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峤
高校后勤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创新
李 峤
[中国计量大学]
高校后勤服务保障学校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后勤人才队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队伍。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推进,后勤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规模、结构、素质、培养、激励和保障等方面仍有不少亟待完善之处。师徒制作为人才培养制度建设的一个向度,有助于纾解高校后勤高技能人才培养“成效”之困、人力“成本”之困和人才“成长”之困。高校后勤党组织发挥引领作用,工会组织发挥支持作用,可以为高校后勤高技能人才师徒制培养双向赋能,显著提升后勤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效性。
高校后勤;高技能人才;师徒制;党建引领;工会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人才引领驱动”。[1]而其中的技能人才则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据统计,“我国高技能人才仅占就业人口总量的7%”[2],加快适应高质量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高校后勤是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需要有广大师生满意的后勤服务,这些都离不开高质量的后勤人才队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国内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但也形成了一定的成规律体系的理论研究成果。[3]对于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姜炜等指出,“我国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完善,基本形成了以职业技术院校为基础,以企业为主体,学校教育和企业培训相结合,社会支持和政府推动相互配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4]从培养模式上来看,宋歌认为要“引导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加强与国内外教育资源和企业的战略合作,探索产教对接、工学结合、中外合作、校企协同等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5]。就制度建设而言,已有研究表明,师徒制已成为高技能人才培养制度建设的一个向度。[6][7]石利琴强调要创新“党建+”载体与实施模式,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8]。刘程程等在工会视角下提出:“工会以外部平台的形态介入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中,从‘参与’、‘支持’和‘激励’三个层次开展工作,最终共同形成一个系统化的完整支持体系” 。[9]综上,近年来有关高技能人才的研究多集中于政府、企业和职业院校层面,鲜见聚焦在高校后勤领域的相关研究,但这些研究仍然从多个维度为本研究提供了有益的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基于此,本研究立足高校后勤职能定位,把握新时代高校后勤服务保障现代化的新形态和高技能人才的新特点,围绕高校党建引领、工会支持人才培养的核心要义以及师徒制这一历久弥新的中华传统教育模式,探讨党建工建双向赋能高技能人才师徒制培养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进路。
参考《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对于高技能人才的阐释[10],结合高校后勤工作实际,可将高校后勤高技能人才定义为:在高校后勤服务保障一线的从业者中,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操作技能,能够在后勤工作的关键环节发挥作用,解决服务保障中的技术难题,推动技术革新的职工。主要包括后勤职工中取得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的人员。
随着高校扩招、校区扩建以及师生对后勤服务需求由“保障化”升级为“品质化”[11],后勤服务工作的范围不断扩展,内容愈加多元化、多样化,服务方式更加精细化、专业化。工程基建、物业管理、能源动力、餐饮服务、医疗保障以及特种设施设备运维等工作领域无一不对技术技能人才“求贤若渴”。但在高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口总量比例整体不高的大背景下,高校后勤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同样面临数量规模不足的困境。
陈建平等组织开展的一项调研显示,高职院校后勤系统中,不同岗位高级技师证书持有者所占的比例不尽相同,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更少;有的院校在岗的高技能人才55岁以上者占比超50%,后备人才储备相对不足,断层现象比较严重。[12]在以培养技能人才见长的高职院校,后勤高技能人才队伍的结构尚且如此,更遑论本科高校了。
传统观念束缚之下,仍有人片面地认为高校的教学科研等重点工作领域才涉及人才队伍建设,后勤工作只不过是“看门扫地做饭”,不需要也用不到人才。因工作性质和内容所限,后勤职工整体学历不高、文化素质偏低是不争的事实。然而新时代的高校后勤已远非传统意义上的高校后勤,没有相对高素质的后勤服务保障队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队伍,将难以满足高校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后勤系统要完成好服务保障这个“第一要务”,离不开人才这个“第一资源”,而招聘是后勤引进人才的第一关口,是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源头。从整个就业市场的视角来看,劳动力价值提升、从业选择多元化、职业期望值增高、待遇缺乏吸引力等原因导致高校后勤招工难,加之不少高校后勤缺少专业化的招聘团队,使得后勤对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力度与社会同行业相比仍存在不小差距。
发展留人、待遇留人、情感留人,才能为后勤改革与发展积聚力量,才能使后勤职工安居乐业。现实境遇中,不少高校后勤职工特别是技术技能岗位的职工缺乏系统的培训和专业化的成长途径[13],常囿于“工作就是谋生”的思想藩篱。薪酬福利待遇方面,对内缺乏公平性,对外没有竞争力,甚至在加入工会等事宜上也被“区别对待”。存在感不强、归属感缺失、荣誉感缺乏成为后勤人才队伍不稳定,技术技能岗位职工频繁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以来,后勤用工模式逐渐多元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后勤理顺了劳动用工关系,规避了劳动用工风险,降低了劳动用工成本,但客观上也使得同工不同酬的问题进一步凸显。[14]不少技能人才属于“编外”人员,其薪酬福利待遇无法与学校接轨,工资水平也低于社会同行业标准。此外,部分高校后勤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建设相对滞后,优劳优酬导向的激励作用无法充分发挥,一定程度上也挫伤了技能人才的工作积极性。
高校后勤服务工作点多、线长、面广,不少岗位对高技能人才“引育留”的需求十分迫切。通过在内部遴选一定数量的管理和技术骨干,与新员工或急需提升技术能力的普通员工建立支持性的师徒关系,师傅给予徒弟高度的支持和协助,徒弟们则观察、模仿和吸收师傅们在分析、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运用的知识与技能并加以升华。
相较于传统的显性知识习得,高校后勤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更需要的是隐性知识的传承以及技术技能的传授。由于隐形知识和技术技能在学习与理解上并不那么容易,在传授上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高校中师徒带教氛围相对浓厚,采取师徒结对,通过“老带新”“传帮带”的模式来让高技能人才“后继有人”,更贴合后勤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际。徒弟跟随师傅进行长时间的学习之后,师傅所掌握的一些隐性知识或是技能就在潜移默化之中教授给了徒弟。而徒弟经过不断地学习、模仿、总结与反思,能够更好地掌握所需技术技能,从而顺利达到“出师”的目的。徒弟掌握了师傅的技术经验之后,自己也可以再立师门招募贤徒,将自身的经验技术传授下去。
一方面,师徒制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更加快捷、准确地评估新员工的专业能力、技术水平、职业素养及思想动态,明晰人岗匹配度,还能够在师傅和徒弟之间产生一定的感情基础,这使得培养出来的后勤高技能人才更加容易扎根后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纾解外引技能人才流动性大造成的人才紧缺困境;另一方面,与传统的集中培训相比,高技能人才师徒制培养模式有利于实现高校后勤内部资源的共享,减少因操作失误或不规范导致的器具与材料损耗,加快新员工或生手的“上手”速度,从而一定程度上降低后勤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投入成本。
在高校后勤高技能人才的师徒制培养模式下,师傅与徒弟之间很多时候都是一对一、面对面、手把手的互动方式。一方面,徒弟通过学习师傅的知识及经验来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技能;另一方面,师傅在教授徒弟知识与技能时,也能够不断巩固自身的知识体系,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加以改正,还可以持续提升自己的领导力、沟通与协调能力等。因此,师徒制能够帮助师傅及徒弟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高校党建引领后勤高技能人才师徒制培养,归根结底属于党管人才的工作范畴。具体来说就是指在加强后勤党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政治引领、思想引领、组织引领、作风引领、纪律引领,全面、硬核、置顶地带动高技能人才师徒制培养工作取得新成效。
加强对高技能人才的思想政治引领是高校后勤党组织的重要政治任务。后勤各级党组织要通过党建引领,把思想政治工作优势转化为人才工作优势,持续鼓舞职工士气、激发工作动力、树立团队意识,从而稳定高技能人才队伍,不断为后勤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还要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引导高技能人才中的师傅们充分发挥带师魂、带师能、带师德的“三带”作用,帮助徒弟们实现学思想、学做人、学本领的“三学”目标。还要善于挖掘并宣传好师带徒过程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与典型事迹,在技能人才群体中营造“教者倾囊相授,学者孜孜不倦”的良好氛围。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高校后勤党组织应做到“三管”齐下:一是管宏观,做好高技能人才师徒制培养的顶层设计;二是管协调,统筹后勤各方面力量的同时积极争取学校其他部门的大力支持,为高技能人才师徒制培养的顺利推进争取资源、创设条件;三是管服务,贴近高技能人才师徒制培养工作,建立党员骨干联系服务高技能人才制度,拓宽关心关爱、服务保障高技能人才的途径。在“师徒结对传帮带”过程中充分发挥后勤党组织“管总”的作用,从严从快从细抓好相关制度的执行落实。
正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徒关系首先必须是“亲”的,师傅“爱徒”,徒弟“尊师”;师徒关系同时又必须是“清”的,不能掺杂任何不当利益的往来。亲清的师徒关系是后勤高技能人才师徒制培养工作的润滑剂和助推器。成功建构亲清师徒关系,不仅可以改变传统的“填鸭式”带教方式造成的师徒单向交往模式,更好地促进师徒之间的良性互动,而且能够升华师傅与徒弟的职业道德素养。为此,高校后勤党组织需要以铁的纪律和严的作风引导后勤师徒关系恪守“亲”“清”之道,营造后勤高技能人才师徒带教的清朗生态。
高校工会基本职责是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竭诚服务教职工群众,具有维护、参与、建设和教育四项职能。其中的教育职能包含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技术教育,前者能够端正后勤高技能人才的工作态度,在构建后勤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的同时,使高技能人才在工作中更具积极性,从而使服务保障效率得到提高;而后者能够直接提高高技能人才的人力资本水平,改善其工作效率,并间接提升后勤服务质量,实现后勤组织和职工个人的互利共赢。
各级总工会、产业工会以及高校基层工会在后勤高技能人才师徒制培养工作中能够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例如,可以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量身定做”,为后勤高技能人才提供普惠性的服务和帮扶;可以通过培训练兵提升师傅的“授业”能力,巩固徒弟的学习成效;还可以定期开展各类比武竞赛来检验师傅对徒弟的“传帮带”效果,从而在学校后勤体系中营造高技能人才师徒制培养的浓厚氛围。
工会组织可以有选择性地在后勤内部建立类似于“名师工作室”的组织机构,搭建一个相对独立的以技术技能传承与创新为核心的平台,让有能力、有意愿的后勤职工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参与进来。一方面,“名师工作室”结构上呈扁平和去层级化,聚焦技术且有着以问题为导向的文化氛围,有助于打破后勤内部行政层级的壁垒;另一方面,“名师工作室”的建立确立了一种在师徒间私人关系之上的偏向于制度性的解决渠道,一个看似相对“松散”的组织,实际上可以实现后勤内部跨部门、跨工种的交流与合作,避免了行政管理中层级化组织架构造成的部门之间的隔阂。[9]
工会组织应设计出台相应的考评激励机制,对那些“名师出高徒”,在高技能人才师徒制培养过程中表现优异的后勤职工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表彰奖励,以体现组织对他们的激励和认可。比如,设立“伯乐奖”,对循循善诱、带教有方的师傅给予肯定,在后勤高技能人才中营造“人人可当师傅,人人争当师傅”的良好氛围;设立“千里马奖”,对“出师”顺利,“青出于蓝”的徒弟予以表扬,在后勤新员工群体中形成“人人争相拜师,人人竞相学艺”的活跃气氛。
[1]新华社.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25)[2023-07-20].新华网. http: //www.xinhuanet.com/politics/cpc20/2022-10/25/c_1129079429.htm.
[2]李睿祎.新发展阶段提升职工生活品质研究[J].工会理论研究(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22(03):4-13.
[3]胡彪.公共政策过程视角下长春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22.
[4]姜炜,李超平.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历程与思考[J].现代管理科学,2018(02):15-17.
[5]宋歌.河南省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研究[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9(03):72-75.
[6]吴言.师徒制:高技能人才培养制度建设的一个向度[J].职业技术教育,2008,29(19):1.
[7]万希.浅论“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J].职业时空,2005(02):26-27.
[8]石利琴.新经济时代高职人才培养中的“党建+”模式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21(24):109-111.
[9]刘程程,马爽,邢若兰.工会视角下高技能人才培养T型机制研究—基于北京市的实证分析[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9,33(1):74-83.
[10]新华社.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EB/OL].(2022-10-07)[2023-07-20]. 中国政府网. http://www.gov.cn/zhengce/2022-10/07/content_5716030.htm.
[11]李峤,王勤.学生深度参与:高校后勤服务育人与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双赢路径[J].高校后勤研究,2019(09):58-60.
[12]陈建平.高职院校后勤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路径研究——基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理论[J].经济研究导刊,2020(15):119-121.
[13]尚谭丽.高校后勤精细化管理研究——以温州大学为例[D]. 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0.
[14]赵龙,梁学荣.高校后勤多元化用工制度问题研究[J].高校后勤研究,2017(10):25-27.
2023年浙江省教代会工会研究课题“高校工会深度参与后勤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路径研究”(项目编号:ZJJYGHYB2023041);2023年中国计量大学党建与思政课题“‘党建引领传帮带,师徒结对共成长’——高校后勤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研究”(项目编号:DS2023011)。
(责任编辑:杨书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