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端贯通项目基础文化课阶段课程设置
——基于泰勒课程理论与高端贯通人才培养融合视角

2023-04-22 20:53孟佑文张晖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11期
关键词:文化课学段高端

■孟佑文,张晖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 100012)

一、高端贯通培养项目简介

北京市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项目,简称“高端贯通培养项目”,由高职院校、示范性高中、本科院校合作实施贯通式人才培养,是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重要的职业教育综合改革项目。高端贯通培养项目自2015 年开始招生,学制7 年。学生经中考后考入高端贯通培养项目,通过两年基础文化课学习、三年高职学习、两年本科学习成绩合格后取得本科毕业证书。学生在三个学段之间通过转段升学,参加非选拔性考试。贯通基础文化课学段教学工作为学生在高职阶段、本科阶段乃至整个职业生涯打牢基础知识,在贯通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二、高端贯通基础文化课学段课程设置的突出优势

(一)注重基础知识授课体系完整性

按照北京市教委关于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的工作要求,基础文化课学段学习课程为高中会考难度课程且区别于普通高中的课程框架,要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将职业认知和职业素养渗透其中,因此,此阶段既要兼顾高中阶段知识的讲授,也要注重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课程的渗透。这样的课程设置是为高职阶段、本科阶段和职业生涯学生的发展打牢基础,让学生没有知识断层。

(二)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主体地位,真正提升学生实际习得。

贯通培养学生在完成上一阶段学业后,经考核达到转段升学条件者,可升入下一阶段学习。学生转段参加非选拔性考试,升学难度小,在基础文化课阶段,学生不必为备战高考占用时间和精力,基础文化课阶段课程设置注重学生的实际习得。教师教授课程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立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仅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授给学生学习的能力。

(三)注重各层次教学目标一致,突出贯通一体化教育优势

高端贯通人才培养体系注重一体化设计,基础文化课阶段、高职阶段、本科阶段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体系都做到有序衔接,突出贯通一体化教育的优势。从基础文化课阶段教学的角度看,教学内容为专业课学习打好基础,专业课学习则适应学生未来发展需要,初中毕业生入校学习开启了成为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起点。

三、基础文化课阶段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的完整性与学段学制短的矛盾

基础文化学段时间短,课程学时多,课程安排较困难。高端贯通基础文化课程学制两年,比高中少一年。课程要涵盖高中课程、专业预备课程、职业先导课、安全与心理课共四个部分。这些课程贯通学生要在两个学年内学习完成,每周平均约35 学时以上。

(二)教师授课付出精力与学生习得知识不对等

在基础文化课学段课程实施过程中,贯通学生不参加高考即可升学转段,学习压力较小,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普遍不高。高中课程尤其是数学、物理、化学等学习难度较大的课程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学生掌握难度较大。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体现在课堂管理需要花费较多精力进行课堂纪律管理。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希望学生牢牢掌握基础课程知识,但多数学生不愿学习,形成教师通过课堂讲授教给学生知识,但学生没有认真学习,甚至课堂上存在说闲话、犯困、睡觉、吃零食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花费心思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并在上课过程中严格管理。究其原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地位发挥不充分,学生自身学习主动性低。相反,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如实验、课堂剧表演、校外实践教学、体育活动等形式积极性高,教师课堂管理难度相对教,学生习得效果好。

(三)贯通课程设置一体化优势时效性不突出(泰勒目标选择更新)

贯通教育七年一体化教学目标已经建立,体现了各层次之间的衔接。北京高端贯通人才实验项目自2015年开始至2022 年9 月有了第一届毕业生,贯通教育整个周期历时七年,实践跨度长。基础文化课学段课程设计应紧扣高职和本科阶段的需求,以需求为导向时时更新。实践教学过程中应增加文化基础课阶段教学与高职阶段和本科阶段教学的沟通研讨。一门课程从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开始设立课程的内容,再依次设定高职阶段、基础文化课阶段课程中与之相关的内容,重点教授,提升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通过基础文化课学段的课程设置的与时俱进突出贯通教学的优势。

四、基于泰勒课程理论分析原因解决问题

(一)泰勒课程理论简介

泰勒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课程理论家,被称为“课程评价之父”。泰勒课程理论主要包括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四个方面。即确定课程目标;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根据目标评价课程。泰勒认为一个完整的课程编制过程应包括这四项活动。泰勒认为“学习经验”是指学习者与他其反应的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基于泰勒课程理论分析

1.精简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组织效率

泰勒课程理论认为高效的教学组织具备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的特点。连续性指的是主要课程要素的直线式重复;顺序性强调教授学生知识的过程中,每一后续经验都建立在先前经验的基础上,且必须更广泛,更深入的探索所设计的事务;整合性指的是课程经验的横向联系。

高端贯通基础文化课学段学制为两年,比高中学制少一年,两年中不仅要完成高中课程,同时也要完成根据学生年龄设置的心理健康课程、突出贯通优势的职业先导类课程、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校本课程。这就使得学校的课程安排压力较大,要改善这种情况需要从精简教学内容进而提升教学组织效率两个步骤来完成。

第一,精简教学内容。基础文化课阶段参照高中新课标,科学合理分解各门课程学习难度和学时数量范围。高端贯通基础文化课阶段课程参照普通高中会考难度安排课程。会考是高中毕业的标准,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只要完成高中毕业所需的要求即可。教育部2020年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将课程类别调整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三类课程的划分使得高中课程能够明确划分出高端贯通基础文化课阶段课程选择,必修课程为学生全面发展需要设置的,全修全考;选择性必修课程根据学生未来发展和高考升学设置,选修选考;选修课程就是基础文化课阶段的校本课程,这部分在高中课程设置中为修而不考。在2020 年高中课程方案中规定所有科目必修课程全部修完可记88 学分,而选择性必修课程共计110 学分,学生只要学满42 学分即可达到选择性必修毕业标准,选修部分学分共计60,学生选足14 学分即可达到毕业标准。因此,按照贯通基础文化课学段的要求,完成高中会考难度课程的要求,会考难度即是高中毕业难度要求,因此基础文化课课程设置第一步需要确定“88+42+14”即可。

第二,高效的教学组织。在精简的基础上,着重提升“88+42+14”学分教学组织效率。通过课程设置的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提升贯通教学效率,突出一体化优势。连续性:针对高端贯通教学七年一体化设计,应注重以目标为导向。以学生毕业承担的社会责任为起点细分教学任务,按照本科、高职、基础文化课的顺序完成课程设置。确保每门课程都能顺应学生学习规律,由浅入深。顺序性:强调每一后续学习内容都建立在先前学习习得的基础上,且新的学习内容必须比之前的学习习得更广泛、更深入的探究设计的事务。如贯通培养中,基础文化课阶段、高职阶段、本科阶段都会讲授到同一个实验,这个实验在每个阶段的讲授内容一定要遵循顺序性原则,才能使教学过程没有重复和时间精力的浪费,从而提升教学组织的效率。整合性:使学生的知识能够各学科横向联系,共同解决问题,如基础文化课阶段的生物、化学学科相近,教学内容有关联性较强的内容,针对这些内容的课程安排要注重整合性,在课程设置过程中组织相近学科教师多沟通研讨,共同设计课程,优化课程设计。

结合贯通教学具体情况形成88 学分必修课+42 学分专业选修课+14 学分选修课的课程体系。必修课为学生必修修完课程,专业选修课为学生依据自己要选择的专业选择的课程,选修课为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的课程。

必修课程在设置过程中突出贯通教育基础教学的特点;选择性必修课程应根据学生未来专业方向完成课程,这类课程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数学、语文、英语课程的选择性必修为基础文化课阶段的必选课程,这是学生一生的文化积淀;第二类是高端贯通学生高职阶段学习专业选择比较明确,可以根据专业情况完成此类课程的选择,如选择了园林设计类的学生必须选择艺术类选择性必修课程、而要学习宠物医生或绿色食品检验与检疫的学生就必须完成化学和生物两个选择性必修课程。这些与专业相关的选择性必修课程的选取应该根据学生未来要学习的专业在高职和本科阶段的学习要求来设计;选修课程也可以成为校本课程,这类课程应该受到高端贯通基础文化课阶段课程设置的重视,高端贯通基础文化课学段不仅要学习知识,也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经过以上精简和提高组织效率的方式,保证贯通基础文化课程在课时不增加的情况下满足各学段甚至是学生就业以后对知识的要求。

2.合理选择和形成学习经验,确立学生学习主体位置

根据泰勒课程理论中对学习经验的定义可知,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发生的,学生学到什么取决于他在学习过程中做了什么,而不是老师做了什么。贯通基础文化课教学体现为学生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的确立。在学生学习经验形成的过程中反映出的学生学习知识主动性不强主要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第一,学习积极性不高,好的学习习惯尚未形成。贯通学生入学要求是2020 年前中考成绩430 以上、2020 年开始中考改革后成绩490 分以上,这两个成绩都比高中录取分数线稍低。以2021 年北京市中考高中升学率为例,当年中考学生人数77647,高中招生人数61071,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升学至高中,报考贯通教育的学生与到高中学习的学生相比中考成绩总体较低。到贯通学习的学生在初中阶段普遍存在成绩不理想的情况,对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感觉学习难度大甚至有抵触情绪,相反对实践、活动类的课程参与积极性高、效果好。高中课程理论性强,授课过程中实践、活动形式较少。同样学习高中课程贯通学生与升入高中的学生相比,贯通学生的学习难度更大。第二,贯通教育形式升学压力小。高端贯通各学段之间转段考试为非选拔性考试,且通过率一般为95%左右。贯通学生没有高考压力可以直通本科。贯通基础文化课程设置如果完全向高中会考一样比较难取得相同的效果。

贯通学生与高中学生相比普遍存在基础较薄弱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方法不正确或学习动力不足。到了贯通基础文化课学段,学生没有升学压力,加之高中课程比初中难度增加,他们更加丧失学习主动性。针对这种情况,目前基础文化课学段教师在课堂管理上需要加强引导和管理,促进学生学习。

依据泰勒课程理论,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生学到了什么取决于学生自身做了什么,而不是老师做了什么。就是说同样在一个班级的学生,因为在老师讲课的过程中对知识内容的感兴趣程度不同导致学生获得的学习经验不同。教育的关键手段是教师授课过程中提供给学生恰当的学习经验,激发学生学习,而不是教师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授课内容的堆积。教师有效的控制学习经验的方法就是通过构建能激起学生所期望行为的情境来控制课堂环境。

贯通教学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位置,克服本身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三个层面设计。

第一层面:泰勒课程原理认为,“为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学生必须有所学知识相关经验”。结合贯通基础文化课教学实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学习经验要比教师在课堂上讲授课程内容更有效果。学习经验的获得可以是学生在生活中的见闻,针对教学可以是教师带领学生在实验室直观的体验,也可以是科学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还可以是到博物馆的游学。在学生具备学习经验的条件下,教师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参与、互动、体验等教学方式习得新知识和新技能。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教师需要合理设置课程实践与理论课时比例,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因此,如果能够针对贯通基础文化课阶段学习要求,将原有高中式课堂管理增加理论课时所占比例,将理论知识融入到一个个实验或者建模、研学、剧本中,让学生在参与中学到知识,增加学生课堂参与程度,提升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

第二层面:这个层面体现在教师教授过程中。学习经验的选择要做到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获得满足感,目标的难易程度要适应学生的能力。学习经验的积累过程设计要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有满足感而不能让学生感到抗拒,在贯通实际教学中需要教师结合学情和课程实际情况设计合适的学习经验参与过程。学习经验获得的实践过程所涉及的知识点要适合贯通学生当前的知识掌握水平,这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在初中和贯通基础文化课已经学到的知识点。

第三层面:学习经验获得设计需要多种多样。在贯通教学中学习经验获得途径设计需要丰富多样,为了实现贯通教育的教学目标,可以一个授课内容有多个经验设计,也可以一个经验设计应用于多门课程的多个知识点讲授过程,提升贯通授课效率。

3.不断更新贯通教学目标,突出贯通教学优势

泰勒认为,学校首先应考虑“通过教育,学生应该实现什么样的目标”,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将学生的自身发展和社会的需要作为出发点设定课程目标。

结合贯通教育特点倒置设置课程,以高职阶段学习乃至本科阶段学习要求需要目标为导向,精准设置基础文化课阶段课程。高端贯通人才培养共分为三个阶段,即基础文化课阶段、高职阶段、本科阶段。基础文化课阶段的任务明确,就是为学生在后面两个阶段的学习打下知识和文化素养两方面的基础。因此,在课程设置时应注意做到要以后面两个阶段学习需要的知识和能力为导向合理设置课程。在实际工作中需要从全局角度制定七年一体化人才培养计划,通过以培养目标为导向,参照高职和本科阶段学习内容精准制定基础文化课学段的选择性必修课课程内容。

猜你喜欢
文化课学段高端
高端油品怎么卖
中职文化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高端制造业向更高端突围
“澳”式无双开启高端定制游
碰撞:故宫文化课与英国中文热
第二学段数学新授课“学导课堂”的教学范式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家庭作业
高中各学段史料教学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激励理论在中职文化课学习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