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佳盼,李 峻
(1.东华大学 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上海 200051;2.东华大学 上海国际时尚创意学院,上海 200051)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服装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一件衣物通常可穿时间为半年到一年,因此,大量服装因被认为过时而被淘汰丢弃。据不完全统计,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服装消费国和生产国,废旧纺织品累计存量已超过1亿t,而回收利用率不足10%[1],远低于发达国家,每年大量的废旧衣物被焚烧或填埋造成了资源浪费,也严重污染了环境。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就有了将废旧服装面料回收生产再生纤维的实践,但整体的再利用率和普及程度并不高。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商务部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2]《关于加快推进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强调了完善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体系、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水平的重要性。
国家标准《废旧纺织品再生利用技术规范》(GB/T 39781—2021)中对废旧纺织品的定义是生产或使用过程中被废弃的纺织材料及其制品,主要为废纺织品和旧纺织品。废纺织品指纺织材料及其制品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料;旧纺织品指淘汰的纺织制品,包括淘汰的服装、家用纺织品及其他纺织制品等。
国家标准对废旧纺织品的定义为狭义,主要强调了符合“废弃”“老旧”这两点的纺织品。目前,在高速发展的纺织经济下,也有许多不算废料且成色较新的纺织品被时尚潮流淘汰,在界定上需要进行更细致的分类。与传统废旧纺织品相比,这些被淘汰的纺织品的再利用方式更多,有必要和国家标准中的废纺织品和旧纺织品作区分。
在消费者产生废旧纺织品的问卷调查中,冲动消费、不当洗护、顽固污渍、磨损为纺织品主要废弃原因。T恤、内衣、衬衫在各服装品类中废弃率最高,校服、工作制服、泳衣在各服装类型中废弃率最高,普遍与日常穿着频率高有关,而泳衣、礼服由于穿着的场合特殊,废弃率高但成色较新。对于废弃较多的T恤、内衣、衬衫等品类,可以整体进行分类和回收,对于成色较新的废弃泳衣、礼服等品类,建议单独分拣以进一步思考后续的再利用环节。
现有的废旧纺织品回收方主要分为3类,分别是政府或回收企业、服装品牌、慈善组织[3]。这三方的回收对象只能覆盖部分废旧纺织品,且缺少有效互动,市场化效益低,整体回收系统不够完善,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规范化。
废旧纺织品在所有可回收物中属于低值可回收物,主要为公益回收。目前,废旧纺织品回收的固定点少,且普及度和知晓度都不高,居民的回收意识弱,普遍都是作为干垃圾丢弃混入普通的城市垃圾处理系统,回收率低。此外,旧衣物的回收流程中需要支出人力、场地、消毒、运输等成本,对纺织品捐赠和再利用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实际操作和经济上的困难,建议政府加大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完成回收环节并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
中国废旧纺织品的传统分拣方式主要是人工分拣,存在效率低、准确率低、威胁分拣人员的健康以及分拣场地易引发火灾等缺点。以成分、颜色、织造方法为依据的分类法适用于材料回收,并不适用于成色较新的废旧纺织品。杨膺鸿在《中国纺织报》的采访中指出,现有企业在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只能简单分拣能用的二手衣服和原料,大部分被作为最低级的废料处理。
理想情况是将废旧纺织品分级,按照不同级别分别利用。香港环保机构Redress在分拣环节按废旧纺织品新旧程度和回收后用途初步分类,例如二次销售、再加工、慈善捐赠使用、填埋,再按女装、男装、童装、配饰、家纺等品类细致划分。参考Redress的分拣系统,组织志愿者参与分拣,使群众参与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活动,且透明的流程也使二手消费者更放心。
废旧纺织品主要通过物理机械回收和化学回收的方法处理,具体是将纺织品拆解为纤维或化学分子,主要包括涤纶和棉纤维,重新作为服装原材料使用,还可以用来生产化工产品、制备填充料、制备活性炭、生产吸声隔热材料、生产环保地膜[4]等。李宁、波司登、优衣库等品牌将回收的旧衣化学分解,转换成再生聚酯纤维材料等原料,再生产新的服装产品[5]。此外,对于不具再使用和再生利用价值的废旧纺织品,建议以增值化加工为首要目的,使用焚烧发电取代原本单一的直接焚烧处理方式。
改变从设计开始,一件服装如何设计,选用的材料、结构、颜色等因素都会极大地影响服装后续的循环利用环节。从服装的整体生命周期角度来看,设计师需综合考虑服装的耐用性、易拆分性、一致性、环保性、减量性。目前,协会、企业等组织了相关可持续时装设计比赛,以推进可持续设计教育,例如Redress设计大赛、RISE UP可持续时尚设计挑战赛等,以期纺织品创新设计和可持续理念未来能普遍应用于服装行业。
3.1.1 制版改进
服装生产制造过程中产生的废料大部分来自面料的裁切边角料,对服装的制版优化可以有效减少边角料的产生,例如零浪费设计和一片式设计。零浪费设计是在一片面料上通过合理排布减少面料裁剪过程中产生的边角料,甚至可以做到完全不产生边角料。一片式设计是尽可能减少裁剪部分,通过独特的穿着方法,使衣片合理包裹身体,减少边角料,同时方便后期循环再造利用。
3.1.2 3D技术应用
3D技术结合服装设计的技术已相对成熟,例如3D Cloth、Style 3D等软件。3D技术可以使服装设计师和需求方在设计阶段直观地看到服装立体效果图甚至走秀模拟动态效果,可以省去样衣制作和调整的过程中产生的废旧纺织品,也便于在最终生产过程中与厂家沟通。
3.2.1 耐用性设计
磨损是废旧纺织品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耐用性设计可以减轻服装磨损的情况,从而有效延长服装穿着寿命,减缓废旧纺织品的产生。
服装整体选择舒适与耐磨兼具的材料,以应对日常生活中反复穿着、熨烫、洗涤的情况,避免使用强度与耐用性低的材料。对于容易磨损的膝盖、袖口、肘部,可以局部替换为更耐磨的面料,或增加面料层数和厚度;也可以使用可替换的刺绣贴、硅胶牌等辅料,不仅可以起到装饰效果,还可以局部加固。
3.2.2 一衣多穿设计
一衣多穿设计通过对服装局部的灵活组合,使服装具有可变性,例如双面穿设计、可变形设计、可拆卸设计等。一衣多穿使服装从外观价值上大于原本的一件衣服,同时增加搭配性和实用性,通过减少消费者购买服装的数量达到减少废旧纺织品的目的。
在常规的废旧纺织品具体回收过程中,分拣员需要对废旧纺织品进行预处理,其中包括按材质分类和辅配件拆除,保证材料一致性和易拆分设计,可大幅简化废旧纺织品分拣环节。
3.3.1 一致性材料
使用一致的材料、一致的颜色可以帮助分拣员简化材料拆分的环节。多材料混纺面料和面料拼接设计可能会使服装在初步回收价值判断中被判定为再生价值低或不可再生材料,应尽量避免。
3.3.2 易拆分设计
易拆分设计方便辅料和配件拆除,可提高分拣员的工作效率,也有助于保持配件的完好程度以便再利用,例如单缝线替代双缝线、标牌四角固定代替四周固定等细节。
对废旧纺织品的改造设计创新称为升级再造,升级指赋予废旧纺织品更高的经济价值,给予废旧纺织品新的生命。通过升级再造,可以充分利用品相较好的废旧纺织品给原本的服装增加设计感,也可以达到独一无二的效果,进一步吸引二手服装消费者。虽然对废旧纺织品直接设计创新方法容易与前文材料要求的一致性相悖,但其艺术价值、收藏价值得到了大幅提升,相对而言,优于单一材料的价值。目前,国外市场上已有不少以升级再造为核心的品牌,而国内服装升级利用的规模较小,以独立工作室和院校服装创意设计为主,受众群体也较小[6],较知名的只有2011年张娜创办的再造衣银行,二手服装市场和二手服装升级再造市场有待开发。
3.4.1 对服装结构的解构重组
解构重组源自20世纪80年代西方解构主义,在服装领域的应用是打破或颠覆原有的服装结构,对各部分再进行组合设计,形成独特的服装结构和风格,例如上衣改成裤子、裤子改成包袋等,体现设计师叛逆的风格及其对艺术与社会的思考。品牌Martin Margiela将不同服装废弃结构部件和材质进行实验组合演绎旧物再生,例如手套、袜子、凉鞋、皮带等材料,最终呈现为全新的时装设计。废旧纺织品的商业应用也可以通过解构和拼接掩盖原本服装上的污渍及破损部位。
3.4.2 对服装面料的再造
设计师可对废旧服装进行面料再造设计,使面料呈现出不一样的风格。面料再造方法众多,以平面和立体区分。平面面料再造可以通过涂鸦、绘画、刺绣、破损、镂空等手法,叛逆朋克的风格较为明显;立体面料再造可以使用其他面料或材料的堆叠组合、抽缩、编织等手法,整体偏华丽装饰风格。此外,跨行业废弃的非常规纺织材料也可以应用于服装及配饰中。
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既是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有效手段,也是国家可持续绿色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内废旧纺织品的循环利用情况广受关注,发展空间依旧很大,有待进一步规范和优化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体系,提高群众了解度和参与度。设计上的创新可以减轻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环节的负担。设计师需要遵从可持续设计原则,综合考虑耐用性、易拆分性、一致性,使用助力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的设计方法,减少一味追寻潮流的快时尚风气,也鼓励设计师对废旧纺织品进行直接利用和创新,希望未来国内的升级再造市场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