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鹏举,宋婷婷
(南阳农业职业学院,河南南阳 473000)
中国拥有源远流长的农耕历史、博大厚重的农业文明,农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国家高度重视农业,“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构建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努力培养造就一支‘一懂两爱’的‘三农’工作队伍”,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的发展目标。卓越农业科技人才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依靠、引领和推动力量,精心培养农科人才则需依靠教育。通过对国家战略规划、农业发展计划和农业发展形势进行综合考量,由教育部、农业部和国家林业局联合制定的“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应运而生,该计划对推动农业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从学术前史来看,有的学者关注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方式、培养体系和培养模式的改革路径[1-7],有的学者认为在乡村振兴战略人才需求背景下,农林院校应革新人才培养理念框架,构建多元化“双主体”培养模式,搭建校、企、政三方合作融通平台,实现乡村振兴基层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逻辑两相契合[8-9]。除了从“全产业链”的角度研究新型农林人才培养问题[10],部分学者还从拔尖创新型人才的理论与实践角度探讨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建构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综合改革工程体系,采取“卓越500 计划”,建立培养基地,综合推进卓越农林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11-14]。有些学者认为高职院校在学生来源、专业设置、就业意愿、培养方案、课堂教学等方面存在问题,认为应加强对本科院校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招生政策、应届本科毕业生攻读硕士研究生等的研究,实施“四项优化”和“七项措施”来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15-18]。综合来看,尽管学界已经从多个维度对卓越农林人才培养问题进行探索并取得丰硕成果,但是对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尚需深入,对培养模式化与高职院校个体化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尚需加强,这些都有助于推动农林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和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2013 年11 月,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联合下发《关于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正式启动“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被业界称作“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1.0”。希望通过设立拔尖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和实用技能型3 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逐渐形成农林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农林人才培养质量。2018 年10 月,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又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农科教结合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 的意见》,旨在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业人才,以期为践行乡村振兴战略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人才保障。为推进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贯彻落实,教育部精心选择99 所高校作为试点,多为部属、省部共建和省属高校。共设置140 项改革试点项目,其中“拔尖创新型”改革试点项目有43 项,“复合应用型”改革试点项目有70 项,“实用技能型”改革试点项目有27 项。经过不断探索,我国目前已经总结出拔尖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实用技能型3 种卓有成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3 种模式既彼此关联、环环相扣又各有侧重、独具特色。
第一,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以“研究性、个性化”为主导,其教育培养目标是旨在“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高端人才支撑”,这就需要高职院校以“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为导向,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在顺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趋势的同时,有选择性地实施“小众化”教育,开展“小班化”教学,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倡导“研究性”学习,以学促研,以研导学,学研一体;依托国家级、省部级研发平台,整合学校资源,实行“导师制”,强化对学生科学思维、科研方法、学术前沿的训练,鼓励学生深度参与科研项目,积极申报研究课题,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提高学生进行技术研发的能力,建立拔尖创新型人才的遴选、培养、评价机制,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人才基础。
第二,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基础,其教育培养目标是旨在“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高素质管理人才或技术人才”。这就要求农林高职院校以“服务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在坚守农学主阵地的同时进行跨学科教学,向学生讲授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气象学、环境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学科理论、发展历史,树立“大农学”思维,建立“大农学”的学科体系,形成“管理平台、农科特色、文理渗透、综合发展”的课程体系,促进农、科、教的融合,产、学、研的结合,全面提高学生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提升综合素养,真正培养出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第三,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提升学生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为重点,其教育培养目标是旨在“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技术过硬的技能型农业人才”。这种模式具有鲜明的指向性,即服务产业发展和推广农业技术,精心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应改革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建立新的评价标准,尤其注重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训练,全方位提升动手操作能力。在评价和考核方面,注重建立适合实用技能型农业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体系”与“动态考核体系”,全方位提升人才的实践能力和技能水平。
以上3 种人才培养模式既有联系又有差异,特色鲜明,对地方性高职院校开展卓越农林人才培养工作具有指导作用、借鉴意义。培养的人才符合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是地方性农林类高等职业院校的重要目标,越来越多的地方院校也越来越注重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以推动地方农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在深入理解、大胆借鉴各地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的同时,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优势,从普遍中寻求特殊,从共性中寻找个性,在已有人才培养机制的基础上革故鼎新、开拓创新,探索一种符合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方式,逐渐建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机制”彰显地域特色、学校特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强调“到2020 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 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 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科学,思路清晰,步骤明确,然而时间紧、任务重,高职院校必须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人才在推动农村发展、支撑乡村振兴方面的重要作用。然而,当前我国卓越农林人才培养存在不少短板,面临各种现实挑战。
第一,在人才培养战略方面,部分农林院校缺乏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其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属于“短线”型,而非“长线”型;培养思路简单、培养方式单一,造成培养出的复合型人才理论水平、实践能力不足;培养的人才不了解农学的学术前沿、农业的发展现状、农村的产业结构、农民的生活状况,适应能力、管理水平有限。
第二,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规划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部分院校领导未能引起足够重视,加之教学改革基础不深厚、经验不丰富,教师群体理论素养不足、知识结构固化,师资培养滞后、力量薄弱,教育观念转变较慢、教学内容更新缓慢,科研产量较小,成果转化率较低,人才培养模式僵化。这些因素错综复杂,综合造成课堂农林人才培养之困局。
第三,在教学体系建设方面,部分院校的课程设置存在重理论而轻实践、重专业而轻基础、重教学而轻研究等问题,理论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在学时分配上出现失衡,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理念未能顺时而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思维未能实现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维转化,填鸭式教学、被动式教学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未能得到激发,难以处理好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提升的关系,难以跟上社会发展的进度,无法满足农村产业升级、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
第四,在社会供需结构方面,部分农林高职院校未能处理好学校和社会的关系,双方缺乏沟通联系、良性互动,造成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严重脱节,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大多属于“单一规格”的理论性人才,就业能力水平和乡村实际需求错位,造成在劳动力就业市场上供需双方难以调和的结构性矛盾,这种结构性矛盾长期存在,无法有效满足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所需高素质农业人才之要求。
为保障农林类人才的培养质量,提高农林类人才的专业素养,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3 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共同性、差异性应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政府部门一方面要根据实际情况,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扩大总量,提高增量,科学分配土地出让收入在农村的投放比例,改变取之于“民”而用之于“城”的旧观念,树立取之于“民”而用之于“民”的新思想;另一方面,加大对地方高职院校的政策倾斜力度,为卓越农林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政府管理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农业相关部门和农林高等院校既要突出自身优势、发挥比较优势又要紧密配合、强强联合。加强政府管理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引导,建立健全政、校、企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体制。农林类高职院校是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主力军,领导班子应解放思想,勇于革新,大胆创新,落实主体责任,强化使命担当,积极作为。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建构科学的知识体系,优化资源配置,组建科研团队,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卡脖子难题。提高科研水平,提升科研成果转化率,推动学术成果的实践化进程,让学术扎根农村大地,让更多农民能够共享高校的学术资源和社会的公共服务资源。
农林类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主要手段是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培养适应乡村振兴战略需求人才之关键。具体措施有:搭建创新实验平台、创业服务平台,以平台建设、科学研究提升学术研究水平,以学术研究水平提升课堂教学水平;聚焦实践教学,重视教学过程,关注课堂教学各环节;搭建教学实践平台,加强教师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和实践能力。
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伟大战略和作出的庄严承诺,关系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达成,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沿波讨源,乡村振兴战略是对“三农”问题的时代应答。为纾解农村发展困境,实现乡村振兴目标,地方高职农林院校应提高政治站位,站稳历史方位,树立长远目标,注重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在借鉴拔尖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实用技能型3 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研判,科学论证,制定符合国家需求、学校需求、学生需求、农民需求的人才培养计划和方案,采用开放性、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方式,构建符合自身特色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教材体系、实践体系,实现政府、学校、企业、农村的良性互动,为国储才,为民育才,培养有理想、有抱负、有情怀的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农林人才,以先进的思想引领农业潮流,以娴熟的技术引领农业发展,以饱满的热情推动产业升级,凝心聚力,实现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