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蓓蕾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图书和文化馆 贵阳 550028)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和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具体举措。其中在“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表述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1]
新时代,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的重点任务在于思想道德建设[2]。而公共精神作为一种以实现公共利益为宗旨的价值取向,是公民道德素养的核心构成。因此,公共精神不仅是衡量公民素质的基本准则,也是衡量全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是社会文明的有效支撑。现在全党上下都在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在此背景下,培育公民公共精神成为新时代亟须解决的新问题,同时也是主题教育学以致用的具体实践。
图书馆的社会角色、功能定位是具有社会主义爱国教育和信息素养教育的公益性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存在价值包含: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服务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图书馆在公共精神培育方面具有优越条件, 对公共精神培育也曾作出过杰出的历史贡献。但是,我国图书馆界对这一社会角色还没担当好,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等实践领域还没有重视图书馆公共精神培育这一功能。所以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视阈下,就如何充分发挥图书馆公共精神培育的功能进行探索实践,是当前图书馆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文明建设目标实现的一个重要任务。
何为“公共精神”呢?公共精神是一种为他人着想、关心公共利益的社会美德,是以公共性为价值归依、含有政治秩序观念、态度和行为取向的道德规范。研究者卞桂平将公共精神看作是“公共”与“精神”的结合,是“伦理同一性”基础上的“道德主体性”,即知与行的统一体[3]。韦仕祺认为,它是公民社会公共生活中表现出的关注整体发展和公共事务的价值趋向,是具有强烈的参政意识、协作态度、批判精神,掌握公民技能等的思想境界和行为表现的总称[4]。
公共精神内涵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特征:
第一,公共性是公共精神的本质。公共精神是立足于公共生活,以公共利益为追求目标的一种精神,在人的“类”意识不断觉醒的过程中塑造着人的公共性品格,实现个人自由全面发展。公平正义精神、民主法治精神、自由平等精神等价值理念是公共精神公共性的集中表现。
第二,公共领域是公共精神的现实载体。公共领域是由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产生的,是公共精神生成与发展的前提。我国因“家国同构”的社会框架,相当长一段时期社会没有形成良性的公共领域,个体没有自主性,公共精神也就无法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公民权利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日益增强,能致力于公共生活建构,展现自身对公共事务的责任与关怀,公共领域健康发展,公共精神不断呈现,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这正是公民公共精神的真实写照。
第三,公共理性是公共精神的必要前提。公共理性,是对参与者的一种规范和约束,是现代社会的一种精神原则和道德风尚。它要求人们在处理公共事务时着眼于公共利益,有整体的、全局的、长远的眼光,能胸怀大局、同心协力、精诚合作、攻坚克难,能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四,公共关怀是公共精神的情感体现。公共关怀不仅是一种情感态度,更是一种行动。在认识上,表现为公民对他人及公共事务关注的态度;在行动上,表现为对公共生活秩序的维护和对公共空间的担当与责任;在个体与公共利益的关系上,表现为自觉将自身利益与公共利益有机联系的利益认同。
第五,公共参与是公共精神的实践形式。公共精神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一种参与精神。一方面,公民可参与到现代化建设中,另一方面,公民可通过参与得到自我验证,实现个人价值与公共价值的统一,并提升自身的责任感、担当感和使命感,强化了公共精神。
中国式现代化关键是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应当是成为既具备独立意识同时也具有公共精神的主体[5]。公民具备公共精神是实现社会文明的基础,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目前,我国公民整体素质虽有了显著提升,公共精神表现呈现向好趋势,但因缺乏公共精神培育机制,部分公民出现精神贫困,部分公民在社会生活中所表现出的态度和行为未能与公共领域存在的社会现实相适应,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参与意识提升,但政治参与能力偏弱。曾有学者调查发现:当前网络是公众政治参与的新渠道,有近半数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主要通过网络参与政治生活。但大都属于网络围观情况[6]。
(2)主流价值意识提升,但公共价值意识衰微。2018年,学者胡洪彬对近五年来公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搜索量进行调研得出:近五年我国公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问题保持较高关注[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主流价值意识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成就反映了主流价值意识的提高,同样是公共精神的体现。但因市场经济负面影响,我国有部分公民公共价值意识呈衰微趋势,如个别人违背公共道德,非法印刷、传播和贩卖色情影片和书籍,个别企业制造假冒伪劣商品等。在此背景下,主流文化得不到充分利用,公民的真、善、美价值取向被歪曲,公共领域遭到侵蚀,公共道德可能失重、公共行为可能偏颇、公共价值可能失范,进而直接导致公共精神贫瘠与式微。
(3)社会参与意识增强,但公共道德意识模糊。我国公民参与意识已有提升,但是由于部分公民对于“公共”的本质以及公共与个体的关系认识不足,道德滑坡、道德缺位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公民的公共道德意识呈现模糊状态,如不讲诚信、故意破坏公共设施、哄抢公共物品、大街上随意乱扔垃圾、违规插队等,部分政府官员弃人民群众利益于不顾,以权谋私,工作效率低下,部分企业生产偷工减料,出售劣质产品等,都是公民公共道德意识缺失的体现。
(4)公民环保意识提升,但公共责任意识缺乏。人与自然是一个共同体,当前,我国公民环保意识总体上有所提升,但仍有部分公民自身缺乏对自然界应有的尊重和共生的情感,如随意丢弃垃圾污染环境、乱砍滥伐浪费资源等,在绿色消费、垃圾分类等领域,仍然存在“高认知度、低践行度”的现象。
综观我国目前公共精神现状,公共精神培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公共领域的发展需要以公共精神为支撑,需要以公共道德和公共价值为规范和指导,更需要培养具有公共精神的公民。所以,公共精神的培育和强化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起着重要作用。首先,有助于激发人们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参与公共生活,提升参与能力。其次,有利于规避权力与资本的不良影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完善。再次,有利于超越个人狭隘眼界,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目前,发达国家因有发达的社会组织和较高的社会自治水平,在公共精神培育方面,已形成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等多层次的公共精神培育运行机制,但我国在培育公共精神方面仍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为主,没有具体的培育机制,也没有挖掘图书馆在公共精神培育方面的巨大潜力。实际上,图书馆不仅是文化的产物,而且是民主的产物,是“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在提升国民素质与社会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8]。
首先,图书馆功能的组成部分含有:文明道德的公共精神培育属性。图书馆是人们学习的终身课堂,一直发挥着社会教育职能,尤其在新时代,图书馆的教育、服务功能愈发凸显,在传播公共精神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李小缘认为,图书馆作为推行社会教育的重要机构和场所,有助于“启民智、伸民权、利民生”[9];图书馆学家杨昭悊先生认为图书馆的意义不单对图书馆自身有益,使图书馆的利用率增加,更是对市民有莫大的效力,使市民有一种觉悟[10];谢拉指出图书馆在民主道德方面承担着义务[11];著名图书馆学家刘国钧认为图书馆可以供给人们知识,激励人们的思想,唤起人们的精神,在平时是增进人们治事能力的机关,在战时更是坚强人们意识的工具[12];他还认为图书馆的作用是向民众灌输文化精神,使一般民众了解民族过去的伟大精神,对于数千年的历史和个人的事业有所认识[13]。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留存下来的经典名著、优秀篇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是中国式现代化视阈下公共精神培育必不可少的经典教材。
同时,我国图书馆已将公共精神培育嵌入图书馆制度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中的第三条指出:公共图书馆应当将推动、引导、服务全民阅读作为重要任务;应当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2002 年中国图书馆学会将“拓展社会协作,共建社会文明”作为《中国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准则(试行)》的第十条。2008 年10 月中国图书馆学会发布了《图书馆服务宣言》,宣言规定:图书馆向读者提供平等服务[14]。《公共图书馆宣言(2022)》中指出: 公共图书馆是教育、文化、包容和信息的有生力量,是每个人实现独立思想与享受精神快乐的重要机构[15]。
其次,图书馆是推进文化的利器,建设文化的原动力[16]。美国图书馆学家谢拉认为,图书馆塑造着社会的文化,也塑造着社会中的个人。图书馆一直为提升人的全面发展而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富有公共精神的社会个体助力图书馆的产生与发展。如,我国近代第一座公共图书馆——清末创办的古越藏书楼,是由浙江乡绅徐树兰个人捐资建成。又如,福州德旺图书馆是由福耀集团董事长曹德旺捐资4亿元修建的[17],地下一层,地上十一层,通过大型城市平台与北江滨公园连为一体,已成为福州市标志性文化服务设施。现在全国各地图书馆都有大量民间捐赠的图书,并且一直在培养志愿者参与图书馆的服务活动。作为公共精神改造社会的直接成果,图书馆事业既是公共精神的重要承载体,也是公共精神的典型象征[18]。
再次,我国图书馆进程中有许多浓墨重彩的公共精神培育的历史事实。回溯中国五千年光辉而灿烂的历史,中华文明从未间断,我们有着“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严、勇、孝、廉、耻”的传统美德,也有着“程门立雪”“孔融让梨”“岳飞问路”等丰富的精神养分,它们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塑造着国人的精神高地,成就了“礼仪之邦”,让包容、和谐、文明成为了中国的重要标签,这些成效离不开图书馆的公共精神培育。又如,新文化运动就是以文化唤醒民众觉悟的历史运动。时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的李大钊通过订购进步书籍、进行新书推荐、组织读书会等方式培养了一批富有公共精神的爱国青年[19]。新时期以来,我国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积极探索实践,领导、组织和开展各种活动,在传承中华文脉、弘扬传统文化、滋养民族心灵、增强文化自信,培育公共精神等方面持续发力,具体包括:重视与保护文化遗产、传播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与实施全民阅读战略、促进与实现各民族文化发展大繁荣,等等。我国图书馆始终围绕国家战略需要,承担着社会文明建设的重任。如2012 年,中国图书馆学会将年会主题定为“文化强国——图书馆的责任和使命”[20]。图书馆界积极回应这一主题目标,举办各种活动,利用空间和资源优势,加强与社区联动,将服务延伸到社区和家庭,推广全民阅读和开展全民教育。公民读书多了,文化水平提高了,素质自然就提高了,不用说人们的公共精神得不到升华。同样,图书馆在助力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将图书馆的丰富资源和专业服务,主动向乡村下沉,在文化传播、科学普及、公共精神培育等方面为广大民众提供了较为充足的智力帮助。可以说,图书馆为公共精神培育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图书馆是社会教育的重要机构,它的价值在于能随时随地提供有趣的、新鲜的、有用的读物以提升读者的素质和振作读者的精神。新时代,图书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联合编目、参考咨询合作、网络和资源共建共享等来实现图书馆跨系统、跨国界、跨媒体、跨行业的合作,开展图书馆智能服务,实现公民的公共精神传递,从而实现图书馆的教育价值。
首先,图书馆的公共精神培育有利于实现图书馆的文化教育本质属性。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21],是社会永恒的需要,是图书馆发展的社会动力。教育将正确的价值观输送给个人,教导其观察、思考、判断、选择和创新,使个人成为具有正确观念或意识的公民[22]。文化教育是提升主体公共精神的柔性力量[23]。曾有许多研究者认为图书馆最完整、最广泛、最有序地保存和记录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和文化,是社区、城市乃至国家的文化中心[24],在赓续中华文脉、 弘扬民族精神[25]、提升文化自信上发挥关键阵地作用。要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图书馆应充分发挥文化教育功能,教育人们养成理性思维习惯,培养人们的阅读能力,提升人们的信息素养,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民族观和国家观,从而唤醒人们主动的、积极的、强大的精神力量[26],以此来推动公共精神的形成,实现图书馆的文化教育本质属性。
其次,图书馆的公共精神培育,是实现图书馆的时代性社会价值。图书馆是重要的社会制度,是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一方面,图书馆的发展要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把握发展机遇,深耕社会经济实践,积极落实文化数字化战略,开展全民阅读、文化扶贫、信息扶贫、主题教育,通过文化专项工程落实社会需求,培育公共精神,提升国民素质,真正肩负起“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图书馆应紧跟时代节奏,坚持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图书馆快速发展注入动力,通过内部结构优化与不断创新,寻求新的服务模式,实现图书馆数字化、智慧化的生态环境,鼓励社会参与,提升开放共享水平,以共享发展提升图书馆的公共精神培育效能。只有这样,图书馆才能站在时代前沿,保持社会主流地位,服务时代需要,体现时代价值,实现图书馆的时代价值功能属性。
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的前提,就是要在公民现实生活中唤起公民意识,在民众的公共交往中培养公共心、责任心、同情心,培育其公共生活的技能,养成公共生活的习惯。公共精神是当代国民教育和民族教育培养的根本价值取向。那么,中国式现代化视阈下应怎样发挥图书馆公共精神的培育功能呢?本研究认为图书馆公共精神培育发展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图书馆的公共精神培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以人为本,坚持系统性、发展性的基本原则。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公共精神作为西方舶来品,在对其进行培育过程中必须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必须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使公共精神内化为公民人格气质,外化为公民行动自觉,公共精神培育的出发点和价值指向必须是以人为本;另外,公共精神是由知、情、意、行各个层面构成的一项系统工程,公共精神培育也是一项系统工程,贯穿于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全过程,必须结合社会环境的变化坚持发展性的原则。
第二,图书馆公共精神培育应融入图书馆的日常工作和服务中。公共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品质,它在协调国家、市场和社会的良性互动中,不仅能够塑造公民独立人格,还能监督制约公共权力,从而促进国家治理良性运行。图书馆在日常服务和活动中,应通过各种方式和方法,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服务于人,于细微处熏陶和启迪公民,把公共精神培育融入各项工作服务中,培养人们自觉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社会规范、社会规矩[27]。图书馆日常公共精神培育应注重以下三个方面:①注重公民的道德教育。道德是人的内在品质,道德知识的传授是外在的刺激,只有外在的刺激内化,人的道德观念才得以形成,并成为指导人行为的规范[28]。图书馆管理人员是读者德育教育的组织者、指导者,应鼓励读者多读书,读好书,让他们知道读书的意义。馆员可从推选有德育素材的图书或作品入手,让读者体验时代背景、情感思想、作品韵味,感悟精神精髓;也可建立德育专题网站,宣讲好人好事,让读者拓展视野,感悟人生哲理,从而实践图书馆的公共精神培育功能。②注重提升公民的公共参与能力,倡导公共服务行为。公共精神作为一种思想上层建筑,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管理社会事务的基础前提。具有公共精神的公民能够自觉将自身发展置于共同体中,积极参与公共生活,寻求公共利益最大化,并在参与公共生活过程中不断提升公民气质。图书馆可以动员公民积极参与讲座、培训、集会、画展、文艺娱乐等活动,也可指导公民为读者服务,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此来培育公民的公共精神。③创造公民学习平台,帮助约束公共权力,追求公共精神,实现人生价值。公民在公共领域中积极参与政治生活,管理社会事务,以监督、批判的方式对公共权力进行约束,使国家公共权力在自身合理范围内运行并致力于维护公共利益,公共精神恰好能规范公共权力的不得当行为,满足实现公共利益的需要。图书馆可以根据学科性质推选优秀的读者,群策群力,帮助图书馆指导并解答公民在日常读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公民排忧解难,以充分发挥读者的特长,实现公共精神的传递。
第三,图书馆应推动以公共精神培育为价值追求的服务创新。只有明确价值追求才能催生具有深度的服务创新,我国图书馆只有进一步明确公共精神培育的价值追求,才能催生更广泛的服务创新。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 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越来越少,图书馆是人员集中的地方,能为人提供交流机会。读书是一种很好的交流,能使知识得到深入有效的传递,能激发人的潜在的智慧与资本,挖掘与积淀更多的隐性知识。新时代,图书馆已从“以书为中心”向“以用为中心”“以人为中心”转变。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一方面,图书馆可以采取展览、讲座、读者活动等形式,也可以举办培训班,提升公民的数字信息素养能力,有助于公民公共精神的发扬;另一方面,图书馆建设应根据公民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设置学习区、阅读区、参考咨询区、活动区、休闲区和用户展示区,不断更新馆藏资源。同时,图书馆应延伸服务空间,将服务融入社区、下沉乡村,以此创造学习共享空间和信息共享空间,为公民提供相互交流和相互服务的平台,促进图书馆公共精神培育功能的实现。
第四,图书馆应用好红色资源,宣传红色文化,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共精神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29]。红色文化是指世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整个历史进程中形成发展的人类进步文明的总和,包括物质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30]。其中,物质文化资源一般为文化遗址,非物质文化资源表现为具有崇高理想、高尚风格和情操的共产主义精神,如五四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雷锋精神等。红色文化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价值取向特点,能满足人们内心的渴望和心灵的需求,能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人们明辨是非,抵御个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道德思想,控制自身侵犯他人利益的行为。从社会实践效应看,红色文化能激励人们发扬独立自主、艰苦奋斗、敢于牺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优良传统,引导人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劳动、热爱科学、热爱社会主义。这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需要。
图书馆是人们参与较多的公共空间,是人们接受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传播红色文化培育公共精神的重要场所。一方面,图书馆应发挥自身优势,充分利用馆藏资源优势,开发红色资源,开展红色文化育人活动,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让红色文化渗入公民的思想中,从而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红色理想信念,促进红色价值引领,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育新的民族公共精神[31]。另一方面,图书馆应用好红色资源,通过推荐阅读红色小说、翻看励志读物,播放红色视频,诵读红色经典,宣讲红色历史,传唱红色歌曲,创建红色品牌,传承革命精神,以唤醒埋藏在人们心底美好的记忆,获得精神的满足和超越[32],以此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共精神培育。
总之,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过程中,图书馆作为“人民的大学”,其教育、服务功能愈发凸显,其形象也已得到社会的认同。所以,图书馆应通过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改革,以文育人,以文化人,以坚持党的领导、以人为本、坚持系统性、发展性的基本原则,把公共精神培育融入图书馆的日常工作和服务中,不断地推动以公共精神培育为价值追求的服务创新,并用好红色资源,宣传红色文化,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国家公共精神培育贡献图书馆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