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玉梅
2022年9月29日,波罗的海,“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泄漏的气体正在释放。
有人将“北溪”事件的调查过程比作一场暗夜下的“狼人杀”,管道铺设者俄罗斯,利益牵涉方丹麦、德国、瑞典等国,最有可能的“嫌疑人”美国,都深陷这场漩涡之中。谁是真凶?为了什么?人们接近真相了吗?涉事各方仍在各执一词、激烈争论。
“北溪”管道被炸之初,西方立马将矛头指向了俄罗斯。俄方第一时间予以否认。2022年9月28日,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敦促各方搞清楚“北溪”管道损坏的来龙去脉以及“谁将从中受益”后再得出结论。他强调,俄方将坚持让“北溪”管道所有者、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参与事故调查。
“北溪1号”和“北溪2号”是俄罗斯与德国、荷兰、法国公司的合作项目,其中俄方持股占多数。但爆炸发生后,俄罗斯始终被排除在调查之外。2023年3月15日,俄罗斯总统普京控诉俄罗斯不被允许前往事发现场,很难开展相关调查。俄罗斯向丹麦政府提出了检查“北溪”管线的建议,因为那里可能还有爆炸装置,但丹麦的回复很含糊。普京直言,“北溪”爆炸是一起国家层面的恐怖袭击事件,这不再是秘密。为获得调查权限,俄方在联合国提出对“北溪”爆炸事件启动独立国际调查,并坚持“俄罗斯代表必须参与”。俄罗斯常驻联合国副代表波利扬斯基说,参与调查方给俄方写了一些信件,大意是调查方正在完成该做的事,“你们只用管好自己就好了”。波利扬斯基对此表示质疑:“我们是受影响的一方,理应参与调查。”
“如果他们真的想知道真相,就不会只顾着将焦点转到俄罗斯身上,并将其排除在调查之外。”暨南大学传播与公共外交中心主任吴非告诉《环球人物》记者,调查“北溪”事件从技术操作来说并不困难,让俄罗斯参与也能更快地获得相关证据,难就难在这背后牵涉的各相关方的利益博弈。俄羅斯当年为推进“北溪”管道建立就历经了种种考验。作为天然气生产大国,俄罗斯在1995年就酝酿修建一条连接到德国的天然气管道。这不仅能实现俄能源出口的多元化,还能保持俄与欧盟之间的区域合作关系。到“北溪2号”建成时,管道能更高效地将俄罗斯亚马尔半岛的气矿与欧洲天然气市场连接起来,使波罗的海的天然气运输能力翻了一番。“‘北溪’在当时是一个双赢的经济项目,也是俄罗斯与欧洲都喜闻乐见的。”吴非说。
2021年12月29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宣布“北溪2号”投产前准备工作已经就绪。
但“北溪”注定无法成为一个纯粹的经济项目,而是很快陷入复杂的地缘政治漩涡中。“因为搅局者来了。俄罗斯和欧盟之间联系越紧密,就越可能对北约造成挤压,很快触动了美国的神经。”吴非说。从“北溪”管道投入商业运营开始,无论是特朗普政府还是拜登政府,无一不将其视为眼中钉,甚至不惜挥起制裁大棒。在西方媒体的一贯宣传中,欧洲的基础设施笼罩在“俄罗斯威胁”下。这也变成西方口中的“线索”,用来指控俄罗斯是炸毁“北溪”管道的“主谋”。“很显然,俄罗斯没有成为凶手的动机。试问俄罗斯为什么要把自己和欧洲共同发展的心血和希望给毁了?这完全不符合它的利益,相当于要它自己把自己的喉咙给割破,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吴非语气坚决。
正因利益攸关,俄罗斯的态度是希望修复管道。普京就表示,未来不排除修复“北溪”管道的可能。管道被爆炸撕裂了一大块,虽然可以修复,但需要时间、资金和技术支持,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修复此类设备的先例。俄罗斯外交部一名官员近日还称,俄方可能就“北溪”天然气管道爆炸一事索赔。
作为“北溪”项目的直接受益方,欧洲成为另一个被锁定的关键对象。其中,德国的角色又是最特殊的。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副主任伍慧萍向记者强调了一个背景:德国前总理默克尔当年顶住巨大压力,批评美国对参建企业实施制裁,也要力主争取“北溪2号”的项目建设。这反映出主要欧洲国家此前的态度,即认为“北溪”是符合自身利益的,与俄罗斯保持对话与合作也是完全必要的。
“欧美之间的同盟关系绝不平衡,欧洲长期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在美国日益转移全球战略重点的背景之下,欧盟大国也希望能更多地掌握自己的命运。‘北溪’项目涉及欧洲主要国家自身的核心利益,现在公然被破坏,很难想象,像法、德这些宣示要争取‘战略自主’的欧盟国家会甘愿成为凶手或者为凶手背书。”伍慧萍说。
2021年7月15日,默克尔(左)到访白宫与拜登会晤。
2021年7月15日,默克尔卸任前最后一次到访白宫,与拜登达成“部分共识”。拜登表示将取消对“北溪2号”的相关制裁,但这并不妨碍美国后来一直给德国施压,阻挠“北溪”进程。俄乌冲突则成为压垮该项目的“最后一根稻草”。2022年2月,德国政府中止了“北溪2号”项目审批进程。西方对俄罗斯发起一系列经济制裁,欧盟决定逐步减少进口俄罗斯能源。俄方则减少对欧洲供气,“北溪1号”输气量在当年6月中旬以后大幅减少,8月底因维修原因暂停输气。这些欧洲国家随即走上另一条路:花比原来贵几倍的价格,向美国等国购买天然气。刚过去的这个冬天,欧洲民众对高昂的能源费用叫苦不迭。法国总统马克龙曾公开告诉美国朋友们:“你们将能源原价卖给本国企业,我们却要支付4倍的价格,这可不是真朋友该做的事。”但由于已对美国产生能源依赖,欧洲各国对这一尴尬局面更多是“敢怒不敢言”。伍慧萍认为,欧洲国家曾享受“北溪”项目的红利,相信他们还是希望知晓爆炸事件真相。只是,他们不得不考虑美国盟友的感受,也表现出一些“双标”的面目。这就包括西摩·赫什的文章发表后,德媒跟着美媒发表报道,称“一个亲乌克兰团体”是幕后真凶;而德国政府,以及瑞典、丹麦政府拒绝就赫什的爆料表态,保持着沉默,迄今未发布任何调查结果。
《华盛顿邮报》援引一位欧洲高级外交官的话称,在欧洲和北约决策者开会时,官员们已经形成了一种不成文的默契,就是“不要谈论‘北溪’”。这位外交官还表示,领导人们认为,深入调查并挖掘出一个令人不安的答案并没有什么好处。这就好比家庭聚会上出现的一具尸体——虽然每个人都能看到它,但大家都会假装没看见,当它不存在,“最好不知道”。
德国卢布明,“北溪2号”天然气接收站外显示的地图。
2022年9月25日,数千名德国民众走上街头,要求德国政府启用“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然而就在第二天,“北溪”管道被炸。
“在俄乌冲突升级的背景下,欧美阵营呈现出高度‘团结’的表象,但这种内部‘团结’是十分脆弱的。毕竟不能排除幕后真凶是美国的可能性,一旦有更多确凿证据,那么欧洲会对这种‘团结’产生深度怀疑,也会影响到其对于整体安全形势的判断。”伍慧萍认为,欧洲在“北溪”事件中还需要反思的一点是:究竟应当把俄罗斯摆在欧洲安全格局的什么位置?
对“北溪”付诸巨大心血的默克尔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北溪”被炸后,她罕见地打破沉默,公开发声:“普京应该被视为一个严肃的对话伙伴。”“只有在俄罗斯的参与下,欧洲的持久和平才能实现。”在西方“政治正确”的话语陷阱中,德国已被绑上俄乌冲突的战车,经济利益受损严重。默克尔过去强调的一句话又被欧洲人拿出来反复讨论:“欧洲人的命运应掌握在自己手中。”
如果将对“北溪”凶手的调查过程比作拼图,中国人民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刁大明认为,最关键的一块拼图还没有浮现出来,而赫什给拼图的完成指出一个可能的重要方向——美国。
美国国务院表示,美国没有对管道爆炸進行调查,但正在协助其“欧洲伙伴”调查。事实上,美国自身就是一个重大嫌疑人。赫什揭露,是拜登直接批准了这次行动。美方称赫什的说法“完全虚假”,但没提供任何自证信息。“美国作为全球头号监控国家,动辄就对其他国家以各种理由进行所谓调查,并甩出种种‘证据’,怎么对‘北溪’事件就如此回避和敷衍?赫什的调查虽然还未得到证实,但不可否认相关猜测是有价值的。另外,对于这么一个重磅新闻,西方媒体的集体沉默十分可疑,反而加深了人们对赫什报道的关注。”刁大明建议,任何人在脑海中回想一遍这半年来美国政客对“北溪”事件的态度,都会得到一个印象:“美国人没有被激怒,没有正面回应,没有大肆否认,基本上就是没有反应,像是在刻意掩盖什么。”
在美国与“北溪”的关联中,有一点是公认的。几名专家在接受《环球人物》记者采访时都不约而同地提出来:“谁是‘北溪’被炸最大的受益者?”
答案很显然。美国能源信息局今年1月发布的报告显示,在2022年前10个月,超过60%的美国液化气出口流向欧盟,欧盟成为美国液化天然气出口最大目的地。不仅天然气,2022年美国对欧出口的原油达到了175万桶/日,较2021年上涨约70%。
“要知道,‘北溪’曾是一个美国没有办法叫停的项目。无论是从经济利益还是战略意义上,美国都不希望俄罗斯跟欧洲走近了,所以多年来对‘北溪’百般阻挠。从前,美国为欧洲提供能源的成本对比起俄罗斯毫无竞争力;日后,即便是‘北溪’成功修复,甚至恢复使用了,美国也已经逐渐成功介入欧洲的能源市场,并干扰了欧洲和俄罗斯之间的‘能源绑定’。所以说,美国现在只要拖延时间,就能不断从中获利。如今的结果恰恰是最符合美国利益的。基于这个背景推测,美国要真是幕后黑手,一点也不会让人意外。”刁大明告诉记者。
2023年2月21日,一场激辩在联合国展开。应俄罗斯要求,联合国安理会就“北溪”管道遭破坏事件及其后续调查情况举行公开会议。丹麦、德国和瑞典三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联合致信安理会重申,调查显示,出于破坏目的而制造的强烈爆炸对“北溪”管道造成大规模损坏;目前,调查还未结束,三国也无法确定调查将在何时结束。
俄罗斯常驻联合国代表涅边贾表示,俄罗斯对于丹麦、德国和瑞典展开的调查并不信任,三国也并未向其所说的那样告知俄方调查的进展。为此,俄罗斯已准备好相关决议草案,寻求由联合国来主导独立的国际调查。涅边贾说:“由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和德国进行的调查不仅不透明,而且显然完全是为了消灭罪证和袒护自己的‘美国大哥’。”
美国知名学者、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杰弗里·萨克斯指出,“北溪”管道遭破坏是“国际恐怖主义事件”。安理会有责任找出肇事者以伸张国际正义,为受害者寻求补偿,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另外,“北溪”管道遭破坏,不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还对海底电缆、输电线路等跨境基础设施构成严重威胁。有鉴于此,安理会对“北溪”管道事件进行调查是“全球优先事项”。
国际调查最终未启动。3月27日,联合国安理会未能表决通过俄罗斯等国共同提交的有关决议草案。从投票的具体情况来看,只有俄罗斯、中国和巴西投票赞成,其他12个安理会成员都投了弃权票。
2023年2月21日,多国代表支持德国、丹麦、瑞典正在推进的调查行动。
2023年2月21日,俄罗斯常驻联合国代表涅边贾发言。
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表示,中方支持授权联合国组建国际独立调查委员会对事件开展调查。一些成员认为,现在有关国家正在开展国别调查,安理会没有必要授权进行国际调查。事实上,国际调查和国别调查并不矛盾。由联合国牵头开展国际调查,反而可以在不同国别调查之间发挥协调作用,确保证据链完整闭合,得出的调查结论更权威、更易被广泛接受。一些成员主张,要避免无端猜测和指控,避免就调查结果预设结论。授权联合国开展国际调查,恰恰是回应猜测和指控的最好办法。如果有关国家坦坦荡荡地欢迎安理会授权进行国际调查,至少可以显得他们问心无愧。如果有关国家遮遮掩掩地阻挠安理会授权进行国际调查,反而令人怀疑他们另有隐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