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原始到现代
——设计发展中的矛盾探究

2023-04-21 11:46
纺织报告 2023年10期
关键词:造物矛盾生活

曹 禹

(福建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

1 讨论的缘起

“设计”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词汇,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设计发展史中都存在诸多的争论,加上设计学科本身发展的时间也不长,尤其是国内的现代设计,发展仅有几十年而已,从工艺美术到艺术设计再到设计学,其内涵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对于认识设计这一学科、行为或者造物来说都颇具迷惑性。基于此,本研究试图通过对设计的起源、定义、争论和现状的梳理,从其中发现的矛盾入手,重新认识设计究竟为何物。

2 设计的起源

2.1 原始造物中的物质与精神

张夫也先生[1]的《外国设计史》中提到最早的人类造物活动就是伴随着劳动工具的制造而出现的。马克思认为,人类因为劳动,即其主观能动地改造自然才区别于其他生物,那么设计和人类的诞生就应当是同时的。从历史造物的情况来看,早期器物的造型基本是以满足物质功能需求为主[2],在此过程中形成的圆的造型和对称等法则首先是为了满足材料和技术限制条件下的制作和使用需求,例如陶器的圆形形态和适中的大小就是因为制坯技术和烧制过程中材料的变形程度限制[3],之后才会出现相应的雕饰和纹样,进而产生专门的礼器和装饰器具等,同时蕴含某种宗教信仰或图腾崇拜。例如良渚文化中的神人兽面纹就代表其以兽面神为核心的神权体现,而半坡折线纹彩陶器上的纹样造型及其位置安排着重体现了装饰的作用。这种对自然法则的懵懂状态使其精神无所寄托,如果通过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纹样、图腾以及相应的仪式,能为他们那本就无所适从的心灵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寄托,使部落群体可以为同一目标产生坚定的信心和共识并付诸行动,那么这种所谓的装饰就变得很有必要,也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人类的审美逐渐展现并不断发展。封建社会以来,造物中的宗教气氛逐渐淡化,代之以森严的等级和礼仪制度,它们从最原始的崇拜中解放出来,继而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由于这些造物多为今人在墓葬中发现,更多地体现了上层社会的品位,甚至是一种远离日常生活的表现,从中很少发现民间日用品的身影,难以判断其对普通民众生活的影响。但也可以窥见一些端倪,那就是在上层社会,造物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象征,在技术极其有限的社会环境下,他们要解决的最大问题是如何通过材料、造型、技艺、装饰展现他们的统治地位和合法性以及审美和生活情趣等。

2.2 艺术、手工艺与技术

现代设计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尼古拉斯·佩夫斯纳[4]在其著作《现代设计的先驱者:从威廉·莫里斯到格罗皮乌斯》中将这一时期的建筑风格和思想的改变称为现代运动。当时正是欧洲各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蓬勃发展并逐渐达到高峰的时期,一方面,在新材料、新技术、新思想环境下诞生的水晶宫中,英国将其工业革命的成果慷慨地向世界展示;另一方面,造物脱离了手工生产者的控制,机械生产产品的造型也引发了激烈的社会讨论,现代技术将造物从传统手工业中解放出来,却又找不到落脚点。工业生产的弊端逐渐显现,至少对有识之士来说,已经到了必须解决的地步,现代设计的先声—工艺美术运动在此背景下诞生。然而,工艺美术运动对工业化的接纳程度依然不高,艺术与技术的关系也尚未得到充分的讨论。为了适应新的生产方式,也为了满足新的市场需求,工业化和设计不得不产生联系。以德意志制造同盟(Deutscher Werkbund)为代表的团体开始尝试接纳工业化,直到包豪斯等组织、团体的成立和实验,工业生产逐渐被正视和接受,艺术与技术的关系才逐渐被讨论并走向统一[5]。因此,现代设计从诞生之初就与社会生活具有密切的联系,与技术、艺术的交织也成为日后被广泛讨论的话题。

3 设计的定义

约翰·赫斯科特[6]在《牛津通识读本:设计,无处不在》中提到“设计就是设计一种能生产设计的设计”,借此表达他对设计复杂性的思考。设计确实很复杂,难以被定义,总是被滥用和误读,在历史上也引发了不少争论,其中最为著名的争论应当是1914年的科隆论战,在这场论战中,以穆特修斯和亨利·凡·德·威尔德为代表的两大阵营就“设计应该是严格地建立在科学理性的基础上还是应该以设计师的个人艺术表现为主”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这场争论最终以穆特修斯为代表的理性阵营获胜而告终,德国的现代设计也就此走上了一条科学严谨的道路。归根到底,还是受到工业生产特性的限制而妥协,并没有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当设计经历了现代主义、国际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洗礼后,回过头来再看当时的德国设计,虽仍被其简洁实用的造型和功能折服,但社会的多元需求却使这样的设计无法成为普遍的标准,设计的定义依然在艺术、工业生产和市场等因素中变得模糊。

3.1 基本定义

这里的基本定义主要针对中文的“设计”和英文的“design”。综合来看,两者都对设计做了动名词的区分,动词的主要含义就是创造的过程以及这种过程的体现,而名词就是这一过程所产生的结果。不同之处在于,英文解释明确指出了设计的对象是建筑、服装、产品等,而中文解释更加宽泛,指一种工作,目标并不明确。

3.2 WDO的定义

以最具代表性的世界设计组织(World Design Organization,WDO)对工业设计的最新基本定义为例:“工业设计是一个战略性的问题解决过程,通过创造性的产品、系统、服务和体验推动创新、建立业务成功并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工业设计弥合了现有和可能之间的差距。这是一个跨学科利用创造力来解决问题并共同创造解决方案的职业,目的是使产品、系统、服务、体验或业务变得更好。从本质上讲,工业设计通过将问题重构为机遇,提供了一种更乐观的方式来看待未来。它将创新、技术、研究、业务和客户联系起来,在经济、社会和环境领域提供新的价值和竞争优势。”其中有几个关键点,即创新、创新的对象以及创新的目的。如果简单地用一句话表述,即通过创新为产品、系统、服务和体验等提供新的价值,进而拉动经济的发展并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实现双赢。这一定义虽然是针对工业设计,但其内容实际上非常具有包容性,甚至可以放在人们所知的任意设计上,例如建筑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等。

4 设计中的矛盾

从前文的讨论中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关于现代设计讨论不可避免的矛盾:一是艺术与技术的矛盾;二是过程与结果的矛盾;三是商业利益和生活质量的矛盾。

4.1 艺术与技术的矛盾

科隆论战中艺术与技术的矛盾实际上就是设计师个人与市场需求的矛盾,新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要求产品必须能大规模制造并售出,一方面满足市场需求,另一方面维持资本的积累和增值。艺术创作是指纯粹个人主观的表现,这就意味着其会将技术、成本、市场需求等因素放在个人表现之后,这无疑是无法实现的。

从现代设计发展史来看,技术所代表的内容往往枯燥、专业、难以符合美的本质,也难以被大众理解和接受。但是技术不可能不进入人们的生活,也注定会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不可估量的冲击。以包豪斯为代表的现代设计运动一方面颠覆了传统审美和思想观念,在新时代的设计、艺术、技术之间找到了连接点,另一方面又脱离生活,逐渐发展为僵化的形式主义,渐渐为社会所不能接受。其发展到顶峰之后,后现代主义思潮逐渐占据主流,个性化的需求逐渐增强,新时代青年逐渐难以理解国际主义风格的造型及其背后的理想,在他们看来,这就是不合时宜的冷漠、呆板、保守甚至独裁的象征。无论是相关学者还是设计师都更加注重对这种需求的回应,从各种历史的、拼贴的或者怪诞的元素和思想中找寻属于新时代的精神内核及其呈现方式。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复杂到无法用逻辑来解释,以理性为代表的技术自然难以处理这样复杂的需求。因此,作为现代设计,就是在工业生产的环境下将技术产物通过符合社会认知和审美的形式表达出来,使其可以为人所用,一方面满足人们追求和实现美好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创造和引导需求。

4.2 过程与结果的矛盾

过程与结果的矛盾实际上是设计和生产之间的矛盾。在产业全球化的时代,社会分工不再局限于某一城市甚至某一国家,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苹果公司,其创意和设计工作主要集中在加州苹果公司总部,而零件生产则是在德国、韩国等地,最后由中国等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进行组装完成产品制造。

就审美这一点来讲,其实并不能说现代人的审美就一定比原始人类高级,像高更、毕加索这样的艺术家反而对原始人类最懵懂时期的艺术特别着迷。原始人类制作的器具、纹样以及各种巫术仪式实际上是一种在外界环境压迫下从自身迸发出的不可抑制的情感,这种情感在原始部落中形成一种集体意识,驱动着他们通过自己的大脑和双手进行创作,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无论是讲到外国工艺美术史还是中国工艺美术史时,原始人类的造物和装饰都是不得不提及的对象。现代主义运动之所以会产生,就是因为这种人们自发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连续通路被工业生产无情阻断,两者并不是有共同目标的活动,甚至是背道而驰。生产者追求的是商业利益,而消费者追求的是生活质量的提高。拉斯金曾经批评过程与结果的分离造成了工人生活的割裂,使其陷入了理性的泥沼[7]。他在《建筑的七盏明灯》中提到“如果某些人可以通过某些工具而不是自己的双手创造出自己的思想,那就将闪亮的风琴交给天堂中的天使吧,他们弹奏的音乐可以让我们更加容易理解”,表明其对这种割裂的焦虑和反感。

4.3 商业利益与生活质量的矛盾

到了近现代社会,思想启蒙、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革命以及资本主义的出现将宗教和统治阶级的权力不断削弱,资本主义伴随着工业革命席卷世界,批量生产将各种产品慷慨地投入社会,但效率和数量的增加并不代表更好用的产品,市场的选择往往不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有计划废止制”,由于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迫于通用公司的竞争压力,福特公司不得不改变一贯的“T型车”造型,双方就此拉开了风格战的大幕[8]。在利益过度竞争的环境下,这样的设计模式势必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和环境污染以及对技术、安全等指标的忽视,进而产生追求时髦、用毕即弃、局限于物质享乐的生活方式。全球石油危机的爆发逐渐引发了人们对环境和资源的重视,维克多·帕帕奈克在《为真实的世界而设计》书中提到为印度某个村落设计的收音机恰好体现了设计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一面:这是一个典型的第三世界村落,绝大多数村民不识字,无法阅读,也几乎没有任何工业配套设施支持现代通信设备的使用和维护,更不用说相应的售卖服务网点,设计师和技术专家们使用当地的一些传统材料,包括易拉罐、蜡、木头、纸和干牛粪等进行设计,一方面简化了制造过程,降低了制造难度,另一方面也方便了后期维护。这样一来,每个村民都可以独立制作这样一个既便宜又好用的产品实现基本通信,这对一个未开化的社会群体来说是一项极具意义的发明。

上述两个例子具有完全相反的特性,前者基本是出于商业的考虑,而后者完全是从人的生活质量出发。虽然设计的角色在当代社会基本以前者的方式出现,但不是一种非此即彼状态,如果仅考虑后者,无论是个人设计师还是大型企业都无法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如果仅考虑前者,其可持续性必然无法保障。在工业化社会,只能在两者中保持着并不稳定的平衡。苹果公司在这方面所做的努力广为人知,通过使用可回收环保材料以及制定增强用户体验、保护用户隐私等措施,表现出其平衡商业与生活质量的决心。

5 总结与展望

本研究从设计的起源出发,首先明确其从诞生之始就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其次从历史造物的脉络中可以看出,其不仅满足了人的物质需求,从造型到装饰的发展演变都反映了其对人们精神世界的影响。工业革命以前,艺术、手工艺和普罗大众的生活之间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直到工业革命将传统社会消解,造物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才真正被诸如拉斯金这样的先驱觉察并试图改良其弊端。随后以德意志制造同盟、包豪斯等为代表的团体,开始接纳工业化生产,并实验性地将艺术与技术相结合,开创了现代主义的先河。但这并不意味着设计发展的停滞,直至今日,设计依然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词汇,从设计的基本定义和WDO对工业设计的定义中依然可以察觉到这样的矛盾并未消失。设计依然在技术与艺术、过程与结果、商业利益与人类生活质量等矛盾中不断演变。设计不是商业的附属品,也不是“沉默的推销员”,是伴随着人类走过漫长历史、由人类创造并塑造人类本身的不可被忽视的重要因素。面对人类发展的困境,设计并不是罪魁祸首,当然也不是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正如《黑暗时代的设计》中的描述:“设计是一种才情和能力(甚至是一种技巧),与冲破这些困境的方法密切相关。”

猜你喜欢
造物矛盾生活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与造物游”: 第二届晚明艺术史学术研讨会召开
造物新语——重组材料与构造
造物美学
以木造物
漫生活?阅快乐
生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