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维维,金萌萌,马建宏
(南京市农产品质量检测院,江苏南京 210007)
近年来,受传统设施蔬菜常年种植引发的基地连作障碍、生产综合效益下降等因素影响,单纯设施蔬菜种植已成为制约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需要探索与创新一批绿色、高质量、可持续的种植模式。设施菌菜轮作的种植方式,不但可以显著提高经济效益,还能改善设施内生态环境条件,日益受到种植户青睐。大球盖菇又称皱环球盖菇、酒红色球盖菇等,其营养价值高,栽培适应性强,越来越受到人们喜爱,在食用菌交易市场上处于领先位置。花椰菜是我国大面积蔬菜种植作物,可弥补夏季“伏缺”,消费市场前景广阔。大球盖菇-花椰菜设施轮作指11 月种植大球盖菇,将出菇后的菌渣还田作天然有机肥,为第2 年6 月种植花椰菜提供养分,从而实现菌菜轮作的健康种植模式。
大球盖菇选用耐低温、出菇早、单菇质量优的品种,如大球盖菇1 号等;花椰菜选用耐夏季高温的短期早熟品种,如台湾彼岸50 天青梗花椰菜等。
10 月下旬至11 月上旬播种大球盖菇,最早可11 月下旬采摘,直至翌年4 月;6 月底至7 月上旬进行花椰菜育苗播种,8 月中下旬陆续采收。
10 月中下旬,水稻收割后进行秸秆收集、打包、处理,秸秆用量约为180 t/hm2。秸秆预湿处理7~10 d,截成长度5~8 cm,将秸秆均匀平铺在菇棚内,铺料厚度40~60 cm,每天上午、下午各喷水2 次,连续喷洒3 d 左右,喷水后要勤翻动,遵循水量适度原则,一般保持含水量在65%~75%,促进水稻秸秆充分均匀吸收水分。也可用手抓起一小把秸秆将其拧紧,若有水滴渗出且水滴断续不连,含水量适度;若水滴连续不断,表示含水量过高;若无水滴渗出,则表明含水量偏低,须补足水分[1]。
3.2.1 制作菌床。在棚内,沿南北向作宽1 m 左右的畦,中间留出0.3 m 宽的过道,将过道的土覆于畦面,并制作成两侧稍低中间略高,如龟脊背状的畦面,避免畦面底部低洼,易引发积水。
3.2.2 播种。1 hm2约需菌种7 500 袋,将菌种掰成大小均匀,如桃核大小的块状,不能太碎,块状的菌种能使菌丝快速生长。播种时,采用梅花式点播法[1],穴距20~30 cm,使菌种位于草料之间。
3.2.3 覆盖。播种完毕后,选用无纺布、薄膜等覆盖稻草堆面上,保持湿润。待播种后20 d 左右,上层覆盖的稻草泛白时,菌丝生长至菇床2/3 以上时,撤除秸秆覆盖物,覆盖土壤。可采用小型机械旋耕畦内过道土壤,要求土壤疏松、pH 6.0~6.5 为宜,土块细腻,土壤湿度以手捏土粒不粘手为宜。覆土厚度约3 cm。再在覆土面上覆盖2 cm 厚的秸秆,达到湿润、避光的作用。
适宜的温湿度有利于大球盖菇菌丝及子实体生长。发菌期间棚内温度应调控至22℃~27℃,培养料含水量保持在65%~70%,采取避光发菌。如遇寒流低温天气,可增设小拱棚,覆盖薄膜、遮阳网等促进提前出菇。
覆土3 d 后,覆土层面可见菌丝,15~20 d 后出现黄豆大小的白色菇蕾位于菌索上。此时,菌丝生长逐步转变为生殖生长,要加强保湿和通风透气管理。出菇阶段,棚内保持空气相对湿度85%~90%,宜用喷雾的方法保湿,保持料面湿润不积水。当大量菇蕾发生时,遵循轻喷勤喷、晴多阴少的原则,保持环境温度12℃~25℃。当温度低于12℃时,采取增设拱棚、减少喷水等措施升温;温度超过25℃时,采取通风、喷水等措施降温。进入霜冻期,采用增加覆盖物和停止喷水等措施进行越冬。进入大量子实体发生阶段,需勤通风换气。
3.5.1 适时采收。子实体从现蕾到成熟一般需5~8 d,子实体的菌褶尚未破裂时为采收适期,可根据市场消费需求适时采收。采收时,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住菇脚基部轻扭轻拔,避免损伤周边小菇蕾。
3.5.2 转潮管理。一潮菇采收结束后,清理料面,覆土补平床,加大通风量,停水养菌3~5 d,待菌丝恢复后再喷水增湿、催蕾,每潮菇间隔20 d 左右。整个生长期可收3~4潮菇。
3.5.3 分级管理。采收后,及时将畸形菇、病虫菇分拣出,将大小均匀、菇体肥厚、光洁度好、菌柄粗壮的菇及时送入低温冷库冷藏。
大球盖菇抗逆性强,主要是虫害,病害轻。可采用悬挂黄色黏虫板、安装电子诱虫灯等诱杀蚂蚁、螨类等害虫。
花椰菜可在6 月下旬或7 月上旬进行穴盘播种。将基质或营养土混匀后装入50 孔或72 孔穴盘,每穴播1 粒种子,播种深度0.5 cm 左右,播后覆盖薄层基质并浇透水。苗期正处于夏季高温天气,需覆盖遮阳网,同时每天早晚各浇水1 次。播后3~4 d 及时揭去遮阳网。出苗后可在遮阳网内加防虫网。出苗至第1 片真叶出现前,需严格控制水分,防止形成高脚苗。第1 片真叶出现后,保持秧苗湿润,晴天可早上浇水1 次。出苗25~30 d 后,待4~6 片真叶时即可移栽。
在定植前5~7 d,揭去防虫网和遮阳网,露天炼苗,提高抗性。定植前1~2 d 浇透1 次水。作畦面宽100 cm、高20 cm,沟宽30 cm,用于定植。每畦定植2 行,株行距为45 cm×55 cm 左右,定植密度约3 万株/hm2。大球盖菇菌渣还田后用作基肥。
浇水以保持土壤湿润为原则,定植后4~5 d 浇缓苗水,缓苗后,结合浇水追施氮肥、钾肥45 kg/hm2。20 d 后,结合浇水追施氮肥、钾肥75 kg/hm2,同时叶面适量增施硼肥1~2 次。待花蕾直径3~4 cm 时,追施氮肥、钾肥75 kg/hm2,同时小水勤浇,保持土壤见干见湿。现蕾后期,可视具体情况增施0.2%磷酸二氢钾和0.2%硼砂。采收前7~10 d 停止浇水施肥。
夏季花椰菜以防治虫害为主,兼防病害。主要虫害有菜青虫、蚜虫、黄曲条跳甲等。采取灯诱、性诱、食诱等诱杀措施,有效减少虫害基数。
当花球直径达到8~10 cm 时,可保留3~4 片外叶保护花球。
据测算,大球盖菇可产鲜菇30 000 kg/hm2,销售价格20 元/kg,产值约60 万元/hm2。生产主要成本为人工6万元/hm2、菌种3 万元/hm2,薄膜等农资费用3 万元/hm2,生产总成本约为12 万元/hm2,大球盖菇效益约48 万元/hm2。花椰菜种子、基质、化肥、农药成本约1.5 万元/hm2,人工播种、移栽、采收等费用约3 万元/hm2,合计成本4.5 万元/hm2。花椰菜因生产周期短,提前上市,销售价格为6 元/kg,产量为18 000 kg/hm2,产值10.8 万元/hm2,减去成本,花椰菜效益约为6.3 万元/hm2。综上,大球盖菇-花椰菜轮作栽培效益约54 万元/hm2。
大球盖菇种植过程中可大量消耗水稻秸秆,有效促进了秸秆资源化,可有效避免秸秆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同时大球盖菇产生的菌渣还田后,可改良土壤生态结构,培肥地力,能够减少下茬蔬菜基肥投入,促进设施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