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娜,冉然,张瀚文
草鞋编制工具是红军长征过程中重要的物资制作工具,是红军“长征精神”“草鞋精神”的重要物质载体,也是劳动人民艰苦朴素、勤劳生活的重要产物。草鞋编制工具发明于民间,应用广泛、历史悠久。草鞋文化最早可追溯至黄帝时期,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草鞋》载:“世本言黄帝之臣始作履,即今草鞋也。”最初草鞋以手工编织为主,西汉年间出土的一双完整的草鞋,见证了那个年代劳动人民基本的生存形态[1]。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详细刻画了百姓穿着的草鞋,诗词中也有“竹杖芒鞋轻胜马”等对草鞋的描述,足见草鞋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2]。草鞋因材料易得、制作简单、穿着轻便的特点在全国各地都有流行。劳动人民还创造了草鞋编制工具,可以高效、省力地辅助手工编织,进而提高生产效率。草鞋编制工具在结构形式上发展为差异化、多元化的工具形态[3],叫法上也有所不同,例如,西南地区的草鞋耙、草鞋凳,北方地区的草鞋床等[4]。草鞋编制工具部件众多、设计巧妙,蕴含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成为我国工农红军重要的劳动生产工具。红军使用的编制工具以草鞋耙形式居多,相较于草鞋床、草鞋凳等形式,草鞋耙具有材料简单、携带便捷、制作快速的特点,在红军长征过程中被广泛应用。革命战争年代,草鞋是红军重要的战略物资,草鞋编制工具也是红军长征路上必不可少的生产工具[5]。红军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有别于国民党政府的掠夺性接收,赢得了劳动人民的拥护。红军长征期间使用的草鞋,除组织供应、自己编织之外,还有沿途百姓为了让红军一路上不打赤脚,自发组织赠送的。“打双草鞋送红军,表我百姓一片心。阿哥穿起翻山岭,长征北上打敌人。”这是当时苏区百姓送鞋盛况的真实写照,也是苏区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见证[6]。
川陕革命根据地主要包括陕西南部和四川北部等地,在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两河口镇,建立了川陕边界第一个工农革命政权——赤北乡苏维埃政府[7]。故而这一区域的红色文化基因浓厚、遗存丰富。笔者通过调研,了解到红军使用过的草鞋编制工具的尺寸和形式略有差异,但造型结构、使用材质与使用方式基本相同。因此,本文以四川省巴中市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的草鞋编制工具为例,对其进行设计研究。
红军的草鞋编制工具由草鞋耙、草鞋扛、草鞋扒、腰带钩、草鞋捶、草鞋槌六部分组成[8]。草鞋耙又名“草鞋案”,是草鞋编制工具中体积最大、最重要的部件。草鞋耙的造型分为钉耙形和木架形,主要起固定和勾挂草鞋经绳的作用。方形木条状带有五个凹槽的部件是草鞋扛,又称“草鞋推”,是辅助草鞋扒收紧纬绳的重要工具。草鞋扒又名“草鞋撬”,整体呈上圆下扁的长条状,主要结合草鞋扛起到收紧纬绳的作用。犁弯形带绳索和皮垫的部件是腰带钩,又称“弯弯”。木条中间连接一“J”字形的小弯钩,与草鞋耙木齿相钩连起到收紧固定、连接经绳的作用。草鞋捶又名“小木捶”,整体呈圆柱形,主要作用是捶软草茎,便于编制,同时,在编制完毕后捶软鞋身以保证鞋履的舒适性。草鞋槌是由扁条状硬木制成的辅助工具,主要用于编织过程中利用杠杆原理夯紧鞋身,以达到省力的效果(见表1)。
表1 草鞋编制工具部件详情表 (笔者自绘)
草鞋耙是编制草鞋的主要工具,由上等硬木制成,整体分为鞋耙子、子床、抓凳钩三部分[9]。根据草鞋耙各部件的差异,又可将草鞋耙分为钉耙形草鞋耙和木架形草鞋耙。钉耙形草鞋耙的外形似天蓬元帅的“九齿钉耙”,长约 33 cm,宽约 27 cm,厚约 6 cm(见图1)。钉耙形草鞋耙由倒梯形的扁状木板、子床和“J”字形的木制倒钩,以及横木上的七根木齿组成,共计 10 个部件(见图2)。部件 1 呈弯钩状木条,可与板凳或桌板边缘等位置衔接,达到固定草鞋耙的作用,部分地区将弯钩用铜皮包裹着,避免磨损。部件 2 为圆柱形活塞,与部件 1 和部件 3 相互榫接,实现固定草鞋耙主体的作用,使其不易脱落。部件 3 为倒梯形粗木板,其上开有七槽与七齿相隼接,中间一长齿,左右两边各 3 个方齿。部件 7 为高约 15 cm 的圆柱形尖齿,与部件 3 衔接形成稳定的倒“T”字形结构,便于固定经绳,圆柱形结构在高度更高的柱形结构中便于调整上下高度。部件 4 至部件 6、部件 8 至部件 10 为高约 5 cm 的柱形方齿,与部件 3 榫接,起到固定经绳,调整鞋身宽窄的作用。相比圆柱形结构,方形结构在高度较低的柱形结构中更加防滑,套入线绳后不易脱落。
图1 钉耙形草鞋耙尺寸三视图 (单位:㎝,笔者自绘)
图2 钉耙形草鞋耙部件图 (笔者自绘)
木架形草鞋耙的子床和抓凳钩的整体尺寸构造与钉耙形草鞋耙基本一致(见图3),区别在于木架形草鞋耙的倒梯形木板上方的结构为两根斜立式木条。木条上开有九齿,部件 1 与部件 2 斜切进木板中,形成45°夹角,固定方式为榫卯结构,坚固稳定(见图4)。夹角结构便于调整经线间距,可做不同尺寸的草鞋,锯齿状结构便于挂住线绳,增大摩擦力。同时,上小下大的结构也符合使用过程中套入、取出线绳的行为,避免编制开始时,间距过大线绳难以套入或在编制结束时线绳难以取出等问题的出现。木架形草鞋耙各部件更为整体,组装更为方便,但体积较大,不便携带。在视觉上,两部件沿中轴对称,一分为二,两边锯齿相互平行,这样的设计可保持经线勾挂在同一平面,木架受力均匀,不易变形,利于稳定和平衡,提高工具的耐用性。
图3 木架形草鞋耙尺寸图 (单位:㎝,笔者自绘)
图4 木架形草鞋耙部件图 (笔者自绘)
草鞋耙整体采用模块化部件组合而成,接合处采用榫卯结构,使其更加牢固。同时,各部件磨损后皆可替换,极大地延长了工具的使用寿命,这也是草鞋耙工具大都保存完好的主要原因。可拆卸结构相对减轻了红军在长征途中携带运输的负担。
腰带钩是固定草鞋头的重要工具,与草鞋耙结合起到固定草鞋经绳的作用[10]。腰带钩由一段犁弯形木条、铁制弯钩、两段线绳,以及一张方形皮垫四个部件组成。腰带钩木条两头的间距约 30 cm,弯钩长度约 3 cm(见图5)。犁弯形木条正前方嵌有一个铁制小弯钩,是连接腰带钩与经线的主要部件。在腰带钩的制作方面,木条的弧度和光滑度很关键,主要采用生木条进行炙烤,施力形成一定弧度,待冷却后打磨表面,缓解粗糙材质对皮肤的磨损。木条弧度以成人腰部尺寸为基准进行设计,使成品能与腰部准确贴合。腰带钩后半部分由绳索连结形成可调节的绳结,便于收缩腰带钩与人体腰部之间的间距,在符合人机使用标准的同时,对草鞋经绳起到很好的收紧作用。绳索正中间有一方形皮垫穿插在绳索中,有效缓解了草鞋编制过程中绳索晃动对背部皮肤的磨损。皮垫的设计使工具更加人性化,缓解了草鞋编制过程中的疲劳度。铁制弯钩采用熟铁制成,相较于木制材质,更加经久耐磨。弯钩位于木条正中央的前方,两边呈对称结构,使铁钩能够受力均匀,避免经绳因受力不均而倾斜,造成经绳不处于同一水平面,最终导致草鞋成品底部不平整的情况出现。
图5 腰带钩尺寸图 (单位:㎝,笔者自绘)
草鞋扛由一个扁条状的方木制成,上方开有五个方形榫槽,采用上等硬木材质,经久耐用,是夯紧草鞋,使草鞋经纬绳相交更为紧实的重要工具[11]。草鞋扛主要与草鞋扒相配套使用,在制作草鞋扛过程中,其整体宽度和长度,以及榫槽的数量、尺寸和厚度是关键。榫槽一般纵向排列,沿草鞋扛中轴对称等距排布。榫槽的数量、尺寸和厚度一般根据草鞋扒的宽度和长度决定。在本案例中,草鞋扛的长度约 22 cm,宽度约 6 cm,厚度约 1.5 cm(见图6)。榫槽数量为 5 个,纵向排列,便于在不同的编制进度下分别进行撬动收紧线绳的操作,使草鞋成品更加结实耐用,不易脱线。榫槽长度约 4 cm,宽度约 3 cm,厚度约 0.8 cm。长度和宽度与草鞋扒下方木齿的长度、宽度相契合,符合使用时卡紧结构的需要。草鞋扒整体方形的外形设计,有利于其正平面与草鞋耙横木的侧平面相贴合,使编制者在施力时不易偏向,工具之间的力达到平衡。笔者通过调研,了解到最早的草鞋编制工具并没有运用草鞋扛、草鞋扒等简易工具。那时的人们在编制草鞋时,仅凭拇指的力量进行推挤,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容易磨伤皮肤。草鞋扛、草鞋扒和草鞋槌的设计利用了杠杆原理,有效缓解了草鞋编制过程中对操作者手的磨损,大大减轻了工作的疲劳度。
图6 草鞋扛尺寸图 (单位:㎝,笔者自绘)
草鞋扒呈上圆下扁的木条状,下方开有三齿,与草鞋扛组合使用起到收紧纬绳的作用[12]。草鞋扒长度约 25 cm,宽度约 5 cm,厚度约 1.6 cm(见图 7)。木梳齿间距约 1.5 cm,上半部分为手柄,圆柱形结构经打磨后,表面平整光滑,符合人机使用标准,便于操作者拿握。下半部分呈木梳造型,底部为矩形结构,可与草鞋扛的榫槽相接,利用杠杆原理,使编制收紧过程更省力。同时,工具的使用也有效减轻了手部的磨损,手柄的方形圆角设计让整体使用感更好,既满足了操作者在拿握过程中舒适的操作体验,又达到防滑的功能需求。草鞋扒的制作方式类似木雕,将扁形方木下半部分雕刻出三齿,再将手柄部分不断打磨呈圆角方柱形,便于贴合手部弧度。木梳齿的长度和间距、草鞋扒整体的长度和厚度是制作的重点。木梳齿的长度以草鞋耙横木的厚度为标准进行制作,齿间间距与草鞋耙上木齿的间距有关。尺寸的衡量有利于草鞋扒与草鞋经绳更准确地贴合。
图7 草鞋扒尺寸图 (单位:㎝,笔者自绘)
草鞋槌由一根扁状木条制成,形似鞋拔子,槌身为一方形木条,手柄为圆角方柱形,长度约 35 cm,宽度约5 cm(见图8)。草鞋槌主要由槌身和槌柄构成,槌身主要用于敲击鞋撬、夯紧鞋绳,以节省体力。因此,槌身面积偏大,整体体积相较手柄更大、更厚重,便于与草鞋扒顶部接触。槌柄主要用于拿握,手柄的尺寸符合人机使用标准。圆弧形结构过渡面可有效分散敲击过程中产生的反作用力,避免槌身断裂。草鞋槌整体采用圆角打磨工艺,使用起来更舒适。
图8 草鞋槌尺寸图 (单位:㎝,笔者自绘)
草鞋捶造型呈圆柱形,捶身为大圆柱,手柄为小圆柱,长度约 26 cm,宽度约 6.5 cm,捶身半径约 3.25 cm,手柄半径约 1.2 cm(见图9)。草鞋捶主要用于敲击稻草等原材料,使其更加柔软且富有韧性。因此,相较于手柄而言,捶身半径更大,便于增大捶草的接触面积,提高捶草效率。捶柄主要用于拿握,圆柱形手柄设计便于使用,不咯手且易施力。捶柄与捶身之间采用榫卯结构,结合紧密,不易松动。
图9 草鞋捶尺寸图 (单位:㎝,笔者自绘)
草鞋编制工具部件众多,各有用途,缺一不可。各部件之间相互衔接,配合使用,达到高效、便捷的生产目的,为物资短缺的年代提供了高产、便捷的生产工具。利用草鞋编制工具编制草鞋,主要有 10 个步骤:(1)操作者用草鞋捶将稻秆捶软,使稻秆更具韧性,便于编织。(2)将草鞋耙的“J”字形弯钩固定在方木板凳的一端,操作者坐在板凳上,将腰带钩系于腰间。(3)将草鞋头固定在腰带钩上,并将另一头的布条线绳固定在草鞋耙的木齿或木架上。(4)调整好高度以及腰带钩的长度,使经绳两端固定。(5)将草鞋扛置于草鞋耙横木内侧的中央处,使其与操作者呈“T”字形,便于操作者控制经纬绳。(6)开始编制草鞋身,将两根尼龙绳合并起来进行编制。把稻秆一端固定在草鞋耙上,然后像织布穿梭般,一束一束地打上去竹麻,也可以是布条[13]。(7)每当打到 2 寸(6.667 cm)左右时,便用草鞋扒垂直插入经绳,嵌进草鞋扛的矩形榫槽中,向后倾斜用力,夯紧鞋身。(8)利用草鞋捶敲击草鞋扒,使其收紧草鞋经绳,达到鞋底厚实瓷密的效果[14]。(9)重复步骤6 ~8,直到编至草鞋尾。(10)取出草鞋并修剪其边缘,再用草鞋捶将鞋身捶软即可。使用草鞋编制工具制作草鞋,步骤简单,提高了生产效率。相比手工编织的费时费力,工具的使用让红军在短时间内量产物资成为可能(见图10)。
图10 草鞋编制工具使用流程示意图
草鞋编制工具设计的合理性体现了传统木匠在工具制作方面的智慧,他们虽未曾学习过设计思想和人机工程学理论,但这些传统工具中无一不体现出设计的人性化、操作的便捷性。他们汲取的宝贵经验,创造出跨时空的传统物件,对现实生活中的造物思想依旧有着无穷的启迪作用[15]。
草鞋编制工具设计在材料易得的前提下因地制宜,演变出多种形式,但各地在草鞋编制工具的材料选择、制作方式上大同小异。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样式各异的鞋履能够大批量生产出来,让人们不再需要一双由草绳编织的草鞋,草鞋编制工具也逐渐消失在大众视野中[16]。目前,民间现存的草鞋编制工具已很难寻见,更多的是在博物馆或红军纪念馆中有所留存,但草鞋编制工具中蕴含的智慧结晶和传统造物思想值得深入挖掘。对传统手工艺的再现,可以使人们近距离了解红军长征途中生产生活的方式,以及生产工具的设计。
笔者认为,现今对草鞋编制工具的衍生设计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第一,服务体验设计。以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等文化场所为主体,结合数字技术、VR(虚拟现实)体验、全息投影等方式展现草鞋编制工具的使用流程;打造传统工艺馆供游客参观和体验,帮助游客了解草鞋编制的方式,感受红军的生活点滴。
第二,衍生纪念品设计。以现代设计理念为指导,简化造型结构,复刻草鞋编制工具的形制及功能特点,使其成为红色旅游景区的纪念品并进行售卖,以推广红军文化与传统手工艺[17]。
第三,衍生益智玩具设计。简化编制流程,结合儿童玩具安全制造标准,通过现代材料的再制造与改良,衍生出以儿童玩具套装形式呈现的草鞋编制玩具,寓教于乐,让儿童在玩乐中学习传统手工艺,传承传统造物思想。
红军长征途中使用的草鞋编制工具是红军文化的承载物,是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历史见证,是人民军队储备作战物资的必要基础。如今,草鞋编制工具向我们传达的设计语言,不仅蕴藏着传统工农阶级因地制宜、简单实用的劳动智慧,而且是一种历史符号,见证了人民军队的朴素作风。草鞋编制工具具有材料易得、携带便捷、使用灵活的特点,符合军队生产的需要。模块化部件能够延长草鞋编制工具的使用寿命,任何一个部件如有损坏皆可以替换,避免损坏成本过高,这也是目前现存的草鞋编制工具都能保留完整的主要原因。以草鞋编制工具为代表的传统手工艺生产工具体现了极简设计以及模块化设计的思想,且在人机交互、使用体验方面也有所考量。因此,对草鞋编制工具设计进行研究是保留我国传统手工艺的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