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利倩
前不久,世界首富马斯克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写出自己的感受:曾经对加密数字货币感兴趣,但现在钟情于人工智能。而之前,这位首富曾多次公开表示对AI深感担忧。马斯克态度的突然转变,或许跟近期火爆的一款AI产品—— ChatGPT不无关系。
资料显示,ChatGPT仅仅推出两个月便席卷全球,短短两个月就突破了1亿月活跃用户,这个数据大幅超越此前现象级的脸书、抖音等热门产品,成为史上用户增长速度最快的消费级应用程序。ChatGPT也以优秀的问答和创作能力让人们再次看到AI和AIGC(AI Generated Content)的无限潜能。而上一次AIGC带给人们巨大冲击的还是2022年的一幅AI绘画。
不得不说,AI正以崭新的应用形式刺激着人类对科技的遐想。
国外AIGC进展
随着AIGC在AI领域掀起新浪潮,这些令人类兴奋的科技应用刷新着人们对AI的新体验,也同样戳中技术、资本、产业的兴奋点,吸引资本纷纷在AIGC领域布局出新。
2022 年 11 月 30 日,微軟手下的急先锋OpenAI开发的一个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程序公开测试。这款名叫ChatGPT的产品,能够根据文字的提问和指令,以文字的方式输出答案和反馈,从而实现借助自然语言的人机对话。在数以百万计的人工智能迷的测试下,ChatGPT不仅能聊天,还能创作,包括新闻稿、歌曲甚至诗歌。
一石激起千层浪。ChatGPT强大的创作能力激起滚滚热潮,迅速在科技公司中蔓延跃动。硅谷巨头们开始紧锣密鼓地推动大模型研究。
例如,谷歌仅用两个月就发布了类似ChatGPT的Bard。事实上,早在2018年谷歌就发布了基于Transformer机器学习方法的自然语言处理与训练模型BERT。
Meta也宣布将开源一个用于科研的大模型系列LLaMA。同时,Meta宣布将继续开发由文本到视频的系统Make-A-Video。
而另一家新锐 AI 独角兽公司—— Jasper.ai在成立仅18个月后,就完成了1.25亿美元融资,估值达到15亿美元。公开报道显示,这是一家主打文字生成的AIGC公司,并推出了产品Jasper。在 ChatGPT 之前,这款产品是最被看好的 AI 文本生成工具。
这意味着,在AIGC的布局上,既有科技巨头谷歌、Meta、微软等,也不乏新晋独角兽Jasper、OpenAI等。更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关于AIGC,国外科技公司已把视角从AI绘画深入到文字生成和视频生产。
国内互联网公司也不甘落后
就在AIGC在海外迅速发展的同时,所有人自然而然把目光投向中国市场。
综合国内科技巨头对外公布的信息来看,华为、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等头部企业已经拥有在研对标ChatGPT相关的模型及产品。
例如,百度在3月16日的发布会上,公开了自己的类ChatGPT产品“文心一言”, 英文名为ERNIE Bot。这意味着,百度在国内率先打响了推出国内类ChatGPT产品的第一枪。
众所周知,百度是国内最大的搜索引擎和互联网公司之一,自2000年成立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作为资深互联网公司,百度近几年虽然在不少领域频频落后于人,但在人工智能方面却一直有着敏锐的触角,无论是云计算还是大数据,百度一直有着自身的优势。因此无论是在算法、算力、数据、生态还是平台、资金方面,百度在AIGC方面皆有储备。
除百度之外,国内科技公司对于AIGC的布局热情一点也不比国外少。资料显示,国内大厂华为、腾讯、阿里巴巴、快手、字节跳动、网易、商汤、美图等都在AIGC领域有所投入。虽然没有像百度一样有类似ChatGPT产品的发布时间表,但腾讯、阿里和华为分别提出的“混元”“通义”和“盘古”三个大模型,均已研发了很长时间。
从目前已公布的研究来看,腾讯志在打造“梦幻写手”;阿里巴巴旗下的AI在线设计平台Lubanner则是帮助营销人员生产Banner;字节跳动旗下的剪映以及快手云剪则是基于自身特色致力于AI生成视频;而网易则是打造一站式AI音乐创作的“网易天音”。
全球最具权威的IT研究与顾问咨询公司Gartner预计,到2025年,生成式人工智能将占所有生成数据的10%。根据该机构的分析,未来5年,AIGC将会带来数万亿美元的经济价值,它的“创作”也将会从现在的文字、绘画延伸至图片、视频等领域。
鉴于广阔的市场前景,国内除了科技巨头纷纷布局AIGC外,不少大厂也有了相关计划。
例如,视觉中国发售数轮AI生成数字藏品; 中文在线则推出智能写作的AIGC功能,大幅提升创作效率和内容的可读性;每日经济新闻旗下的虚拟人和微软的小冰合作,推出AI写稿……
可以说,生成式的AI研发,已成为众多公司最具遐想的计划。
谁能第一个胜出
就在国内公司纷纷展开类ChatGPT布局时,难免不会让人有“谁能成为中国第一个 ChatGPT”的疑问。
在国内,AI算力、AI大模型和生成式AI被认为只有云厂商才有资格下场。华为、阿里、腾讯、字节跳动、百度都有云业务。理论上,这几家公司具有推出类ChatGPT的可能。
然而,有入场券不代表就能跑到终点。例如,百度“文心一言”的发布会似乎并不理想。种种迹象显示出百度的准备不足。
众所周知,生成式AI的投入需要大量的时间成本去试错去研发,而这背后就需要长期的高成本投入支撑,如硬件采购成本、运营成本、人才成本等。
事实上,除了实力外,国内厂商布局类似ChatGPT还有另一个重大门槛,那就是芯片。
美国市场研究机构TrendForce在3月1日的报告中测算称,大规模的AI算力集群需要更多的GPU芯片支撑。就目前的GPT来看,未来大模型商业化所需的GPU芯片数量或将超过3万枚。
而据《财经十一人》的调查,目前国内拥有超过1万枚GPU的企业不超过5家,其中拥有1万枚更高性能的英伟达A100芯片的企业最多只有1家。也就是说,单是从算力这个衡量指标来看,国内能在短期内布局类似ChatGPT的选手十分有限。
好在,从已公布的AIGC计划来看,各家互联网公司并没有在大规模AI模型训练上纠结太久,而是另辟蹊径在细分领域做小模型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