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如雪
[摘 要]深度学习要求教师对学生与教学内容有精准的分析与把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实现深度教学,教师要抓实教学细节:立足学生的认知基础,架起新旧知识间的桥梁;构建探究活动,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挖掘现实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引导学生迁移应用;课后检测,查漏补缺。以“平均数”的教学为例,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发现数学现象,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实现深度学习。
[关键词]小学数学;深度学习;概念理解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05-0088-03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要强化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关注数学概念的现实背景,引导学生从数学概念、原理及法则之间的联系出发,建立起有意义的知识结构。概念教学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在操作、比较、运用中实现对概念的深度学习和有效建構。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机会及时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下面,笔者以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平均数”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引导学生聚焦统计概念理解,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在与学生和教师的访谈中,笔者发现以下问题:(1)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是模糊的,把平均分当作平均数。虽然很多学生已经掌握了计算平均数的方法,但是没有真正理解平均数的意义。(2)很多教师更注重教学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而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很容易被忽视。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笔者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四点教学策略。
一、立足学生的认知基础,架起新旧知识间的桥梁
笔者在教学前对学生进行了测试,学生的表现情况见表1。
由表可知,大部分学生对平均数概念不够理解。对于第(1)题,大部分学生都选择“知道”,但是在做第(2)题时错了,说明这部分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很模糊,有部分的学生认为平均数就是平均分。
对于第(3)题,部分学生算了总数没有算平均数,部分学生误以为求平均数就是除以2,没有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显然,学生在学平均数之前已经知道怎么计算平均数了。因此笔者抓住这一点,在课堂中创设学生熟悉的投篮练习情境,在出示男生队的投篮练习数据后提问:“男生队平均每人投进多少个球?”直接让学生用已有的经验去求平均数,并给学生设计移一移、画一画、算一算的学习活动。在此过程中,学生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
这样,笔者利用学校正在举办的篮球比赛设计投篮比赛的情境,让学生在有趣的比赛中体验平均数产生的背景,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构建探究活动,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学习
在教学中构建探究活动,设计能激发学生内在需求的任务,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深度思考,从而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1.设置任务,让学生主动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根据“男生队平均每人投进多少个球?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等问题,笔者设置了学习任务单(如图1),并提出任务要求:①在学习单上先按照自己的想法移一移、画一画;②画(移)完后列式计算;③和同桌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对于问题“男生队平均每人投进多少个球”,笔者让学生边动手演示边把整个过程说出来,然后带领学生总结:“把多的移过来补给少的,这几个数就变得同样多了,这个过程叫作移多补少。”
对于问题“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笔者出示算式“(8+6+5+9)÷4=7(个)”,让学生说一说这个算式的每一部分分别是什么意思,然后说明“4个人投进的总数再除以4,得出的这个7就是8、6、5、9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板书“总数÷份数=平均数”。接着笔者继续追问:“那每个人真的都投进7个球了吗?”学生经过思考,发现数字“7”不是代表某一个人的投篮成绩,而是代表男生队的整体水平,明白平均数与以前学过的“平均分”是不一样的。这样,学生就能够很好地区分平均数和平均分的不同之处,同时也理解了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笔者以任务驱动,促使学生自主探索,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其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2.设置核心问题,组织小组学习讨论活动,引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问题提出应引发学生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积极探究,让学生经历数学观察、数学思考、数学表达、概括归纳、迁移运用等学习过程,体会数学是认识、理解、表达真实世界的工具、方法和语言。
笔者先出示情境(如图2),让学生比较男生队和女生队哪个队的成绩好。
学生给出了两种不一样的计算方法:男生队一共投进9+7+7+9=32(个),女生队一共投进11+6+6+5=28(个),32>28,男生队的成绩好;男生队人均投进(9+7+7+9)÷4=8(个),女生队人均投进(11+6+6+5)÷4=7(个),8>7,男生队的成绩好。既有求平均数的,也有求总数的,这两种方法都可以让学生比较出结果。
笔者接着增加条件:“如果女生队增加1个人参加比赛,男生敢不敢比?”引出人数不同的两组数据(如图3)。
笔者提出核心问题:“比较男生队和女生队的投进个数,哪个队的成绩好?你是怎么知道的?”然后围绕核心问题,出示学习任务单(如图4),让学生先自己完成学习任务单,再在4人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
有的学生认为女生队的成绩好,因为女生队一共投进10+6+6+7+6=35(个),男生队一共投进10+6+7+9=32(个),女生队投进总数比男生队投进总数多,所以女生队成绩好。有的学生认为女生队比男生队多了一个人,比总数是不公平的,比平均数才公平:女生队投进个数的平均数是(10+6+6+7+6)÷5=7(个),男生队投进个数的平均数是(10+6+7+9)÷4=8(个),男生队投进个数的平均数比女生队的大,因此男生队成绩好。因为平均数是把一组数据通过“均分”来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所以比较平均数更可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
通过小组学习讨论活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在讨论中明白用平均数解决这些问题比较合适。笔者重点引导学生明白“不公平”,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平均数的意义,使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从而知道平均数在统计中的意义和价值。
三、挖掘现实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引导学生迁移应用
教学的目的不是让学生会用知识来做题,而是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设置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情境,深化概念理解
平均数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师要设置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
笔者先出示生活中野外水池水深安全提示“平均水深120厘米”,让学生知道野外水池水深并不是處处都是120厘米的,结合防溺水安全教育,让学生知道野外游泳很危险,体会到平均数在生活中的用处;接着出示肖扬同学一周上学所花时间的情况表(见表2),并提出问题:肖扬每天上学平均要花多少时间?
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深入领悟到平均数的含义。
2.设置开放性实践活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发展实践能力
结合当前“双减”政策和“五项管理”相关规定,笔者精心设计了一项实践活动,让学生统计几人日常活动所用时间并求平均数。学生从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通过对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分析,既学到知识,又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懂得珍惜时间,数据分析的能力和应用意识都得到了发展。
四、课后检测,查漏补缺
为了检测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笔者对学生进行了课后测试。
这次测试共有三道题,第一题:45、46、47 三个数的平均数是( )。第一题主要是考查学生掌握求平均数方法的情况,结果显示学生都能写出正确答案。第二题:红红在期末考试中语文成绩是 98 分,数学和英语成绩都是 95 分,三科成绩的平均分是( )。第二题主要考查学生是否会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来求平均数,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都能通过动手操作找到正确答案。第三题一共有3个小题,把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考查学生是否能在理解统计图的基础上正确解决实际问题。大部分学生都能够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问题,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通过后测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很好地掌握平均数的知识,深度领悟平均数的概念,达到了笔者预期的效果。
综上,良好的教学效果来自于教师对课本知识的深入了解和对学生耐心、细致地引导,教师要创设有趣的生活情境,引领学生对平均数进行深度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学生的思维经历了从实际意义到数学意义、从具体形象到抽象逻辑的过程,发展了数学观察能力、数学思维能力、数学表达能力以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了深度学习的目的。
[ 参 考 文 献 ]
[1] 江保成,朱瑰丽.打造生长课堂 发展关键能力:“平均数”教学片断与思考[J].小学数学教育,2021(21):41-4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责编 杨偲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