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莉 李 赫/江苏省太仓市农业农村局
江苏省太仓市积极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由集体组建合作农场、劳务合作社,充分利用“统”的优势,带动家庭农场发展,“统”“分”结合,相互补充、相得益彰,逐步形成“村合作农场+家庭农场+劳务合作社”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走出一条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农村美丽宜居,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特色之路。
太仓市地处苏南经济发达地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快速推进,大批农民进城,加上土地零散,小农户无力承担规模经营的土地整理投入,迫切需要村集体引领农民发展现代农业。
劳动力要素水平提升的客观需要。在经济发达地区,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或创业。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因种地收入低、条件差,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越来越多。农业劳动力老化、弱化、兼业化现象十分突出,迫切需要培养一批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职业农民队伍。
土地要素规模利用的必然需要。分散的小农经营容易产生农业科技入户难、农产品质量控制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难、农产品市场保供难、农业比较效益低等问题,迫切需要提高农民组织化、土地集约化、农业产业化水平。
资本要素多元投入的内在需要。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提高农业规模经营效率的作用进一步显现,迫切需要将农村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股份市场化。
2010年起,太仓市创新探索村集体领办合作农场、劳务合作社,持续改进经营方式,逐步形成“村合作农场+家庭农场+劳务合作社”的特色模式。截至目前,全市93%以上的承包土地流转到村集体。
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开启高效农业“加速档”。由村集体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机械化配置,夯实农业“硬”基础,截至目前,建成高标准农田纯耕地面积23.54万亩,占耕地面积73.4%,建成高标准蔬菜基地4万亩、高标准池塘1.25万亩,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率达96.55%。集成推广“良田、良种、良技、良法”配套,强化田间管理、防灾救灾和技术指导。先后荣获“全国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省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和省秸秆全量利用示范县”。全市围绕粮食生产耕整地、种植、植保、收获、烘干、秸秆处理六大环节的高效农业机械化生产体系已初步建立。
坚持“统”“分”结合,架起村、民互惠“连动轴 ”。由集体组建合作农场“统管”,在经营方式上逐步形成直接经营(大承包、小包干)、委托生产(定产定额、百奖百赔)、分包经营(集体统一对外发包)等多种经营模式,初步形成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由集体组建劳务合作社,把本村被征地及有劳动能力、但难以寻找到合适就业岗位的农民组织起来,既解决农业生产用工问题,又增加就业岗位。至2021年,全市共组建合作农场84家,农场平均经营面积2000余亩,带动家庭农场605家。全市共组建劳务合作社85家,常年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5千余名。
落实各项扶持措施,用好政策奖补“助推器”。整合多渠道扶持资金,重点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财政支持政策与市场调节机制相衔接,扶持合作农场、劳务合作社发展壮大。开展生态补偿、自主经营奖补等面积类奖补,农机具购置、农机化作业等服务类奖补,高标准农田、“菜篮子”工程建设等项目类奖补以及粮食价外补贴、各类评先评优奖补,省、市、县补贴资金每年均在2亿元以上。
创新政策性保险,系好风险防范“安全带”。2006年起全市创新开展农业政策性保险,首创气象指数保险、地方政策性水稻种植提标保险、合作农场及劳务合作社雇主责任险等,优化网络建设,提高理赔便捷性,目前已成为江苏省实施险种最多、覆盖范围最广、保险金额最大、农民受益最多的县市之一。
太仓市“村合作农场+家庭农场+劳务合作社”经营模式解决了农村土地“碎片化”问题,充分调动了政府、村集体、家庭农场、村民的积极性,达到“四方共赢”,实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有机统一。
提高农地管理利用水平。一是解决了农民进城、进镇、进区集中居住后农村集体土地经营管理问题。二是解决了长期以来农田分散,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高标准农田建设迟后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等历史性欠债问题。三是解决农田管理难的问题,把集体土地掌控在自己手中,有效遏制了粮田非粮化,有利于整合土地资源、统一规划布局、保障粮食安全,使田成方、路成网、树成行、渠相连、河畅通。
拓宽集体经济发展路径。村集体领办合作社是全市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一大特色,领办合作农场带动家庭农场开展农业生产,领办劳务合作社组织村民参与农业生产、物业服务、绿化保洁等项目,促进稳产保供、集体增收、农民获利。村集体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品种,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如东林合作农场引进富硒技术生产大米,亩均效益倍增。突破资源约束,充分挖掘田园风光、农耕文化优势,探索三产融合之路,涌现出独溇小海农业产业园、玄恭酒文化产业园、电站村生态园、“大乐同乡游学香塘”农业实践基地、幸运花海吴家湾等优质农旅基地。
提升家庭农场经营效益。依托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和透明的承包奖惩制度,合作农场形成规模化生产、产业化运作、机械化服务,每户家庭农场经营面积从原50亩增加到了平均200亩,最多的超1000亩以上,亩均净收入至少500元以上,“让更少的农民,耕作更多的土地、获得更多的收益”成为现实。
带动农村居民增收致富。大量农民实现非农就业后,将土地流转村集体,每年每亩可获得稳定较高的土地流转费1200元,还可获得合作农场生产的稻谷、大米等实物分配。2022年,全市向农户发放土地流转费1.7亿元、二次分配6880万元,合作农场、劳务合作社发放劳务工资1.4亿元,从业人员人均年收入2.77万元。□
太仓独溇小海生态农业产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