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玲,关亚丽,刘兆莹
摘 要:文章在阐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内涵的基础上,从教学任务和目标、教学内容和方式、课程功能定位3个角度分析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然后从强化教师意识、健全建设制度、完善评价考核机制、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渠道等方面入手,探索实现二者协同效应的有效路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策略,以期为高校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借鉴。
关键词:思政课程;课程思政;辩证关系;协同效应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3)04-0035-03
课程思政是高校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问题的具体实践,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1],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要想取得成效,需要科学认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辩证关系。思政课程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主要讲授思想政治知识理论体系[2]。课程思政强调在讲授各种专业知识的过程中通过积极融入与其相关的思政元素,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润物细无声”[3]。
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辩证关系
(一)教学任务和目标的一致性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教学任务和目标具有一致性,都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具有高度政治认同感、坚定“四个自信”、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最终目标[4]。但二者在教学内容和方式及课程功能定位上存在不同,二者之间实质上是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的关系。科学理解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含义,准确把握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始终保持二者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对于推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内容和方式不同
思政课程采用直接讲授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方式,注重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学内容的重点是系统化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在教学方式上是显性的[5]。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重点仍然是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虽然强调在授课的过程中自然地融入和专业知识相关的思政元素,但更注重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在教学方式上是隐性的。
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一次重要创新,强调将思政元素无形地融入专业知识教育教学全过程。这种方式更加贴近学生学习实际,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有利于智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形成合力,从而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三)功能定位不同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两份文件分别对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功能定位做了明确具体的阐释说明。思政课程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课程,是新时代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而课程思政的关键在于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实现思想价值的引领,拓宽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
课程思政虽然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但并不是在讲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简单地穿插思政元素,更不能单纯地为了思政而取代或弱化专业知识的学习。教师应积极拓宽课程思政教学渠道,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在传授专业理论及实践知识的过程中,要充分结合不同专业学科知识的特点和规律,找准思政元素和专业知识的契合点,合理地融入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塑造。
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效应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效应的有效发挥,要求高校要准确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明确以思政课程为主导、专业课程做辅助的功能定位,在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实践中不断创新途径方法,提升课程思政的实效性,使二者形成协同效应、合力育人。因此,高校应从加强教师意识、健全建设制度、完善评价考核机制、创新思想政治教学渠道等方面入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高效地开展。
(一)强化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意识,提升教师的政治素养
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教师能否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课程思政建设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因素。因此,高校首先要强化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使教师在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根据所讲授专业知识的特点挖掘和专业知识相关的思政元素,如教师在开课之前,应做好教学设计,并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授课时积极寻求新的教学方法,以便更自然、恰当地融入思政元素。只有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提高,才能使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真正取得成效,专业课程才能成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才能实现对学生进行智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统一。
此外,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也体现在教师的一言一行上,教师自身政治素养的提升也会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展现出的认真、负责、敬业的态度,将在无形中给学生树立榜样,对学生起到激励作用。教师的言谈举止中表现出的爱党、爱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怀,也将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积极引导。
高校只有进一步强化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引导教师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才能取得实效,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才能形成合力,高校才能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健全课程思政建设制度,营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氛围
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为了能使教师更高效地挖掘出和专业知识相关的思政元素,更好地完成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专业的指导交流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应建立健全课程思政日常交流建设机制,通过定期组织讲座、培训、研讨会等方式,让相关专家参与指导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相互交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寶贵经验。同时,制定关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评价的相关制度,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并评选出优秀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案例,为教师全面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通过健全课程思政建设制度,带动教师积极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营造高校人人重视、积极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好氛围。
(三)完善课程评价和教师考核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化建设
课程考核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根据课程考核评价来检验所取得的教学效果[6]。目前,高校现有的课程评价体系,通常只包括教师授课情况、教学设计、教学效果、学生评价等部分,采用量化打分的方式即可完成评价。如果高校仍根据传统的课程评价体系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价将难以达到考核目的。因此,在专业课程中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部分的考核方式应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即及时完善课程评价和教师考核的机制,这是保证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能够不断取得成效的重要前提。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之后,课程评价应由原来单纯量化考核的方式逐渐向量化与质化相结合的方式转变,在以往课程评价和教师考核的基础上不断融入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考核项目。一方面体现在对提高学生个人道德意识、提升思想政治素养、激发爱国热情等难以量化和考核的部分;另一方面体现在对教师师德师风的考核内容上,并且应作为教师考核的重点部分。对于以上两方面的考核内容,高校可以尝试从不同的角度采用多种方式去创新评价方法,如可以创建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考核网络平台,记录学生对实际问题案例的分析、解决,以及在日常行为中的具体表现等,多方面、全方位地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考核评价。同时,高校也可以建立加强师生交流互动的机制,形成有效的课程思政教学反馈,教师以此为依据不断改进、完善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使其更符合学生个性化需求,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现有的课程评价和教师考核机制,全面提升高校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水平。
(四)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效能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教师要做到与时俱进,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特征,不断深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不断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利用学习通、腾讯会议、钉钉等网络教育平台开展融入课程思政内容的线上教学,课下还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QQ群、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定期向学生推送和专业知识相关的思政内容;学生利用平时的碎片时间就能接收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有利于取得更理想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另外,高校可以积极组织开展学生实践活动,鼓励教师参与指导实践活动,并充分提炼实践活动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自然合理地融入到學生的整个实践训练过程中,进一步全方位、全过程地提高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真正实现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学生学习、实践的各环节,同时,高校还应积极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途径,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效能。
三、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策略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要真正取得成效,高校层面的措施保障机制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另一个关键的因素是学生对课程思政教学的接受能力。要提高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接受度,教师应充分了解当代学生的需求和学习特点,在尊重学生需求和学习特点的基础上,寻求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学生需求的契合点,可以从合理制定课程思政教学计划、加强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建设优质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数据库3个方面使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效果落到实处。
(一)合理制定课程思政教学计划,增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效性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成效要落到实处,教师首先应结合专业学科特点,制定符合学生需求的课程思政教学计划。教师可以通过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训等方式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的需求,弄清楚学生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兴趣点在哪里,进而有针对性地制定课程思政教学计划。在此基础上,教师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不断优化课程设置,更新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保证专业知识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应充分挖掘与专业知识相关的思政元素,找到专业知识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平衡点,进一步增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加强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提高学生课程思政参与度
教师除了制定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计划外,还应注重加强课程思政教学环节的设计。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往往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通常也是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融入思政元素,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的同时被动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这样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效果自然不理想。因此,加强师生交流互动是提高学生课程思政参与度的关键,而要想加强师生的交流互动,课程思政教学环节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方面,教师应充分应用信息化技术将视频、动画等互联网课程思政教学资源连贯、自然、恰当地融入到专业知识的课堂教学中,拓展优化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加强课程思政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精心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活动,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在专题教学、课堂讨论、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环节中自然融入思政元素,提高学生参与课程思政教学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加强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真正让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融为一体,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润物细无声”。
(三)建设优质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数据库,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效用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加快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进程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高校应建设符合学校教学实际的优质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数据库,教师可以根据专业学科特色和学生需求在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数据库中更高效地选取优质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自然地融入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数据库中还可以融入高校自主开发的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在教师更高效地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同时,提升课程思政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
教师处于课程思政这场重大教学改革的关键地位,重要且不可替代。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许多新的问题和困难,这都是教师需要面对的挑战,但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机遇。教师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意识上应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认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辩证统一关系,积极主动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专业课程应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并充分发挥隐性教育的重要功能。在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只有顺应改革大势,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哪里出现问题,教学改革就跟进到哪里,哪个疙瘩最难解,就重点抓哪项,每解决一个老问题,就前进一步,日积月累,积小成大, 才能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取得实效,更好地完成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 许硕,葛舒阳.“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关系辨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35(6):84.
[3] 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
[4] 周斌,刘佳.“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耦合与协同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20,41(5):511.
[5] 孙永军.综合性大学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76(3):79.
[6] 王芬玲.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3(14):142.
编辑∕陈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