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卓
河南工程学院服装学院,郑州450000
自宋代以来,妈祖信仰历经千余年发展,形成了极具民间区域特色的祭祀仪式、故事传说及相关习俗。“妈祖信俗”是民间信仰妈祖的各种习俗的统称,于2009年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成为中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遗产。从地方性民间信仰发展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妈祖信俗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一个标志性符号。在妈祖信俗中诞生的用作敬奉妈祖的单体塑像和妈祖组合立体塑像,以及妈祖绘画类、雕版印刷类图像,是妈祖信俗的物化载体,始终传承与彰显着妈祖这一民间宗教信仰长盛不衰。张蓓蓓教授所著的《民间信俗下古代妈祖塑像和图像艺术研究》(文物出版社,2023 年5 月出版)是妈祖塑像和图像艺术研究领域的新成果。该论著将古代妈祖塑像和图像艺术置于不同民间信仰圈和信俗活动内做一个全面的关照与研究,诚如张朋川先生在序中所言:“专著中对自古以来妈祖艺术形像的系统性的研究,可谓是千年妈祖神像的全方位的巡礼。”
《民间信俗下古代妈祖塑像和图像艺术研究》首先展现了一位学者对史料、实物材料的高度重视和广搜精求,这亦是该论著的一大亮点。多年来,作者不辞辛苦,倾力躬行,实地考察了福建、天津、北京、山东、河南、江苏、浙江、澳门、台湾等地的各大妈祖宫庙,近距离观摩妈祖祭祀仪式、神像;潜心寻访妈祖文化领域的民艺学者、工作者,以访谈方式记录鲜活真实的口述史料;深入国内外图书馆、档案馆、文化馆挖掘了大量妈祖相关文献、图像,从中提炼出不少珍贵的妈祖文化史料,诸多一手的图像与文字资料首次向读者呈现。文献之中旁稽博采,研读之时缜密精细,实证之下科学严谨。凡此,皆为作者对妈祖塑像和图像艺术的耙梳和深描夯实了基础。
古代妈祖塑像的演变脉络是怎样的?其呈现出怎样的阶段性特点?相关问题并未引起研究者的足够重视。该论著通过梳理现存各地的妈祖塑像,对古代妈祖塑像造型艺术进行了历史分期考察,建立起纵向的妈祖塑像发展序列。古代妈祖塑像造型艺术在宗教艺术和民间艺术造型的影响下,经历了探索期、繁荣期、过渡期及多元期四个时期。以不同历史时期为经度,该论著透过妈祖塑像的姿态、面相、发式、服饰、坐具等各个具体而微的方面,精准提炼总结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妈祖塑像造型特点,展开妈祖塑像造型艺术的纵向比较。以不同地区为纬度,跨地区、跨文化进行妈祖塑像艺术的比较,尤其是不同时空下、不同民间信仰圈、不同信仰行为变迁下妈祖塑像技艺的异同。纵向贯通,横向关联,该论著构建起系统完整的研究构架,从纵横两个维度对妈祖塑像艺术进行综合研究,为读者还原一个细致入微的妈祖塑像艺术发展脉络。这种研究范式是行之有效的,当然,其前提是,作者对妈祖塑像艺术完整且深刻地把握。
从塑像到神像,妈祖塑像如何超凡入圣,被赋予宗教层面的神性?作者抓住这一核心问题,从妈祖塑像的制作过程入手,探究其中的宗教科仪,而这也是以往学者绝少关注的领域。作者研究发现从材料选用到神貌完备的整个妈祖塑像的制作过程,始终贯穿着祈求善福的仪式和习俗,这一过程也是神像匠师工艺技巧和仪式行为相结合的呈现过程。基于翔实的实物分析与横向对比,该论著提出标准化的闽台塑像妈祖技艺为各地区妈祖神像制作提供了范本。闽台塑像妈祖技艺的标准化体现在其妈祖塑像制作具有约定俗成的比例关系与量度规律。妈祖塑像的雕作大小须根据文公尺上所标明的吉数、字义指示,具有统一的度量制。妈祖塑像融合了佛、道教造像量度比例、规范等仪轨,吸纳了所处时代盛行的雕刻技法和地方技艺。天津和山东是妈祖文化北传的两个重要枢纽,该论著以天津泥塑妈祖技艺与山东铜铸妈祖技艺为考察对象,呈现了两地妈祖塑像如何在承续闽乡传统制作技艺的基础上,融入了极具区域特色的民间雕刻技艺,赋予妈祖塑像以新的风格与活力。民间信俗下的妈祖塑像不仅夹杂着宗教造像特点及长期积淀形成的匠作习惯,兼具规范性、自由度及世俗化于一体的匠作特征。以上研究发现是对妈祖在地化和本土化研究的有益补充,庶几为妈祖塑像艺术增添了新的注脚。
在妈祖图像艺术方面,作者将研究视点落在了妈祖平面图像中颇具代表性的“观音妈联”和“妈祖纸马”之上。两者都是以平面且直观的图像形式表达民众延神送神、敬神如在的信仰与心理寄托。“观音妈联”是闽台地区及东南亚华人圈最为常见的用于家宅厅堂或祠堂的祭祀用版画神像,多为雕版印刷形式,常以观音作为供奉主神,并与民间诸神祇共同构成多神群像进行合祀或同祀。信众们何时且缘何将观音、妈祖等原本属于不同宗教体系的神明叠加组合到同一平面图像之中?此类多神图像的构成形式与民间其他神像版画之间的关联以及其隐含的寓意和内涵?带着这样的疑问,作者首先从“观音妈联”版画神像的缘起中寻找答案。“观音妈联”作为一种集合式的平面图像形式,其萌起之源为古代佛教版画,产生之基为民间宗教版画。家宅合祀神像版画的产生是“观音妈联”图像形成的范本。基于现存“观音妈联”构成图式的研究,该论著提出了集合式妈祖图像的三种图式:边角式构图、双层式构图和多层式构图。作者通过研究认为边角式构图融入了南宋山水画角边构图的遗韵;双层式构图是受到二合一的木质雕版合成方式的影响而形成;多层式构图则是民间多神信仰的集中体现。闽台地区较为常见的“观音妈联”在神像图式的组成和样式方面对江南及其他地区的神像版画作了不同程度地模仿与借鉴,并结合所处地域的审美、民间信仰、民众家庭不同的需求进行的重组与新创,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多神集合式的妈祖平面图像艺术。
与可长期悬挂供奉的版画神像“观音妈联”有所不同的是,妈祖纸马集纸钱、甲马和神像于一体,通常在祭祀仪式完成后加以焚烧,以送神升腾而去。作者研究发现作为市场流通的商品,祭祀后随即焚烧、随身携带的妈祖纸马以及奉祀于家宅神桌的妈祖纸马,在用纸方面略存差异,大小纸幅也根据地缘因素和用途等而不一,但纸质的选择总体相较观音妈联而言显得较为粗陋,价格也较低廉。作为民间的一种创作品,妈祖纸马的雕作印刷匠师们竭尽所能、巧思妙想地将现实庙宇祭祀场景,通过艺术创作手法和精湛的手工技术淋漓尽致地反映于方寸之间,通过不同形式的图像组合形式,尽可能地多元化彰显民间信仰地域特色和民间神祇的职能,并沿用和参照了同时期其他神祇纸马的表现形式,出现了同质化现象。论著以“观音妈联”和“妈祖纸马”为考察中心,对其视觉隐喻的独到解读,是以图像学分析妈祖图像艺术而提出的学术新见,诠释功夫颇具力道,足见作者通宏洞微的研究功力。
妈祖自诞生以来历经由凡至圣的转变,又因屡次显圣庇佑获官方册封,其身份与形象不断发生着演变。随着妈祖在不同地区的传播与演进,以及不同形式的在地化融入与发展,留存下形态各异、风格多元的妈祖形像。由此,作者提出了“妈祖形象”与“妈祖形像”之辨。“妈祖形象”反映了人们通过知觉所形成的对于妈祖的整体印象,在历史上经历了巫女—夫人—天妃—天后的演变过程。有别于“妈祖形象”,“妈祖形像”已然演变成为历史积淀下来的某种意象式的文化符号。长期以来,“妈祖形像”的多元性、模糊性,造成了信众群在印象和认知上莫衷一是,在辨别妈祖时往往需要借助其配祀或坐骑进行判断,而非通过其形貌特征。尤其是现代妈祖文化传播过程中,出现在广告宣传、文创产品中的妈祖图像及塑像谬误百出或似是而非,造成众人对妈祖文化和妈祖形像的曲解。基于此,《民间信俗下古代妈祖塑像和图像艺术研究》将“妈祖形像”视为民间宗教艺术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和视觉符号,总结了图像和塑像中妈祖的三大形像:初始形像、转型形像及典型形像。妈祖的初始形像是以民间妇女形像为原型,发髻、衣式乃至整个形貌均以质朴简单为主,突出了妈祖神像的世俗性与理想性。妈祖的转型形像适应于妈祖神格地位的提高,从原有高髻慈目、手无法器的夫人形像转向“青圭蔽朱旒”的官貌形像。妈祖的典型形像兼具了民间影响力较大的女性神灵的共性特征,是能够凸显妈祖富有魅力的性格特征的一种民间宗教形像。各时期的妈祖形像皆是世俗服制、神话传说、文化特性融合的产物。该论著对“妈祖形像”的系统梳理与合理剖析,有助于在民间妈祖信俗及其文化传播中竖立一套完整且正确的显性识别之特征,更好地传承与弘扬妈祖文化。
基于对妈祖形象的阐释,该论著在民间信俗视野下提出妈祖艺术原型符号的建构之基和建构之道。妈祖原型符号的建构是指在众多图像和塑像中提炼典型的妈祖形像,以视觉符号的呈现方式,传递妈祖文化的精髓。该论著明确梳理出妈祖神像的艺术符号和妈祖神像艺术中的符号,提升妈祖形像的视觉辨识度,为信众提供一套完整且正确的显性识别之特征。作者认为妈祖原型艺术符号所透射的文化和象征意蕴,远远超过具象化、形态化的妈祖神像本身,是民族内部文化身份认同和妈祖文化传播与辐射的一种重要形式载体。妈祖图像和塑像作为妈祖文化的物质载体,其艺术原型符号的正确建构、现代呈现及合理传播,才能有效地传承与保护妈祖信俗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基于民族文化认同提升民众的文化自觉,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实现民族文化自强,增进海峡两岸及全世界华人华侨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作者对妈祖原型艺术符号的提炼,是综合运用艺术符号学理论对妈祖形像意喻及象征意义的有力阐释,有助于妈祖塑像和图像作为有形文化遗产的保护,推动了妈祖信俗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进一步弘扬与发展。
从显性特征到隐性意象,在作者对古代妈祖塑像和图像艺术的追本溯源、抽丝剥茧之下,细微之处见真章,《民间信俗下古代妈祖塑像和图像艺术研究》对照古代妈祖形像与社会文化、政治、经济、艺术形式的多层次互动考察,通过20余万字的详尽篇幅构建起妈祖塑像和图像艺术的研究体系,在资料运用、理论、方法等方面均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广博的文献资料收集,独辟蹊径的研究视角,深入的一线田野考察,扎实的实证材料基础,罕譬而喻的叙述方式,该论著对专业研究者、从业人员和大众读者均具有较高的学习利用价值,同时为宗教学科教育、工作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基于该论著的研究,我们得以更为清晰地认识到,古代妈祖图像和塑像的发展演进过程亦是多元文化、地方力量和国家政治对其不断加以形塑与建构的过程。古代妈祖图像和塑像艺术的广泛传播不仅推动海内外树立起妈祖这一共同信仰,亦反映了不同文化体对中华文化体系的认同与融入,彰显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妈祖原型艺术符号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其所具有的全球文化共性,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大生命力、感召力与凝聚力的深刻体现,将成为中华文化“全球化”发展的一环,推动全球文明互鉴、共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