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经》婚恋诗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2023-04-24 14:21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11期
关键词:诗经婚姻爱情

薛 璞

(贵州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18)

引言

《诗经》中的婚恋诗因《诗经》至高无上的政治地位和封建传统思想束缚等因素,被一些学者进行了政治化、道德化的解读,有些反映纯真爱情的诗歌甚至被打上了“淫诗”“靡靡之音”等等之类的标签,导致先民们的婚恋观长期被歪曲。婚恋观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正处在婚恋观的形成时期,新时代重新认识《诗经》中的婚恋诗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方式之一,对当代大学生理解传统婚恋文化,从传统中汲取精神力量有重要意义。

一、对《诗经》婚恋诗的重新认识

恩格斯指出:“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1]恋爱与结婚,是种的繁衍的基础和前提。《诗经》中记录的婚恋诗,数量约占三分之一,描写的正是先民们关于自身生产的情感历程。但古代学者在解读时,或因为阶级统治的需要,或维护某一个阶级意识形态的需要,或局限于自身学术视野,将这类诗歌作了各种各样的解读,给我们正确认识先民们的婚恋观造成了很多的障碍。

(一)政治化的解读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依次绵延数千年,朝代在兴衰成败中不断更替,每个朝代治理国家方式不尽相同,每位帝王施政措施也不一。西汉初年文帝景帝用黄老之学治理国家,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此后,儒家学说成为了影响古代社会意识形态的主流思想。学者们身处一个历史时代,在思想上难免会打上时代的烙印,加之王朝统治的政治需求,甚或学者们本身就是统治阶级中的一员,用符合他们那个时代统治思想需要来解读《诗经》、教化人民是他们的责任和义务。他们解读《诗经》时,必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给《诗经》打上时代烙印,用儒家的政治思想来解读《诗经》就是最显著的特点。《鄘风·桑中》:“爰采唐矣?沬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诗描写男女青年约定了地点,准备秘密约会,整首诗歌给人感觉是甜蜜幸福的。但《毛诗序》说:“《桑中》,刺奔也。卫之公室淫乱,男女相奔,至于世族在位,相窃妻妾,期于幽远,政散民流而不可止。”[2]《毛诗序》认为诗歌应该为“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政治功利目的服务,主张文艺作品应该体现统治阶级的政治需求,试图抹杀诗歌当中闪耀的自由人性的光辉,试图通过阐释诗歌来引导民众,从而达到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目的。把《桑中》解释为讽刺统治者淫乱,目的在于通过讽刺谴责这种行为,让统治者正道而行,从而长享政权。类似的还有《郑风·野有蔓草》《齐风·东方之日》等诗。孔颖达《毛诗正义》谈到:“夫诗者,论功颂德之歌,止僻防邪之训。”[3]歌颂的是统治阶级的功劳,体现的是阶级统治的需要。

(二)礼制化的解读

把《诗》尊为经,有一个漫长的过程。西汉的统治者决定尊《诗》为经,绝不是仅仅因为《诗经》中的诗歌表达的个人情感,而是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已经上升为一种社会情感,被赋予了社会教化功能。《礼记·经解》记载:“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4]可见《诗经》已经成为了教化人民的工具之一,《诗经》通过对诗歌进行合乎当时“礼”的需要进行解读,解读本身也就延伸成为了“礼”的内涵,诗礼交融、诗礼互动,教化万民。《周南·关雎》描写了一个青年男子日夜思念一位美丽贤淑的女子,渴慕能娶她为妻。《毛诗序》却说:“《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变成了赞颂君王与后妃之间的人伦美德,解诗之人希望人们通过学习《关雎》,以君王和后妃为榜样,正确地处理好夫妇之间的关系。家与国是紧密联系的,家中的关系又以夫妻关系为根本,夫妻关系处理好了,家庭就和顺,普天之下的家都和睦,则国家就和谐。《桧风·素冠》:“庶见素衣兮,我心伤悲兮。聊与子同归兮。”是妻子悼念亡夫的诗歌,妻子非常悲伤,恨不得和丈夫同亡。但《毛诗序》却说:“《素冠》,刺不能三年也。”《周礼》中记载,丈夫死了,妻妾必须为丈夫居三年丧。《毛诗序》从维护礼教的角度来解释《素冠》,说本诗是批评妻子不能为丈夫守三年丧,维护的是“礼”的社会教化作用。《秦风·蒹葭》写的是一个男子追求所爱之人而不得的一种痴迷和淡淡的哀伤,但在方玉润的《诗经原始》中却说:“盖秦处周地,不能用周礼。周之贤臣遗老,隐处水滨,不肯出仕。诗人惜之,托为招隐。以此见志。”[5]讽刺当时的统治者不能用周礼来治理国家。恋情诗的礼教化解读,是一种社会教化的需要,一方面在于让人们“克己”,即克制人的情感欲望;另一方面就是“复礼”,发挥“礼”的道德约束作用规范人的社会行为。

(三)具象化的解读

诗歌要在极短的篇幅里表达作者的意趣和旨向,其审美往往是感性化的,存在各种不确定性解读。“诗无达诂”是这种现象最精辟的概括。但造成的一个问题就是任何人可以根据自己的见解对诗歌进行解读,特别是影响比较大且最先解读诗歌的人,几乎就给这首诗歌的含义定调了。比如《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对于这首诗歌的主旨,闻一多先生在《风诗类钞》中说:“在某种节令的聚会里,女子用新熟的果子,掷向她所属意的男子,对方如果同意,并在一定期间送上礼物来,二人便可结为夫妇。”[6]《毛诗序》中却说:“《摽有梅》,男女及时也。召南之国,被文王之化,男女得以及时也。”把这首诗歌的重心放在了歌颂周文王时期良好的社会风貌和规范的礼制上了,男女之情只是作为了证据和资料,用来印证周文王的伟大。直到南宋的朱熹,还仍然持这种观点,其在《诗集传》中说:“南国被文王之化,女子知以贞信自守。”[7]再如《小雅·隰桑》:“隰桑有阿,其叶有幽。既见君子,德音孔胶。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这首诗歌一看便知道是写爱情的诗歌,即写一个女子对男子一见钟情,久久无法忘记。但经过《毛诗序》的解释,变成了指向性非常明确的国君思念人才的诗歌,此后的朱熹、姚际恒、方玉润等人都把他作为对人才的渴望来进行解读。还有一类诗歌,直接解读为具体化的个人。比如《郑风·将仲子》:“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诗从女子的视角,写男子翻墙私会女子。《毛诗序》解读为:“《将仲子》,刺庄公也。不胜其母,以害其弟。弟叔失道而公弗制,祭仲谏而公弗听,小不忍以致大乱焉。”这是直接解读为讽刺某个人、某件事,郑玄作笺时也采用了此说。

恋情诗是《诗经》中面目被遮挡得最深的诗歌,古人的政治化、道德化、礼制化、具象化解读,有其深刻的政治因素和历史原因。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开放、思想的自由,在新时代,我们需要重新认识《诗经》中的情感世界,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科学研究、文化传承、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重要使命,我们不仅要站在现实的角度对传统文化进行研究,还有责任和义务将其用来教育和引导当代大学生,影响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诗经》里的婚恋观

《诗经》中描写婚恋的诗歌,主要集中在《国风》中,内容非常丰富,有展现男女追求对方的情感经历,有描写结婚嫁娶时的场景,有表现婚后幸福生活的,也有表现各种不幸的,还有表现女性被遗弃的悲歌。这些诗抒发了先民们的焦急与渴望、快乐与幸福、悲伤与悔恨,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审美空间和情感财富,值得我们关注和探讨。对于大学生而言,要想从其中获得人类情感的精神力量,我们就必须要清楚他们的心路历程。

(一)毫无顾忌地表达爱慕之情

《郑风·溱洧》中记载:“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这首诗描写了在三月三日上巳节,百花盛开,春日洋洋,万物生机勃勃,郑国的男女青年在水边踏青赏景,成对约会的盛况,充分展现了先秦时代男女恋爱的自由和大胆。《周礼》记载:“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8]从礼的角度,在初春时节,男女恋爱两情相悦,即使是私自约会也不会被禁止。在先秦时代,男女之间可以大胆地追求自己的所爱所想,并不像后来有“存天理,灭人欲”等那么多世俗的禁锢。这类诗歌主要通过描写男女追求对方的过程,来表现情感的自由与奔放,也展现出人性的舒展和放松。《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用雎鸠鸟起兴,表达男子追求女子的过程,追求不得,这位男子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甚至于幻想和女子结婚的场景。《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则写的是女子看到梅子成熟落地,想到自己年华渐老,青春渐逝,迫不及待地希望能有人和她马上结婚。《王风·大车》《王风·丘中有麻》《齐风·东方之日》等表现的都是男女追求爱情的过程,表现出对爱情的真诚和热情。《诗经》中还有通过描写约会恋人的心理、恋人对爱情的态度等等来表现爱情的美好。男女秘密约会,最著名的就是《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一位男子在城墙根等待情人,女子没来的每一分钟他都非常的煎熬,女子来了后,送给他彤管、荑,他爱屋及乌,觉得再普通不过的东西都是那么的美好。先秦时代的爱情是大胆的,是真诚的;是热情的,但也显得小心翼翼。这是人类爱情本来的样子,是人性使然,需要年轻的大学生们去继承和发扬爱情中的真挚与美好。

(二)描写婚嫁的心路历程

《诗经》里记载了大量表现婚嫁的诗歌,主要描写婚嫁前的心情,对婚姻的认知,婚嫁的准备,婚嫁的过程,表现女方对即将嫁到男方,能否被对方家庭接纳的担心,或表现男女双方结婚嫁娶的喜悦,还完整记录了先秦时代的嫁娶礼仪,是我们了解、研究先秦时代社会思想、礼制礼仪的一扇窗户。《周南·樛木》:“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以高大的樛木被葛藟攀援、缠绕起兴,表现夫妇如胶似漆的情感,也通过新郎的祝福表达对婚姻的祝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以鲜艳的桃花起兴,形容新娘的美貌,赞美新娘美好的品德,预言新娘一定能和这家人和睦相处。这两首诗歌分别从新郎、新娘的角度,表现结婚的喜悦,表达对婚姻的祝福。还有一些诗歌描写了婚嫁的过程。《齐风·著》:“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 整篇写新娘偷眼看新郎迎娶自己时的情景,整首诗只写一个影像,就是新郎等自己,由远及近,层层递进,冠上的丝绦、美玉随着新郎的走近而在新娘的视觉和感觉中展现出不同的色彩和样貌,也记录了古老新婚仪式中新郎迎娶的礼仪。《小雅·鸳鸯》《豳风·伐柯》等都是描写结婚场景的诗歌。在《郑风·女曰鸡鸣》《召南·何彼秾矣》等诗歌中也有描写结婚时的心情、场景的诗句。可以看出,《诗经》中记录的结婚嫁娶是非常喜庆祥和的,并不像 “匪寇,婚媾。乘马班如,泣血涟如”那样野蛮和恐怖。

(三)描写婚后家庭生活的喜乐悲欢

婚姻是爱情的延续,婚后幸福的生活可以看到以前爱情的样子。《诗经》中婚姻的结局,有甜蜜的,有无奈的,还有悲哀的。《齐风·鸡鸣》:“虫飞薨薨,甘与子同梦。会且归矣,无庶予子憎。”妻子说鸡叫了,要早起,丈夫说是苍蝇的声音,不想起床。看似写得饶有趣味,实则是劝诫新婚的夫妇不要贪睡,勉励他们早起。在古代,因兵役、徭役或任职等原因,丈夫往往不得不背井离乡。古代交通不便利,通讯也极为不便,且远行中未知的不安全因素太多,如猛兽、战争、疫病、饥饿等等,《诗经》中还记载了大量女子思念远行丈夫的诗歌,这种思念中带着担心,显得更加刻骨。《周南·卷耳》描写一位妇女,一边采集卷耳,但因为心中有所念,所以采的不多。她想念远行在外的丈夫,想象他在外经历各种艰难险阻,心中因担心而感到忧伤。《诗经》中还有一类诗歌,表达了对丈夫无情的控诉和对婚姻的绝望。古代女子地位低下,结婚以后,男子或因为有了新欢,或因为父母不满妻子等原因,抛弃了妻子,这类诗歌就是弃妇诗。《卫风·氓》中的女子,以十分悲愤的心情,回忆当年那个貌似憨厚的男子,送自己东西,和自己热恋、和自己结婚,但最后却背叛了婚姻,自己充满愤恨但又无可奈何,表现了先秦女子的悲惨命运。《诗经》中记载的这类诗歌,会让年轻人在被爱情冲昏头脑的时候,对婚姻有更为冷静的思考,从而反过来会对所想所爱有更全面的认识。

《诗经》里的婚恋诗,记录了先民们对爱情、婚姻的态度。人类情感中最美好的和最悲伤的经历都被先民们用诗歌表现了出来,形成了传统的恋情观。那些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使无数青年男女向往;但那些弃妇们的悲惨命运,也在警示着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人们,应该怎样更好地处理婚姻和家庭的关系。

三、《诗经》婚恋观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诗经》中的婚恋诗,几乎就是一部爱情婚姻家庭的教科书,不论正面引导还是反面警示,都是教育和引导当代大学生爱情观、婚姻观、家庭观的重要经典。放眼整个先秦典籍,只有《诗经》记录爱情家庭生活方面篇幅最多,也最详实,是当代大学生了解传统婚恋文化的重要窗口。只有了解、熟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一)强化学生对人性的认知

长期以来,我们或从政治的视角、或从礼教的视角、或从道德的视角来解读《诗经》中的爱情诗,男女之间纯真的爱情被解读为某种政治观点或道德礼教,用政治扭曲了爱情,用阶级统治需要、道德礼教绑架了人性。爱情属于人的情感的高级阶段,是人的基本需求,在给当代大学生解读《诗经》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拨开历史强加给诗歌的思想,用诗歌本来描写的内容解读诗歌,但同时也要注意不能过度解读。如《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写一对青年男女在早晨不期而遇,相互倾心,表达一见钟情的甜蜜和美好。闻一多先生以破除一切旧俗的勇气,认为此诗写的是男女之间的性交,他说:“现在我们完全用赤裸的眼光查验《诗经》,结果简直可以说是‘好色而淫’,淫的厉害。”[9]他认为《郑风·溱洧》《召南·草虫》《曹风·候人》等诗歌也都是淫诗,闻一多先生的解读能够启发我们对《诗经》中的爱情诗进行大胆的解读和思考,也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给了我们一种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精神的启发。但《诗经》中的爱情诗一旦这样解读,其一是影响了诗的美感,影响学生想象美好爱情的空间。其二是会让学生误以为先民们的爱情就是性,性就是爱情,从而影响学生的爱情观、人生观。“在当前价值多元化的背景下,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发生的道德和法律事件不断增加,大学生性健康和性安全问题也日趋凸显。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迫切需要加强大学生的爱情观与性安全教育。”[10]因此,我们要用爱情来解读爱情诗,让爱情诗回归到爱情的本来面目,引导学生向往圣洁的情感,追求美好爱情,进一步地激发学生人性中光辉、美好的一面。

(二)引导学生有扬弃地继承传统

引导学生摒弃封建糟粕,吸纳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不断端正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爱情婚姻观。《诗经》产生于西周至春秋中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一些东西是合理的,比如一夫多妻制度,女方不能随意归宁。我们在引导青年学生学习《诗经》的过程中,要客观地认识这些诗歌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摒弃封建性的糟粕。《大雅·韩奕》:“韩侯取妻,汾王之甥,蹶父之子。韩侯迎止,于蹶之里。百两彭彭,八鸾锵锵,不显其光。诸娣从之,祁祁如云,韩侯顾之,烂其盈门。”诗描写的是在天子、诸侯阶层通行的媵妾制。《公羊传》中记载“诸侯一取九女”。《召南·鹊巢》《卫风·硕人》等都描写的是媵妾制。在引导学生读这类诗歌之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深刻剖析这类诗歌产生的原因、媵妾制带给女性的悲剧、媵妾制消亡的历史过程,让学生认识到这种制度的非人性化,自觉在摒弃中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如此,在教育和引导学生的过程中,我们要以此诗歌中展现的封建糟粕为戒,认真分析封建糟粕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从思想层面教育引导学生摈弃封建糟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鄘风·载驰》是一篇闪耀着爱国主义光辉的诗歌,卫国被狄人所灭,许穆夫人挂念母国,心急如焚,不顾一切,匆匆赶往卫国,但封建社会女性是不能随便回娘家的,她的丈夫许穆公派人跋山涉水把她追回。何休在给《公羊传》作注的时候说:“诸侯夫人尊重,既嫁,非有大故不得反”[11]。娘家出事了,却不能回去,放在今天,这是不可想象的。但在先秦时代,却用礼制做了规定,体现出礼制对女性的束缚是残酷的,许穆夫人身心都受到煎熬但毫无办法。教导学生学习这类诗歌,我们要对封建归宁制进行批判,教导学生每个人在婚姻、情感、家庭上是平等的。我们还要发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要在斗争中不断成长,要和封建腐朽观点进行斗争,和我们自身的不正确的思想进行斗争,我们在学习研究《诗经》爱情诗的过程中,就是要不断扬弃,不断用符合当代意识形态的价值观、爱情观来审视《诗经》中的糟粕,在彻底否定的过程中坚定当代的爱情观。

(三)引导学生崇尚真善美

用爱情中对道德的要求和体现的真善美来教育和引导学生,是学生德育培养的重要途径。高校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追求真善美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实现自我超越的不竭动力,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主题。”[12]教育学生体悟爱情的真善美对培养一个道德高尚的学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学生正处于了解爱情、实践爱情的黄金时期,《诗经》中大量的爱情诗就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最佳教材。“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讲的不仅是外貌身材的美好,“淑”指的是礼仪德行的美好,并指明了是“君子”的好配偶。“君子”从古至今都指道德、修养高的人。《诗经》开篇第一首,就确定了爱情真善美的基本基调。还有“彼美淑姬,可与晤语” “淑人君子,其仪一兮”等等有关 “淑”与“君子”的表述。我们可以看到,先秦时期非常看重对恋爱双方道德的要求。“彼美孟姜,德音不忘”“来嫁于周,曰嫔于京。乃及王季,维德之行”则直接表明了男女青年道德的高尚是作为恋爱结婚的基础。无论我们在欣赏《周南·关雎》《陈风·东门之池》时,还是在品鉴《郑风·山有扶苏》《郑风·狡童》《郑风·溱洧》等诗歌时,可以看到《诗经》描写男女爱情的自然、率直、真挚和美好,感受到爱情之中的真善美,感受到人性中的又纯又真的一面。美好的爱情不仅是纯真、自然的,而且要男女双方在道德、修养等方面相互匹配,为中国古代青年人爱情观的培养指明了方向,且这样的爱情往往都有非常圆满的婚姻和生活。“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中的爱情,还是我们忠诚教育的最好的教材。“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其仪一兮,心如结兮”,引导当代大学生研读这些诗歌,让他们在认知、接受这样爱情观的同时,培养他们向往真善美的人生境界,从而提升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格局。

(四)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情感欲望是人的基本欲望,每一个人都向往美好的爱情。一方面出于个人性格原因。《诗经》中有的诗歌对爱情表达往往是朦胧的,模糊的。如《秦风·蒹葭》《陈风·月出》,这些诗歌的描写让人感觉情感的曲折缥缈,若隐若现,然而又充满希望,审美的体验正是在对诗歌中人物性格、命运的把控的基础上进行的。另一方面是礼教的原因。有些诗歌对情感欲言又止,徘徊往复,让人充满企慕和遐想。如《邶风·静女》《郑风·将仲子》,礼教为情感设置了障碍,然而情感却又以蓬勃的力量想突破这些障碍,留给人巨大的想象空间,而审美体验就是在人通过阅读而拓展想象空间的基础上进行的。再有一方面是《诗经》修辞手法的需要,让人感觉《诗经》中的爱情充满美好的朦胧感,幸福的快乐感。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通过关雎鸟互相应和的叫声来起兴,表达恋爱双方之间的爱慕。“南有樛木,葛藟萦之”,写的是葛藟缠绕樛木,实则借此写男女之间的爱情。不写爱情而实写爱情,给人以爱情的曲径通幽之美,审美体验就在曲写爱情的微妙之处。“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所谓伊人,宛在水中央”。《诗经》中还有大量“月亮”与爱情,“水”与爱情的诗句,月朦胧,水柔美,用月和水写爱情,充满了含蓄细致的美感。《诗经》中还有一些诗歌对爱情的追求非常大胆,“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大胆示爱,是另一种风格的审美,是壮美,让爱情的美变得雄壮奇伟。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美育在立德树人的培养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只有认识美、欣赏美、理解美,才能陶冶他们的情感,塑造他们美好的心灵,才能把作品中的美、生活中的美内化为行为和修养,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诗经》中的爱情诗,展现了爱情中的优美与壮美,而当代大学生又恰值爱情观形成的黄金阶段,读爱情诗的过程就是审美教育的过程。

(五)了解先秦时代的民俗文化

《诗经》是里面记载了花鸟虫鱼、风花雪月、禾黍稷麦,也记载了战争、外交、农事等等,读《诗经》可以增加见闻,增长知识,阅读《诗经》中的爱情婚姻诗,则可以了解先民从恋爱到结婚的整个礼仪,了解先秦的礼俗文化,在了解传统的过程中继承传统。“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岂敢爱之,畏我父母”都表现了婚姻必须经过父母的同意,没有父母的同意,先秦时代的男女双方是不能结婚的。“取妻如何,匪媒不得”这句诗分别出现在《齐风·南山》和《豳风·伐柯》中,先民的婚姻必须有媒人,体现了对婚姻的重视,也避免青春期的男女对终身大事不慎重而埋下不幸婚姻的种子。《卫风·氓》就是没有媒人而女方最终被抛弃的典型例子。“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先秦时代婚姻的先决条件。“尔卜尔筮,体无咎言”写的是婚姻之前的占卜结果。《诗经》中还记载了迎亲送亲之礼、合卺之礼、归宁之礼等等恋爱婚姻的礼仪。这些礼仪,有的一直延续到当代,比如结婚必须征得父母的同意,我们可以想象,没有父母同意、祝福的婚姻是不可能幸福的。有些随着历史的进步,逐渐被替代,比如卜蓍之后结婚,被扬弃地继承了,现代结婚,仍旧是需要挑选日子的。还有一些礼仪,则随着时代进步被淡化了,比如媒妁之言。当代大学生恋爱自由,在婚姻之前,彼此都已对对方有了了解,媒妁之言就显无足轻重了。先秦时代的有些婚姻习俗已成为历史概念,但他们都是我们了解古代婚姻的一扇窗口。了解先秦的恋爱婚礼习俗,需要我们的大学生们去认真地体悟其中所蕴含的道理,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

四、结论

《诗经》的教育引导作用是多方面的,比如爱国主义教育、劳动教育、审美教育等方面,婚恋教育只是其众多教育功能中的一部分,但其功能和作用也是被掩盖得最深的一部分。在新时代,我们要把握时代脉搏,立足当下,在继承中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在转化中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习近平总书记说:“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13]在新时代,让传统散发活力,让传统滋养心灵,就是要面对不同的受教育群体,不断发掘传统文化的教育因素,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猜你喜欢
诗经婚姻爱情
婚姻是一门沟通课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不谈爱情很幸福
诗经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婚姻中要“看见”彼此
那场猝不及防的婚姻 外一篇
那些年,我们读错的诗经
爱情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