的复杂性和各国统计体系的差异,部分国家、部分指标数据缺失或滞后,影响评价效果。一是部分指标数据滞后。比如,每十亿美元GDP中至少在两个国家申请的专利数量等指标采用2019年数据,高等教育入学率、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毕业生占高等教育毕业生比重、上市公司市值占GDP比重、高技术制造业占制造业产值比重等指标采用2020年数据,一定程度上影响评价的时效性。二是中国有7个缺失数据和7个过期数据,占指标数量的17.5%,影响了对中国的评价结果。其中,中学阶段平均每名学生政府资金支出占人均GDP比重、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就业人员占总劳动力比重、高学历女性占总就业人口比重等指标缺失,全社会R&D经费占GDP的比重指标采用2020年数据,教育支出在GDP中的占比采用2018年数据。
全球创新指数综合得分采用国际通用的标杆分析法测算,反映的是经济体之间此消彼长的相对关系,因此各国排名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波动属于正常表现。例如,2023年在我国创新排名下降1位的同时,美国创新排名也由第2位下降到第3位,荷兰由第5位下降到第7位,韩国由第6位下降到第10位。《全球创新指数》报告认为,中国创新综合排名的置信区间为第11~14位。
历年报告结果显示,2012年以来我国国家综合创新能力快速提升,由2012年的全球第34位提升到2022年的第11位,标志着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近三年来,我国创新能力排名呈现平稳态势,2023年排名全球第12位,较2022年下降1位,与2021年持平,稳居全球创新领先集团行列。2023年报告结果显示,排名前列的经济体有瑞士、瑞典、美国、英国、新加坡、芬兰、荷兰、德国、丹麦、韩国和法国。我国在33个中高收入经济体中排名第1位;在东南亚、东亚和大洋洲的16个经济体中仅次于新加坡和韩国,排名第3位。
企业、高校等创新主体蓬勃发展,国家创新体系效能不断提高。一是高等教育影响力不断扩大。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入围“2022年QS全球教育集团高校排名”前50强,这3所大学平均得分为87.6分,稳居世界第3位,仅次于美国和英国。二是科技创新支撑各行业领军企业快速发展。根据创投领域权威数据研究机构CB Insights的数据,全球最有价值独角兽企业中,中国互联网企业字节跳动、电子商务公司SHEIN、社交电商平台小红书估值分别达2250亿美元、1000亿美元和200亿美元;无形资产价值前15位企业平均得分排名第11位。三是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化。中国高校与产业研究合作指标排名第6位,产业集群发展和深度状况指标排名第2位。
创新要素加速聚集,有效支撑创新能力稳步提升。一是研发投入水平不断提升。我国是全球第二大研发支出国,2020年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2.4%,排名第13位,其中企业研发投入地位突出,R&D经费中企业资金占比为77.5%,排名第3位;2022年欧盟工业研发投入记分牌显示,中国企业研发投入规模前三位的公司平均支出114.7亿欧元,仅次于美国(237.7亿欧元),排名超过德国(104.8亿欧元)至第2位。二是人才队伍支撑创新能力建设。中国研究人员在企业中的占比为58.5%,排名第17位;2019年提供正规人员培训的企业占比为79.2%,排名第1位(2020年数据缺失);从人才后备力量看,OECD评价项目PISA对15岁学生的阅读、数学和科学能力进行评价,中国学生得分长期稳居世界首位。
科技创新产出规模持续扩大,驱动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提升。一是知识技术产出水平稳居世界前列。中国单位GDP的本国人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工业品外观设计和商标申请量均居世界首位,被引用论文H指数排名第11位。二是产业竞争力持续走强。2021年中国高技术产品净出口占贸易总额的28.0%,排名第5位;创意产品出口占贸易总额的11.3%,排名全球首位;高技术和中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占制造业产值比重为48.5%,排名第13位。三是经济发展绩效显著。资本形成总额占GDP的比重达44.8%,位居第2位;劳动人口人均GDP增长率达6.0%,排名世界首位。
我国在开放创新、制度环境、教育支撑、绿色发展等方面存在不足。一是对国际资源吸引力度较弱。留学生占本国高等教育学生比重仅有0.4%,排名第101位;R&D经费中国外资金占GDP比重和FDI净流入占GDP比重排名分别为第76位和第82位。二是制度环境有待优化。企业运营稳定性和政策规章管理质量指标排名分别为第65位和第89位。三是教育支撑科技创新的能力仍需提高。2020年高等教育入学率为63.6%,排名第50位;教育支出占GDP比重和中学阶段学生教师比指标排名分别为第88位和第62位。四是科技创新支撑绿色发展水平不足。每单位能源消耗GDP产出和环境绩效指数排名分别为第100位和第118位。
《全球创新指数2023》对于研究和监测世界各经济体创新能力的发展演化特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其评价结果对于我国把握科技创新发展的优势和短板、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速迈向科技强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是,该报告在指标选取等方面也存在值得商榷的地方。因此,对于《全球创新指数2023》的评价结果,我们要客观看待、理性分析。
一是《全球创新指数》为分析世界各经济体的创新能力提供了重要方法、第三方视角以及交流平台。《全球创新指数》构建了一套覆盖创新主要因素的指标体系,采用综合指数,测算各经济体的创新能力得分和排名,能够比较全面、系统地反映各经济体的综合创新能力。同时,作为由国际组织开展的、基于客观数据形成的评价结果,为理解我国在全球创新格局中的地位、优势和短板提供了第三方视角,不仅为我国进一步推动创新发展、扬长补短提供了依据,而且我国多次基于这一评价研究与国际组织和世界各国开展交流研讨,该报告已经成为创新能力评价研究方面重要的交流合作平台。
二是要明确《全球创新指数》是一家之言,需客观看待其对我国创新发展的指导作用。应当看到,在全球创新指数的指标体系中,由于社会文化习惯、社会制度等方面的不同,部分具有意识形态或文化差异的指标有待商榷,比如,冗余职工遣散成本(中国第111位)、每百万人口的GitHub代码提交量(中国第107位)等指标适用于西方文化习惯,但不适用于中国国情。同时,该报告的评价对象涵盖132个经济体,由于很多经济体在规模上不具备可比性,所以大部分定量指标以相对指标为主,我们在分析时不仅要关注相对指标所展示的创新特征,而且也要意识到科技创新大国的规模效应。
三是要关注其他相关重要研究,综合看待我国科技创新能力。除了《全球创新指数》,国内国际还有很多报告采用综合指数评价世界各经济体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比如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院的《国家创新指数报告》、彭博社的《彭博创新指数》、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竞争力报告》、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的《世界竞争力年鉴》等。这些报告基于不同视角,构建不同指标体系,涵盖不同评价对象,对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创新能力或竞争力进行评价,并且由于上述这些差异,各报告中的经济体排名存在较大区别。要全面了解我国科技创新能力,需要综合各评价报告进行深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