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志欣 冉亚辉 李冰瑶
摘 要中小学班干部是青少年学生自我管理的重要组织,是班级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中小学班干部建设中存在一些需要重视的问题,如选拔时的不当竞争、运行中的角色异化、负面角色标签等。班干部建设应回归班干部设置的初心,科学定位班干部设置目标,班主任工作积极归位,加强学校的“三风”建设,积极引导家长建立健康育人理念。
关 键 词 中小学;班干部;班级建设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23)04-0010-04
①本文系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2021年重点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编号:21SKGH038)、重庆市教科规划2021年一般项目“新时代基础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编号:2021-GX-325)研究成果。
中小学班干部是班级建设中的重要构成,厘清设置中小学班干部的初衷,确保班干部建设有效服务于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是基础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中小学班干部是指在小学、中学的班级里担任一定职务、负责一定管理工作的学生。[1]我国班干部的组成结构主要分为两类:一是由班长、各部委员、小组长等组成的行政组织;二是由团支书、组织委员、宣传委员(或少先队中队长和小队长等)等组成的团队组织。[2]在中小学设置班干部的初衷是通过鼓励学生协助教师管理班级,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而保证学生思想正确,并充分发挥班干部的榜样示范作用,引导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让学生辅助教育教学,在我国传统教育中拥有悠久的历史。古代太学、书院等教育机构中学生协助教师教学,参与管理的现象就已出现。如宋代太学每斋设有斋长、斋谕等职务,负责监管太学生的出勤和违规情况,对太学生平时的学业和操守进行考察,[3]宋代书院中也设有斋长一职,负责考勤、执行学规、辅助教学等方面的工作,[4]类似如今中小学的班长一职。具体来看,我国的班干部制度主要借鉴苏联,20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我国从苏联引进班干部制度,在中学设置青年团,小学设置少年队,并相继建立班主任制和班干部制,形成了初步的班级管理制度。[5]其后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推进,我国的学校改革进程不断深入,班干部制度组织和运行的方式发生重大转型。班级建设呈现出民主管理的特点,强调民主选举,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个性差异,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增强,班干部选举更加多样化、民主化。[6]
中小学班干部在本质上是中小学生,并不是中小学的管理者,和其他同学的地位是平等的。班级学生干部是班主任在班级建设中的小助手,被班主任授权承担一些协调管理工作,他们既是学生,又是学生干部,这就意味着中小学班干部既是被管理者,又是管理者。简言之,中小学班干部是青少年自我管理的重要组织,其设置的目的是既服务于班级建设,又服务于自身和班级同学的共同进步。
(一)班干部的身份是学生
班干部是班级中担任一定职务,负责一定管理工作的学生。这意味着我们在辩证看待班干部身份的双重属性时要着重把握其本质属性。第一,班干部是学生,这是班干部的本质属性。班干部和班级中没有担任职务的所有同学一样,都是需要接受学校教育和管理的普通学生。第二,班干部是担任一定班级職务的学生,这是班干部的职务属性。班干部是班主任经过科学规划、合理考量后赋予其一定职务而形成的班级学生干部,与其他同学相较只多了一种班级职务的身份。
(二)班干部地位的平等性
班干部的学生本质决定了其地位的平等性。班干部是学生,和班级中没有担任职务的同学在地位上是完全平等的。作为受教育者,中小学班干部与其他同学都平等享有参加教育教学活动、获得公正评价等权利,都要履行遵守法律法规和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完成规定学习任务等义务。班干部和其他同学享有同样的权利,履行同样的义务,在出现违规违纪行为后都会受到相应的惩罚,不会因为其班干部的身份而例外。
(三)班干部工作的服务性
中小学班干部是承担一定责任和提供一定服务的班级服务人员。[7]班干部履行一定管理职责,目的在于服务同学的学习和生活以及整个班级的建设和发展。首先,班干部性质的服务性要求担任相应职务的学生干部树立服务同学、服务班级的意识。在竞选班干部时,班主任会强调班干部的职责和服务性,深化学生对班干部性质的认识,增强学生在担任班干部后的服务精神和服务意识。其次,班干部的服务性要求学生干部要有服务同学和班级的行动。不管是维持班级纪律、督促作业收缴、安排值日卫生,还是组织各类活动,都是为班级同学们更好地学习和生活服务,为提高班级建设质量和班级管理效率服务。
(四)以班集体优良建设为指向
中小学班级建设工作涉及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关系建设、活动建设、文化建设和情感建设等多个方面。[8]在中小学设置班干部,一个最明显的作用就是提高班级管理效率,提升班级建设质量与水平。中小学班干部的工作内容紧密围绕整个班级的学习与生活展开,协助教师提高班级管理质量,凝聚全员共识,努力提高班级建设水平。
(五)班主任事务层面的“小助手”
中小学班主任肩负教育学生、管理班级事务和组织各类活动等多项工作。[9]此外,班主任还拥有学科教师的身份,承担着学科教学工作。班干部作为班主任的“小助手”,能在班级教学管理和日常管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日常管理中,班长负责协调日常事务分配,开展班级纪律监督工作;组织、宣传委员组织各类活动,鼓励同学积极参与;劳动委员负责安排班级值日,监督卫生打扫等。这意味着,班干部能协助班主任对整个班级的协调与管理,减轻了班主任的教育教学和管理负担,充分体现了作为班主任“小助手”的任务与价值。
(六)班干部的榜样示范性
中小学学生群体有着相似的目标、兴趣和利益,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行为方面会受到其他同学或者学生群体的影响。[10]因此班主任在组建班干部队伍时,常以学生的学业成绩、日常表现、个人特质与能力为主要依据组建优质的班干部队伍。品学兼优的班干部成为班级学习表率,激发同学努力拼搏的昂扬斗志,营造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具有较强沟通、组织能力的班干部通过能力展现帮助同学思想进步、能力提升;体育、文艺委员更是凭借其特长调动同学积极参与活动的意愿。
(一)选拔时的不当竞争
在选择班干部时,从协助教师管理班级的角度看,考虑更多的是候选人能力与班干部各职位的匹配度;此外,从育人的角度看,还应考虑候选人需要这个岗位的锻炼或者激励以促其发展。但是,现实中部分中小学存在班干部选拔中的一些不当竞争行为,如候选人及其家长利用关系来获得班干部任职,候选人采取不当手段拉选票,人际关系的亲疏重于候选人的品德能力等。分析其中的原因,班主任管理不到位、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是重要因素。
(二)运行中的角色异化
班干部本应是班级同学的服务者、帮助教师管理班级的小助手、沟通老师和同学的桥梁。但是,实际运行中,部分班干部所拥有的管理班级的权力和承担的职责超出了小助手的范围。部分班干部以纯管理者的身份出现在与班级同学交往中,用行政上的级层来定位自己的身份,认为自己是班级内其他同学的管理者与领导者,并且利用职务之便去获取利益。一项关于“中小学班干部制度”的调查显示“中小学班干部制度在‘滋长班干部的权力意识导致班干部与普通学生间不平等的消极作用方面确实存在普遍性”[11]。相应地,班级内其他同学会对班干部产生攀附心理,认为班干部是老师的代言人,与班干部处好关系可以获得一些“便利”,和“好处”,比如迟到不受惩罚、迟一点交作业、避免班干部打自己的小报告等。班干部角色异化的背后,透露出包括学生在内的整个社会对班干部认知的偏差。
(三)部分负面角色标签
角色标签是由于大众的刻板印象而对某一身份所加的不当描述。中小学班干部也有一些负面角色标签,如“高人一等”“小官僚”等。这些标签一方面确实是部分中小学班干部的不良行为所导致,是部分班干部不良倾向的投射,使得大众对班干部群体产生了不良印象;另一方面又给班干部建设带来了负面影响,会让学生在竞选班干部时带着不正确的竞选目的,在当选班干部后做出错误行为,从而给班级工作带来一些困扰。负面角色标签的背后,是班干部队伍本身存在的问题。
(四)竞选意愿的矛盾性
部分中小学生会极力争当班干部,但在中学阶段及各学段的毕业年级,很多同学都对成为班干部秉持着一种“佛系态度”,不争不抢,甚至抗拒。从家长的角度来讲,他们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希望自己的孩子样样精通,当然也要争取班干部这个身份。在学习负担不太重的情况下,为了避免“高分低能”,家长会将班干部身份作为一种教育资源、一个锻炼能力的机会,鼓励孩子做班干部。但是,在学习任务重的毕业年级,家长更倾向于让孩子将时间用于学习,而不做班干部。部分学生不愿意做班干部的原因,一是学习与工作的冲突。学生认为学习更重要,班干部的身份给自己增添了额外的负担,太累还会影响学习。二是会影响人际关系。班干部需要管理学生,过程中可能会惹得同学不高兴,会得罪同学,影响同学之间的关系。三是性格原因。部分学生缺乏自信心,认为自己不能胜任班干部的工作;也有学生会嘲笑想争取班干部身份的同学,导致后者不敢表达自己的意愿。四是对班干部的高要求。成为班干部就要求学生学习和工作都要好,做不好会受老师批评,同学还会不服,心理压力较重。这种矛盾的存在,既是学业压力所致,也与学校的教育引导不到位有直接关系。
(一)科学定位班干部设置目标
班干部建设要坚守育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为了建设班级而服务的宗旨。第一,班干部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是小助手的角色,而不是管理班级的主体,要以服务班级建设为目标展开工作,而非做老师的“耳目”。第二,班干部更多的是服务者的角色,要“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全心的服务者,而不是‘纯粹的管理者。”[13]服务老师、服务同学,最终指向于服务班级建设。第三,班干部要有榜样示范的意识,要更加严格要求自己。
(二)班主任工作的积极归位
班主任要认识到管理班级与培养学生是自己的本职工作,还要认识到自身是管理班级的主体,要爱岗敬业,积极管理班级。在动用班干部这个小助手时,班主任要明晰班级管理的事务,在此基础上具体安排、下放任务,并加强指导与监督,而不是将管理班级的责任全部交给班干部。在具体指导班干部群体的工作上,要建立合理完整的班干部选拔、培养、评价和激励制度与程序。
(三)推进学生对班干部的理性认知
班主任要引导教育班干部,推进对班干部的理性认知。班干部是教师管理班级的小助手,不是同学们的“领导者”与“管理者”,不是为了从班干部这个身份中获取优越感和任何外在利益,而要从班干部经历中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寻求内在精神的满足。班干部要有服务同学的精神,要以平等的观念与同学相处。要在学习上、生活上、思想上争做学生榜样。
(四)加强学校的“三风”建设
首先,中小学学校要注重校风建设。要保持学校育人的纯洁性,摒弃不良风气对学校育人的不良影響。其次,中小学学校应注重教风建设。要在制度上加强对班主任和教师队伍的管理,形成良好的工作作风。最后,中小学学校还应注重学风建设。学生要形成正确的思想和积极向上的精神。以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来感染全体师生,方能达到育人目标。
(五)积极引导家长建立健康育人理念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学校要引导家长树立健康育人理念。首先,家长要注意自己在孩子面前的表现,树立一个积极正面的榜样。其次,要注重对孩子的精神引领,用正确的思想和品行教育孩子,注重提升孩子的精神境界,用正确价值观指引孩子。最后,家庭教育方式要民主,而非放任或专制,以此促进学生对民主和平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理解并内化践行。
参考文献:
[1]申玉宝.小学班干部制度的发展进程与反思[J].当代教育科学,2012(14):22-24.
[2][5]汪丞,吴豪爽.中小学班干部制的历史演进及改革趋势[J].教学与管理,2023(07):27-32.
[3]闫孟祥,贾明杰.宋代太学教育[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4):78-80.
[4]宋月辉,惠爱瑙,沈璿.宋代书院师生管理、师生关系的特点及现代意义[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05):30-33.
[6]杜明峰.新中国70年来班干部制度发展的历史与反思[J].中国德育,2019(18):35-40.
[7]伍海云.从管理到服务:新时代班干部制度转型[J].教育评论,2019(05):65-69.
[8]赵福江,师婧璇.新时代理想班级建设的实践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23(03):51-56.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 s3325/200908/t20090812_81878.html.2009-08-12.
[10]尹明柴.以朋辈教育推进学生管理的民主化[J].教学与管理,2015(30):72-74.
[11]陈启新.中小学班干部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3(01):26-28.
[13]别必强.班长要辞职[J].中小学德育,2015(1):62-63.
责任编辑 徐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