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浮尘
成天一针见血,
自认快意恩仇。
苦心寻章摘句,
风雨中犹清醒。
所谓生民立命,
过眼便成浮尘。
文章若能济世,
应问悬壶之人。
朋友说,每次检查工作交换意见做课件时总会很困惑。因为很多问题历经多年毫无改观,这让他极度怀疑自身工作的价值和努力的意义。他不明白,为什么有些明令禁止的行为,经过那么多年的努力仍屡禁不止?
国家安全生产工作会议将屡禁不止的原因归结于执法手段“宽、松、软、虚”,起不到令行禁止的作用。会议要求安全执法向环境执法学习,提升查处层级,增加工作刚性,提高法律的震慑作用,树立法治权威形象。顶层的解读是:压力传导不足,同志仍需努力。
就同一问题,笔者请教过长途客运经营者。他们坦言:高铁开通后,公路客运客流量严重萎缩,一些为安全生产量身定做的制度,已超出中小企业经营者的承受能力。他们在对照排查时缺斤短两、视而不见也是一种无奈之举。对屡禁不止,经营方的注解是:制度缺乏区分度导致落地困难。
在黑车司机看来,非法经营被逮的机率不高,即便“中招”,罚款金额也小于违法所得。在充分的利益面前,这样的冒险“很值”。他们当然也知道为了分羹而介入市场属于不正当竞争,会影响正规企业合法经营,但为了生计也顾不上那些道理。对于屡禁不止,黑车方的理解是:利益决定行动,关键在于代价。
执法车纳入公务车管理后,一些没有配备公用车的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其执法机构路巡路检手段被严重限制。一个极端的案例是,某州级执法部门仅有两名质检执法人员,一个有专业教育背景,另一个转行过来,试问他们怎么对1000余公里在建高速执法?有人会问:聘请第三方机构呢?残酷的现实是:预算经费必须逐年递减!对于屡禁不止,执法者的理解是:所谓“宽、松、软、虚”,其实一言难尽。
压力传导不足、制度缺乏区分、权衡利弊后铤而走险,从不同角度诠释了屡禁不止的原因。聊到这里,关于屡禁不止深层成因的答案呼之欲出:理想与现实存在差距,违法成本严重偏低,面对切切实实的利益,谁还会在乎文字约束?
屡禁不止背后,是低端劳务市场的过度饱和。内卷限制了基层的工作选项,在宽泛的可替代性面前,他们只得“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在他们看来,一味追求维护所谓公众权益,可能就要对不起嗷嗷待哺的子女、望眼欲穿的妻子和日渐衰老的双亲。
在买方市场的加持下,如果下井的人不是自己,谁会在乎矿井坍塌?如果在高温下作业的不是自己,谁还会在乎防暑降温?如果只须花极小代价就能应付安全检查,谁还会舍近求远去改善安全生产环境?
为什么屡禁不止?因为人性经不起利益试探。在名利面前,很多人会无视道德约束、践踏人间法律,甚至冒着被绞死的危险,拿灵魂与魔鬼做交易。当然,笔者说这些,并非要为违法违规者开脱,而是在梳理底层逻辑,寻找解决途径。
令行禁止的关键在于,切实构建起令行禁止的人文环境。让政策更有区分度,让非法所得低于合法回报,让违法者接受触及灵魂的洗礼,让弱势群体有属于自己的代言人。因此更需要有人静下心来,全力去面对行政执法“宽、松、软、虚”背后隐藏的问题,让要素保障到位,让“优化营商环境”回归法治轨道,让执法不被外部压力挤出褶皱。
屡禁不止,原因并不单一,必须就事论事,具体分析。值得一试的路径是:就同一问题从不同侧面开展调研、深入分析,尊重参与方的相对独立性,在综合权衡中综合各方意见、寻求最佳应对策略,避免因自说自话而造成合成谬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