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鹏远 南平市建阳区文化馆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瑰宝,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诸多问题,如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传承人断层、文化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保护意识薄弱等。因此,需要从产业化的视角下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历史和文化的载体,更是人类创造力和智慧的体现。在我国,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文化和社会的多样性。它们不仅仅是过去的存在,也是现在和未来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涵盖了以下几类:(1)传统手工艺,如剪纸、陶瓷、泥塑、刺绣;(2)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中国的福建土楼和印度的泰姬陵便是其中之一[1];(3)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如中国的古典诗词、印度的史诗颂歌、非洲的部落故事;(4)社会实践、仪式和节庆活动,如中国的春节、印度的排灯节、非洲的丰收节;(5)表演艺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由某一特定民族或地域的人群创造和传承,反映了该民族或地域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它是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和文化的多样性。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通过世代相传的方式得以保存和延续,这种传承性使其具有独特的生命力。尽管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和文化的体现,但它们并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不断演变和更新。
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促进社会交流、增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进步、增强凝聚力和认同感。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被开发成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影响。这些独特的文化体验活动不仅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也为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增加了税收。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手工艺品,都具有无可替代的艺术魅力,是人类创造力的结晶。
在全球范围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各个国家的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认定、保护和传承。然而,由于全球化的冲击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消亡的危险。例如,一些传统手工艺由于无法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竞争而逐渐失传。如何在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基础上,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已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2]。
如今,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政府部门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例如,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建立了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认定和管理制度等。同时,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来。比如,非政府组织和个人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整理和传播;部分企业和社会资本也开始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众多、类型丰富,保护工作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偏远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由于缺乏保护措施而面临消失的风险;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由于年事已高或后继无人而面临断代的风险。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提高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科技的冲击,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传承困难、发展受限的问题。通过产业化,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社会经济生活中,促进其传承和发展。在生产性保护、市场化运作等方式的辅助下,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新的动力和渠道。而且,产业化还可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和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但往往由于缺乏有效的利用和创新,而无法充分发挥其价值。产业化能进一步引导社会资源向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流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和创新。通过与现代设计、科技的结合,开发出符合现代审美和消费需求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从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和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如今,种种原因导致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被遗忘、无人问津的困境。利用市场机制和现代传媒手段,可以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举办展览、演出、文化节等活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向市场,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在市场机制和商业手段的有效利用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有望获得一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在与企业、研究机构的合作下,引入先进的保护技术和理念,也能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强有力的支持[3]。
我国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涵盖了传统技艺、传统民俗、传统体育、民间艺术与舞蹈等内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和资源优势。而且,为了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来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发展。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和方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提供了法律保障。此外,各级政府也出台了多项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发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能力的增强,多元化的市场需求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不难发现,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具有独特历史和文化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需求,这更是进一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提供了强大的市场动力。正是如此,更需要从产业化视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全面保护。
首先,存在保护与开发的平衡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具有潜在的商业价值。但在追求商业价值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过度开发和破坏原有文化内涵的问题。如何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性和保持其文化内涵的同时实现其商业价值,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难题。
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是一对矛盾。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得到传承和发扬,以保持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另一方面,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需要进行创新和改进。要在传承和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既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又能赋予其新的时代特征和生命力,是当前需要解决的矛盾。
最后,法律与政策不健全。尽管我国已经出台了一些法律和政策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但这些法律和政策还不健全。例如,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权保护、开发利用、利益分配等问题,缺乏明确的规定和标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评估、监管等,缺乏有效的机制和手段。法律和政策的不健全,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和推进。因此,在产业化视角下,我们需要更加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性和文化内涵的保护,加强法律和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发展,以实现其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重目标。
在法律制度方面,为了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首先,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保护范围、保护措施、传承人的权利和义务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法律依据。其次,需要加大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对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维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合法权益。作为民族文化瑰宝,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不言而喻。最后,还需建立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包括专利、商标、著作权等方面的保护措施,以此来防止恶意竞争和侵权行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成损害[4]。
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化技术已经成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数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形式,永久保存下来。这样不仅可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还可以为学术研究、文化交流提供便利。而数据库建设也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措施。建立数据库,能更好地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信息的系统性整理与分类,以此方便相关人员来查询和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此外,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下,还可将数据库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信息共享和交流,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魅力都比较高。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这种形式也有助于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在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时,要遵循保护和利用相结合的原则。既要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性保护,也要对其进行合理利用和创新发展,从而使其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有助于促进其传承和发展,同时也可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融入文化创意产业中,能够开发出更多具有独特性和创新性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从而使其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应用。例如,可以将中国传统的剪纸、泥塑等手工艺元素融入时尚服装设计中,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使其具有更强的时代感和市场竞争力,还要更好地将其融入文化创意产业中,促进更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持续发展[5]。此外,也可举办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文化节,如定期举办中国传统的戏曲节,邀请各地的戏曲表演团队前来表演,让游客可以欣赏到我国的传统戏曲艺术,了解和传承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学校教育的强化
要传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教育是基本和关键的途径。可以通过在各级学校中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课程,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激发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也能够为培养更多的传承人做好准备。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实践体验活动,以此来加深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理解。
2.社会教育的普及
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社会教育活动,展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及和宣传,提升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或者建立博物馆、展览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向公众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从而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承。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在国内外已经有许多成功案例,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比如,贵州省就将苗族传统刺绣和银饰工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打造了一条集研发、设计、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实现了对苗族传统手工艺的有效保护和传承。又如,陕西的皮影戏也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表演艺术。为保护和传承皮影戏,当地政府和相关机构建立了皮影戏博物馆,开展皮影戏进校园等活动。还将皮影戏元素融入文化创意产业中,开发出更多具有独特性和创新性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再如,安徽黄山也是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的地区,包括徽剧、徽墨制作技艺、徽州建筑技艺等。当地政府通过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和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当地人传承和发扬这些技艺。黄山还将非遗元素融入旅游商品开发中,如制作徽墨、纸扇等,既宣传了当地的文化,又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综上所述,本文深入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价值和魅力,以及在当今社会中如何将其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实现更好的传承和持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保护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持续努力。在开发与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必须坚持保护和利用相结合的原则,避免过度商业化和破坏性开发。只有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性和真实性,才能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和传承。