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谷成 丁逸飞 叶 锋 范丽霞
(1.华中农业大学 湖北 武汉 邮编:430070;2.江西农业大学 江西 南昌 邮编:330045;3.武汉轻工大学 湖北 武汉 邮编:430048)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首要任务是实现高质量发展,而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农村发展实现了从基本温饱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转变,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是传统要素投入增长引起的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城乡资源配置并不均衡,农村发展并不充分,集中表现在农业农村人才短缺、土地流失、融资困难、技术落后等突出问题上。究其根源,在于传统农业生产要素报酬率偏低、缺乏吸引力,乡村产业发展缺乏持续动力,产业发展质量不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破解上述难题的关键,而作为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产业振兴是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而在政策层面,从2015 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下简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至今,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得到历年中央一号文件和三农相关政策的持续关注,在加快乡村产业发展转型,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繁荣发展等方面被寄予厚望[2]。从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实践出发,以传统农业定义乡村产业已然成为历史,今后一个时期,以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进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然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旋律。
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以农村产业融合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为题开展系统研究。首先,梳理已有研究脉络,结合高质量发展背景,明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内涵与新目标,并对农村产业融合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逻辑展开理论分析;然后,围绕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探究农村产业融合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存在的现实困境;最后,针对性地提出农村产业融合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对策,为实践层面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思路。
高质量发展的本质,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实现更高效、更公平和更可持续的发展要求,从数量转向质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是针对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产业发展短板而提出的,长期以来,乡村产业未能得到充分发展的重要原因在于发展思路没有充分打开、发展空间受限。随着高质量发展思路的提出,在乡村产业发展中发挥关键性作用的农村产业融合也需要赋予新的内涵。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农业为基点,着力破除城乡二元分化格局,去除影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的阻碍,整合各方资源,健全产业链,扩展乡村产业的发展空间,其根本目标是促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助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概念缘起于日本的六次产业化,在我国的提出则经历了“农工商联合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三个历史阶段的演变[3]。相比于六次产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内涵更加丰富。目前学术界基于不同视角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概念进行了界定[4,5],但是与高质量发展思想的结合并不充分。结合已有研究,本文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概念界定为: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以农产品加工业为引领,以利益联结机制为枢纽,以农业功能拓展和新业态打造为表征,将农村一二三产业有机整合,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繁荣的高质量发展目标,最终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动态发展过程。
在高质量发展要求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是农村产业融合和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只有立足于农业发展,才能更好地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拓展农业多功能,培育农业新业态,激发农业创造附加值的潜力。(2)农产品加工业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核心动力,契合更高效的发展要求。作为连接制造业与农业的中间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关联度高、行业覆盖面宽,对农民就业增收的带动能力强,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起着引领作用,带动乡村产业快速发展壮大。(3)利益联结机制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枢纽,契合更公平的发展要求。通过产业融合,传统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相互协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命运共同体,只有建立长久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才能够促进利益各方的分工协作、互利共赢,增强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共富效应。(4)农业功能拓展和新业态打造是农村产业融合的核心表征,契合更可持续的发展要求。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将现代产业组织理念与创新模式植入传统农业,激发农业多种潜在功能,打造以智慧农业、休闲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为代表的农业新业态,构建乡村产业多元化的长效发展机制。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出现,但这并非目的,而是手段[6]。从长期来看,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基本原则是“以农为本,以产兴农,以业富农”。新形势下围绕高质量发展要求,产业融合的发展目标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繁荣:一是促进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增长,通过扩展农民增收渠道分享产业发展红利;二是增强我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推动建成农业强国;三是提高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和地区间发展差距。
1.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农民增收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落脚点在于农民增收,产业融合有助于农民分享农村经济增长带来的福利[7]。产业融合发展通过产业链延伸、农业多功能性拓展及农业服务业融合,促进农民增收。农民通过土地、资金、技术的入股或转让,与相关产业和组织形成长效的利益联结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产业融合的发展共享问题[8]。不同融合方式的增收渠道不同,对农民不同类型收入的提高存在显著差异[9]。已有研究发现,一般农户参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增收效果能达到50%以上[10],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农村产业融合能明显提升其经营绩效[11]。
2.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农业增效
以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赋能,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行动,是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12]。农村产业融合通过高效整合传统农业的基础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等)和现代农业的赋能性要素(技术、数字、生态、文化、制度等),以延伸、交叉、渗透、重组等不同方式,消解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要素流动的阻碍,创新乡村产业全产业链发展模式,这是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的内在要求[8]。随着农村产业融合程度的不断加深,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及采纳水平显著提高,农业生产装备和农产品加工设备进一步向集约化、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这对稳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率至关重要。从“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出发,产业融合通过“抓大带小,以点带面”的方式,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有利于合力化解农业强国建设过程中的潜在风险与挑战。
3.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农村繁荣
随着农村产业融合的不断推进,农业多功能性得以显现,以乡村旅游为代表的现代农业功能可以突破传统农业的“内卷化”特征,带动乡村产业重构[13]。同时,互联网在农村的普及会带动农产品电商和农村金融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会增加农产品销路、扩充农产品信息渠道,降低交易成本、减少中间冗余环节,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14]。此外,以家庭农场和合作社为主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发展休闲旅游和乡村旅游的重要载体,各地区可以通过打造乡村旅游景点、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带动地区经济增长[15]。针对农业产业链小农户“不好进”“干不了”的特殊领域,如冷链物流、食品加工和服务保障等关键环节,产业融合可以带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或涉农平台型企业的参与协作,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形成对小农户和农产品基地的辐射带动。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的重点在于实现供需平衡,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加上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许多农产品的产销量一直稳居世界第一,但“大而不强”的问题长期突出。一方面,农业因其自身特点,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挑战,不确定性始终是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拦路虎;另一方面,基于“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农情,在现有资源约束条件下,依靠单一种养为主的传统农业经营模式已经无法实现农业劳动生产率和资本回报率对第二、三产业的追赶。“乡村振兴,产业先行”,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在于有效激发乡村产业自身的活力,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有效解决农业发展“好不好”的问题。
产业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以农村产业融合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新形势下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由之路。其作用逻辑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1)延伸农村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吸收农民就近就业,提高当地农民收入,让农民充分分享产业融合带来的发展红利;(2)拓展农业多功能,吸引第二三产业的管理、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投入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3)促进乡村产业的规模化扩张,扩大乡村产业规模和就业容量,加快资本的内部循环。
在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中,农民由于自身经济实力较弱、可利用社会资本有限,往往只能在生产地产销初级农产品,难以分享到现代农业发展带来的增值收益。延长农业产业链可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使农户分享到农产品价值增值带来的福利。但是,仅仅依靠农业生产者独立开发农业新产品、开拓国内外市场、打造农产品品牌、建立上下游全产业链是不现实的,因此,必须通过产业融合,拓展延伸现有产业链条,联结具有高效生产能力的经营主体、贯通地域流通能力的物流公司、掌握高新技术的食品加工企业、具有线上线下营销能力的批发零售平台等,形成农工商产业关联带;通过横向融合优化农业产业组织治理结构,促进农产品多样化生产与开发,通过纵向融合形成“生产—流通—加工—销售”全环节链条,降低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交易成本,提高整条产业链规避风险的能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始终是农民,源头始终是农业,只有通过地产地销、地域制造、企业带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创新等提高农产品在全产业链中的附加价值,保障农民主体经济地位,扩大其分享产业融合发展红利的权益,才能有效激发本地农民参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内生动力,形成“农村产业融合—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良性循环。
聚焦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发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乘数效应,不仅仅是第一产业的发展壮大,还需要第二三产业的协作配合,形成现代农业新业态。传统农业的功能主要是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为第二三产业提供廉价劳动力、原材料等,狭义的农业产业往往局限在农村界域内,这是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引起的认识不足。如果将农村产业融合进一步扩展到城乡融合的视野,其本质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理念在农业产业发展上的实践。在城市资源日趋紧张、城乡联系日益密切的背景下,现代加工和服务产业由城入乡,具有乡村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景观等优势资源禀赋越来越受到重视,农村产业融合将拓展农业经济、文化、生态、旅游、康养等多种功能,吸引成熟的涉农工商企业和服务型企业落地生根,促进休闲农业、智慧农业、数字农业、绿色农业等农业产业新形态的集聚发展。乡村产业的工业化和服务业化发展趋势能进一步整合各产业间不同的资源优势,通过合理互补及替代,实现节本增效提质。同时,消化吸收二三产业的成熟经验并应用到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中,既能合理拓展农业的多种外向型功能,创新乡村产业形态,又能实现乡村产业本土化成长,为当地提供就业岗位,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随着农业产业链的延伸、赋能性生产要素的投入和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农民有更多机会跳出单一的农业生产环节,也不再局限于“就农业谈农业”,而是注重发挥自身优势。一方面,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聚集了农村人气,为农民提供了更多创新创业机会,培育和促进了一大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转型升级。无论是通过土地流转,还是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抑或是土地入股分红,其目的都是为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壮大农业及其关联产业创造基础条件。与传统小农户相比,农业规模化经营主体能显著降低生产成本,有利于农业生产标准化和农产品品牌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率,与现代农业发展更加有效衔接。另一方面,通过上游农业的横向融合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后,可以把更多农村劳动力资源从土地上释放出来,减轻其农业劳动强度,从而自发转移到农业产业链的其他环节。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农户可以选择就近非农务工、特色农业个体经营或提供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实现家庭收入来源的多元化,稳定长期收入。因此,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能够最大限度地将乡村产业附加价值保留在乡村内部,防止资金外溢或抽离,形成一个良性的资金内部循环链,藏富于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新要素新动能。
总之,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仅仅依靠小农户自身的力量,搞分散经营是不现实的,必须在传统农业经营模式之外,寻找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通过一二三产业横向与纵向的时空联合,整合乡村资源禀赋条件,挖掘农业产业发展潜力,在产业延伸、产业整合、产业交叉、技术渗透等多元模式下共同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融合不断深化,要素流动加快,但更多的是从乡村到城市的单向流动。当前,作为改善乡村资源困境的有效手段,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正处于从起步阶段向加速阶段迈进的关键时期。虽然融合发展水平呈现上升趋势,但整体水平仍然偏低,区域间发展差距较大,还存在不少问题和挑战。总结而言,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妨碍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壁垒拖慢了乡村产业发展创新的步伐,表现为市场要素资源的配置失衡,即人才、土地、资金、技术等产业发展所需的关键要素支撑不到位,人才短缺、用地不足、融资困难、技术薄弱等现实问题,构成了当前制约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瓶颈,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需要建立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产业体系和经营体系,这就对农村人力资源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高素质农民来引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以专业型人才支撑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当前,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农村人口老龄化、女性化问题日趋严重,教育基础薄弱导致其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弱,农业劳动力质量结构失衡,尤其缺乏具备产业发展思维而且能够起到带头引领作用的专业化涉农人才。农村人力资源短缺,不仅体现在人才外流上,更体现在人才吸引力不足上。一方面,受自然环境与经济条件限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度落后,教育医疗养老等各类公共服务保障措施不完善,与城市差距较大。大学毕业生、返乡能人、驻村干部等外部人才在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较高诉求,但大部分农村现有基础条件难以满足其对高质量公共服务的需求,留村意愿和返乡创业积极性因此下降。另一方面,农村就业发展前景面临不确定性挑战,农业产业虽然发展潜力巨大,但是人力资源回报并不具有明显优势。目前涉农人才总量缺口较大,优质人才储备不足,尤其是农业科技人才普遍面临年龄断层危机,二三产业发展人才流动困难。人才不下乡,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便难以行之有效,乡村产业发展便难以脱困,更谈不上留住人才,对农村“人才洼地”的认识更难以转变。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涉及农业用地和非农建设用地两个方面。就农业用地而言,当前困境主要在于土地流转集中困难和流转维持困难。主要原因在于农民对土地的功能和情感依赖较强,也即对稳定的土地权利的追求。从功能依赖来看,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本保障,承载着就业、财富和生活保障等功能。在非农收入较低且不稳定的情况下,农户不愿意将自家的土地流转出去。从情感依赖来看,即使权属关系上土地为集体所有,但并不妨碍农民将土地视为不可侵犯的核心利益,对土地产生恋土情结,宁愿自己种也不愿意给别人种。农民对土地的功能依赖与情感依赖相互作用,形成了土地流转的“禀赋效应”,进一步抬高了土地流转价格,成为土地流转的掣肘。就非农建设用地而言,当前存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用地指标偏少而且审批慢、土地混用等问题。虽然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各地政府出台了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用地的政策,但仍存在用地紧缺的现象。同时,非农建设用地审批需要涉及多个部门,不同手续需要在不同部门办理,审批周期长、速度慢。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一般同时包含了农业功能和非农功能,土地利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混用的情况,在坚决禁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的同时,合理解决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用地问题同样重要。
长期以来,传统农业对资金的需求并不突出,因此农村金融市场久未发育,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潜力十分有限。近年来,虽然国家大力发展农村金融,贴息贷款、无息涉农贷款金额逐年增加,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所需的资金仍然存在较大缺口,仅依靠政策性金融工具显然远不能满足。目前,农业贷款以短期小额信贷为主,虽然能够满足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生产者的资金需求,但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必然要求农村产业向规模化转变,融资贷款需求势必增加。加上农村产业收益周期长,大额的长期贷款偏少,金融产品供需失衡,难以满足当前产业发展的需要。另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还面临融资方式不畅通,融资机制不健全,涉农资金以银行政策性金融贷款为主,市场性融资或合作金融的渠道较少,工商资本下乡入村进度缓慢等问题。一些地方发展的所谓优势产业,既没有打好基础,也没有经过科学的项目论证,出现一味贪大求全、人走茶凉等问题,造成资金浪费。资本以逐利为先,一旦产业或项目效益偏低,或者投资风险加大,都必然导致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资金的利用效率偏低,造成资本进退两难的局面。加上农村投资观念相对保守,农村闲余资金活力未能得到有效激发,筹措难度较大。
农产品加工业连接工农、沟通城乡,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作用强,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一环。当前我国农产品加工技术仍然比较落后:一方面表现为精深加工不足,主要是高档农产品加工技术发展较为滞后,大多数为初级加工,技术含量低,精深加工匮乏;另一方面表现为加工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我国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仍然是政府主导型,过分依赖于政府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企业等市场主体发育不足,技术研发存在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成果转化率偏低。大部分加工企业规模小,偏重于短期效益,重市场开发轻技术研发,R&D 投资少,技术储备不足,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当前,新技术渗透深度不足也严重制约农村产业的融合发展。一般而言,第一产业的技术渗透效应要显著低于第二三产业,比如,在第二三产业已经得到广泛应用的物联网、互联网、智能控制、远程诊断、产品标识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就相对较慢。第一二三产业在技术层面的融合是其他方面进一步融合的前提,而现阶段新技术在第一产业的渗透力不够已经拖慢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步伐,亟需发挥引领推动作用。
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战略工程,涵盖了乡村的方方面面,归根结底还是发展问题,首要任务是实现产业振兴。这就要求围绕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的发展要求,把握好“融合”和“要素”两个关键词,找准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力方向。乡村产业的发展,既是规模不断扩张的过程,也是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要针对性地解决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土地、资金和技术等要素积累薄弱,流通不畅,效益偏低等问题,促进形成“人才引领、用地保障、资金充裕、技术先进”的产业融合发展新局面,实现以融合带动发展,以发展深化融合的持久良性循环。
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是带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首先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人才与乡村产业的精准对接,促进各种人才资源共建共享共用。一是持续推进城乡统筹规划,以城乡融合带动产业融合,促进人才自由流动,利用城乡关系的重塑,强化城乡之间专业化人才的联系与互动。建立健全农村人才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不断推进和完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建设,吸引更多有志于农业发展的城市人才积极返乡入村,壮大农村经济实力,使城乡生产要素都能获得合理的经济利润回报,实现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融合共生。二是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实施精准的乡村人才支持政策。充分借助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人才资源,扩大人才“存量”,依托现代农业产业项目和农业产业园,引导涉农人才深入产业一线。实施乡村人才专项计划,加快培育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和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注重懂管理、会经营和掌握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推动“三农”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三是创新人才服务模式,补齐入乡返乡就业创业的服务“短板”。入乡返乡人才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要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创业一体化服务系统,构建县—乡—村三级联动人才服务网络,提供跨区域劳务合作、要素和人才下乡的“一站式”“菜单式”服务,逐渐消除转移就业和要素配置的信息壁垒,激发返乡入乡人员的干劲与活力。
农业用地流转难,非农用地指标少是当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瓶颈,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是要在耕地保护和开发利用之间做好平衡。一方面要通过降低土地流转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增加产业融合发展需要的农业用地,另一方面要通过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土地利用政策,增加相关建设用地指标,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一是优化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促进非农就业,在土地“三权分置”基础上,加快放活和改进土地经营权。完善农村土地交易市场,在市场主导下激活农民将土地自发流转出去的动力,同时政府要发挥好服务和监管作用,巩固土地流转成果,防范资本力量过度开发农地,损害农民根本利益。二是盘活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合理挖掘宅基地开发利用潜力。积极开展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试点,通过促进闲置宅基地的流转,实现与其他要素的匹配耦合,突出其财产价值,让农民和集体实现其收益权,共享经济融合发展的成果。三是统筹国土空间规划,完善相关用地政策。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科学调整建设用地指标,利用旧村改造、空心村治理、废弃地复垦等手段,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原则下,有序增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用地指标。加强用地监管,建立严格的项目用地退出机制。四是细化土地复合利用政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特征就是复合性和多样性,在合理合法合规的前提下,鼓励土地复合利用,让土地能够综合农业休闲、产品加工、观光旅游、民宿民俗等功能,更好地服务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多样化需求。
金融是产业发展的润滑剂,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初期,资金支持政策要优先维系产业的存活,因此要以政府投资为主,当到达一定发展阶段后必须以完善市场机制为目的,通过创新农业投融资模式,搭建投融资平台,引导更多民间资本投资乡村特色产业。一是建立健全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格局,对涉农产业资本提供激励性的税收优惠和金融支持,提升投资者对预期收益的信心,引导社会资本广泛加入。同时,切实发挥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的作用,通过财政担保费率补助和以奖代补等形式,鼓励新型经营主体扩大生产,参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二是设计创新金融信贷产品。当前涉农金融产品大多停留在对个体的融资支持,覆盖面窄,产业链短,难以满足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需求。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伴随着产业领域、链条、环节和要素的不断增多,这种跨界融合将产生更多的新业态新模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单一指向性资金支持,而是需要一个整体性综合性的资金支持,必须对传统金融供给体系进行相应的创新,尤其是以信息化思路推动大数据数字化金融服务。三是充分发挥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资本效应。要根据产业融合进度适应性调整农业补贴政策,提高补贴的精准性和可及性,促进小农户参与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鼓励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或转让等方式,与新型经营主体和涉农企业形成长期的合作关系,融入现代农业全产业链的各个分工环节,比如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红”“二次分红”等形式,让农户分享加工、销售等环节的收益。
科技创新是促进农业产业转换升级,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一个重要抓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需要大力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急需的技术创新,消化吸收二三产业应用的新技术,进一步释放技术的正外部效应。一是攻克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难题,强化关键技术装备研发能力。深入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加大对龙头企业和涉农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推动涉农高校设立智慧农业等相关新专业,充分调动实体部门创新积极性,加快农产品及其副产物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先进技术装备的研发和推广。二是布局一批高品质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提升农产品附加价值。实施农产品精深加工提升行动,培育优势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引进先进农产品精深加工生产线。通过集中资源的示范效应“以点带面”带动农业产业由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原材料产品市场向高品质加工产品市场转变,培育出具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实现品牌建设和品质效益的良性循环。三是打造一批现代智能技术应用场景,提高农业新技术的渗透水平。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物联网、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村方方面面的应用,以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乡村产业的信息化、智能化升级。通过现代化技术手段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加速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