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旖旎
(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浙江 315000)
新媒体视域下,各类新媒体、新技术快速发展,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编辑者、传播者、分享者,所以对人的网络素养提出较高的要求。大学生是网络运用的主要群体,网络素养理应作为评价其综合素养的标准之一,高校应该对网络素养教育引起重视。
关于“网络素养”的含义,学界众说纷纭,有学者认为网络素养应包括知识技能、态度、道德取向、价值观念和准则。也有学者从网络认知的层面,将网络素养定义为对网络信息的分析与判断能力。总体而言,网络素养的含义包括两个部分:第一,认知层面:对网络资源与使用方法、网络信息在学习与生活中的具体定位与作用等进行了解;第二,技能层面:对网络有关的搜索工具进行熟练使用,进而将获取到的信息的使用价值有效提升。新媒体视域下,对于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提出较高的要求,可以从教育学、德育学、信息学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对大学生网络素养进行明确,即:责任规范素养、道德素养以及信息素养;同时,包括大学生对网络的应用能力,包括网络技术应用能力、网络信息捕捉能力、网络信息判断能力以及网络信息处理能力[1]。
新媒体视域下网络素养的基本内容包括:第一,网络认知能力。大学生不仅应该把握网络特征、新媒体特征,而且还要掌握网络伦理知识、使用方法与技巧等,能够正确认识网络对于自身发展的积极意义。只有大学生具备良好的网络认知能力,才能在新媒体环境中熟练使用网络工具,坚持正确的网络态度,进而做正确的事。第二,网络信息处理能力。新媒体视域下,网络信息可谓是错综复杂,这就需要大学生能够冷静对待,判断信息真假,这样才能获取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而规避会影响以及干扰自己的信息。第三,网络自律能力。大学生相对自由,新媒体环境信息种类繁多,所以要求大学生具有自律能力,要对网络使用时间、动机、网络行为等各方面进行合理控制,要会管理自己的网络意识,明确上网目标,从而对自己的网络行为进行约束。第四,网络道德修养。新媒体视域下,各类信息充斥互联网平台,其中很多信息质量低,缺乏道德素养。对于大学生而言,不能随波逐流,需要具备网络道德素养,用正确的道德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的网络生活,用正确的态度认真审视每一个信息,而不是盲目跟风。第五,网络安全素养。虚拟性是网络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出现安全漏洞的根本原因,一旦出现安全问题,将可能带来严重的损失,因此,新媒体视域下要求大学生具备一定的网络安全素养,即:对自身隐私以及重要资料具备一定的保护意识;同时,善用网络相关法律保护自己的权益,更加不能侵犯他人权益[2]。
高校网络素养教育团队是做好相关工作的关键。结合高校实际情况而言,任何一个教育机制、体制等方面的实施、建立,通常汇成相应的工作小组或者是领导小组,目的是充分整合各类优质资源,为相关工作有序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新媒体视域下,高校认识到网络素养对于大学生的重要性,各大高校纷纷成立网络素养教育小组或者是团队,通常是由学校党政领导干部担任重要角色,由其牵头发挥团队成员的作用,共同开展教育工作。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开展网络素养教育的人员逐渐增多,包括学校官网、官微的管理人员、各个部门负责宣传的人员、心理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者、学生干部等。整体来讲,大部分高校的网络素养教育团队基本建立,能够为教育开展提供一定的支持。
对于高校网络素养教育而言,若要良性运作,往往需要一个良好的运转目标,因此可以先确立目标,然后对教育进行不断优化与调整,使其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先进性,这样的网络素养教育才有现实意义与时代意义。最近几年,各类新媒体、新技术快速发展,网络素养教育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依托多样化的方式,才能适应网络的瞬息万变。结合实际情况,目前各大高校基于新媒体所实施的网络素养教育主要采取的方式有:第一,与网络文明有关的校园文化活动,倡导所有学生参与进来,使其拥有一定的参与感以及强化其主人翁意识。例如,网络文化节、网络志愿服务、网络社会实践等。第二,依托“线上+线下”宣传渠道,对包括新媒体在内的各种信息进行宣传,能够在校园内部形成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媒体社交氛围等。第三,结合新媒体,通过H5、短视频等各种方式,强化大学生对于网络素养的认可度,体现网络素养教育的价值。
新媒体视域下,网络素养教育在整个高校教育体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加之国家对网络的重视以及颁布了相关政策、拨款予以支持等,所以各大高校网络素养教育体系逐步完善,体现在:第一,制度保障。高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根据相关政策与规定,制定有关网络素养教育的制度,为教育有序实施提供重要保障。第二,资金保障。部分高校结合新媒体发展特点与需求,设立专项资金,为网络素养教育完善软件硬件设施提供保障。第三,社会保障。新媒体、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等均是全社会关注的领域,社会资源的充分支持可以为网络素养教育有序开展提供保障[3]。
新媒体视域下,各类网络技术、网络媒体快速发展,虽然助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让大学生开阔视野、探索世界、提升自我,但是网络始终是把“双刃剑”,必须客观看待。虽然各大高校网络素养教育取得一定成效,包括网络素养教育团队基本建立、网络素养教育初步实施以及网络素养教育体系逐步完善,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能够充分影响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关键是自我。大学生自我认知本身处在一个发展阶段之中,三观正在形成与完善,部分大学生的判断力、辨别力、自制力等显得比较薄弱。新媒体环境中,媒体门槛降低,各类信息充斥互联网平台;同时,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各类外来思想渗透。面对如此网络环境与媒体环境,大学生有着一定的好奇心,愿意探索新鲜事物,猎奇心理、探索能力比较强,一旦有什么热点话题、新兴应用等,又属于自己喜欢的领域,那么便会积极参与进去,往往属于比较活跃的参与者。但是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比较低,对于某些事物无法精准、客观判断,自制力比较低,善用网络进行娱乐,所以大学生相对容易被一些错误信息带偏以及网络利用率比较低,更注重的是娱乐功能,也就会忽略教育功能。此外,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网络法律意识等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所以高校网络素养教育理应充分实施。
虽然部分高校网络素养教育体系初步完善,但是协调性与创新性还有提升空间,主要与参与人员有着关系。目前,最大的问题是虽然教育团队初步成立,但是参与人员没有形成教育合力,整个协调配合力度不足,所以教育质量大打折扣。从实际教育方式来看,创新性不足,针对新媒体的网络素养教育,依然采用的是传统灌输模式,导致学生对教育产生抵触情绪。由于长期采用单一灌输等模式,所以理论与实践无法充分结合,最终难以满足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要求。客观来讲,目前大部分高校的网络素养教育与新媒体发展还有一定的距离。当前,大部分高校虽然着手实施网络素养教育,但是并未设置专门的课程,通常是将网络素养教育渗透到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等教育之中。如果没有系统、规范的网络素养教育课程或者是章节,那么教育将可能无法体现重要地位,学生不会充分重视。
新媒体已经全面渗透到全民日常生活与工作中。从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家长认为自身对于新媒体以及网络的使用、认知能力等方面不如孩子;同时,孩子进入大学之后,作为成年人需要父母给予信任,所以大学生是相对自由的,其中也有家长认为大学生应用网络能力会更强,因此常常是放任不管以及不加以引导。也有这样的家长,认为新媒体与网络会影响孩子,将网络视为洪水猛兽,在网络方面的沟通,家长与学生之间会有一些问题。结合上述情况来看,意味着家庭网络素养教育不足,这是高校网络素养教育必须重视的领域,可以尝试基于学校方面进行完善。新媒体环境中,现实社会以及网络社会对大学生网络素养有较大影响,具体来讲:一方面,政府监管力度不足以及引导措施不科学,加之网络文明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所以只是依靠道德层面进行约束是不够的;另外一方面,新媒体视域下,各类社交媒体平台快速崛起,平台自律也非常重要,但是与之有关的教育引导很少,需要引起重视[4]。
大学生是非常重要的网络群体,更是新媒体主要使用者以及影响对象,所以网络素养极为重要。但是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存在一定差异性,例如,性别差异、地域差异等。高校实施网络素养教育的过程中,要善于从实际情况入手,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强化大学生本体认知,使其能够对自身主观能动性进行全面发挥,从而主动了解以及掌握新媒体的特征、网络道德规范与准则、网络素养基本内容等,从而明白网络素养对其自身健康成长的价值。网络本身是一个开放自由虚拟的空间,新媒体让各种各样的信息充斥网络平台,大学生更要理智甄别各种网络信息,将感性认知逐渐上升到理性认知,从而做出正确的行为。具体来讲:首先需要用专业理论知识武装自己,有必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相关知识,善用辩证的思维去看待新媒体环境中的各种事物;其次,结合网络素养的含义与基本内容,对网络相关知识与技能进行学习,可以完善自身的网络理论框架,不仅可以提升辨别网络信息的能力,而且能够逐渐善于处理各类网络信息;最后,应该主动积极参与相关讲座,学习一些与新媒体有关的知识,可以从典型案例获得实用技能,从而提升自身的网络素养。
新媒体环境下,各大媒体平台的开放性、交流性,让广大网友可以随时随地编辑、发布、分享社会新鲜事物,例如,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大学生属于主要群体,部分学生会在交互性、体验性很强的虚拟世界中迷失自我。因此,对于网络平台而言,有必要设置网络素养体验反馈环节,发动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广大网友参与其中,通过正能量的舆论导向,让各界网友能够在这里建言献策。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大学生逐渐意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坚持以理性思维对自己的网络行为进行反思,然后反馈到互动专栏之中。新媒体视域下,网络力量异常强大,一个热点在短时间之内可能就形成舆情,并在各大新媒体平台快速传播。对于高校新媒体而言,应该主动积极肩负重任,制造正导向的热点,这是网络素养教育的关键,引导大学生通过高校新媒体进行互动交流,反馈自身在新媒体的体验。对于新媒体视域下的网络素养教育而言,本身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撑,因此可以有必要引导学生通过高校新媒体以及各类媒体进行互动交流,然后通过关注以及搜集大学生在新媒体平台的真实体验情况,例如,大学生对于某个热点的不同观点、不同态度等,对数据信息进行分类,可以为教育实施与调整提供有价值的数据。关注大学生在新媒体平台的体验,网络素养教育工作者可以进一步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以此为依据,可以对相关工作方案进行优化。
新媒体视域下,网络素养教育需要学生、学校、家庭、社会齐头并进。首先,环境会影响一个人,也会塑造一个人,良好的新媒体环境是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开展的底气,所以需要发挥宏观引导作用,进一步做好网络素养教育的顶层设计。其次,高校是育人的主要阵地,需要为大学生建设更加广阔的育人平台以及主动积极营造良好的媒体环境。最后,对于家庭而言,本身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家长应该明确家庭教育所承担的使命,让大学生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潜移默化规范自身网络行为。具体来讲:第一,进一步完善网络文明方面的政策、制度以及法律法规,特别是要强化监督。建议国家方面能够结合新媒体特征,制定网络文明行为规范标准,能够统筹网络信息部门、教育部门等齐头并进建设良好的社会大环境。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规范化实施奠定基础。第二,高校主动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有针对性开始相关课程、组织大学生网络文明宣讲团等。第三,强化家校协同育人。建议家长以身作则,对网络文明相关知识进行学习,可以通过各大媒体平台搜索相关知识,从而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坚持言传身教,主动积极配合学校,为网络素养教育有序实施提供保障[5]。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网络素养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持续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大学生、学校、家庭、社会等各个主体共同发挥作用,包括国家的宏观政策、社会良好的环境、高校的育人优势以及大学生道德观念等,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网络素养教育体系。对于各大高校而言,为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应该将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的提升作为整个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迎合新媒体时代发展的需求,主动积极探索网络素养教育的先进理念、先进方法,进而为创建文明和谐网络文化大环境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