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艳
(江苏省新沂市八一实验学校,江苏 新沂 221400)
对于进入初中阶段的学生,由于面临着中考的压力,教师包括家长都比较重视科学文化知识的教学,而对于学生的情感教育往往重视程度不够。再加上刚进入初中阶段的学生,心智并未完全成熟,对各种复杂的情感认识不清,理解不到位,于是就出现了很多学生成绩非常突出,但情感不丰盈甚至干枯的现象。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自觉地运用古诗词中的美好情感教育学生,使学生能够健康、全面地成长。
对初中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不仅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和要求,也是中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由此不难看出,情感体验和情感教育对中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注重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情感源泉及审美素材,高度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的培养。通过课堂教学,教师要培养学生包括爱国主义,科学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积极热情向上的生活态度,使学生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成长为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的中学生。
情感教育应是教学的根本,正如著名教育家夏丏尊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爱因斯坦也非常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人文性和思想教育性。情感因素在语文教材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在教材中,古诗词占据了相当的篇幅,这为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平台。
我国号称诗国,诗歌在我国古代文学中名列首位,不仅名家辈出,而且佳作纷呈。从古代的原始歌谣、《诗经》、楚辞、汉魏的乐府,到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的诗词曲赋,犹如一条灿烂的银河,在中华文明史上熠熠生辉。《尚书》说:“诗言志。”诗歌都是用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其中,有对亲人的思念与关怀,对朋友的祝愿与怀念,对家乡的眷恋与回忆,对祖国的热爱与赞美;有手足之情,朋友之谊,游子之意,赤子之心;有拍案而起的激情,催人泪下的凄切,细雨霏霏的柔婉,天地动容的悲惨;有开怀的笑,嚎啕的哭,会心的悦,无名的愁……可以说这些韵味隽永、内涵精深、情景交融的古诗词是培养学生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的最佳载体。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载体,深入挖掘这些载体背后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
世间最美的感情便是人间的亲情。自古以来,我们中华民族就提倡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长幼有序。在初中语文古诗词中,有许多描写骨肉亲情的优美篇章。
1.子女对父母的孝敬之情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孝”被我们奉行为做人的基本准则。《论语》一书中有许多篇章谈到做人要守“孝”的问题,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孝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意思是说尊敬父母、团结兄长,这应是做人的根本啊!在《论语》开篇中就谈到孝道的问题,这正说明孝道的重要性。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这说明作为子女,首先要孝敬父母,只有在孝德的基础上学习文化知识,才有意义。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诗》这首北朝民歌,塑造了一个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女英雄形象。木兰考虑到父亲年世已高,自己又没有兄长可以代父出征,所以她决定女扮男装,代父出征边疆。这是木兰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孝敬父母毅然做出的选择。这是一篇英雄传奇,读过之后令人感动。它之所以有这种效果,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把木兰的英雄气概与对父母的孝敬之情结合在了一起。
孝是一种永远也不会过时的民族美德。从古至今,古典诗歌对“孝”这个主题进行了无数次的赞美,许多人物对父母的孝敬之心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得淋漓尽致。
《游子吟》是一首吟咏伟大母爱的颂歌。诗人孟郊通过对母子分别时,母亲为儿子缝衣这一极其寻常的细节回忆,回味到慈母对游子的笃爱之情。诗人以自己的切身体会,以亲切而纯真的感情,吟唱出这首伟大母爱的颂歌。诗人对母亲的深情发自肺腑,充分表达了自己对母亲淳厚、炽烈的赤子之心和敬爱之情。千百年来,这首诗引起了无数读者感情上的强烈共鸣。特别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两句诗,更是脍炙人口、家喻户晓。
当前,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很多学生只知道“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却很少知道父母的辛苦,更谈不上感激父母、孝敬父母了。教师在教学这些古诗词的时候,要让学生反复诵读,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的思考,感受父母的爱,并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的爱,实现“以诗育人”的目标。
2.兄弟之情
兄弟之情,手足之情。同根所生,血脉相连。这是一种心理上积淀深厚的感情。兄弟之间,即使相距千里,也会彼此牵挂与思念。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是王维早年写的一首怀人诗。第一句用了“独”“异”两个字,突出强调了游子孤独寂寞的处境,为下句的“倍思亲”作了有力的铺垫;第二句用了“倍”字,说明诗人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家人,只不过是到了重阳节倍增了思念的心情;三、四两句运用了巧妙的写法,不言自己如何忆兄弟,但言兄弟之忆己,他遥想重阳佳节兄弟登高、遍插茱萸时,会发现有一兄弟远在他乡、不能在家团聚而感到遗憾,这就加倍写出了诗人王维对兄弟思念的深情。
同样,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小序中写道:“……兼怀子由(苏辙字)。”在中秋佳节、万家团圆之际,苏轼、苏辙却天各一方,苏轼不由得思念起自己的弟弟苏辙来。据说,苏辙看到这首词后非常感动,第二年中秋节专程到苏轼处跟哥哥团聚,前后待了一百多天。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也表达了血浓于水的亲情。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像这样表达兄弟之情的古诗词还有很多。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了解这种兄弟之情。兄弟之情,也是血肉之情。兄弟同根所生,血脉相连,“打断骨头还连着筋”。兄弟之情,也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教师要教育学生珍惜这种情感。但反观当前社会,有些兄弟为了一点遗产,大打出手,最终成为路人、仇人。发生这种现象,是可悲的、可痛的。当代初中学生一定要以此为戒,兄弟姐妹之间要彼此相爱,团结互助,多一些理解和谅解,少一些嫌隙和纷争,共同为建设美好家庭、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友谊是人们在交往活动中产生的一种特殊情感。友谊是知情,是知音,是知心。邹韬奋在《友谊与职权》里说:“友谊是天地间最宝贵的东西,深挚的友谊是人生最大的一种安慰。”自古以来,关于颂扬朋友之间高尚友谊的诗词举不胜举。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前两句写客舍周围碧绿的柳树、看不见尽头的驿道,为送别渲染了浓郁的氛围;后两句则直抒胸臆,不仅有对远行者的体贴,还有对友人元二依依惜别的情谊。
李白《赠汪伦》这首诗是歌颂友情的名作,特别是最后两句用千尺深的潭水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李白与汪伦的深厚情谊,读来不能不为之动容。李白一生写了大量的关于友情的送别诗,如选入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就有《别董大》《送友人》《渡荆门送别》《送孟浩然之广陵》等,都体现了割舍不断的友情,读来脍炙人口,人们耳熟能详。
可以说,友情是维系社会和谐的重要一环。每一个人都不可能是社会中孤立的存在,他总要同其他人发生千丝万缕的关系。关系处理得好,他们就成了友人;关系处理得不好,他们就成了路人,甚至是仇人。常言道,“一个好汉三个帮”,更何况普通人呢?学生学习这些抒发友情的古诗词,要能够从中汲取精神营养,处理好目前的同学关系,应该说,同学关系最为纯洁,今天的同学关系,也就是明天的朋友关系。
自古以来,明月、美酒就与乡思、乡愁结伴而行。常年漂泊在外的游子当孤身一人时,当面对明月端起酒杯时,往往会勾起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心中涌起无限的乡思、乡愁。即使走遍千山万水,那故乡的蓝天白云、故乡的小桥流水、故乡的亲人朋友,都会让游子牵肠挂肚。时间愈久,思乡之情就愈强烈。
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这首词意境开阔宏伟,表达了作者绵绵悠长的乡思之情。傍晚时分,殷红的斜阳映照着远处的山峰,天水相接。在这一片萧瑟的秋景中伫立凝望,只见萋萋的芳草,漫漫无际,延伸到天涯,延伸向故乡。此情此景,让客居异乡的游子幽思满怀。故乡,代表着亲情的慰藉、天伦的温暖,怎不令人思恋?长夜难眠,本来月照高楼,还能凭窗赏景,但在作者眼里,越是美景越引发出思乡的感慨。作者只能借酒消愁,但是“举杯销愁愁更愁”,郁积的乡思在酒的触动下反而爆发,终于化作两行浊泪,潸然而下。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体现乡愁、乡思的古诗词非常多,如《诗经·小雅·采薇》《悲歌》(汉乐府民歌)、《行行重行行》(汉《古诗十九首》)、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岑参的《逢入京使》等等,都体现了魂牵梦绕的思乡之情。
刘勰的《文心雕龙》中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提法,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古诗词中的意境,准确理解蕴含其中的乡情。教师尤其要引导学生吟诵、默想、联想和想象,让学生通过这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内心也许就能够和作者一样充满了对家的眷恋和思念。乡思、乡愁不仅是作者内心所感,此时也会成为学生内心的呼唤。学生在冥想情境中设身处地地亲历并体会,能够给他们带来丰富真切、神奇可感的内心情感和思绪意识的探索漫游,教会学生更生动、更真实、更切身可感地体验。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我们世世代代炎黄子孙不朽的精神灵魂,是我们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精神支柱。历代文人忧国忧民,敢把个人的利益、生死置之度外,以自己特有的方式热爱着祖国、热爱着人民。他们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前途。他们的思想感情乃至生命往往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融为一体。他们自觉地驾驭如椽之笔,或喜或忧,诚挚地书写着爱国主义精神。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体现爱国之情的古诗词非常多,如杜甫的《春望》、陆游的《示儿》、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林升的《题临安邸》、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杜牧的《泊秦淮》等。提到爱国古诗词,不能不提到辛弃疾。辛弃疾一生不仅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也写了大量的词作,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都体现了强烈厚重的爱国情怀。
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挖掘古诗词中的爱国情感,通过朗读、思考、讨论等形式,把诗词中的爱国情感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思想情感。教师在讲述这些歌时,要先组织学生进行阅读,明确诗歌情感以爱国为主;随后就可以将作者生前事迹、创作诗词时的社会环境等展示给学生,在明确写作意图的基础上逐渐学会朗读诗词,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由于古诗词主要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情怀,展现了对国家和平的愿望,所以就需要利用古诗词内容,结合当前社会发展形式,确保学生能够清楚认识到当今时代的幸福安康是建立在祖辈辛苦拼搏基础上的,应当学会珍惜当下生活。利用古今对比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积极探究中了解立德树人的内涵,逐渐形成认同感与使命感,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目标。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这就是爱情的魔力。爱情是人类历史发展中永恒不变的主题,也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反映内容最多的主题之一。爱情诗不仅源远流长、数量众多,而且内容丰富、感情真挚动人。爱情诗贯串于中国文化发展的始终,上起《诗经》、汉乐府、六朝古诗,下至唐诗、宋词、元曲。这些爱情诗有青年男女对爱情的执着与追求,有夫妻之间的牵挂与思念,更多的则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生死离别所引起的伤痛。
在《夜雨寄北》中,李商隐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了他在巴山雨夜时思念妻子,充满了深深的怀念之情;在《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中,作者所用语言与上首诗完全不同,含蓄蕴藉,凄恻凝重,表达了缠绵悱恻的感情。与《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璧”的《孔雀东南飞》,则体现了男女主人公坚定执着、坚贞不屈的爱情,读来令人扼腕叹息。
《上邪》(汉乐府,佚名)这首爱情诗表达了一位青年女子向她的意中人发出的海誓山盟。这首诗分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是从正面表达自己的愿望,她要与对方相爱相配、结为夫妻,并且使这种热烈的爱情永远持续下去,不会因时间的推移而断绝衰落,表现出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与专一。后半部分是这首诗最精彩的部分。“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诗中所列举的这五种自然现象都是怪异的、反常的,在现实生活中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女主人公宣称只有同时出现这些反常的自然现象时才与对方分手。作者采用叠加的方式把五种反常的根本不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组合在一起,更加突出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坚定不移,使这种真情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使自然力成为爱情力量的象征。
通过对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进行深入挖掘可以发现,其中所引入的内容都是精心挑选的,在诗词中隐藏着美好情感的教育内容。为了将美好情感教育理念全面落实到教学活动中,就需要教师做好教材研究工作,找准美好情感教育的渗透点,确保学生能够通过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美好情感。
初中语文古诗词中所表达的血浓于水的亲情、割舍不断的友情、魂牵梦绕的乡情、强烈厚重的爱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和体会古诗文中的情感美,继承和发扬这些美好情感的优良传统,对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科学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积极热情向上的生活态度,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我们建设繁荣、稳定、和谐的社会也必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