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露苔
摘 要:数学是小学阶段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科目,在“双减”背景下,完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管理是促进“减负”与“提质”并行的关键措施。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属于教学全过程中重要的一环,优化作业设计可协助学生有效巩固数学知识,提高其学习效率。基于此,现围绕“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控量减负、创新增效的具体措施展开分析,望助力小学数学教师完善教学过程管理,并促进学生学科素养全面发展。
关键词:双减;小学数学作业;创新;增效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3)06-0048-04
1.传统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存在问题
为促进“双减”政策有效推进,稳步提升小学数学作业设计质量,首先需要明确小学数学作业中的“负担”。一般情况下,可分为作业总量、作业难度方面的负担。其中,作业总量负担多来源于教师秉持的“题海战术”教学理念。部分教师将教学中大量的时间花费在讲解例题、练习真题等环节上,且课后仍布置大量的练习题作为作业,导致学生需耗费大量时间钻研、熟悉各种题型。这一作业设计方式虽能够加深学生对基础性知识点的印象,长期坚持有助于学生对各类题目的解法做到融会贯通,但完成作业的过程相对较枯燥、单调,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练习的状态下,心理负担会逐渐增大。作业难度方面的负担来源于教师对学生过高的期待和要求。部分教师在未考量学生个体性学习能力差异的情况下布置数学作业,导致部分基础不扎实、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容易对难题望而却步,怯于表达自己的疑惑,又无法高效完成作业,作业质量始终无法提高,最终导致个人学习效率无法提升。
2.“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减负内涵及要求
“双减”意见中明确提到,要在减轻作业管理机制、合理设置作业总量的同时,提升作业设计质量,加强教师的指导作用,灵活利用课余时间。为顺应“双减”要求,提高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合理性,教师应从以下方面入手优化作业设计。
(1)合理设置难度,激发学习动力
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整体脉络清晰且抽象性不强,布置作业的目的主要在于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基于此,教师应摒适当降低作业难度,减弱学生对难题的恐惧感,在布置基础性题目的基础上创新作业形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
(2)提高设计质量,发展综合素养
降低作业难度是减轻负担的重要前提,考虑到“双减”背景要求在减负的同时做到“提质”,教师需在降低难度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小学数学作业设计质量,加强对学生基础性技能、数学思维、综合素质的培养,将空余的时间作为学生培养兴趣、发展特长的机会,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3)创新设计理念,促进良性发展
在合理控制作业难度及总量的基础上,教师需要顺应当前时代人才要求,摒弃单一、固定的作业设计理念,创新作业布置形式。一方面要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和完成作业的兴趣,使其完成数学作业的过程成为一个发散思维、开发智力、锻炼实践及合作能力的过程,另一方面要推动数学教学教育的变革,使数学教学成为富有生命力的教育,促进教育环境良性发展。
3.“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控量减负、创新增效设计举措
(1)合理布置分层练习,激发上进意识
以人为本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基本原则,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成绩提升的上限。基于此,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掌握其数學学习实际情况后进行合理分层,再根据各层次学生的能力水平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分层数学作业,并动态评估学生层次,促进其不断挑战自我,这能有效提高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合理性。根据学生能力水平,对基础相对较薄弱的学生布置重复性较高、紧扣基础性知识点展开的练习,有利于协助其稳固数学基础;对具有一定数学基础的学生布置兼具巩固、提升作用的作业,可促使此层次学生向更高层次冲刺;对数学基础十分扎实、能力在班内属突出级别的学生设计一些拓展练习,可发展其综合素养,拓宽其数学知识视野。在此基础上,基于学生性格特征、兴趣爱好调整作业形式,布置一些有趣的、开放式的、互动性的作业,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现状合理调整作业难易度,使学生能体会数学的魅力以及解题的成就感,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上进意识。
例如,在教学“大数的认识”这一课时,教师首先可以在导入阶段布置几道不同难度的题目初步了解学生的能力现状,并对其进行合理分层。其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分层练习。部分学生对万以上数字的读法不够熟悉,对千、万、亿等数字的敏感度较差,教师可为其布置针对性的基础知识巩固作业,作业内容主要包括如何对大数进行分节、如何正确读出大数等。部分学生对大数的读法较为熟悉,教师可侧重于布置一些阿拉伯数字与对应读法的连线题,适当加入一些应用题,协助学生强化记忆。对部分基础扎实、能力相对较突出的学生,教师可给出一些“公顷和平方千米”的附加题,引导学生尝试自行基于大数概念理解公顷、平方的概念,读出带有上述单位的数字。在此基础上,可根据题目难度合理增减题目数量,或布置一些需要学生亲自测量的任务、互相配合的小组作业,协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通过对作业进行合理分层,学生一方面能够在解题中获得成就感,进而对数学学习产生动力,另一方面可在确保作业完成质量的基础上协助学生夯实数学知识“金字塔”,实现“减负增效”。
(2)课前布置趣味作业,提高参与度
受传统思想影响,既往部分教师片面地认为作业只具备课后复习、巩固知识点的功能。实际上,作业同样可作为课前导入新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在课前布置具有引导性、启发性的练习题,有利于学生对本节内容形成初步了解,迅速把握本节的知识重点,也便于教师科学地分配有限的时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师生交流机会,确保学生解题期间遇到的困难在课上能够得到解决,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同时便于教师对学生的数学能力形成更为全面的认识,进一步合理分层,根据每个学生的能力差异、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合理布置针对性的作业。此外,富有趣味性的课前作业能够调动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好奇心及求知欲,引导其主动思考、探究,运用个人熟悉的方式预习,强化个人的数学学习思维。
例如,在教学“角的度量”时,教师可布置课前作业,便于学生提前熟悉线条、线段、射线的概念。首先,利用线上交流途径为学生提供一些课前学习资料,如由线条、线段、射线构成的动图,在动图下方标记对应的名称,使学生观察上述各种“线”的特征,并尝试自己结合各种“线”的特征画出对应的线。在掌握线的知识后,教师可以在课上让学生尝试将两条射线相连接,有的学生尝试将三条、四条线条或射线交叉。此时教师可以引出各种角的概念,引导学生根据教师讲解的概念观察自己所画的图,发现多条线的交叉部分均有不同大小的角形成,通过量角器测量发现自己分别画出了锐角、直角等多个类型的角。学生进行上述课前练习,不仅可在无形中初步了解本节关键知识点内容,为课上更为深入的学习打下基础,对平面化、抽象性的数学知识形成立体、直观的认识,还能够通过有趣的游戏体会数学的魅力,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中,以新颖的方法了解各种数学原理的由来,在后续遇到相关题目时也能够有意识地结合其中原理解题。
(3)课中理论实践结合,形成长时记忆
小学数学考点较细、知识点分散,想要构建清晰明了的知识网络,学生需要对每个阶段所学的知识点形成长时记忆,以便在遇到难度偏大的综合应用题时,能第一时间联想到与之相关的每一个知识点,迅速找准解题重点,提高解题速度。部分教师虽能够关注到长时记忆的重要性,但往往会采取题海战术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印象,忽视自主探究、手口脑并用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长期对小学生采取题海战术不仅可能会减弱其对数学学习的热情,还可能使其失去问题意识、弱化其批判性思维,导致学生一旦遇到“变形题”就容易手足无措。在“双减”背景下,为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能调动多感官体验,促进其全面发展,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设计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要形式的实践作业,协助其将短期的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综合应用能力。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时,有的学生虽然能够掌握两条直线平行、相交的基本概念,但遇到需要使用线段垂直这一方面知识的题目时,容易忘记如何利用垂直知识点验证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平行,各个知识点之间未形成关联。为了促进学生串联上述知识点,教师可在课上布置具有实践性的作业,协助学生加深记忆。例如,教师为学生发放几个小球,让学生利用身边的工具自行设计一个轨道,使小球从第一排位置滚到讲台边的直线距离最短。学生通过回忆平行、垂直相关的概念和定理,会尝试在两端规定位置分别画出一条直线,并作一条同时与两条直线垂直的线,运用白纸、铅笔、直尺等材料进行辅助,且互相协作,发现不正确的部分时及时改正。最终,学生以这条线为轨道滚小球,并尝试用其他的路线进行对比后,找到了最短的距离。通过布置这样具有实践性的作业,能够使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迅速掌握、理解多个相关知识点,并将多个零散的知识点串联为一个整体,潜移默化地增强其数学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将分散的、短期的记忆转化为系统化的长时记忆。
(4)课后加强错题练习,巩固重难点
小学阶段数学知识虽大多属于基础性内容,但在实际做题时,学生往往会遇到很多的“变形题”,部分基础不够扎实、综合应用能力欠佳的学生很可能会因漏看某些信息而出现错误,导致最终的答案与正确答案相差甚远。当前“双减”政策要求课后作业需合理“减量提质”,综合上述情况来看,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需要着重围绕学生易失误的部分设计课后巩固练习,力求在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基础上使其在较短时间内巩固今日所学知识,明确解题关键要素及易错部分,从而在后续解题时能第一时间检查自己是否遗漏题目中的重要信息,提高课后作业质量。要注意,布置巩固练习时同样需要考量学生个体化差异,依据其能力现状调整练习题的难度、数量,遵循多层次原则设计数学作业,并为一些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展示优秀答题范例,使其了解正确的解题思路。
例如,在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巩固时,教师检查学生课上练习结果发现,部分学生的答案常出现数位不正确、乘除搞混、记错九九乘法表乘数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教师可以统计各种问题出现频率较高的学生名字,针对其失误的原因,在设计课后巩固练习时加入这些同学之前曾做错的题目,或布置一些易错题,检验其是否认识到错误的原因以及是否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在此基础上,增加一些关于基本概念的练习,通过加深其对相关概念的认识降低做题错误率。此外,针对一些基本概念掌握较牢但易出现小错误的学生,教师可先减少其作业量,布置一些需列复合算式运算或是算式中数字较复杂的练习题,并对其正确率提出严格的要求,借此督促其在做题后养成检查的好习惯。为增强练习趣味性,教师可举办擂台赛等课后活动,鼓励学生主动攻破错题,对攻破错题数量较多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激发学生主动巩固数学知识的意识。顺应“双减”政策要求,在课后作业中加入错题巩固练习,能够促进学生集中精力攻破重难点,巩固所学知识点,及时扫清疑惑,有效消化本节内容,并增强其自我检查意识,争取在遇到类似题目时下意识查漏补缺,降低失误率,提高学习效率。
(5)融合多学科内容,提升作业质量
数学虽属于一门独立的学科,但数学教材中多数内容均与其他学科知识存在一定联系。“双减”及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应努力完善教學过程管理,创新作业设计方案,融合数学以外的其他学科内容,布置富有趣味性、创新意味的作业,顺应“双减”的“减负、提质、增效”核心要求,协同考量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目标以及素质教育综合素质发展目标优化作业设计。小学生对有趣、独特、新奇的事物兴趣较大,在作业设计中融合多学科内容,能够吸引学生对数学的注意力,了解数学作为基础性学科如何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通过完成多学科融合式作业,学生能够发展个人综合学科素养,汲取更为丰富、全面的知识,并锻炼自身的想象力、逻辑思考能力、创造力。
例如,在教学“条形统计图”时,教师可在设计作业时将数学知识与科学教材内容相融合。学生需要对近一周的天气情况进行统计,在此之前教师可在课上使用PPT展示多种天气现象的图片或视频,或在课后通过翻转课堂推送一些雨、雪、晴天、阴天等天气相关的科普资料,将雨天进一步细分为阵雨、雷阵雨、大雨、中雨,便于学生根据个人的想法细化统计图内容。再如,在教学“观察物体(二)”时,设计作业时可以将数学知识与美术知识相融合,除课本中色彩简单的例图以外,要求学生通过拍照或绘画记录生活中各种物体的形态特征,或是制作一个简易的六面体模型,并将模型的三视图画出来。有的同学分享了自己回家路上看见的独特建筑、公交车、邮箱等物体照片,其分别拍摄了上述物体的三视图,认识到在不同的角度下拍摄同一物体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画面,且能够更加全面的认识某个物体。有的同学将家中闲置的盒子、箱子等物体进行装饰,在其表面分别画出一些可爱的图案,或粘贴一些卡通人物的贴纸,后以绘画、拍照、录视频等形式,将物体的三视图呈现出来发送给教师。像这样将数学作业与其他学科知识相融合,可加深学生对物体三视图概念的认识,锻炼其空间思维能力以及想象力,助力学生发展个人综合素养。
(6)融入生活化问题,增强应用能力
数学知识、定理看似抽象复杂,实际上大多来源于日常生活,且多数数学知识均能够用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购物计算总价、选购容器计算容积、根据路程计算耗时,等等。为切实体现小学数学作业的价值,教师应在作业设计中融入生活化数学问题,使学生意识到学习数学知识的最终目的并非完成考试,而是利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生活化问题题目的设定背景可基于学生自行收集的数据,抑或由学生给出作业设计的灵感,教师进行加工后作为题目布置下去。作业的形式可以是书面练习,也可以是动手实践性活动、小组合作类活动,使学生利用实践机会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印象,通过小组合作及时发现解题中的失误并做出更正和优化,使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这节内容时,为使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小数的作用以及应用意义,教师可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的小数,并了解小数的作用。有的同学通过分工协作,在超市、便利店等场所中找到了一些小数,另外有的同学回忆自己在早餐店使用现金买早餐找零的经历,发现运用小数可以计算出具体的找零数额。还有一些同学发现,班里同学的身高测量中也有用到小数知识,由于很多学生的身高都差不多,所以运用小数能够更好地了解每个人身高的细微差异。再如,在教学“三角形”时,教师可布置课后作业,使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实例验证“等腰直角三角形有一个直角且有两条边相等”这一规律。学生可以通过分工合作寻找生活中的三角形,通过拍照的方式记录下篮球筐、床角、门框等处三角形的边长,使用尺子连续测量几个直角三角形的边长以及角度等,进而发现其中等腰直角三角形的边长相等,并在对门框、床角等处隐藏的三角形进行测量的过程中适当改变角度,发现当边长不相等时则不符合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概念,但仍保留直角,符合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像这样布置生活化的数学问题,能够拓展学生的数学知识面,增强其实践能力及知识综合应用能力,锻炼其使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结语
综上所述,“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教师需要严格遵循“控量减负,创新增效”的原则,根据学生数学能力个体化差异完善分层作业设计,并利用具有启发性的课前作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课后通过巩固错题引导学生及时扫清学习障碍,通过趣味性实践及生活化问题发展学生综合素養,推动小学数学作业设计质量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师闻.中办国办印发“双减”意见切实为学生减负[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版),2021(8).
[2]吴纯.试论“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2022(12).
[3]赵莉.“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错题评讲的优化[J].下一代,2022(11).
[4]李琼霞. 基于“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与其他学科知识融合设计探究[C]//新课程研究杂志社.《新课改教育理论探究》第十一辑.武汉:新课程研究杂志社,2021.
[5]敖莹莹.设计小学数学生活化作业的探究[J].辽宁教育,202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