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国际传播人才核心竞争力培养体系构建*

2023-04-23 16:08李旭庆李怀亮
关键词:体系人才能力

李旭庆,李怀亮

(中国传媒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北京市 朝阳区 100024;中国传媒大学 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北京市 朝阳区 100024)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优秀的国际传播人才来向世界推介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和政策,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目前我国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相对滞后,存在着教育观念保守、资源整合匮乏、保障力度不够、培养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为此,许多学者在培养国际传播人才核心竞争力方面进行了多方位思考。但是,国际传播人才核心竞争力包括哪些内容、有效的培养路径是什么,众说纷纭,没有形成共识。因此,进一步探讨国际传播人才核心竞争力培养体系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国际传播人才核心竞争力培养体系构建的目标与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中,特别强调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示真实、多维、全面的中国形象是增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任务。[1]这是我们构建国际传播人才核心竞争力培养体系的基本遵循。

1.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国际传播人才核心竞争力培养体系构建的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 “参与全球治理需要一大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2],其中也包括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国际传播人才需要具备多方面的核心竞争力。

首先,良好的政治素养。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传播人才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保新闻舆论工作、国际传播工作的方向不偏离正轨。同时,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国际舆情环境复杂,国际传播人才应具备足够的政治敏锐性和较高的政治觉悟,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宣传观,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以人民为中心,讲清中国理念,讲好中国故事,维护国家利益。

其次,熟悉国际传播运作规律并能熟练运用各种传播手段。国际传播是通过大众媒体而开展的国际信息交流和传播,因此,国际传播人才要了解国际传播的原则和特点,包括真实性、时效性、公正性等要求,以及国际传播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熟悉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各种国际传播渠道和手段,了解它们的特点和优劣势,并能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合适的传播渠道;了解编辑和发布的基本流程,包括选稿、编稿、审稿、排版、发布等,能够熟练运用各种编辑工具和软件;掌握受众的需求和心理,了解国际传播效果评估的方法和作用,能够根据受众反馈和传播效果调整国际传播策略;当代各项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对传媒行业提出了新的挑战,国际传播人才应当能够紧密关注社交媒体、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并将这些技术融入传播实践中;了解新闻伦理和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能够遵循伦理和职业道德要求。

最后,跨文化沟通能力。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开放和跨文化交流,跨文化沟通能力对于培养国际传播人才至关重要,传播人才具备全球视野和理解不同文化的能力,能更好地适应并引领国际传播领域的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国际传播人才应具备三方面能力,一是跨文化意识和敏感性,这意味着他们应该能够意识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并能以尊重和包容的态度对待这些差异;二是良好的语言和沟通技巧,掌握多种语言是一项重要的能力,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三是广泛的知识和全球视野,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历史和文化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国际事件和现象。

2.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国际传播人才核心竞争力培养体系构建的原则

第一,国家战略需求导向原则。习近平总书记讲过,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要“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聚天下英才而用之”。[3]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将人才培养与国家发展目标保持高度一致。高校要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和自身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独特优势,从战略高度重视国际传播人才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与发展。

第二,系统性原则。任何一个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都必须遵循系统性原则,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构建国际传播人才核心竞争力培养体系更是如此。在构建体系时,不能将各个环节割裂开来,要把它们视为一个整体的系统,使培养体系更加完整、平衡。在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上,高校要将课程培养与实践培养相结合、专业培养与跨学科培养相结合、专业院校与普通院校相结合;传播业界对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上,要将工作实操与交流合作相结合、理论培训与技能锻炼相结合;同时加强高校与传播业界的合作。要将各种培养方式放到整体系统中去综合考量和运用,从而达到“1+1>2”的效果。

第三,服务性原则。在当今社会,传媒行业扮演着连接和影响各个社会群体的重要角色,国际传播人才应当具备深厚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国际传播人才需要转变思维方式和观念,从传统的媒体思维转向互联网思维和服务思维,注重受众体验和需求,提供有价值、有趣、有深度的内容。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了与社会联系的机会,这种合作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需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参与实际项目,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学习并应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第四,创新性原则。我们应该培养一大批能够适应媒体深度融合和行业创新发展的优秀国际传播人才。在教学过程中,应增加技术实践课程,让学生掌握最新的国际传播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虚拟现实等。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了解新技术的应用方法和技巧,培养其国际传播创新能力。国际传播人才还需要具备全媒体传播能力,包括传统的新闻采编能力、新媒体平台的运营能力、社交媒体的沟通能力等。通过学习不同媒体平台的特点和运营方式,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媒体形态的传播需求。在思维的培养上也要坚持创新性为导向。创新的思维方式要求国际传播人才能够提出新颖的观点和创意,以吸引和引领国际传播。

第五,可行性原则。国际传播人才核心竞争力培养体系构建要结合实际情况,针对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目标和计划,确保所需条件能够实现,培养出的国际传播人才能够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首先,国际传播行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是传播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重要考虑因素。要了解当前国际传播行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掌握行业对国际传播人才的需求和要求。其次,学生是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主体,因此需要考虑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需求。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和职业规划,以此为依据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最后,教学资源是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重要保障。需要考虑学校的教学资源、师资力量、实验设备等条件,以此为依据制定合理可行的培养规划。

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国际传播人才核心竞争力培养体系的架构

根据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具体需要,国际传播人才核心竞争力培养体系构建需要高校和传播业界的双重努力,以确保培养出真正具备全球视野和综合能力的优秀国际传播人才。

1.高校系统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曾讲过:“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4]这表明了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高校培养国际传播人才应该注重其个体素质的全面提升,不仅要培养他们的传播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还应该注重跨文化交流与理解能力。为此,可以通过系统的课程设置和实践项目,让学生掌握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培养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积极开展国际交流项目,增加学生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直接接触,提高跨文化理解水平。此外,还应该强化学生的语言能力,开设多语种课程或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学校展开合作,提供更多外语学习机会。对于数字化时代的传播需求,也要加强数字化技能的开发与应用,让学生能够熟练应用各种数字工具,提升数字化传播能力。面对新的国际形势,我们需要在对外传播人才培养中坚持政治意识、文化意识和媒介技术意识,以培养跨文化、跨区域和专项型人才,从而提升我国的国际传播效能。

高等学校在培养国际传播人才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为了适应中国式现代化的需求,应该进一步强化国际传播学科的建设。例如,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等学校已经创建了“国际新闻传播班”,旨在培养新时代媒体领域的高端人才。这类班级采用了先进的教学体系,力求夯实国际传播业务基础,并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构建了具有创新性的国际传播教育模式。高等学校在培养国际传播人才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专业优势,并且还在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结合方面拥有丰富经验,是国际传播人才核心竞争力培养体系架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业界深化培养

培养体系的架构还要从国际传播行业的角度进行思考。传播业界的各大企业和机构能够帮助国际传播人才提高专业素质和能力水平,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扩大中国的国际传播影响力。传播业界应该为培养国际传播人才提供支持和合作机会,创造多样的培训机会,帮助学生不断学习和提升技能水平;可以建立职业导师培养制度,帮助学生更快地融入国际传播大环境;此外,传播业界企业和机构还可以提供实际的国际传播工作机会,帮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和提高能力。这种紧密的合作将有助于传播业界与高校之间的共同发展,实现双赢局面。

三、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国际传播人才核心竞争力培养体系构建的路径

构建完善的国际人才核心竞争力培养体系,工作重点还是在高校,相关企业和机构的培养为补充。

1.完善课程体系设计

高等学校要根据培养目标,设计合理的课程体系,包括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等,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课程设置的重点上,国际传播人才需要掌握新闻传播、国际关系、跨文化传播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因此课程体系中应包括新闻学、传播学、国际关系、历史学、社会学等专业课程,以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专业技能方面,国际传播人才需要具备包括新闻编辑、翻译、媒介管理等方面的技能,因此,课程体系中应设置一些如新闻编辑技巧、翻译理论与实践、媒介经营管理等专业技能课程。国际传播人才还需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因此语言课程应该是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外语口语、听力、阅读、写作、传译等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实践能力是国际传播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因此在课程体系中应加强实践环节的设计和实施。可以开设新闻采访与写作、广播电视制作、媒介管理等方面的实践课程,以及启动国际传播实践项目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国际传播人才还需要充分考虑学科交叉的培养模式。传播学与其他相关学科(如国际关系、地缘政治学、文化贸易等)的交叉融合可以为传播人才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更丰富的知识储备。这种综合性的培养模式有助于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出跨多领域的综合能力。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课程思政建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2.深化实践教学

通过校内外的实习、实践、项目等形式,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国际传播工作中,增强实践能力和工作经验。校内除实践课程外,积极开展、承办相关交流活动,落实实习要求,为学生提供充足的锻炼机会。校外来讲,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建立校企合作基地,企业提供实践实习的平台,建立校外导师联合培养体系,传播企业为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创造多样的实习和培训机会,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成长。

3.推进国际化办学

与国外高校或机构合作,开展国际化办学,引进国外先进的课程和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国际化视野和语言环境。国际上,具有较高水平的新闻学院普遍拥有比较先进的教学设施和高水平的师资力量,能够为学生提供卓越的教育资源,还提供与企业的校企合作项目,以支持学生的就业和创业,国内高校可以与他们开展充分的交流与合作。例如,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的传播与媒体研究院开设了偏向学术理论的媒体研究(Media Studies)类课程[5],美国西北大学的梅迪尔新闻学院(Medill School of Journalism)构建了完善的本科—研究生培养体系。[6],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传播学与媒体研究理学硕士学位(MSc Media and Communications)课程在技术和实践方面的培养颇为独到[7]。

4.加强师资建设

聘任具有国际传播实践经验丰富和国际化背景的教师,加强教师培训和学术交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首先是教师培训方面,通过集中培训、分散培训、网络培训等形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包括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育技术等方面的培训,以及针对教师个人职业发展的专项培训。其次是建立一套完善的师德师风考核机制,对教师的师德师风进行评估和监督。这包括制定师德师风标准和考核办法,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教学行为、学生评价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并建立奖惩机制,激励教师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再次,建章立制,进一步完善和强化有关教师队伍建设的规章制度。这包括制定教学管理、教师工作规范、绩效考核等方面的规章制度,明确教师的职责和权利,使师资建设工作有章可循,并通过设立奖励制度、提供晋升机会等方式,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于表现优秀的教师,给予适当的荣誉和奖励,鼓励他们继续发挥优势,为学校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最后,通过与其他国内外学校、教育机构或企业进行合作交流,拓宽教师的视野和思路,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同时,可以引进外部优秀的教育资源,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

5.健全企业、机构人才培养制度

健全传播业界企业、机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制度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培训制度、知识管理、激励机制等。企业和传媒机构可以定期组织国际传播相关的培训和研讨会,邀请行业内的专家和学者进行授课和经验分享。同时,也可以通过海外实习、语言培训等方式,增强员工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语言能力。知识管理方面,可以建立国际传播知识库,整理和分享国际传播领域的最新动态和趋势,帮助员工了解行业最新发展情况。激励机制方面,设立奖励机制,对表现优秀的员工进行表彰和奖励,激励员工积极参与到国际传播工作中,格外突出者纳入后备人才库或管培范围。

6.建立科学化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包括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专业知识考核、实践成果评价等,全面了解学生的能力和表现,及时调整培养方案,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设计首先要明确评价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评价目标应该与课程体系的目标相一致,以此确保评价能够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评价体系的设计应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包括考试、作业、论文、小组讨论、课堂表现等。不同的评价方式可以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从而更准确地评价学生的整体水平。评价标准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衡量性,以确保评价的准确性和公正性。评价过程的透明度要得到保证,让学生了解评价的标准和过程,从而增强评价的公正性和可信度。同时,注重评价结果的反馈,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和教师,以便学生和教师能够根据评价结果进行反思和改进。同时,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潜力和提升自己的能力。

猜你喜欢
体系人才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人才云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