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花 桂钰娟
“食育”是日本医师石塚左玄(1851~1909年)于1896年提出来的,他认为“体育、智育、德育即食育”。2006年,中国农业大学李里特教授将“食育”理念引入中国,并扩大了“食育”的内涵: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饮食观念,对学生进行营养知识、饮食安全、饮食文化等饮食知识教育,让学生获得有关“食”的知识和选择“食”的能力,培养具有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意识,有传统饮食文化理解力,有良好饮食习惯的人。从幼教实践看,3~6岁是幼儿成长的关键时期,在幼儿园开展“食育”课程,不仅有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还有利于幼儿传承中华优秀饮食文化,培养其积极情感和良好品质。
武汉常青阳光幼儿园(以下简称“阳光幼儿园”)在构建、实施“食育”课程中以“育”为本,制定了科学的“食育”课程目标;以“劳”为线,丰富了游戏化“食育”课程内容;以“爱”为要,开展了家、园、社区协同一体的“食育”活动;以“幼”为先,形成了自我肯定的“食育”课程评价体系。
一、以“育”为本,制定科学的食育课程目标
1.育“行”——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反映在飲食上,我们的食物更加丰富,吃得越来越好了。然而,挑食、偏食、暴饮暴食等不良饮食习惯仍然存在于学前儿童群体中,由此引发的营养不良或肥胖等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针对幼儿的生活习惯,提出幼儿应该“具有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的目标。据此目标,阳光幼儿园确定了园本“食育”目标: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包括合理安排进餐时间,养成定时、定量进餐的习惯,细嚼慢咽,不边吃边玩;帮助幼儿了解食物的营养价值,引导他们不偏食、不挑食,不吃不利于身体健康的食品,多饮白开水,少喝饮料。这些目标都指向了幼教阶段“食育”的必要性: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懂得粮食对于人类的重要性,知道爱惜粮食、节约粮食。
2.育“知”——引导幼儿了解、品尝多种食物
幼儿的神经、味觉系统的可塑性大,幼儿时期正是幼儿生活卫生习惯、饮食卫生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指导幼儿了解一定的食物营养知识,对于幼儿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具有重要作用。这在客观上要求保育员一方面要让幼儿了解不同食物的营养价值,掌握一定的营养知识;另一方面要让幼儿懂得摄入多样性的食物对身体的好处,鼓励幼儿勇敢地品尝、接纳不同的食物,为幼儿拥有健康的未来打好饮食基础。
3.育“意”——培养克服困难的品质
“食育”并不是简单地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而是更注重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保育员应该通过“食育”指导幼儿学会不畏困难、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品质。在“食育”课程的实施中,幼儿会广泛接触社会和大自然,在接触社会与自然的过程中,幼儿会遇到许多问题和困难,而这些问题和困难会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升他们独立面对挑战与挫折、完成各项任务的能力。阳光幼儿园在“食育”课程实践中倡导“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做”,就是为了培养幼儿克服困难的品质。比如,保育员遵循幼儿的成长特点,从幼儿的身边事、生活事入手,引导幼儿收拾碗筷、整理绘本、穿衣服、系鞋带等。
4.育“情”——激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饮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包含了由烹饪实践派生出的“五味调和”“和而不同”等哲学思想,还有“医食同源”“食疗养生”等科学智慧。在信息化时代,世界文化交流更加广泛,越来越多的西方餐饮品牌进入中国市场,西餐文化、快餐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冲击着我们尤其是幼儿的饮食习惯与饮食方式。幼教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将源远流长的中国优秀饮食文化传承给下一代,让幼儿在“食育”课程中了解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及蕴藏于其中的中国智慧,依托“食育”课程,激发幼儿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以“食育”主题活动“年的味道”为例。从2020年至今,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幼儿经历了不同的过年方式,如原本热热闹闹的年夜饭变成了“视频年夜饭”等,引发了幼儿对“年味”的思考。据此实际,阳光幼儿园以“年夜饭”为切入点,围绕“原来是你呀”“不一样的年夜饭”“热热闹闹中国年”三个主题开展“食育”实践活动,全体教师和幼儿一起采摘、制作、品尝“年夜饭”,一起探讨生命、生活、生态的内在联系,引导幼儿学会与家人、朋友相处等。具体活动如下:一是开展“原来是你呀”活动,即保育员引导幼儿认识食物对健康的重要性,了解过年形式发生变化的原因,帮助幼儿建立饮食卫生的良好习惯,提升自我保护意识;二是开展“不一样的年夜饭”活动,即保育员带领幼儿去农家和农民一起挖藕、捕鱼、采摘等,让幼儿了解获取食材的方式,指导幼儿与食堂阿姨一起制作圆子、包饺子,准备“年夜饭”,让幼儿感受阖家团圆、喜庆热闹的氛围,了解中国吃年夜饭的习俗和文化;三是开展“热热闹闹中国年”活动,即保育员引导幼儿了解过年的各种庆祝方式及民俗习惯,播放相关视频,让幼儿了解不同地区欢度春节的风土人情、特色美食文化,培养他们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二、以“劳”为线,丰富游戏化“食育”课程内容
劳动体验是获得有关“食”的知识、选择“食”的能力的重要方式。爸爸妈妈做饭,幼儿会模仿;爷爷奶奶买菜,幼儿会学习;农民采摘、清洗蔬菜,幼儿也会尝试。在儿童的视角下,看似寻常的劳动充满了趣味。教师要抓住幼儿对劳动的兴趣,不断丰富“食育”课程内容。
1.探寻食材生长的奥秘,懂得惜食感恩
阳光幼儿园以“四季”为主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食育”主题活动。2021年,“阳光‘食育’”网上课堂开播,旨在从认知、情感、技能方面增进幼儿对食物的了解。保育员将幼儿带到田野中、农庄里、池塘边,让幼儿亲身感受我国农耕文化特有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春天,引导幼儿感受自然的苏醒,“参与”育苗播种;夏天,引导幼儿感受植物生长中释放的无限生命力,体会耕作的忙碌;秋天,引导幼儿感受五谷丰登,享受收获的喜悦;冬天,引导幼儿感受传统节日的热闹,品尝美食。幼儿通过“阳光‘食育’”网上课堂深刻体会到食物来源于辛勤劳动,从而建立起食物与劳动的关联,感受到有劳动才有收获,真正懂得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
2.体验食品制作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每逢传统节日,阳光幼儿园的保育员就带领幼儿结合节日“食俗”开展食物制作活动:端午节,动手包粽子;中秋节,酿制桂花蜜;腊八节,熬制腊八粥……在制作过程中,幼儿会经历“制定计划—材料准备—邀请嘉宾—制作美食—赠送分享”的过程。在食物制作的劳动体验中,幼儿需要思考并解决食材从哪里获得、缺少的食材怎样补充、如何将食材做成食物等实际问题。他们在制作美食的过程中思考问题,在具体的制作劳动中解决问题,在不同的劳动中变换自己的角色。不知不觉中,幼儿俨然成了小当家、小创客。
三、以“爱”为要,开展协同一体的食育活动
1.“阳光小帮厨”,大胆实施“食育”课程
阳光幼儿园结合幼儿的生活实际,将“食育”課程嵌入幼儿进餐的各个环节中:在进餐前开展“幼儿食谱播报”,让幼儿了解相关的营养知识;在进餐过程中,幼儿园制定了进餐值日生制度,让值日幼儿为同伴服务,培养幼儿的奉献精神;进餐结束后,保育员引导幼儿轮流完成餐桌的清洁、餐具的整理等任务,提高幼儿自我服务的能力。此外,幼儿园还让幼儿每周定期为食堂帮厨,进行劳动实践,比如蔬菜摘选、清洗、简单的切配以及面团揉捏等劳动。此时,保育员寸步不离幼儿。这些在家长眼中麻烦甚至危险的事情,幼儿都做得很好。
2.家、园协同,“食育”课程联动化
家庭的饮食喜好及习惯往往会影响幼儿的饮食喜好及习惯。因此,阳光幼儿园在实施食育课程时,以幼儿为纽带,不定期对家长进行饮食健康教育和培训。如在“我是小当家”劳动主题日活动中,幼儿园鼓励幼儿与父母共同制定一日家庭营养食谱,一起采买食物,合作烹饪制作。在亲子互动中,幼儿不但学习了健康的饮食知识,而且体验到了父母的辛苦付出。在以“家风家训”为主题的“我讲我的家乡菜”活动中,很多幼儿介绍了家乡的名菜,如排骨莲藕汤、糯米珍珠丸子、清蒸鱼、麻婆豆腐、韭菜盒子等。
3.社区共建,“食育”活动特色化
阳光幼儿园坐落于武汉市常青花园社区。作为一所成熟的社区幼儿园,丰富的社区活动既是帮助幼儿成长的平台,也是实施“食育”课程的资源。阳光幼儿园鼓励幼儿将从“阳光小帮厨”劳动体验中学会的一些小技能转化为劳动成果分享给社区的居民。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后,保育员带领幼儿到超市购买了山楂、百香果、柠檬、蜂蜜等,制作“百香果柠檬茶”“冰糖甜心糖葫芦”,并将成品送给社区防控人员,感谢他们的无私奉献。这样的“食育”活动,不仅让幼儿参与了食物制作的全过程,而且让他们学会了通过劳动感恩他人。
四、以“幼”为先,打造食育课程评价体系
教育部2021年颁布的《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强调,对保育质量的评估必须“注重过程评估”“聚焦班级观察”“强化自我评估”。在对“食育”课程的评价中,阳光幼儿园严格遵循以上三点,并结合幼儿的成长实际,以“食育”为本,以幼儿为先,增加了如下内容。
一是把幼儿自身饮食习惯的养成当作首要评价目标。在实施“食育”课程的过程中,幼儿的各项能力固然能得到相应的提升与发展,但是良好的饮食习惯能够最大程度地促进幼儿的身体健康成长,对强健幼儿的体魄起到直接作用,对幼儿的一生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评估必须将饮食习惯的养成作为首要内容,并将这些内容细化为进餐习惯、卫生习惯、健康习惯等。
二是评价方式要注重幼儿日常行为表现。在评价方式上,阳光幼儿园以对幼儿的日常观察为主,将幼儿的日常行为表现作为依据进行评价。保育员利用观察记录表记录幼儿平时参与“食育”课程的表现,通过照片、监控录像等记录幼儿的“食育”作品和劳动过程,通过“食育”成长档案袋纵向记录幼儿在“食育”课程中成长的点点滴滴。
三是评价主体多元化。传统的课程质量评估主体一般是专家、领导、教师等,阳光幼儿园结合“食育”课程的特点,将传统的评价形式调整为幼儿自我评价、家长参与评价、教师引导评价、社区代表侧面评价。这样评价,结果更客观、全面,能助推“食育”课程的进一步完善。
(作者单位:武汉常青阳光幼儿园)
责任编辑 吴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