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生态思想的三重意蕴

2023-04-20 05:51:04
关键词:异化正义资本主义

孙 全 胜

(上海大学 智能社会与文化研究院,上海 200444)

马克思的思想中具有生态维度,具有面向现实的品格,面对资本主义生态问题,提出了生态正义的实现路径。生态问题关系着人类的发展,已经成为困扰很多国家的问题,需要全人类共同应对。中国面临经济发展和解决生态问题的两难,还承受着资本主义国家的生态殖民,需要发扬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强化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全球生态平衡。马克思生态思想能够促进人们树立生态价值观。人们要用集体主义取代个人功利主义,生态地看待自然,尊重自然的多元性。马克思生态思想能为中国解决生态问题提供理论指导,推行科学发展观,建立美丽中国,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马克思生态思想的时代背景和演化历程

生态问题的蔓延促使人们从马克思生态思想中寻求解决问题的路径。资本主义国家最先进行工业革命,也最早引发生态问题,让马克思激烈批判资本主义生态危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生态问题的根源。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消费加重了环境破坏,需要建立正义的社会制度来解决生态问题。社会主义是一种绿色政治,会合理利用技术,废除私有制,树立新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建立合理的生态治理体系。

(一)马克思生态思想的时代背景

马克思生态思想揭示了工业社会的局限性,期盼共产主义社会的到来。马克思批判了工业社会的内在矛盾,继承了农业社会的一些生态思想。农业社会中,人们从事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的。农业生产高度依赖于自然,具有一定的生态性,但生产力水平很低,必然无以为继,进入工业社会,进行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工业革命推动了科技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变革,加快了工业化和全球化,让资本主义进入异化生产和异化消费的模式,加剧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紧张关系,导致自然资源损耗,生态环境污染,引起全球空间的生态殖民和空间掠夺。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破坏自然,掠夺了土地的肥力,导致土地贫瘠。“所有者和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必然归结为剥削者和被剥削者的国民经济关系。”[1]工业社会的基础是机器化大生产和交通运输的发达,推动人类进入世界历史,让全球扁平化,让资产阶级不断开拓殖民地,开辟了世界市场,打破了民族界限。世界历史是普遍商品化的世界,让资产阶级不断占有自然和社会。资产阶级消灭了各国的封闭状态,提高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开启了对自然的大规模占领,造成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激烈对立,导致生态危机在全球蔓延。

马克思生态思想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论先声,超越了工业社会的生态思想,宣告了生态文明的必然到来。“几十年来的工业和商业的历史,只不过是现代生产力反抗现代生产关系、反抗作为资产阶级及其统治的存在条件的所有制关系的历史。”[2]生态文明要按照自然规律进行生产和生活,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关系,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生态文明要正确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立足于工业社会基础上创建的新文明模式。人的发展要以自然的和谐发展为基础,超越资本增殖逻辑,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生态文明不是消极对待自然,而是合理利用自然。

(二)马克思生态思想的演化历程

马克思不存在生态学的空白,而是在批判资本主义基础上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倡导建立合理的社会制度,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界定共产主义,初步探索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从实践唯物主义考察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用唯物史观批判资本主义生态问题。马克思生态思想指向共产主义,要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1.《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生态思想。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批判了唯心主义生态观,用劳动观点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分析了资本主义生态问题,揭示了资本主义生态问题的根源是私有制支配的异化劳动,要求变革社会制度,实现无产阶级的生态利益。“无产者没有什么自己的东西必须加以保护,他们必须摧毁至今保护和保障私有财产的一切。”[3]共产主义才能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彻底扬弃人的本质的异化,实现自由劳动。

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结合,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马克思要求人们要有生态自觉,反思现实的生态问题,正确认识自然的价值。马克思从人的角度把握生态问题。人处于自然中,人的存在依赖自然,人不过是自然的产物。自然为人类提供了生存资料,影响着人的身体和精神。人是自然的延伸,也不断改造自然,让自然成为属人的。人通过实践改造自然,让自然成为规律性和目的性的统一。自然有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自在自然具有客观性和主体性,人类也按照自己的尺度改造自然,影响着自然的物质交换,实现着社会目的。“在社会的以及由生活的自然规律决定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中造成了一个无法弥补的裂缝。”[4]人类社会是自然的延伸,人的实践是利用自然实现人的本质力量,让自然充满社会关系。自然和社会是相互影响的关系,人的实践让人与自然不可分离。自然为人的存在提供了条件,人利用自然实现了自己的目的。

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界定了共产主义的特征,要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达到自然和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自然权利。共产主义是实现了自然主义的人道主义,从现实理解人和自然的关系。客观的自然不能排除人的本质和实践活动。“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5]自然界是人的实践的对象。共产主义的自然主义要结合现实的人道主义,是实现人的实践目的的自然主义。人化自然合乎人的生存需求,人需要不断占有自然才能生存。总之,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初步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揭示了异化劳动造成的生态危机,分析了共产主义的特征,但此时马克思的生态思想有鲜明的人本主义色彩。

2.《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生态思想。马克思用实践实现了哲学革命,为生态思想奠定了唯物主义基础。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了实践观点,推动了其生态思想的成熟。马克思从人的对象性活动理解自然。马克思没有停留在感性直观的层面,而是用科学实践观全面把握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6]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自然不是静止的,而是随着人的实践不断变化。马克思承认自然的先在地位,揭示了自然的实践基础。人的实践让自然界发生了巨大变化,不断成为人化自然。马克思的生态思想超越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生态观和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生态观。黑格尔认为 ,自然是绝对理念的外在显现,自然运动不过是绝对理念运动的体现,是永恒的。自然是人的意识的场域,人能够让自然成为人化自然。“人对人的剥削一消灭,民族对民族的剥削就会随之消灭。”[7]费尔巴哈站在感性直观方面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是主体性的存在,也是客观物质的产物。费尔巴哈没有从主体的人去把握自然和社会,将自然完全看作人的对象。马克思从人的角度确立了实践唯物主义,实现了哲学革命,为生态思想奠定了实践视角,科学把握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用唯物史观考察了资本主义生态问题。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要消灭私有制,解放生产力。生态问题是人的物质生产实践导致的,体现着人与自然的扭曲关系。现实的个人是社会历史的前提,是从事着物质生产的个人,创造了生活资料。现实的个人不合理利用自然会造成生态问题。生态问题的解决需要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需要和自然进行物质交换才能生存和发展,这种物质生产决定着人类的其他生产。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与自然总体处于和谐。工业革命提高了生产力,但加剧了人对自然的开发,产生了生态问题。“只有资本才创造出资产阶级社会,并创造出社会成员对自然界和社会联系本身的普遍占有。”[8]生态问题的解决需要生产力的提高、劳动分工的和谐和科技的进步。

3.《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生态思想。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批判了资本主义生态危机,揭示了私有制的非生态性。资本增殖逻辑决定了资本主义的其他关系。资本增殖逻辑也会产生出自己的限制,让人们用资本消灭资本。“价值表现的秘密,即一切劳动由于而且只是由于都是一般人类劳动而具有的等同性和同等意义,只有在人类平等概念已经成为国民的牢固的成见的时候,才能揭示出来。”[9]资本增殖是生产要素和社会关系,创造着工业文明,也制造着利润。资本推动着经济发展,也制约了自然,导致经济危机和生态危机。生态危机实质是人与人的关系危机,是由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导致的。“平等地剥削劳动力,是资本的首要的人权。”[10]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与人关系的延伸,人与人的关系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目的。资产阶级通过支配工人获取剩余价值,又通过工人支配了自然,让自然成为资本增殖的手段,从而对自然和社会实现了双重剥夺。资本将自然变成具有使用价值的商品,不断扩大工业生产,加强了对自然的控制。资本利用科技探索自然,让自然服从工业生产,不断加快消费速度,加剧了对自然生态的败坏。工业生产的无限扩张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产生了矛盾,造成了环境污染,超过了自然新陈代谢的能力。资本加剧了人对自然的蔑视,让自然成为人掠夺的对象,加剧了阶级矛盾,让生态危机成了政治危机。资本对自然的掠夺也是人对人的掠夺,实质是人与人的关系危机。资本让人类中心主义盛行,不断榨取自然的价值,让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异化,产生了生产非正义和分配非正义,产生了生态非正义问题。资本增殖逻辑让资本不断掠夺自然和工人,导致区域发展失衡,影响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揭示了生态危机的资本增殖根源,也揭示了生态危机解决的生产和消费路径。人们不合理的生产和消费模式浪费了生态资源,加剧了生态危机。“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和昔尼克派,它随时准备不仅用自己的灵魂而且用自己的肉体去换取任何别的商品,哪怕这个商品生得比马立托奈斯还丑。”[11]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影响生产。资本主义社会是异化消费,阻碍了人与自然的全面发展。科技让人成为片面的人,给自己、他人、社会、自然都带来了危害。异化劳动导致了异化消费,让消费变成了目的,使媒体控制了人的消费,让人们进行机械化生活。物化关系占据了人的日常生活,让人成为商品。消费成了资本运作和统治的新手段,日常生活被规划为消费的工具。异化消费是大众传媒造成的,大众传媒利用各种手段来刺激消费,帮助资本家控制了人们,使得消费手段、消费工具、消费主体、消费目的都是异化的。异化消费也是科技造成的,让生产更加集中,分工更加细化,也破坏了自然系统的完整。异化消费形成了消费社会,否定了传统的消费伦理,异化了人的心理结构,固化了人的身份和地位。消费由价值转为符号,让人的需求从真实变为虚假,从积蓄型消费变为超前型消费。控制消费延缓了资本主义的寿命,但让人失去了主体性,不断破坏自然和社会。资本主义造成了虚假消费,让人们重占有和享受,产生了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人们失去了安全感和幸福感,加剧了阶级差别,引起了环境破坏。人们产生了控制自然的意识,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横行无忌,利用技术手段破坏了生态环境。异化消费的消除要建立低碳生产和消费模式,采用绿色技术,在劳动中恢复人的本性。“关于自然界所有过程都处在一种系统联系中的认识,推动科学到处从个别部分和整体上去证明这种系统联系。”[12]人们要建立重生存的生存方式,建立生态意识,发挥人道主义,制定合理的经济规划,治理环境问题。资本主义不合理的消费和资本增殖相连,制造了不合理的需求,加剧了生态失衡。人们不应该把自然当作消费的对象,而要把自然看作生存家园,改变掠夺式消费,树立节约意识和文明的消费理念,提高人的环保意识。生态消费的消费过程和消费目标都是生态的,采用绿色消费模式,减少资源消耗,保护生态平衡。

二、马克思生态思想的三重意蕴

马克思生态思想有着工业社会的时代背景,有着唯物史观、辩证自然观和新文明观等三重意蕴。马克思认为,人的生存需要自然作基础,人的实践必须合理利用自然。马克思从实践看待自然,要求实现人、自然、社会的有机统一,达成人与自然物质交换的和谐。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中阐述了物质变换、生态农业等思想,要求尊重自然规律,通过劳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建立共产主义生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生态思想能够促进人们树立生态价值观。生态问题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要改革社会制度,建立生态空间结构。资本主义让科技成了征服自然的手段,让经济发展非生态化。马克思生态思想要求摧毁资本主义私有制度,建立共产主义制度。

(一)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唯物史观意蕴

马克思用唯物史观考察生态问题,强调人的主体思维和社会历史规律,也强调自然的先在性和自然规律的重要性。生态思想是唯物史观的组成部分,生态环境是社会存在的构成部分,生态问题是实践问题。马克思指出了生态问题的现实性和实践性,让唯物史观有了生态维度。自然历史和社会历史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唯物史观的内容。马克思指出了社会关系对自然的影响,要求从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人自身的生产看待生态文明建设。社会整体结构是由政治结构、经济结构、文化结构、生态结构等组成的,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等构件。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唯物史观意蕴体现着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变革和人的自由发展等三重维度。这三重维度体现了马克思生态思想的框架和价值诉求。

首先,生产力发展是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物质维度。生产力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核心范畴。资本通过异化劳动不断扩张,导致社会发展失控,体现为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为落后国家开辟了工业化道路,但也掠夺了落后国家。工业化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也引起了很多问题,将资本增殖扩大到全球。落后国家接受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重复着发达国家的灾难,导致了失控的社会。生产力有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种要素。劳动促进了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人作为劳动者是自然物质的存在,也是实践的能动主体,是生产力发展的目的。“随着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消失,国家的政治权威也将消失。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13]生态文明建设是为了人的自由发展,满足不同人的生态需求,实现人的平等的生态权利。资本主义社会让生态批判无用武之地,维护着资产阶级的统治。资产阶级让生态矛盾退居第二位,制造了破坏自然的力量,不断制造消费文化。资产阶级滥用经济学分析自然和社会,忽视了历史的客观标准。自然生态是值得人去经营的,这构成了生态反思的基础。

社会主义物质生产具有生态效应。物质生产决定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制约着社会形态的演变,决定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反生态,用商品的交换价值取代了自然的使用价值,让人们不尊重自然,只关注自然的交换价值,不断对自然进行索取。“一句话,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简单地通过自身的存在在自然界中引起变化;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14]资本增殖逻辑让资本家不断追求剩余价值,对自然采取了功利主义态度,导致生态恶化和人的异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非理性和不断扩张的。物质生产展现着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发生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资本主义控制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导致生态危机。资本通过物的因素,即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了生产力的提高,又通过社会关系不断追求剩余价值。资本主义无法解决生态问题,必须变革社会制度,从工业文明过渡到生态文明,实现生产的绿色化。

其次,生产关系变革是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制度维度。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已经不能与环境取得平衡,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生态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制度变革和无产阶级的空间生态实践。“最初仅仅反映自然界的神秘力量的幻想的形象,现在又获得了社会的属性,成为历史力量的代表者。”[15]生态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是总体概念。生态文明建设也是全方位的,需要其他文明建设的保障,建立和谐的生态制度,激发人的生态责任和生态保护行动。马克思勾画了共产主义的美好蓝图,要求达成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充分展现人的自由个性。人的自由不是无边界的,必须在法律之下。追求个人自由绝不能损害他人的自由和自然的权利。共产主义需要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群众的无产阶级化,废除私有制,消灭国家和阶级,消除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共产主义需要无产阶级夺取国家政权,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扬弃人的异化状态。生态文明是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科技的发达和社会关系丰富而建构起来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比资本主义生态文明优越,坚持了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能够实现绿色经济发展,建立和谐生态的社会。马克思在哲学和政治经济中呈现了生态思想,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把握中考察生态问题,在人化自然和社会中实现生态正义。自在自然是为人而存在的,自然提供了人的生产资料和精神需求,自然科学和艺术都离不开自然。自然历史也是人的历史。人让自然历史和社会历史成为整体。人受到自然的限制,本身是自然系统的构成部分。人的需求依附于自然,人通过实践让自然的本质展现。人让自然的历史逐步生成,实现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

最后,人的解放是马克思生态思想的价值维度。马克思生态思想具有无产阶级的立场和共产主义的价值诉求,要求无产阶级用革命实践实现人的解放。生态问题关系着全人类的发展,需要各国共同担责。发达国家排放了更多温室气体,转移了很多污染企业,应该承担更多生态责任。发展中国家也要为生态治理贡献力量,建立公正的国际正义,实现环境正义。生态存在多元的关系,生态结构是由多元的矛盾决定的。资产阶级不断强化工业生产,稳固资本的统治,让人们的生活平庸化。生态正义应该超越日常生活,将生态理念和节约意识融入人们的思想。生态正义应该崇尚人本思想,让人让物化枷锁中脱离出来,实现人的生态性存在,去除人的虚假需求,寻求人的解放路径,实现人的价值。生态正义要重视自然的内在价值和个人的价值,强调个体利益和需求。“自然界是检验辩证法的试金石,而且我们必须说,现代自然科学为这种检验提供了极其丰富的、与日俱增的材料,并从而证明了,自然界的一切归根到底是辩证地而不是形而上学地发生的。”[16]资本主义让人们无时不生活在恐惧和痛苦之中,经历着悲观、绝望、孤独和无助。人在征服自然时,也异化了自己。人需要发挥内在潜能,实现自我生产和自我超越。生态异化的扬弃要建立和谐社会、培养个体健康情感。资本主义社会导致压抑的生态系统和扭曲的人格,让人们在逃避自由中产生了暴力、破坏性、机械趋同三种不好的性格。自由是重要的价值,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的自由是在关爱自然和他人的基础上实现自己的自由。共产主义能让人获得积极的自由和健全的人格,能关爱自然,尊重生态规律,进行自由的劳动。共产主义是人对自己本质的全面占有,使人与自然彻底和解。共产主义需要人的实践来完成。自然只有在实践中才是人的对象和活动要素。人与自然的和解不能离开社会,无法脱离人的实践,需要人对自己本质的全面占有,抛弃功利主义对待自然。

(二)马克思生态思想的辩证自然观意蕴

马克思生态思想是辩证自然观,有着生态自觉。人与自然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人向自然索取体现人与自然是对立的,人利用自然只能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自然是有机的整体,又表明人和自然是统一的。人和自然的统一是在实践中达成的。

第一,马克思生态思想体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自然是人的无机身体,人无法脱离自然界。自然界提供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资料,人靠自然界生活。“自然界中一切运动的统一,现在已经不再是一个哲学的论断,而是一个自然科学的事实了。”[17]自然界是整体的系统,在不断演化中产生了人类。人的体力是有限的,依靠身体进化无法让人类占据生物链的有利地位,人类依靠实践获得了体外进化,利用劳动工具延长了身体机能,增加了体力。人类发明各类工具让身体机能成倍地增加,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成为人的无机身体。人类不可能完全征服自然,强行改造自然只会导致生态破坏。自然可分为原生的自然和人化自然,也可分为人的生物机体、人的无机身体和原初的无机身体。人和自然相互构成。现实的个人不断和自然发生物质交换,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现实的个人诞生于自然,应该尊重自然和敬畏自然。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要在自然规律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获得全面发展。

马克思从人与自然、人与人的角度把握生态问题,要求合理把握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无法离开人与人的关系。自然界只有在社会中才能成为人的生存条件。生态问题的解决要恢复人与人关系的和谐,进行社会制度变革。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自然的发展和人的发展也是紧密联系的。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是辩证的关系。自然界已经不是先在的自然界,而是包含着社会关系的自然界,人不断将自然界对象化,不断改造自然。人对自然的改造是有计划的,让自然成为历史的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基于人的劳动实践,劳动实践让人与自然成了复杂的关系。自然是客观和人化的,人能遵守自然规律,也能合理改变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实现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结合。

马克思提出了解决生态问题的路径,用实践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求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应该成为和谐的整体。人的实践要尊重自然规律,抛弃人定胜天的思想,合理地利用自然。人尊重自然规律,不是消极地利用自然,而是积极改造自然,在自然的承载力和人的需求之间达到平衡。马克思要求人们尊重自然的内在价值。生态环境的恶化让人们反思对自然的改造行为,引发了生态伦理,注重自然的内在价值,努力建构生态实践。生态正义要将人与人的伦理引入人与自然的伦理,将人的价值和自然的内在价值结合起来,让人从自然的控制者变为自然的保护者,自觉进行生态伦理实践。

第二,马克思生态思想体现了客观性和主体性的统一,是哲学思考和实践的结合。马克思批判了庸俗经济学,考察了物质生产对于人类历史的作用,揭示了资本拜物教的危害。马克思考察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辩证关系,从抽象和具体结合的方法考察了资本主义经济运作过程。“工场手工业总机构是以一定的劳动时间内取得一定的结果为前提的。只有在这个前提下,互相补充的各个劳动过程才能不间断地、同时地、空间上并存地进行下去。”[18]资本主义意味着社会秩序的混乱,呈现着专制统治的卷土重来。资本主义经济在繁荣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生态风险、政策风险、道德风险等不确定因素。资本主义经济导致了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问题。资本主义整体的疯狂让反抗成为不正常,让人数的多少成为决策依据,可以为了所谓团体利益而牺牲个人的利益。人不断改造自然,将自然当作对象,展现自己的本质力量。人所处的自然是人已经改造过的自然,是人化的对象性自然。人类有意识地改造自然,体现了人具有能动性。

劳动实践实现了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体现着劳动者和自然的互动。自然是历史性和实践性的,人通过实践建构了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实践水平的提高能够推动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人要尊重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物质交换。马克思生态思想坚持了自然客观性和人的主体性的统一,辩证地看待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求建构和谐的生态关系。马克思生态思想推动了生态观的变革,有利于建立科学的绿色文明。社会主义需要发展经济,承认资本的作用,但也要防止资本对环境的破坏。马克思生态正义观不是抽象的理念,而是能够随着实践不断完善,是实践本质和社会关系本质的统一。社会关系实践是人从事空间生产实践的基础。实践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的中介。生态正义的实现要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立足于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只有无产阶级的空间实践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平衡,实现完全的空间生态正义。

第三,马克思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中考察资本主义生态问题。生态问题不只是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全球性问题,影响着世界各国的发展。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导致的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断裂。“最初的、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人,在一切本质方面是和动物本身一样不自由的;但是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19]生态环境破坏加剧了阶级矛盾,加深了社会不平等。资本主义异化劳动破坏了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现实的个人生活在社会生态系统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影响着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制约着人的自由发展。人与自然关系不和谐必然引发人与人的关系不和谐。人与人的关系也影响着人与自然的关系。资本主义异化劳动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失衡,也使人与人关系的失衡。资本主义生产、劳动和资本是分裂的,有利于资本家获取利润,而不利于工人获得劳动产品。资本家凭借资本雇佣工人进行生产,工人只有劳动力可以出卖;异化劳动造成了人的自我异化。

马克思生态思想推崇生产关系变革,注重人民的基本生态权益。人类解放是政治解放、社会解放和劳动解放等的统一。“马克思‘空间正义’的批判主题和实践行动呈现着人文性等伦理价值,要求建立平等、和谐、人文的空间正义观。”[20]人有政治、经济、生态等各方面的权利,要保证社会公正。人从自然分离出来,获得独立人格和自主意识,却越来越破坏自然,占有更多生态资源。资本主义让人与自然的关系异化为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人的存在和本性的矛盾、人的生存焦虑、控制自然的心理让人产生了自我异化。科技加深了异化劳动的广度和深度,让异化力量更加隐秘,但无处不在。无产阶级需要自由劳动,实现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结合。工业文明重视占有,让人更加利己,应该重视生存而不是占有,避免重占有的物化人格,做重生存的新人。马克思倡导人的解放的哲学,倡导具体辩证法,批判伪存在的资本主义世界。人类是自然的主体,但不能损害其他物种的生存,应该保护自然。人类不能放弃对自然的利用,应该在利用自然中坚持人类尺度,体现人类的集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生态正义要建立在集体所有制上,满足人民的生态利益。

(三)马克思生态思想的新文明观意蕴

第一,人类文明需要进展到生态文明,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生态文明能够推动人类文明。马克思用实践揭示人与自然的关系,表明人是自然的无机身体。人类是自然发展的产物,必须依靠自然进行社会历史的创造。自然决定了人类如何进行文明演化,不断从低级发展到高级状态。生态文明具有历史性和现代性,能推动生产关系变革,催生新的生产方式。社会关系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条件。市民社会导致了资本增殖逻辑的兴起,制造了资本主导的公共秩序,让资本操控了个人和群体的生存。“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21]生态正义要完善公共秩序,建构生态法律。市民社会是第二自然,凭借资本操控了第一自然。工业文明提高了生产力,但是不合理的。工业文明不断征服自然,导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危害了人类的持续发展,迫使人们反思经济发展模式,建构新的发展理念。生态恶化让人们的生态意识觉醒,反思了传统的发展模式,开启了环境保护的浪潮。落后国家要合理实现现代化,用科技提高生产效率,实现整体发展。生态文明要解决经济危机和生态危机,提高生产力,实现生态现代化。生态文明要实行工人自治,建立平衡协调的政治制度,完善生态决策机制。西方兴起了绿色运动,要求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采用绿色消费理念。

生态文明是历史形态,是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走来的,是推动追求生态正义的现代化社会。生态文明是人类对工业文明的反思,突出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共同推动社会空间的良性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应当与小康社会、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建设以及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实现互相协调,整体推进。”[22]生态文明建设要尊重自然的环境承载力,尊重自然的客观规律,建立和谐、可持续的生态社会。生态正义和生态文明都提倡人对自然的生态责任。人类对生态破坏负有责任,必须保护生态环境。人与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必须从人类整体利益的角度共同保护生态环境。生态正义应该成为人们的基本公德。人们要树立高度的生态责任感,自觉平衡人与自然的利益,兼顾代内正义和代际正义,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当代人不应损害后代人的发展条件,应该与自然共存共荣,自觉参与生态保护实践。生态正义是一种合理的实践活动。生态实践是生态正义的来源,也是生态正义的目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生态正义的实践。

第二,生态文明需要科技作技术支撑。科技能够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一定程度上化解了人与自然的矛盾。生态危机一定程度上是科技进步带来的,也需要依靠科技进步实现生态文明。生态危机也是不合理的社会关系导致的,需要改变社会制度。生态问题是总体性问题,是资本增殖逻辑、不合理生产关系、滥用科技等导致的。“资本按其本性是反生态的。目前所出现的生态问题,说到底还是一个社会制度的问题。”[23]科技进步和社会制度是联系的。科技需要和生产关系联系在一起推动社会发展。科技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只是资本增殖的工具,是为资本家服务的,必然导致生态危机。科技具有双重效应,单纯依靠科技不能解决生态问题,需要社会制度的变革。

科技不是万能的,但科技没有原罪。科技不是导致生态危机的根源。科技进步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生态危机的克服需要科技作为力量。生态危机是全球的问题,不能仅从社会制度上找原因。生态危机是资本增值逻辑让人与自然的关系异化成资本家获取利润的工具。“资本逻辑在从时间和空间上对生态逻辑给予解构的同时,还加剧了人与自然的矛盾。”[24]社会生产力包括自然的生产力、科技的生产力和人的劳动生产能力。人在从自然界获取生产资料时,不可避免地破坏生态环境。生产力越高,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可能也越大。科技是中性的,其发挥作用取决于人和社会制度。资本利用科技获取利润,也破坏自然。生态危机的解决离不开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科技的进步,生态文明也能推动科技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是系统工程,离不开科技的助力。科技进步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生态文明依托科技作为生产力,才不至于陷入空想。科技进步也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标准。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发展绿色循环经济,采用生态技术,维持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科技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技术手段。生态文明建设也能引领科技发展,推动绿色技术的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种实践,能成为科技进步的动力。生态文明建设能够推动科技理念的转变,让人们用科技保护环境,系统化认识自然。生态文明建设能够加强科技和伦理的结合。科技不能突破自然的承载力,必须接受生态伦理的制约。伦理制约科技不是制约科技的发展,而是制约科技的负面效应,防止科技的滥用,让科技服务于人的自由发展和生态保护。

三、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生态思想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马克思生态思想包含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马克思让空间正义的出场建立在劳动实践、市民社会和共产主义立场基础上,从而在实践论、社会论、价值论等方面表达了空间正义的需求。”[25]资本主义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但造成了很大的生态问题。生态危机的克服不仅要靠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也需要生产力和科技的进步,更需要社会制度变革。马克思生态思想立足于现实生态问题,有利于各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解决全球生态危机,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马克思生态思想能够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建立生态命运共同体。中国需要科学发展和和谐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推动人们树立生态自觉意识。生态文明要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和循环发展,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改革开放让人们从生存性需求到了发展性需求,要提高发展效益,实现民族永续发展。

马克思生态思想能够推动生态世界观的转变。人作为劳动主体能改造客体的自然,但不能过分强调人的中心地位,将自然只当作工具,应该开辟人与自然关系的新时代。中国很早就主张天人合一的理念,要求适度利用自然,达到生态平衡。人是自然的构成部分,要改变粗放型增长方式,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状态,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结合。“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为反思生态文明的政治哲学基础准备了理论前提。”[26]我们要建立合理的生态评价机制,健全生态责任追究制度,倡导绿色消费理念。生态文明要建设美丽中国,推行绿色发展理念,提升产业结构,推动全球生态平衡,促进人类共同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注自然的综合性理论体系,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发展的理念,能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反生态性,分析了资本增殖逻辑和生态危机的关联,要求建立和谐的生态环境。我们应该发扬马克思生态正义思想,寻找一种切实可行的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更好地应对环境变化带来的各种挑战。生态文明代表了美好的社会形态,要求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建构生态命运共同体,实现区域正义、环境正义、代际正义和代内正义的结合。

总之,马克思生态思想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演化历程,体现着自然和社会双重维度,从人类总体性去考察生态问题,通过劳动建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实践探索中,马克思生态正义的指导作用已经逐步显现出来。虽然现实中还有许多需要解决的生态问题,但是已经有很多人开始关注生态正义的问题。政府也应该重视民众在生态保护活动中的作用,更好地应对环境变化带来的各种挑战,营造一种新型的生态文明模式。

猜你喜欢
异化正义资本主义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哲学评论(2021年2期)2021-08-22 01:56:10
从出文看《毛诗正义》单疏本到十行本的演变
天一阁文丛(2020年0期)2020-11-05 08:28:16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有了正义就要喊出来
山东青年(2016年3期)2016-02-28 14:25:49
倒逼的正义与温情
中国卫生(2015年4期)2015-11-08 11:15:50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学习月刊(2015年4期)2015-07-09 03:5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