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时印,张晓报,陈京军
(湖南科技大学 教育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针对内地(大陆)高校港澳台大学生开展国情教育,是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维护国家统一,培养坚定爱国者的重要手段。习近平总书记在香港回归二十周年庆祝大会上强调,要着力加强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也明确指出:“要增强港澳台青年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近年来,内地(大陆)高校港澳台大学生就读人数持续增长。据统计,目前具备港澳台大学生招生资格的内地(大陆)高校超过400所,在校港澳台大学生近4万人,且绝大多数毕业后会选择就职于粤港澳大湾区,他们已经成为大湾区建设的重要生力军[1]。同时,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完善内地(大陆)高校港澳台大学生国情教育体系、提高内地(大陆)高校港澳台大学生国情教育实效、增进其国家与民族认同和自豪感刻不容缓。然而,当前内地(大陆)高校港澳台大学生国情教育的实践及成效离国家和社会的期待还有一定的距离。
为全面了解内地(大陆)高校港澳台大学生国情教育现状,本研究主要依据教育本身的要素,从受教育者、教育者、教育中介以及教育效果与问题反思等方面设计了调查问卷。其中,受教育者维度主要涉及内地(大陆)高校港澳台大学生对国情教育的主体认识、主体意愿与态度;教育者维度主要考察高校层面对内地(大陆)高校港澳台大学生国情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实施主体的身份结构;教育中介维度则为了全面了解国情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方法与手段、考核方式等信息;教育效果与问题反思维度重在获取内地(大陆)高校港澳台大学生国情教育的效果与问题及其原因等信息。在此基础上,笔者对内地(大陆)高校港澳台大学生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现状调查(有效问卷220份)。从接受国情教育后对中国国情的了解程度变化看,将近70%的调查对象表示“比之前有了更多的了解”。从总体效果看,将近60%的调查对象表示“效果显著”。但从22.73%的调查对象表示接受国情教育后对中国国情“比之前仅仅多了一点了解”,9.1%的调查对象表示“和之前相比没有区别”或“不太清楚”,再到40%的调查对象表示国情教育在总体上“效果一般”或“没有效果”,都可以看出当前内地(大陆)高校港澳台大学生国情教育有一定的效果,但还不够显著,总体有待提升。因此,亟待通过深化国情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内地(大陆)高校港澳台大学生国情教育走深走实。
作为内因,内地(大陆)高校港澳台大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实际投入直接决定了国情教育的质量。然而问卷结果显示,部分学生轻视国情教育的价值,对国情教育有一定抵触心理。调查对象绝大部分认为国情教育重要,其中认为非常重要的占68.18%,比较重要的占27.27%。与此同时,有4.55%的调查对象认为国情教育不重要。而从主观意愿看,调查对象绝大部分愿意接受国情教育,其中非常愿意的占68.18%,比较愿意的占22.73%,但同时亦有9%的调查对象不太愿意乃至非常不愿意。再从对当前内地(大陆)高校港澳台大学生国情教育主要问题的调查结果看,有31.82%的调查对象表示自身“对国情教育不感兴趣、不想学”。虽然这些比例不高,但综合起来却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部分内地(大陆)高校港澳台大学生对国情教育的主体认识和主体意愿问题,这无疑会影响他们在国情教育方面的学习投入和学习质量。
提升内地(大陆)高校港澳台大学生对国情教育的认识,不能只进行知识灌输,这样往往会激发他们的逆反心理,而要通过强化思想教育,提升他们参与国情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这就要从他们的角色和身份出发,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的精华,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2]。“历史是集体记忆的一种形式,没有这种形式,一种集体的认同感是不可能的。”[3]由此可见,在港澳台同胞与海外侨胞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对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是创造内地(大陆)高校港澳台大学生接受国情教育的思想与观念前提的必要路径。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多种原因,部分港澳台青少年对国家历史进程缺乏全面客观的认知和评价,难以产生历史共鸣,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相对较为淡薄,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意识亦相对淡化[4]。因此,要通过“中国历史”等必修课程的学习,将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历史和发展放在中国史全历史过程中定位,从而在港澳台大学生心中构筑一个完整的“中国史像”[5],构建内地(大陆)高校港澳台大学生群体共享的历史文化记忆并从中凝练出共同遵循的价值共识,为他们生成共有的国家认同打下文化和心理基础[6]。
教育者是生成与决定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对于国情教育而言,高校对港澳台大学生国情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师资配备与建设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情教育教学质量。然而问卷结果显示,当前一些高校对国情教育重视不够,教学主体的结构相对单一且质量与水平不够理想。一是高校的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一些招收港澳台大学生的内地(大陆)高校对国情教育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过于关注专业教育而忽视国情教育,致使国情教育实效性不够。绝大部分调查对象认为所在高校重视,其中非常重视占54.55%,比较重视占40.9%,但同时也有4.55%的调查对象认为不重视。从对当前内地(大陆)高校港澳台大学生国情教育主要问题的调查看,36.36%的调查对象认为“所在高校对国情教育不够重视”,进一步验证了当前部分高校对港澳台大学生国情教育的态度与投入状况。二是国情教育的教学主体有待完善。对于国情教育的教学主要由哪些人实施,调查结果主要集中于校内思想政治类专业教师(占68.18%),其次依次为校外专家学者(占13.64%)、校内辅导员等行政人员(占9.09%),再次为校内其他专业的教师(占4.55%)以及其他群体(占4.54%)。由此可以看出,相比于校内思想政治类专业教师,校外专家学者、校内辅导员等行政人员以及校内其他专业的教师所占比例过低。同时,13.64%的调查对象反馈了当前内地(大陆)高校港澳台大学生国情教育中“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一般”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不断抬头,战乱恐袭、饥荒疫情此伏彼现,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复杂交织”[7]。在这种情况下,强化港澳台大学生的国家意识和国民身份认同对维护国家统一至关重要。因此,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高校的国情教育职能,强化相关高校的国情教育意识与责任,推动其进行系统化的国情教育设计。为保障高校真正贯彻落实国情教育,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可建立国情教育督导评价制度,将国情教育开展情况纳入教育系统年度督导计划,开展专项督导检查[8]。同时,要进一步重视校内专业课教师、校外专家学者在国情教育上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他们在学科专业上的影响力与号召力,构建专业教育与国情教育相协同的育人体系,发挥其在学科专业教育中自然融入国情教育的作用,从而扩大国情教育的覆盖面、提升国情教育的实效性。这无疑需要高校从专门的国情教育(“小”国情教育)走向专门与融合相结合的国情教育(“大”国情教育)。此外,高校还要通过教师培训等形式,引导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打造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国情教育教师队伍[9]。
国情教育是使学生了解我国资源、地理、环境等自然国情和文化传统、政治制度、经济状况等人文国情,从而培养其考虑和处理问题的国情视角,增强其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思想感情的教育。科学、系统的国情教育内容不仅是高质量国情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高质量国情教育的重要抓手。作为特殊群体,内地(大陆)高校港澳台大学生对国情教育有着不一样的需求,然而当前相关高校在国情教育内容设计上对此缺乏充分的考虑,导致供给侧与需求侧存在一定的不对应。根据调查对象的反馈,当前内地(大陆)高校港澳台大学生国情教育内容实际上主要集中于历史(占90.91%)、文化和政治(各占86.36%)、经济(占59.09%)和地理(占54.55%)等方面。然而,他们对国情教育内容的期待却表现出一定的差别。从数据看,他们对以上内容的期待顺序依次为文化(占68.18%)、历史(占54.55%)、经济(占54.55%)、地理(占54.55%)和政治(占31.82%)。由此可见,反差较大的为文化与政治,其中学生最为期待的国情教育内容为文化而非当前占比最大的历史,而政治从实际的86.36%到期待的31.82%反映出部分内地(大陆)高校港澳台大学生对此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
为此,建议国家教育管理部门牵头制定《内地(大陆)高校港澳台大学生国情教育指导纲要》或类似主题的政策文件,明确内地(大陆)高校港澳台大学生国情教育目标和主要内容,并提出不同受教育阶段的具体目标与内容要求[8]。相关高校要在此基础上,设计成体系的国情教育课程、制定高质量的教学大纲、配备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在具体内容上,要结合港澳台大学生的需求强化中国文化的教学,通过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自然而然地强化其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例如,广州中医药大学利用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和省内外优秀红色资源,面向港澳台侨大学生开展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中国情·华夏行”国情教育活动,不断增强港澳台侨同胞的国家意识、爱国精神和对祖国的归属感[10]。同时,要在大胆对港澳台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1)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收和培养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地区学生的规定》(教港澳台〔2016〕96号文件)中取消了“免修政治课和军训课”的规定,修改为“政治课和军训课学分可以其他国情类课程学分替代”。因此,此处未用“政治课”这一概念。的同时注意方式、方法,例如暨南大学就以党史故事展演、党史作品创作、音乐会、红色之旅等特色实践增强“五个认同”,推动港澳台侨大学生与内地大学生同向同行、共享共融、传承红色基因[11]。
科学合理的国情教育方式、方法和手段,有助于提升内地(大陆)高校港澳台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问卷结果显示,当前国情教育教学理论性与封闭性较重,实践性教学有待加强。根据调查对象的反馈,当前内地(大陆)高校港澳台大学生国情教育的方式主要集中于国情教育课程和国情教育活动(各占77.27%)、国情教育讲座与报告(占59.09%)和自学(占45.45%)。然而,调查对象对以上内容的期待顺序却依次为国情教育活动(占68.18%)、自学(占50%)、国情教育讲座与报告(占45.45%),最后才是国情教育课程(占36.36%)。对于国情教育的教学,调查结果显示,教师主要采取的方法从被选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播放视频等影像资料(占90.91%)、口头讲授(占81.82%)、参观考察(占36.36%)。然而,从期待上,调查对象最想接受的方法是参观考察(占81.82%),其次是播放视频等影像资料(占68.18%),最后才是教师的口头讲授(占40.91%)。从对当前内地(大陆)高校港澳台大学生国情教育主要问题的调查看,调查对象对“教育内容过于理论化”“教学形式与方法单一,无法激起学习兴趣”的反馈较为集中,该内容反馈的比例将近60%。这些调查结果相互印证,反映出内地(大陆)高校港澳台大学生更为期待实践性强的教育方式与教学方法,教学理论性与封闭性较重的问题亟待解决。
未来国情教育需要继续把握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将硬教育与软教育充分结合,不断创新国情教育的方式、方法与手段。首先,在国情教育必修课方面,教师需克服偏重理论教学与单向灌输的问题,强化理论教学的实践性与趣味性,将有意义的国情教育教学转换为有意思的国情教育教学,充分激发内地(大陆)高校港澳台大学生的内驱力;在专业课方面,高校与教师需系统挖掘专业课程中的国情教育元素,将国情教育像“盐”一样融入内地(大陆)高校港澳台大学生的专业学习之中,不断增强国情教育与专业教育两者的融合与互通[12]。其次,注重参观考察等国情教育活动,强化实践与体验式学习。例如,在地理国情方面,高校可组织内地(大陆)高校港澳台大学生实地考察、分析研究和解决实际地理问题,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切实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从而激发爱国之情,而且可通过对自然界的探索考证,找出资源、生态、环境、经济等问题的症结,激发学生的报国之心[13]。再如在历史与文化国情方面,在昆高校组织的“重走联大路 培育家国情”、中南大学组织的“‘文化同根’——阳明山文化行活动”等“行走”的国情教育形式不仅有利于加深港澳台学生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了解,增强港澳台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历史责任感和文化归属感,而且有助于在现实中增进港澳台学生之间、港澳台学生与内地(大陆)同胞之间的交流交往。再次,针对调查对象的自学需求,国家教育主管部门、高校与教师多元主体需结合国情教育目标,在创设丰富而多样的国情教育在线资源库、打造翻转课堂等多样化学习资源及方式上下功夫。当前,由教育部港澳台办公室主办、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协办的港澳台学生国情教育学习平台已经开始运行,它以同步学习与异步学习相结合的方式面向港澳台师生开展国情教育网络培训。其中,学生可通过观看直播课程、完成在线知识自测、进行班级研讨、撰写心得等方式进行国情教育学习。
考核是反映学生学习情况、调动学生学习自觉性和优化教育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对国情教育的实际考核方式,调查结果显示当前高校主要采取了开卷考试、闭卷考试、实践报告和学术论文等四种方式且被选比例较为接近。而从调查对象的期待看,他们更希望采用开卷考试(占59.09%)、实践报告(占50%)和学术论文(占31.82%)的形式进行考核,希望采用闭卷考试的仅占18.18%。尽管这背后有学生不想识记的因素,但考核方式封闭有余而开放不足一直是我国高校学业考核的一个突出问题。同时,从对国情教育问题的调查看,13.64%的调查对象认为国情教育“考核宽松,没有压力”。很明显,在重视识记而考核又不够严格的情况下,不仅无法全面地实现国情教育知情意行四重教学目的,而且连基础性的识记内容也很难被牢固掌握。
基于调查所揭示的问题,未来在内地(大陆)高校港澳台大学生国情教育的考核方式与考核难度上需做适当调整。一是要提升考核的开放性,即不能单纯考查学生国情教育的识记状况。二是要强化考核的学术性,即不能单纯考查学生对国情教育既有知识的掌握情况。针对这两点,相关高校可利用开卷考试、实践报告和学术论文等考核方式,使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的国情教育以及学科专业知识与方法,分析、论述与解决我国面临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环境等现实问题。例如,国家之间的竞争并不只是科技、资源等硬实力方面的竞争,还包括文化、教育等软实力方面的竞争。当前,无论是硬实力还是软实力,我国都与世界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高校在展示近些年我国改革与发展巨大成就的同时,还应将这些问题直观地呈现在内地(大陆)高校港澳台大学生面前,这样不仅有助于他们全面认识国情、激发建设祖国的使命感,而且也有助于更加全面地考查他们的国情与学科专业知识掌握情况与运用能力。三是提升考核要求与考核难度。从古今中外的教育来看,严格要求都是保证教育质量与水准的必要条件,它既体现在培养过程中,也体现在考核环节中。考核的开放性并不等于标准的宽松,不能因为他们是港澳台大学生,也不能因为课程是国情教育课程而非学科专业课程就放松要求。因此,高校要建立严格的考核机制,保障国情教育迈向更高质量发展。
总而言之,港澳台青年的成长和发展不仅关系到港澳台地区的未来,也关系到国家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高校作为港澳台大学生国情教育的主阵地,承担着强化港澳台大学生国情认知、培养港澳台大学生爱国情怀的重要使命[14]。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当前内地(大陆)高校港澳台大学生国情教育已有良好基础、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与国家与社会的期待有一定差距。基于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的问题,高校未来需要从受教育者、教育者、教育中介等影响国情教育质量的多方面因素系统着手,进一步加强内地(大陆)高校港澳台大学生国情教育,提升国情教育的质量与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